由中国电子信息博览会组委会主办,北京赛迪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承办的2019中国智慧城市论坛在深圳会展中心举行,峰会围绕“信息为基 以人为本”主题展开。
在中国智慧城市论坛上,北京赛迪出版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坤,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总工程师、国土产业交通规划院院长张国华,北京赛迪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庄健,华为企业BG中国区智慧城市总工姚健奎,阿里云智能事业群战略拓展部总经理李树翀,软通智慧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曹晓兵,等一众大咖围绕着大会主题“信息为基 以人为本”,共同探讨未来中国智慧城市的发展。
当全球范围内的智慧城市建设浪潮袭来,各国智慧城市建设经验不断累积经验,与此同时,我国政府也在大力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
为真正提升城市“智慧”,随着网络强国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和“数字中国”建设的不断发展,我国正式提出“新型智慧城市”的理念。
李坤:智慧城市建设已成为全国各地政府高度重视的首要议题
北京赛迪出版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坤表示:3月16日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上指出,促进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研发应用、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制药、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新材料新兴产业集群,壮大产业经济。同时指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推进区域优势互补。城乡融合发展,坚持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推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常住人口,由此可见未来城镇化和智慧城市建设需紧密围绕新兴技术应用和公共服务覆盖两个关键要素开展。
在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之际,我国新型城镇化和智慧城市建设也迎来新的机遇期。经过初期的快速发展,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已经进入深化服务和理性实践阶段,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加快推进和信息技术迭代的日新月异,预示着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无限潜力,相信在不断加强集约融合、业务融合、技术融合、数据融合等多方面的融合,我国会涌现一批提供跨城市、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服务的新型智慧城市。最终推动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快速、健康、高质量发展。
经济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已经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张国华:智慧城市与信息化建设规划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总工程师、国土产业交通规划院院长张国华高屋建瓴地阐释了未来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独特视角和创新思路。他认为智慧城市与信息化建设规划分三个部分:一是对智慧城市规划的认知,怎么统筹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二是信息化与城市化如何创新;三是城市化和信息化如何协同,互联网如何促进产业、空间,如何更高效、更高质量的发展。
一、我们如何认知城市?
张国华表示:城市应该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不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城市是工商业文明发展的结果。不是农业文明发展的结果。城市是自由平等开放的,不是权力、等级和封闭的。
不管城市、个人、企业都面临着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选择。计划经济是高度确定性的,苏联垮台为标志证明了高度确定性和计划经济的治理模式确定失败。回过头来看不确定性,不完美意味着我们有空间可以去改进,多变才能有多种可能性,对不确定性的探索和试错,成功了就是创新。
未来城市的发展是高度不确定的,这才是城市的本质,拥抱不确定性的思维才是真正的市场经济思维。未来科技发展充满一系列的未知,我们应该更加谦卑一些,张国华认为对智慧城市的规划,不是要给出精准的智慧城市未来,而是给不确定的未来做好空间、基础设施环境的准备,给创新、创业、创造提供更加宽松的环境。
二、信息化之于城市化如何创新?
中美企业在IT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我们的发展快慢不在于创新的大小,而在于对产业成长和经济理解的差异。张国华表示在下一步创新过程中有有五个纬度值得我们考虑:一是信息,也就是说我们拥有这么多数据点;二是知识,知识和信息之间是什么关系?大量的数据和信息之间,这些点之间我们可以用线连起来,点线构成的网络就是我们的知识;三是理念;四是理论;五是哲学思维。
三、城市化、信息化如何协同?
未来的智慧城市很重要的是如何将互联网和交通网叠加起来,整合城市的数据资源,提升城市的可发展能力。空间优化,创造智慧、绿色互动的城市才是我们的未来。信息化的建设会助力城市公共服务升级,包括城市各方面的运营以及大数据的管理,中国未来的发展空间是巨大的。
发展的过程中政府需要打破行政、地域壁垒,实现互联协同的发展。过去政府是一亩三分地,一个行政区划的调整,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的推进,我们的都市圈、城市群的战略会打破对外的壁垒。同样在城市内部也要靠政府的体制改革,打破信息孤岛和壁垒。
姚健奎:打造城市智能体,构建数字中国的基石
华为企业BG中国区智慧城市总工姚健奎表示:这几年华为在国内国外40多个国家,160多个城市,国内110多个城市做了智慧城市的探索和实践后发现--需求很旺盛、路径不甚清晰。众所周知。智慧城市不管是对政府的效率,老百姓的幸福感、安全感以及数字经济、产业转型都有很大的提升,同时智慧城市做得好也是一个品牌,不管是大城市还是中小城市都有智慧城市建设的需求。华为在城市探索中找到1、2、3、4四个路径,希望各方共同的努力推动智慧城市以及整个数字中国一步一步往前走。即:
1个统筹型平台,城市要想智慧一定要有统筹型的平台,或是数字化底座。
2种建设纬度,智慧城市建设有很多是共性的,比如说大家都要建的东西,云数据中心、大数据平台、GIS平台,城市的基础功能以前可能是分散建的,共性的要统一建。二是个性,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基因、不同的特色,也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华为按照急用先行的特点,结合城市的战略做一些个性化的应用建设。
3个建设要点,包括数据融合、万物互联、信息安全。
4个成功要素,一把手要重视、专业的团队、扎实的投资、数字化的转型伙伴。
随后姚健奎又从技术的纬度谈论了建设智慧城市的三大要点:
1、数据融合,融合说得很多,就是统一标准、统一平台、业务协同。
2、万物互联,展望未来的一些产品,现在提得比较多的像数字孪生,万物互联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就是要统一技术的架构,万物互联最主要的是物联网,还有一个是监控摄象头方面的设备,也可以归纳到万物互联的范围里,要做到南向互通,各厂家的物联网设备可以通车。北向要协同,不管是公安、农业的、城管的、交通的,不同的应用需要调用数据都可以支撑起来,做到数据的协同。
3、信息安全。
基于这样的实践以及技术上的三个要点,华为提出城市智能体的理念。所谓的城市智能体是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相互映射、协同交互的融合系统。刚才讲到数字孪生,城市智能体是在数字孪生的基础上又加了两个智能,数字孪生其实是感知智能,我们又加了一个平台智能和应用智能,实现城市全要素数字化、城市运行实时状态可视化、城市管理决策协同化和智能化,助力城市“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我们认为城市智能体是未来城市的新形态,也是数字中国的基石。
李树翀:城市大脑——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操作系统’
阿里云智能事业群战略拓展部总经理李树翀表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普及和发展,信息交互效率大大提升,城市、政府、及各行各业的信息化快速发展,形成了大量的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让我们有能力从这么多繁杂的大数据中挖掘出价值。
在互联网这样大的背景下我们看到不论是城市、政府还是产业,都大大的加快了数字化转型的步伐,李树翀表示发展数字经济有五个关键词:平台、数据、智能、融合、普惠。并且他还总结了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最主要的推动要素就是智能的协同网络。
现在的网络越来越多,如何有自组织智能化的网络协同,是提高生产、城市运行效率的关键。2017年的时候,王坚博士提出“城市大脑”的概念,“城市大脑”是城市基于数字化的新型智慧化治理的模式。现在很多城市有基于“城市大脑”的创新项目和产品的落地。
城市的信息化过程中,包括我们讲的数字孪生也好、物联网的建设也好,都会产生大量的数据,如何把这些数据整合好,把这些数据做成数据资产,从这些数据资产中挖掘出价值,这是“城市大脑”基于数据创新的理念。
底层的数据包括城市运行管理各方面的数据,把它集中在一个平台,基于这些数据形成数据资源的大平台,上面是服务各种开放、创新的平台。底层是数据汇聚层和数据加工和处理层,上面是基于数据资源的开放和创新的应用平台,这就是“城市大脑”的架构体系。
曹晓兵带来题为“智能科技赋能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深度解读。
软通智慧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曹晓兵和大家分享了智慧创新在智慧城市范畴里的应用场景,包括城市抄表业务,养老,环保,预防社会重大安全事件等场景。他表示智慧城市的发展脉络也是从最初的战略驱动到中期的业务驱动,到目前的场景驱动。场景驱动和业务驱动、战略启动最大的不同是,他希望通过技术创新、通过商业模式创新、通过产品创新百分之百的解决某类城市刚需、痛点问题。
曹晓兵也分享了他对未来智慧城市的观点、认识:
1、智能化,毋庸置疑未来一定是智能化的,从信息化、数字化,第三个阶段一定是智能化,智能化的意义是过去靠人管理,未来城市可以自我管理,城市大量的物联网设备的普及,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不断深耕,城市会自我管理、自治的能力会越来越强。
2、平台化,我个人对平台化的理解是三个层次:一是技术平台,数据底座、云平台、城市智能体都是一些技术平台,希望通过这些技术平台把城市里的通用技术融合到一个平台上,供更多的伙伴开发更多行业性、垂直性的应用,给大家带来便利、带来高效。二是产业平台,一个城市的发展一定是涉及到完整的产业链条,从城市的顶层设计到归九设计、建设、运营,一定是一整套的机制,不是任何一家单独的企业可以做出来的,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合作,华为可以提供基础设施、阿里可以提供更多的云开放API,软通可以做更多的垂直行业应用。三是城市本身也是一个平台,大到一个城市、中到一个区县、小到一个社区园区,它有非常多的应用场景,这个应用场景之下大家可以创造更多的业务、更多的创新、更多的服务,城市本身也变成一个平台,拿软通来说,全国有70多个城市是落地运营的,我们的目标是成为中国新型智慧城市的运营商,希望未来我们在这些城市里创造更多的业务机会,能给城市带来更多的价值。
3、共享与生态化,我们知道它一定会涉及到政、产、学、研、用、经,各方面的力量参与才能使智慧城市落得更实、走得更远。
上一篇:人工智能帮助识别小偷,日本的这个软件是如何做到的?
下一篇:当AI能够区分人类情绪,将会产生哪些新的应用领域?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05-03 0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