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个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广东,尤其是位于珠三角的大批制造企业,已经率先开始运用先进的技术,在这场“大革命”中占得先机。
其中的一个标志,是自2015年以来珠三角地区轰轰烈烈的“机器换人”。在市场和政策的推动下,大批广东企业主们开始购买自动化设备、工业机器人,一方面寄望于降低成本,另一方面希望提高生产效率。
但另一个问题随之浮出水面:“机器换人”了,工人怎么办?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深入一线,采访了广东的企业和工人。在珠海伟创力珠海产业园,拥有超过5万名工人的伟创力制造(珠海)有限公司,在经济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正在积极上马工业机器人和工业物联网,以谋求摘掉“代工厂”的“帽子”。而工人们通过转岗、再培育的方式“升级”,迎接“工业4.0”时代。
“在工业4.0的浪潮来临时,工人不应该、也不可能被机器人替代掉。”广东省社科院研究院研究员丁力说。
“总有需要人做的工作”
春节临近,在城市打工的工人们面临一个问题:回家过完年,还会回到原来的工厂上班吗?
这也是工厂老板们关心的问题。在珠三角地区,许多工厂每年过完春节都要流失约一成的工人,有的工厂甚至更多。而在经济大环境不好的情况下,许多年轻的80后、90后喜欢通过“挪窝”的方式,获取更高的收入。
但在伟创力珠海产业园,记者遇到两名坚持“留守”原工厂的80后打工者——来自湖北的王建和来自湖南的王娟。他们所在的工厂伟创力的境况,比珠三角地区的中小工厂好得多。十多年来,还有90%以上的老员工留在工厂内。
不过,他们也面临了新的情况——机器换人。
从2006年“南下”进厂起,王建从流水线上的普通操作工、叉车司机干到领班、高级领班乃至车间主管,算是见识了伟创力的“风雨变幻”。这两年,他需要面对一群工友们称为“生产革命”的大块头——工业机器人。
在制造业密布的珠三角地区,工厂老板们选择“机器换人”,其目的有二:首先是对冲工人流失和“招工难”的影响;其次希望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以节省成本。而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在国际国内经济不景气背景下,以加工贸易企业为代表的制造企业,面临着日益抬升的成本、急剧波动的国际订单和严酷的市场环境。
尽管员工流失的问题并不算严重,但伟创力同样面临着“成本”和“市场”的问题。据伟创力亚洲市场营销负责人Valerie介绍,在市场压力面前,伟创力正准备摘掉“全球第二大代工厂”的帽子,重新定位为贯穿产品概念成型到规模量产的“解决方案提供商”,以图用更多附加值和增值服务“留住”客户,同时开辟新市场。
Valerie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定位的转变,意味着伟创力不再是像以往一样简单地接单装配生产,同时还要切入产品的研发设计、开拓市场、分销物流、即时跟踪等全产品生命周期。要完成这一“转变”,工厂至少需要两大帮手——工业机器人和工业物联网。工业机器人“提质增效”的同时,通过物联网为统一的“工业云”平台输入工业大数据,而大数据将成为生产效率再优化、产品研发设计的决策依据。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伟创力正在其工厂内部推动应用自主研发的工业控制系统“wink”的应用。在大批量购置进口工业机器人的同时,伟创力的工程师在机器人本体上研发适应其生产的操作系统。
无疑,伟创力的转型,是珠三角地区众多制造企业向“智能工厂”前进的一大缩影。但是,工业机器人来了,普通工人们呢?
“伟创力不考虑从珠海搬走,因为工厂需要珠三角的产业链以及珠海的工人。”Valerie首先给记者吃了颗“定心丸”,“工厂需要机器人完成生产转型,但工人同样是必不可少的资源。无论工业机器人应用到什么程度,总有需要人完成的工作。”
她对工业4.0的理解是,机器人应用首先要替代人做简单重复和危险性的工作,而让人去做更有价值的工作。
据了解,伟创力在原有的电子消费品的基础上,扩展至医疗器械等新品的生产。新增的行业,足以容纳工人们的转岗。另一种更高级的“转岗”是,一些工人经过培训后,成为操作机器人的工程师。
伟创力珠海工厂任职自动化经理的毛小龙说,机器人就像和工人们同时“开工”的兄弟。引进机器人带来工作的“升级”,让工人们有了更有尊严的工作。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也观察到,在伟创力珠海的工厂内,搬运、加工零配件等简单或者精度要求高的工作,已被工业机器人取代。不少工人转岗,去从事动作更为复杂的产品装配、包装等工作。而在车间内,机械臂不停的挥舞,工人们在一旁“辅助”处理零配件的场景随处可见。
满足工人成长的愿景
广东省社科院研究院研究员丁力,长期关注广东工业转型,考察过德国和日本的“智能工厂”。
他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工业4.0的概念绝不是简单取代人的劳动,而是强调对人的保护。机器人和人都能做的工作,首先要对人开放;只有机器人的效率大规模超过人,才考虑使用机器人。
但仅仅有工作,并不是80后、90后的“新生代”工人的唯一愿景。
“我们这一代和父辈不一样,父辈们打工只要钱,而我们除了要钱,还想要过有尊严的生活,还要看到成长的希望。”王娟这样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王娟的想法,和许多同龄的打工者不谋而合。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观察到,无论有没有机器换人的“挤出效应”,一些年轻人都选择会离开工厂,以谋求更好的待遇和更好的发展环境。这也是珠三角地区众多制造企业面临“招工难”问题的一大背景。
对此,一些更有先见之明的企业提出了他们的解决方案——给工人成长的空间。
“在珠三角地区,一些年轻工人不停辞职换工作,辗转不同行业,工作了五六年过后还是一名普工,你不觉得很奇怪吗?”伟创力另一名市场营销负责人Ho Chu Hor反问记者,“最好的情况是,一名工人在相同的领域逐渐深入,实现职位和薪酬的晋升。”
Ho Chu Hor强调的是,制造企业需要足够重视员工福利,才能最大化实现员工的价值,从而促进企业业绩的增长。
王建就是员工“升级”的佼佼者。在经历多个工作岗位之后,王建下定决心要学习新知识,以应对工业4.0时代的工厂管理。但这名高中毕业生要“自学成才”,困难可想而知。
王建告诉记者,他的数学、英语等基础学科并不好,平时只能利用晚上和周末时间自学,所幸他的几位上司读过MBA,时常为他解答问题。在工厂和同事的帮助下,王建通过专升本的继续教育,拿到北京的对外经贸大学本科学位。他认为,工厂里面拥有学校的氛围,这是方便他成长的一个关键。
此外,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在伟创力的大园区里,各种设施应有尽有:运动场、健身室、心理咨询室、宿舍等等,同时会考虑员工的相亲、落户等问题。这成为工厂留住员工的另一个关键。
正是在一年前,王建认识了他现在的妻子。双方在不同部门的联谊活动中相识,在半年后敲定婚事。无独有偶,王娟也是在工厂里认识了现在的丈夫。两人已经在工厂附近购房,并落了珠海户籍,接老家的父母来同住。
由于王娟落户当地,王建“高升”,因而他们不想离开工厂;而由于老员工根植当地,工厂也不宜搬走。从伟创力的发展途径来看,工厂和员工双方实现了一种良性“捆绑”。
而对珠三角的制造业工人来说,拥有一份稳定的生活和工作,并能够在这一道路上继续成长。他们的转型之路,已经日渐清晰。
上一篇:微软CEO:人工智能不应该取代人类 应该是人类的助手
下一篇:先进制程玩数字游戏,英特尔10nm为何还离谱的迟到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05-03 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