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夺无人驾驶制高点,美德日中的军备竞赛走差异化路线?

发布者:勾剑寒最新更新时间:2016-12-03 来源: eefocus关键字:无人驾驶  英特尔  AI  英伟达  ARM 手机看文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2016年10月13日,美国总统奥巴马主持的最后一届“白宫前沿大会”在著名的“铁锈地带”匹兹堡举行,这里曾经诞生了无可争议全球首富安德鲁·卡内基和他的钢铁帝国,然而这个举世闻名的钢铁之城早已没落,仅剩下30万人口。
  

这是美国最重要的科学技术会议之一,旨在捍卫这个全球最大的资本主义强国“最富创新国家”地位。
  

在这届大会上,美国白宫发布一份人工智能报告,列举出人工智能发展可能面临的问题,包括对就业等方面的影响,并建议美国运输部就无人驾驶汽车与无人机出台“不断发展的监管框架”。
  

  

在会议之前的9月18日,奥巴马亲自撰写名为《无人驾驶,没错,但是同样安全》的文章,为发展无人驾驶鼓与呼,这篇文章就发布在匹兹堡的一份地方报纸——《匹兹堡邮报》上。次日,美国交通部发布了地球上第一部由主权国家颁布的无人驾驶汽车监管草案。
  

在会议中,美国政府和与会的数百名美国顶尖科学家认为,美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霸主地位正在遭受到中国强有力的挑战。9月23日,美国最顶尖的智库——布鲁金斯学会组团来华忽悠,认为中国在无人驾驶汽车产业正在赶超美国。
  

9月24日,从日本方面传来消息,由日本内阁办公室牵头,集结了日本11家财阀,依托日本跨部门战略创新计划,在全日本范围内绘制3D动态地图。日本政府的战略目标是在2020年东京奥运上,实现L4级别的完全无人驾驶。日本政府希望凭借“无人驾驶”的战略机遇,重新夺走其在亚洲区域的产业领先位置,因为互联网行业的高速发展,日本企业在亚洲市值最高企业位置上早已消失无踪。
  

11月中旬,德国交通部、巴伐利亚州和奥迪共同启动无人驾驶计划,该计划在纽伦堡东部和慕尼黑北部之间的A9公路上进行无人驾驶测试,希望提升车辆感知,car2X以及ITS等方面的技术水平。
  

中国方面,国家最高领导人亲自推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习大大已两次视察百度无人驾驶汽车,这是罕见的情况。中国政府已在10月26日在中国上海发布了无人驾驶技术路线图,计划到2025年,具备无人驾驶能力的新车占比要达到15%。
  


毫无疑问,争夺无人驾驶产业领导权的“国家竞争”已全面拉开,没有谁愿意在这场事关国家竞争力的“天王山”之争中落后。
  

无人驾驶是21世纪初的产业制高点
据摩根斯丹利预测,到2030年,无人驾驶产业的规模将达到6万亿美金。超过世界上GDP排在第三位的日本1万亿美金。
  

此外,无人驾驶的市场需求和应用前景也非常广阔。无人驾驶将解决拥堵、停车难等城市发展中的难题。无人驾驶技术还可用于物流、共享出行等领域,有着极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第三、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浪潮汹涌,驱动力是AI和大数据,然而AI产业化最大的机会是无人驾驶,只有无人驾驶产业最有可能使得AI的应用规模化,打通产业链条,形成规模经济。
  


无人驾驶之于AI正如当初的iphone之于移动互联网,实际上是iphone构建了整个移动互联网的产业链条。
  

比如芯片。当初英特拒绝了与乔布斯合作iphone手机芯片,苹果不得已转向高通。结果是英特尔错过了整个智能手机芯片市场,并于今年4月份裁撤掉了整个手机芯片团队的12000人。高通则成了智能手机芯片领域无可争议的霸主。
  

比如手机操作系统。IOS的横空出世使得手机操作系统从意淫变成了现实,IOS和Android毁掉了微软,这个曾经世界上市值最高的企业,沦落为移动互联网的看客。
  

比如appstore。打造了移动互联网应用软件的生态系统,后续所有的移动互联网的繁荣均基于appstore,使得人们使用手机,就可以享受几乎所有pc能提供的服务,包括很多pc不能提供的服务。
  

汽车产业作为AI载体的另外一个优势是单个产品价值较高,在汽车另外安装一台几万元的超级计算显得不那么难以接受。
  

各国的“军备竞赛”
鉴于无人驾驶产业的战略意义,当今世界最强大的国家、或者说有资格参与这场竞赛的国家均已全力以赴、倾泻资源参与竞争。我们分领域评估各国的竞争情况。
 

无人驾驶整车制造  

整车制造商是整个生态系统的龙头,他们需要整合技术,提供最终消费产品,制定合理的价格并打开市场销路。足够的销量才能使得产业链条的参与者不断通过规模降低成本。比如Nokia就不能制造出体验良好的智能手机,始终不能推动生态系统向前发展。

 

 

美国的整车制造商列表非常有竞争力,结构合理,实力雄厚。除了传统汽车巨头福特和通用之外,特斯拉已经成功地证明了自己具备引领潮流的能力。特斯拉在售价7万美元以上的市场占据垄断地位,这使得它有机会以最快的速度将无人驾驶汽车交付到用户手中,因为它的每一辆售出车型都能够联网,具备相应传感器,提供相应驾驶数据。
  

  

苹果的实力毋庸置疑,这个企业成功地搭建了移动互联网生态系统,目前在人工智能领域疯狂砸钱,是人工智能生态发展的一个有力推动者。苹果将会在2017年决定自己的技术路线。
  

通用和福特为推进无人驾驶量产速度,进行了激进的并购和投资。比如通用花了10亿美金收购Cruise Autonation,其创始人Kyle Vogt就是机器人领域的大牛,30岁的年轻富豪。福特则收购了以色列机器视觉公司SAIPS,与百度一起投资了LIDAR鼻祖威力登,投资了3D地图公司Civil Maps。
  

  

中国在无人驾驶整车制造商的名单列表竞争力较弱。北汽、长安的战略重点目前是发展传统燃油车,还不能产生出强劲的正向现金流,支持高强度的研发投入。北汽的举措比较激进,北汽与百度在紧密合作。长安汽车处于跟随状态,相对也比较务实。乐视和蔚来汽车都具备了强大的研发制造团队,然而在资金链上比较窘迫,他们需要首先在电动车上获得成功。而且还需要从政府那里取得制造商的资质。
  

  

德国的整车制造企业非常强势,尤其是在豪华车市场上几乎没有敌手,奔驰、宝马、奥迪将成为特斯拉在高端市场上最大的竞争对手。德国人的优势在于硬件制造,他们能否变软?笔者曾与宝马、奔驰、大众等公司合作过车联网项目,车企在软件上的表现令人堪忧。奔驰已经在无人驾驶大巴、卡车上也有激进的布局。德国车企的企业家具有巨大的危机感,这是他们前进的动力。
  

  

日本整车制造商实力也很雄厚,丰田是目前世界上市值最高的传统汽车企业。这家汽车在今年年初时宣布组建用于无人驾驶和机器人研究的TRI,投资10亿美金,聘请前美国国防部机器人领域项目总监吉尔·普拉特出任CEO,并挖角了谷歌机器人团队总监出任TRI的CTO。与斯坦福大学、MIT和密歇根大学建立联合试验,开发无人驾驶汽车。本田一直在做机器人项目研发,人形机器人ASIMO具有广泛的知名度。日系车企在无人驾驶量产企业的计划比较激进,他们希望能够在2020年东京奥运会上运营量产的无人驾驶汽车。
  

  

日本车企和德国车企的短板是一样的,在互联网软件开发,人工智能领域缺乏建树。
  

在无人驾驶终端消费产品制造环节,美国具有强大的领先优势,日德次之,中国车企的压力非常巨大。中国的传统车企不够强大,新兴公司正面临着自己人设置的进入门槛。
  

自动驾驶AI系统

  

从这张图可以看到,无人驾驶AI系统的玩家各个实力雄厚,没有一家是省油的灯。像滴滴出行、lyft这样的small thing在里面显得很突兀。
  

除了这张图之外,第一部分所有做无人驾驶整车开发的企业都在推进AI系统的研发,但从笔者的维度看来,整车企业中具备软件研发基因的公司并不多,苹果、特斯拉成功的概率比较高,其他的企业恐怕要寄希望于收购创业公司来解决问题。
  

在无人驾驶AI系统,美国的实力依然最强,但中国企业的实力非常接近。需要指出的是,阿里巴巴的马云和王坚已明确指出会与车企合作开发无人驾驶系统,最大可能是会与上汽合作实现这一功能。华为已经与东风和长安分别展开合作,帮助这两家车企进行完全无人驾驶系统的研发,华为今年的战略重点是人工智能,且已在汽车领域做了充分布局,并已有一套实现无人驾驶的解决思路。
  

软银是日本最具有竞争力的科技公司,斥资320亿美金收购了芯片公司ARM,使得软银具备了通讯、芯片等多方面能力,并与本田联合开发无人驾驶汽车。德国在AI系统方面储备不足,这是强大的德国汽车工业的“阿喀琉斯之踵”。

 

无人驾驶芯片

  

 

芯片产业完全是美国公司的天下,而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芯片消费市场,作为制造大国,世界上超过一半的芯片销往中国市场,中国每年芯片进口金额超过2000亿美金,这个金额已超过石油进口的金额。
  

无人驾驶芯片目前最具竞争力的公司是英伟达,这家企业目前牢牢掌握住了AI计算芯片和服务器的市场。
  

  

当然,这个市场的竞争才刚刚开始,英特尔、高通通过疯狂收购,试图缩小与英伟达之间的差距,没有一家芯片设计和制造商能够容忍错误AI计算时代。这个行业的并购可称之为丧心病狂。
  

软银通过收购ARM在芯片市场占据一席之地,中国的华为勉强可以在这里打个酱油。
  

尽管中国已经成立了总规模超过千亿元的集成电路产业基金,然而我们在芯片产业的难度恐怕要比整车制造领域大得多。此前紫光集团有一些收购,多集中的手机芯片领域。道阻且长。
  

其他关键配件

 

 

无人驾驶核心的配件为感知系统,目前最重要的感知体系为Lidar,世界上目前有3家Lidar公司,美国占据两家,德国一家。
  

 

 

Quanergy这家企业有中国企业家的背景。包括联合创始人Tianyue Yu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天资资金中有TEEC——清华大学企业家联合会天使基金,包括清华苏州汽研院的清研资本。这是唯一的安慰。
  

德国企业在零部件领域有着雄厚的实力,这是德国汽车工业如此强大的重要原因。虽然不在四国之内,但以色列的mobileye具备很强的竞争力。
  

无人驾驶初创公司

  

 

这里的大多数创业机构都会成为被收购对象,然而这将会是非常有益的补充。从创业的角度看,无人驾驶初创公司主要在中国和美国,这些公司有更高的概率获得成功。日本和德国在这个领域几乎没有氛围。
  

  

英国有两家无人驾驶汽车公司值得关注:charge和Oxbotica。

 

研究机构和研发重镇
无人驾驶最具竞争力的研发重镇目前主要坐落在美国,硅谷是目前无人驾驶的全球中心,任何一个有雄心壮志的企业,均会在硅谷设立研发中心,招募无人驾驶领域的天才。另外,在美国的底特律、匹兹堡也非常具有竞争力,成为全球无人驾驶产业的副中心。底特律拥有通用、福特和密歇根大学,无论是丰田、谷歌、还是其他的供应商,必须要去底特律设立一个研发中心。匹兹堡之所以有机会,鉴于两点:Uber将其先进技术研发中心设在了匹兹堡;另外,匹兹堡所在的卡内基梅隆大学是全球无人驾驶最知名的高校之一。
  

德国的慕尼黑是另外一个有希望争夺无人驾驶全球副中心的一个城市,这里除了云集宝马、奥迪这些知名车企外,包括慕尼黑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等知名教育机构,能为此发挥作用。中国的北京也许有很大的机会参与竞争,因为这里的智力资源非常密集,且有大量的创业公司,然而北京市政府在这个方面行动迟缓。
  

综述:无人驾驶产业,美国在整个产业链条上具有不可动摇的优势。中国在AI系统,初创企业方面具有优势。日德在无人驾驶整车制造上占据优势,然而在其他方面储备薄弱。中国还有一个重要的优势:拥有全球最大的单一汽车市场,这个市场容量比美国、日本、德国三个市场之和还大。这有助于中国的企业迅速发展壮大。
  

对中国政府的期待是,降低整车制造科技公司的进入门槛,这是中国最大的短板,不要再浪费企业家的资源了。另外,在无人驾驶汽车测试的政策和法规上需要更加激进。


关键字:无人驾驶  英特尔  AI  英伟达  ARM 引用地址:争夺无人驾驶制高点,美德日中的军备竞赛走差异化路线?

上一篇:被收购后的首发声,恩智浦总裁说了这些话
下一篇:别再相信廉价平衡车,浑身上下都是假货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05-03 00:52

AI取代前,我的3个朋友炒掉了自己
说到人工智能,普通人害怕被AI抢了饭碗,传统企业担心“现在看不上,以后追不上”,新兴AI企业则焦虑“收入搞不上去,故事讲不下去”。作为行业观察者,今天想为大家分享三个身边的故事——还没被时代抛弃,有些人却提前炒掉了自己。 风光一时的打字员,走进围城 严格意义上讲,欧阳芸不算是我的朋友,她比我大10岁,是我的堂姐。 在我的老家江西偏远的农村,女孩子读完初中后,南下深圳打工至今仍是主流。堂姐1997年初中毕业后没有继续读高中,她花了半年时间在萍乡市的一家培训机构学习电脑打字。1998年春节后,她南下去了深圳。 和南下打工的同龄人相比,半年的电脑打字培训,使堂姐在找工作时具备了不少优势。20年前的1998年,老家的学生被灌输了两句
[机器人]
根植中国,开放合作,英特尔中国开源技术委员会成立
赋能中国软件,共筑开放生态:英特尔中国开源技术委员会成立 2月24日,在主题为“惟实•励新•共筑”的2023年英特尔中国战略媒体沟通会上,英特尔公司副总裁、英特尔中国区软件生态部总经理李映博士宣布“英特尔中国开源技术委员会” 正式成立。 该委员会由英特尔开源软件专家、产品技术负责人和社区运营专家组成,今后将最大程度整合内部资源,利用英特尔最新技术和生态资源,更加深入地与中国的开放生态融合,更专业高效地服务中国开发者,推动开源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 李映 表示:“英特尔中国开源技术委员会的成立肩负着新的使命,我们将植根中国,实现英特尔开放价值观和全栈软件策略,在中国通过开放生态建设引领技术趋势、共建繁荣社区、推动软件产业以
[工业控制]
Arm Linux Kernel 构建 情景分析
概述 构建一个内核,一般是先配置,后编译。这里以构建 Nexus5 内核为例,代号为 hammerhead。 配置 通常做法是以厂商预置的配置为基础,根据自己需要进行配置。命令: make ARCH=arm hammerhead_defconfig 执行完毕后, arch/arm/configs/hammerhead_defconfig 文件会被到 .config ,作为默认配置。 然后运行以下命令根据自己需要进行配置: make ARCH=arm menuconfig 编译 通常,需要生成 zImage 和 内核模块。如果不指定目标,这两个都会
[单片机]
<font color='red'>Arm</font> Linux Kernel 构建 情景分析
Intel功勋老将归来,CPU架构迎全新改革
Intel近日宣布,司睿博将在2月15日卸任CEO,曾经的功勋老将基辛格回归执掌,预示着Intel会实现一次小小的转型,更专注于工程技术。 正是在基辛格的召唤下,Intel迎回了一位技术牛人:堪称酷睿i7之父的Glenn Hinton。 Glenn Hinton曾经领导研发了Nehalem架构(玩家戏称“你喝了吗”),2008年诞生,当时与Conroe(“扣肉”)齐名,是Intel在经历了奔腾4的挫折之后,重回王者地位的力作。 Nehalem架构图 Nehalem也催生了酷睿i7这个高端子品牌的诞生,隶属于第一代酷睿家族,在桌面上又分为高端的Bloomfield i7-900系列、主流的Lynnfiled i7-
[嵌入式]
<font color='red'>Intel</font>功勋老将归来,CPU架构迎全新改革
更安全、更智能汽车的必经之路
作者:  Kent Robinett  Maxim Integrated  汽车事业部副总裁 您是否注意到,我们的道路正在变得越来越拥挤,特别是在大都市?您或许在上班途中参加电话会议,但驾驶操作必然影响您的工作效率。当无人驾驶汽车上路后,则会完全改变现状——想象一下,汽车在车水马龙中自如穿梭,您可以自如查看电子邮件、写报告、研究和其他项目相关的工作。 全球各地的多个城市已经开始了无人驾驶汽车的测试。实际上,通用汽车和克鲁斯(Cruise)自动化(去年被GM收购)上月宣布,他们开发了一款  适合批量生产的无人驾驶汽车 。虽然GM和Cruise声称这是首款适合大规模生产的汽车,但Tesla已经开始为其所有电动汽车配备支持无人驾驶的传
[汽车电子]
工信部:中国人工智能完整产业链初形成
  在12月4日,世界互联网大会分论坛“ 人工智能 ,让生活更美好”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陈肇雄发表演讲称,近期,正在组织编制促进新一代 人工智能 产业发展的行动规划,着力培育智能化产品,夯实核心基础能力,完善公共支撑服务体系,推动产业发展。下面就随网络通信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相关内容吧。    视点    工信部 :中国 人工智能 产业初步形成完整产业链条   在12月4日,世界互联网大会分论坛“人工智能,让生活更美好”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陈肇雄发表演讲称,近期,正在组织编制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行动规划,着力培育智能化产品,夯实核心基础能力,完善公共支撑服务体系,推动产业发展。   陈肇雄从创新驱动,全
[网络通信]
发力SIC和车载雷达,博世的芯片布局越来越大
近日,博世集团旗下全资子公司Bosch Sensortec官方宣布其消费类传感器在中国本土出货量已超过20亿颗。这个数字不仅折射出了中国本土对消费类传感器的需求量之大,还展现出了博世在半导体行业当中不俗的实力。 而相比于消费电子领域,汽车领域才是博世深耕多年的领域。在汽车领域,博世是零部件供应商中较早认识到汽车行业正在向移动出行领域转型的公司之一。在博世以“未来移动出行”为重点战略的部署下,博世在汽车半导体领域也取得了不过的成绩——根据Strategy Analytics的数据,去年博世在380亿美元的汽车半导体市场中排名第六,所占份额为5.4%。 全力布局电动化是博世在2020年的主要任务之一。据外媒报道,2020
[半导体设计/制造]
发力SIC和车载雷达,博世的芯片布局越来越大
英特尔携手阿普奇发布全新工业产品, 引领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升级
2024年4月10日, 苏州——英特尔与苏州阿普奇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联合举办2024阿普奇生态大会暨新品发布会。 会上,阿普奇携手英特尔及其他行业专家共同发布了阿普奇E-Smart IPC新一代旗舰产品AK系列,该系列采用英特尔®酷睿™处理器、英特尔®凌动®处理器与英特尔®锐炫™显卡,能够在工业智造领域助力用户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产品质量与生产效率,加速制造业的智能化转型与升级。 作为一家工业AI边缘计算领域的行业领先服务商,阿普奇长期专注于为客户提供更可靠的工业边缘智能计算一体化解决方案。苏州阿普奇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须海江表示:“此次发布的全新阿普奇E-Smart IPC产品基于‘IPC+AI’的设计理念,专注于
[工业控制]
<font color='red'>英特尔</font>携手阿普奇发布全新工业产品, 引领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升级
小广播
最新嵌入式文章
何立民专栏 单片机及嵌入式宝典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20余年来致力于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推广工作。

换一换 更多 相关热搜器件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4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