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与黄瓜的故事,人工智能欲进军农业

发布者:ZenMaster123最新更新时间:2017-08-18 来源: eechina关键字:人工智能  机器学习 手机看文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数十年来,Makoto Koike的母亲一直都使用手工方式分拣黄瓜。如今,Makoto Koike正试图“训练”出一台机器来替代。

 

Makoto Koike是一名工程师,长期以来,他一直爱好修补电子配件和机器;可以说,他不是天生就喜欢自然户外生活的人。2014年,在Makoto Koike 33岁的时候,他离开了他长期工作和生活的城市,搬到了环境优美的静冈县,帮助其父母经营黄瓜农场。“我认为我已经到了一定的年纪了,” Makoto Koike说道。“我想要离我的家和家人更近一些。”

 

 

Makoto Koike一家在湖西市种植黄瓜已将近五十年,他们种植了三个小型温室的黄瓜。Makoto Koike的父亲负责播种种子;Makoto Koike负责指导监督他们的种植;Makoto Koike的母亲则是负责对收成的果实进行分类。在日本,最后一项工作尤其重要,因为农作物有不同的分类标准,同一个品种的黄瓜的分类就达了9种之多,这需要收割者对其农产品有着非常好的识别能力,手里刚摘了一根黄瓜,你得仔细观察它的长短、粗细、颜色、纹理、是否有小刮痕、弯的还是直的、刺多不多......要跟9类标准对应,看它属于哪一等级,这并不是一个容易学的工作。Makoto Koike一家往往会把那些比较好的、笔直且厚度均匀的黄瓜给批发商,而剩余那些不太完美的黄瓜则以半价出售。一直以来,Makoto Koike的母亲都是一个接一个地分拣这些蔬菜,分门别类地将它们放进不同的箱子里。虽然她每个黄瓜只花了她半秒钟,但这项工作占据了她大部分的工作时间;某些时候,她甚至在某几天内一天就处理了四千多根黄瓜。

 

 

Makoto Koike认为,给黄瓜分类不应该是瓜农的主要的工作,瓜农最重要的任务应该是专注于种植出美味的黄瓜。所以他决定,要把分类的工作交给机器,但是市面上的黄瓜分类器要么性能差、要么太贵,不适合小农场。在去年春天,Makoto Koike开始开发一种新的分捡黄瓜的方法,他建了一个黄瓜分拣机,使用了谷歌在2015年向公众发布的TensorFlow深度学习软件框架。而Makoto Koike的灵感来源,部分是由他阅读的一篇关于AlphaGo的文章,AlphaGo是有史以来第一个击败人类围棋大师的计算机程序。在AlphaGo案例中,其从现实围棋比赛中提取了三千万张图片,用于帮助确定哪种行动步骤最有效。Makoto Koike也希望能创造一个类似的策略,帮助其对黄瓜进行整理分类。

 

而包括深入学习的高级人工智能技术是属于专业研究人员和软件公司的领域。尽管如此,最近也有一些科技界巨头,包括谷歌、Facebook、微软、亚马逊、百度以及各大学都已经发布了免费的开源版本的工具,使像得Makoto Koike这样的非专业编程人员也可以对其进行访问。

 

在他的项目中使用了树莓派3作为主控制器,又建立了一个自定义的照片拍摄站,这使得他能够从三个不同角度拍摄每一根黄瓜。接着,为了分析这些图像,把它们都传到了TensorFlow平台上,起初在一个小型的神经网络上运行,以判断是否是黄瓜,之后,已经被判定为黄瓜的照片接着传输到一个更大的基于Linux服务器的神经网络,来对黄瓜按照不同的特质进行分类。不过,在他能够真正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分捡黄瓜之前,Makoto Koike必须先对这套系统进行“训练”,为了训练这个模型,Makoto Koike花了3个月的时间给它“喂”了7000张黄瓜照片,这些照片都是由Makoto Koike的妈妈分类贴上的标签。最后,他还建立了一个自动传送带系统,将每根黄瓜从照片拍摄站传送至程序指定的箱子。

 

Makoto Koike在去年完成了对这套人工智能系统的开发,而且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确实奏效了。不过,它对黄瓜的分类准确率还只能达到百分之七十,这样的准确率太低,他们还必须进行人工检查。而且,目前这些蔬菜还需要一个接一个的放在照片拍摄站上,也就是说,Makoto Koike的母亲还没有被“完全替代”。

 

Makoto Koike认为,他所创造的系统就正是一个令人鼓舞的证明,而他目前正在研究新版本的机器,他希望新机器能够一次分析多个黄瓜。他还计划建立一个温和的输送系统,以保护蔬菜皮肤上脆弱的皮刺,因为黄瓜的皮刺往往被认为是新鲜的迹象。他期望在几年内使其人工智能分拣机的工作效率能达到与母亲一样准确,让她能有时间做别的事情。不管怎样,Makoto Koike说他已经回到了湖西市。他说,“我的计划是,今生就做个农民。”到那个时候,农民这份工作可能就看起来很不一样了。

 

人工智能在农业领域的研发及应用早在本世纪出就已经开始,这其中既有耕作、播种和采摘等智能机器人,也有智能探测土壤、探测病虫害、气候灾难预警等智能识别系统,还有在家畜养殖业中使用的禽畜智能穿戴产品。

 

不过,人工智能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才刚刚开始,面临的挑战比其他任何行业都要大,因为农业涉及的不可知因素太多了。地理位置、周围环境、气候水土、病虫害、生物多样性、复杂的微生物环境等等,这些因素都在影响着农作生产。你在一个特定环境中测试成功的算法,换一个环境未必就有用了。

 

我们现阶段看到的一些人工智能成功应用的例子大都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或者特定的种植养殖模式。当外界环境变换后,如何挑战算法和模型是这些人工智能公司面临的挑战,这需要来自行业间以及农学家之间更多的协作。


关键字:人工智能  机器学习 引用地址:机器人与黄瓜的故事,人工智能欲进军农业

上一篇:你的工作容易被机器取代吗?这事还跟性别有关
下一篇:人工智能(AI)驱动人脸识别行业跨入“黄金5年”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05-03 01:29

为工程师和科学家提供更多 AI 功能,MATLAB新版问市
MathWorks今天推出了R2020a 版本,扩展了深度学习方面的 AI 功能。工程师们现在可以在更新的 Deep Network Designer 应用程序中训练神经网络,在全新的 Experiment Manager 应用程序中管理多个深度学习试验,从更多网络选项中选择生成深度学习代码的方法。R2020a 不仅为所有 MATLAB 和 Simulink 用户推出了数百个全新和更新的功能,还推出了专门面向汽车和无线电工程师的新功能。如需更多详情,请观看R2020a 视频。 AI 和深度学习 “MathWorks 为构建 AI 驱动的系统提供了一个综合平台。”MATLAB 营销总监 David Rich 说
[物联网]
为工程师和科学家提供更多 <font color='red'>AI</font> 功能,MATLAB新版问市
人工智能能耗遇挑战,高通有话说
当下,人工智能已经深入到经济和产业的每个细分领域,很多产品也已经具备了人工智能的能力,这是积极的一面。但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一些严峻的问题和挑战。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能源消耗的越来越严重,有数据预测到2025年,全球的数据中心将消耗全球所有可用电力的20%。   此外,深度神经网络的能耗与其规模大小也成正比。资料显示,到2025年,神经网络的继续发展有望将其规模扩大至100万亿个参数,相当于人类大脑的容量,这样规模的神经网络将消耗大量能源。人类大脑的能效比当前最优秀硬件的能效要高100倍,因此我们应该从大脑得到启发,发展能效更高的 人工智能技术 。   人工智能的能耗问题具备两大挑战 在Qualcomm技术副总裁韦灵思看来,人工智能
[嵌入式]
深度学习:人工智能的“神奇魔杖”(一)
   1.解密深度学习    1.1.人工智能的发展一直随同人工神经网络研究的进展而起伏   整个人工智能发展历史,几乎一直随同人工神经网络研究的进展而起起伏伏。近期引发人工智能新一轮热潮的深度学习,其名称中的“深度”某种意义上就是指人工神经网络的层数,深度学习本质上是基于多层人工神经网络的机器学习算法。   1.2.什么是人工神经网络   人类大脑神经的信息活动与目前的计算机相比有三个不同的特性:   第一,巨量并行和容错特性。人脑约有1000亿个神经元,神经元之间约有上万亿的突触连接,形成了迷宫般的网络连接,大量的神经元信息活动是同时进行的,而非目前计算机按照指令一条条执行。此外人脑的这种巨量并行特性也使得其具有极好的容
[机器人]
“2018数博会人工智能全球大赛”总决赛群雄争霸
“2018中国国际大数据融合创新·人工智能全球大赛”总决赛于5月25日在贵阳顺利落幕。本次大赛由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组委会主办,英特尔、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创新联盟、贵阳块数据城市建设有限公司、贵阳优特云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承办。此次大赛是英特尔与中国合作伙伴深度合作、共推智能应用落地的又一重大进展,集合了政、产、学、研等多方之力,联动全球创新生态合作伙伴,挖掘优质项目与加速融合创新并举,真正解决实际问题,充分体现了融合创新的优势,推动人工智能与产业深度融合。 此次2018数博会人工智能全球大赛历时4个多月,面向全球开放,惠及万余创新开发者,横跨美国硅谷、以色列特拉维夫和北京三大国际赛区以及华东、华中、华南三大国内赛区;共吸引了
[嵌入式]
中国AI产业/技术与美国差距在哪里?
美国的AI产业布局非常完善,基础层、技术层和应用层都有涉及,尤其是在算法、芯片和数据等产业核心领域,积累了强大的技术创新优势,各层级企业数量全面领先中国。相比较而言,中国在基础元器件、基础工艺等方面差距较大。 近日,腾讯研究院出台《中美两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报告》。从全球范围来看,人工智能领先的国家主要有美国和中国。了解和熟悉产业当中有哪些成熟和短板非常重要。以下是部分内容。 美国的AI产业布局非常完善,基础层、技术层和应用层都有涉及,尤其是在算法、芯片和数据等产业核心领域,积累了强大的技术创新优势,各层级企业数量全面领先中国。相比较而言,中国在基础元器件、基础工艺等方面差距较大。 中美巨头的产业布局 美国巨头呈现出全产业布局的特征
[安防电子]
再发AI新品 傅盛这次盯上的是翻译
猎豹移动董事长兼CEO傅盛表示,AI不是高高在上的黑科技,而是通过场景落地,解决用户的在特定场景中的需求的真正有用的技术。小豹AI翻译棒是可以让消费者轻松追寻“诗和远方”的 AI新品。与市场上现有的AI翻译产品相比,有四个方面的特点。 一键翻译破除使用门槛 小豹AI翻译棒只设计了一个按键,语言选择以及翻译操作都是通过这个按键实现。音量调节则是在按键左侧进行上下滑动即可完成,可谓简单至极。 此外,配备了双麦克风阵列以及采用了降噪软件解决方案的小豹AI翻译棒,可以最大程度提高收音准确性,而超线性多磁扬声器则能清晰地将翻译语句传达给沟通双方,确保了语义的清晰表达。 一款可以“忘带”充电器的AI产品 据介绍,小豹AI翻译棒可以实现180天
[嵌入式]
小米全能扫拖机器人,毛发切割与AI识别双升级
日前,小米宣布旗下米家品牌的新一代全能扫拖 机器人 M30 Pro正式上市销售。此次产品升级主打“毛发切割”与AI算法提升两大卖点,分别针对长毛缠绕和环境识别两大用户痛点进行了创新。 通过新技术与新功能的加持,M30 Pro在扫拖一体化的基础上,更上了一个台阶. 一站式解决毛发缠绕难题 对于拥有宠物的家庭来说,地板与家具表面粘附的宠物毛发是最头疼的问题。它们容易缠在扫拖机器人的滚刷与齿轮上,严重影响清洁效果并缩短设备寿命。M30 Pro基座端集成了高强度不锈钢切割模块,可对缠绕的毛发进行主动“割断”,并用强力气流吸走,一站式解决毛发缠绕难题。 具体来说,M30 Pro的切割模块包括高速旋转的滚刀与线性往复运动的抛物线刀。两种刀
[机器人]
世界第一AI芯片升级4万亿晶体管、90万核心
3月14日消息,Cerebras Systems发布了他们的第三代晶圆级AI加速芯片“WSE-3”(Wafer Scale Engine 3),规格参数更加疯狂,而且在功耗、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性能翻了一番。 2019年的第一代WSE-1基于台积电16nm工艺,面积46225平方毫米,晶体管1.2万亿个,拥有40万个AI核心、18GB SRAM缓存,支持9PB/s内存带宽、100Pb/s互连带宽,功耗高达15千瓦。 2021年的第二代WSE-2升级台积电7nm工艺,面积不变还是46225平方毫米,晶体管增至2.6万亿个,核心数增至85万个,缓存扩至40GB,内存带宽20PB/s,互连带宽220Pb/s。 如今的第三代WSE-3
[半导体设计/制造]
小广播
最新嵌入式文章
何立民专栏 单片机及嵌入式宝典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20余年来致力于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推广工作。

换一换 更多 相关热搜器件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4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