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健康、企业级服务、机器人、文化体育……这些在2015年甚至更早的时段中,已经进入资本布局的细分行业是不是新风口?目前市场“水温”何如?财新在每个新兴“风口”中选取一到两家投资机构进行现状扫描,阐述案例和政策背景,分析投资和商业逻辑,把脉2016年投资新风口。
中国机器人产业未来五年的发展规划出炉,机器人投资在本轮制造业升级浪潮中再次被推上了“风口”。4月27日,工信部、发改委和财政部联合发布《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文件提出,在“十三五”期间,要力争实现机器人关键零部件和高端产品的重大突破。到2020年,实现我国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年产量达到10万台,六轴及以上工业机器人年产量达到5万台以上。服务机器人年销售收入超过300亿元,培育3家以上的龙头企业,打造5个以上机器人配套产业集群。
政策利好之下,机器人相关概念的公司亦成为投资界的新宠――就在机器人产业规划发布会后的第二天,4月28日,创立于2011年的机器人明星项目,专注于小型轻量级、高性能工业机器人生产的李群自动化公司(下称李群自动化),宣布完成数千万美元的B轮融资。此前,李群自动化已经于2015年4月获得3000万人民币的A轮投资。
事实上,机器人在国内工业企业产线上的应用早已有之。自2013年起,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2014年销量达到5.7万台,同比增长56%,占全球销量的1/4。本轮发轫于“工业4.0”和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新一轮机器人产业热潮,究竟是一时的概念炒作还是真正具备市场内在驱动力?机器人引领下的制造业升级路在何方?机器人投资的风象标在何处?
记者专访明势资本创始人黄明明,分享他对于工业升级和机器人产业前景的判断与看法。黄明明目前专注工业升级方向的早期投资,李群自动化即是其在该行业布局的项目之一。
机器人投资:这个方向赌对了
记者: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布局工业升级方面的投资的?你们关注的具体领域包括哪些?
黄明明:我们一直在关注中国的制造业升级,从一年半以前就在布局这个领域。当大家都在关注O2O的时候,我们已经开始着手进行工业制造方面的投资了。现在来看,这个方向是赌对了。因为作为投资早期的机构,我们对市场的判断需要比后期机构早至少8个月到10个月。
我们说的制造业升级,主要包括两个领域。一是高端制造,例如高端数控机床等;二是工业机器人,包括工业机器人相关的产业链上下游,包括机器人本体制造和下游的高端系统集成公司等等。
记者:为什么你敢赌这个产业?
黄明明:我认为工业升级的背后有三个主要驱动力。第一,人口红利的消失。中国现在的人力成本增加的速度很快,如果算上人力成本、海关报税、物流等因素,中国现在的制造业生产成本其实已经很高了。
第二,劳动力供给在减少。跟过去人口控制的政策相关,年轻劳动力的供给现在已经到达顶峰,以后会逐渐往下走。即使现在放开二胎政策,也不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况且,90后一代对于工作环境要求很高,很多人无论工资多高都不再愿意从事那些很“苦”的工作。
第三,中国的制造业在核心技术上跟发达国家仍有差距。过去中国的制造业一直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没有核心技术和工艺,高端产品和设备都依赖进口。但是近几年汽车、手机和PC行业的发展,让我相信,未来一定会有一批中国本土的创业企业,慢慢发展起来,让我们自己的产品能够慢慢替代进口产品。在手机、PC这些行业,每天都有这样的故事在发生。
记者:可是工业升级已经提了好多年了,这么多年为什么一直没有发展起来?
黄明明:我认为主要问题不是投资的问题,而是企业内在动力的不足。毕竟自己革新自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中国制造业过去的发展模式很粗放,第一代企业家的思维方式都停留在扩大产能的模式上,只要东西造出来,不担心卖不出去。在融资方面,也不需要风险资本进入,只要银行贷款就可以。
企业自我革新的动力,主要来自市场力量的倒逼。我认为现在时机已到。现在传统产业都产能过剩,造出产品来不是问题,关键是卖不卖得出去。从马桶圈、电饭煲到保温杯,中国消费者都到海外去“买买买”。其实这些东西我们自己都能生产,但是质量不够好。今天中国的消费者的需求已经发生变化,他们要求更好的产品和服务,还有认可的品牌。所以,消费升级一定会倒逼工业产业的升级。
下游系统集成会是下一轮投资热点
记者:消费升级倒逼工业升级,作为投资者你们最关注的哪个部分?基本投资思路是什么?
黄明明:作为投资人,我们当然不会去投传统的重资产企业,我们更关注的是工业升级中的“发动机”,也就是能够推动工业生产流程变革的核心,不管是硬件还是软件。
目前,机器人行业最领先的是以瑞士ABB、德国库卡、日本发那科和安川电机为代表的“四大家族”。我认为未来中国的机器人公司也很有可能会升级到他们这样的层级。现在这些科技企业的发展非常快,他们发展到一定程度,我认为也会去反向收购日本、德国哪些具有核心技术的企业,而且这不会需要很久。因为这些企业跟中国机器人相关的企业市值相比,其实更便宜。
我们的思路是以机器人本体制造为切入点,围绕整个产业链上下游进行布局。机器人这个产业链中,上游是核心零部件。目前我们很多核心零部件都还需要进口,例如机器人的伺服器,等等;中游机器人本体制造,我们投资的李群自动化就是做机器人本体的;下游是系统集成公司。下游集成可能会是下一轮的投资热点。
记者:在机器人产业链条上,最核心的部分在哪里?换言之,中国企业做机器人行业的“门槛”在哪里?中国企业做机器人能迈过这些“门槛”吗?
黄明明:最核心的有两部分,一个是核心硬件,另一个是本地化应用。如果机器人公司没有打造核心硬件,特别是关键零部件的能力,那么他们的发展还是缺一条腿的。
其实,在资本市场,A股中凡是跟机器人概念沾边的公司,市值一直在暴涨,有的已经达到几百亿。但是在中国的机器人产业链上,大多数企业还是在做简单的系统集成,他们用的核心零部件还是进口国外的,自己做的是“渠道商+系统集成商”。系统集成这部分,跟机器人具体应用的产线要相结合,中国的公司更了解本土企业的需求,所以在系统集成方面更具优势。
这也是我为什么认为这个产业一定会发展起来。机器人应用和全自动化的产线,并不是一个新概念。在欧美国家,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们在汽车工业领域已经配备了高度自动化的产线。在3C产品制造领域,欧美国家将整个低端制造环节都转移到了亚洲发展中国家,由此也带动了中国过去三十年3C制造行业的发展。中国的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在手机和电脑制造方面,现在已经拥有完整的产业链供应,这在全球其他任何地方都是没有的。
所以,欧美发达国家那些机器人的公司,他们可以制造机器人本体,但是如何将其应用在手机制造行业的生产线上,如何应用在高端音响耳机的生产线上,他们不具有任何优势。所以,在这个方面,中国企业跟他们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因为应用机器人的产业都在中国这边。
一定会有优秀的企业脱颖而出
记者:机器人大规模应用能够提升制造企业的自动化水平,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产业升级在现阶段一次性成本投入也会很高。而且不仅是产线改造,企业上下游的供应链也需要对应的配套改良。企业有什么动力去做这种一次性投入进行产线升级改造呢?
黄明明:我认为虽然一次性投入会很高,但是从长期来看这种制造业的升级是必然的,是未来的方向。一定会有一批先进的制造企业率先去做起来。
对上下游供应链的同步改造,我是非常赞同的。以苹果公司为例。为什么苹果公司的手机制造成为行业翘楚?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拥有全球先进的供应链管理体系。他们不仅自己直接选择供应商,而且连每个零部件需要用什么样的设备、需要用什么样的机器人都会帮供应商选择好,甚至如果供应商缺乏资金,他们会帮供应商采购所需要的生产设备。这样的供应链管理才能真正保证产品的质量。所以我认为,中国企业对供应链的审核管理,也应该以此作为标杆。只有扎扎实实做事情,才能真正做出好产品。可往往中国企业都喜欢快,做一点快速的集成,能在资本市场赚快钱就好了。其实这离真正高水平的制造业水准,还有很大差距。要做好的产品制造,严格的供应链管理是必然路径。
记者:现在工业升级这个领域,投资市场的情况如何?
黄明明:目前这个领域的投资竞争者还比较少。在我之前的实践里,觉得好的创业项目不太好找。当然,每个领域的投资,包括在热门的互联网科技领域,好项目都是不好找的。但这两种不好找的内涵不一样。
在机器人领域,我们不想找那种做机器人概念的公司,这种公司其实有很多。我们想找的是拥有核心技术的公司。做高端制造领域,其实客户的独立性是很强的,所以就要求这样的企业必须具备很强的营销能力。但这跟做技术出身的人本性其实有点相悖。所以想找那种既具有核心技术,有具有很好的市场嗅觉的创始人,其实很难。在互联网领域,营销能力强的人很多,但找到适合做事情的人也很难。这就是另一外一种“打法”了。
记者:除了风险投资,现在还有产业投资在关注机器人领域吗?
黄明明:现在西门子、博世这样一些大的工业企业,也都在关注工业升级领域。很多企业今年亚洲区的工作重点就是工业制造升级,在其中做投资和并购。我觉得中国市场已经到了这样一个时点,只要宏观经济稳定运行的话,总会有一批先进的、优秀的中国企业,无论多痛苦都在升级到下一轮工业制造的潮流中去。
上一篇:机器人“中国造”,没有创新一切扯淡
下一篇:芜湖机器人,到底是什么让它变成安徽骄傲?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05-03 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