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IoT、LoRa的这一波红利到底在哪里

发布者:纸扇轻摇最新更新时间:2017-10-11 来源: eefocus关键字:NB-IoT  LoRa  网络 手机看文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经济转型中总会出现一些广泛的新供给和新需求力量,这些供需力量成为经济增长的“红利”。物联网作为未来几年中带来规模化增长的新兴产业,也是伴随着新的供给和需求力量而带来的红利,而目前以NB-IoT/eMTC、LoRa为代表的低功耗广域网络也正在逐渐积聚相关的供给和需求的力量,来形成物联网产业的红利。不过,目前来看低功耗广域网络的供给力量相对充足,需求力量稍晚于供给力量,但不会太久即可成熟,为低功耗广域网络带来产业红利。

 

通信网络技术红利的参考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的通信业经历了高速的发展,从之前高昂的话费、不菲的入网费和身份代表的手机,到现在人人可以消费的智能终端、廉价网费,价格直线下降的同时通信业的收入却连年上升,这源自于过去20年行业中的几个典型的红利。主要包括以下两个:

 

·人口红利: 通信业刚刚起步,给人们带来了便捷的联络方式,尤其是移动通信。在手机还远未普及的时候,人口的数量基本上描绘了通信业广阔的市场想象空间。当一个国家或地区使用移动通信人数比例很低时,潜在的人口红利巨大,短短的十年间中国就一跃成为世界通信大国正是人口红利的作用。目前,人口数量较多的发展中国家将是下一个红利市场。

 

·流量红利: 进入智能手机时代,虽然拥有手机的用户数量已接近人口数量,但人们对流量需求将被进一步激发,通信的内容将从语言文字向图片视频转移,流量带宽需求成倍增长,流量成为通信市场整体繁荣的保障。从2009年至今的移动互联网时代说明了这一切。

 

不过,伴随着中国经济的人口红利消失,移动通信网络的人口红利也基本消失了,而近年来流量的增量不增收也使得运营商的流量红利逐渐下降,虽然4G的普及和未来5G大带宽场景推出,但流量红利可持续爆发式增加的可能性不大。根据华为在一项研究中总结,未来的红利在于:

 

·数据红利: 除了消费者的人口和流量红利外,政企行业用户基于云技术,大数据等技术发展,从而形成带动物理世界各领域业务从线下向线上转移,甚至企业内部IT应用也将迁移到云上实现集中供应,面向企业的云服务以及大数据等将成为提升收入的关键,这一阶段为数据红利阶段。

 

·信息红利: 未来形成数百亿甚至千亿级的物联网连接,此时数字世界的版图将超越物理世界,各种新的可能将被发现,层出不穷的创新带来无限可能,信息红利将基于此产生,该阶段关键在于构建良好创新环境,使数字世界实现“生物式”自生长。

 

 

NB-IoT/eMTC、LoRa等带来的红利路径

物联网开始商用,与人口红利关系不大,不过其中对于那些VR/AR、视频监控、车联网等需要高速率、大带宽通信的设备来说,依然会带来流量红利。而对于基于低带宽、低频通信的低功耗广域网络设备的通信来说,是无法带来流量红利的,不过,可以肯定的是NB-IoT/eMTC、LoRa的商用,会给整个产业首先带来“终端红利”,即原来没有更好连接手段的数十亿至百亿设备成为互联终端,并带来了整个产业链发展,包括低功耗芯片、模块、通信设备、终端、软件等环节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蜕变,此时终端数量的增长会带来物联网产业的经济增长和高市场预期。

 

当设备连接形成一定数量后,接入低功耗广域网络的终端已产生一定量的有效数据,此时设备的大数据也加入了数据红利的行列,形成丰富多彩的应用,开始凸显低功耗广域网络对产业和生活的改变。当然,最终的信息红利中也少不了低功耗广域网络的身影。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低功耗广域网络将经历终端红利、数据红利和信息红利三个阶段。

 

 

“终端红利”成为低功耗广域网络技术研发和商用初期直接带来的红利内容。在NB-IoT、LoRa刚进入人们视线中时,我们就开始熟知表计、停车地磁、井盖、路灯、资产追踪标签等终端可以采用这一连接方式接入网络,这些都是原有蜂窝网络以及WiFi、蓝牙等短距离物联网通信技术无法连接的终端,可以说其扩展了物联网终端的范畴,以此带来这些行业中连接的革命就是直接的“终端红利”;而类似水表连接采集的数据通过算法用于防止漏水、共享单车的骑行位置数据用于城市规划和改善商业行为等,就是开启了“数据红利”的大门,当然以目前低功耗广域网络的连接数和数据量还不能形成规模化的数据红利;而对于未来的“信息红利”并不一定是数据红利结束后才发生,而是已经在逐渐的发挥作用。

 

低功耗广域网络的“终端红利”还未开启

既然NB-IoT/eMTC、LoRa等低功耗广域网络会经历终端红利、数据红利和信息红利三阶段,那么,当前处于哪个阶段?在笔者看来,目前第一阶段“终端红利”还未正式开启,不过时间不会太久。

 

此前有一篇名为《互联网的下一波红利到底在哪里》中提出:正常的市场红利,几乎肯定是因为一边有过剩的供给,而另一边有旺盛的需求。笔者认为这句话非常精确的概括出了红利启动的时期,我们可以借助这一观点来观察低功耗广域网络所处的红利阶段。从目前的市场来看,基本已经形成了过剩的供给,但旺盛的需求还没有完全形成。

 

笔者曾经在 《NB-IoT全面爆发增长?请勿将供给方的努力当作引爆的弹药》 一文中指出,目前低功耗广域网络产业正处于供给推动强于需求拉动的第一阶段,该阶段的特征是供给方拿出大量的资源来推动产业的发展,需求方相对被动的接受。我们可以看到,在过去的几个月中,多家芯片厂商的产品已准备就绪,并宣称可以批量出货,模组厂商紧接着推出了十几款产品,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硬件基础;而运营商也是非常积极,中国电信建成了全国性的NB-IoT网络,中国移动已经宣布400多亿的巨额投资。不过,这些都是供给方的力量,和需求相比,供给方所提供的已经形成一定的过剩能力,“终端红利”启动的供给方因素已经具备。

 

 

但是,“终端红利”的需求方因素还未完全具备,目前公认的低功耗广域网络连接数量规模最先起来的领域包括表计、共享单车、智能家电等,但更多还是处于测试和实验期间。已有不少厂商宣布在2017年底至2018年会实现数百万级的连接,但短期内还不能形成“旺盛”的需求。

 

笔者曾预计低功耗广域网络“供给推动强于需求拉动”的第一阶段是标准确定到网络大规模部署后一年时间。从国内的情况来看,这一阶段基本上是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根据目前各种公开资料显示,到2018年6月之前低功耗广域网络会形成一些规模化示范,一些成熟应用开始涌现。在此之后开始了第二阶段,即供给推动和需求拉动共同发力,此时的需求开始旺盛起来,低功耗广域网络的“终端红利”在这个时间开始启动。

 

产业红利和产业红利的阶段是对一个新兴产业进行观察的重要指标,“人口”红利给曾经的通信技术带来最直接的红利,开启了产业繁荣的十年;期待低功耗广域网络技术借助“物口”红利,开启一段时间新的繁荣。


关键字:NB-IoT  LoRa  网络 引用地址:NB-IoT、LoRa的这一波红利到底在哪里

上一篇:慧荣就SSD主控涉后门漏洞回应
下一篇:NB-IoT技术深度解析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05-03 01:47

网格计算将会成为下一代的网络技术主体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 (CERN) 正在建设一个新型的巨大粒子对撞机,预计 2005 年完成。它所产生的数据量将是现在的 1000 倍,用当前的互联网技术已无法处理。因此,美国和欧洲的科学家们正在构造一种叫做网格的新型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它可以帮助科学家们自动地处理、组织、传输和管理这些数据,供欧美与 CERN有关系的 500 多家大学和研究机构使用。不难预测,与因特网一样,原来为科研服务的网格也会很快用于传媒、传统产业、电子商务、娱乐等各个领域。        网格技术       美国阿贡 (Argonne) 国家实验室的资深科学家、美国网格计算项目的领导人,伊安.福斯特 (Ian Foster),曾在 1998
[工业控制]
A11神经网络引擎 成就苹果AI的巨大飞跃
伴随着苹果全新一代iPhone智能手机iPhone 8、iPhone 8 Plus和iPhone X的发布,所有最初我们想了解的任何信息现在几乎都已一清二楚,包括零售价格、全新命名、机型数量,还有诸多最新功能等等,其实大多数信息在发布会之前就已经被爆料出来了。尽管如此,iPhone X、面部识别技术,以及AR现实增强技术这些新特性,依然十分引人注目。 不过,有一项可能苹果在发布会上或宣传中没有着重提及的特征,可能很多人忽视了它的存在,那就是强大的AI人工智能特性。 苹果新发布的三款机型均搭载了全新的移动芯片A11仿生,苹果表示A11仿生是iPhone上有史以来最强大、最智能的芯片。关于“最强大”这一点,通过昨天的Geekb
[手机便携]
基于Simulink的嵌入式网络化控制仿真实现
引言 网络化控制系统NCS(Networked Control Systems)是指控制系统的各智能设备即传感器,控制器和执行器分布在不同地域空间,通过网络形成闭合回路,各节点之间的数据和信息的交换需要网络来实现。它是将当今先进的网络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控制技术融为一体的分布式控制系统。虽然网络化控制在工业控制,过程控制和楼宇自动化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网络控制系统的理论研究却相当不成熟 。本文利用在工程领域广泛使用的Simulink仿真软件,结合军事和民用领域应用成熟的嵌入式微处理器构架开发了网络化控制仿真系统,为进行网络化控制系统的理论研究提供了有利工具。由于目前工业控制领域使用的通信技术都是自成体系、互不开放的。国际
[单片机]
基于Simulink的嵌入式<font color='red'>网络</font>化控制仿真实现
韩国展示全球第一个采用5G网络的自动驾驶测试平台
英特尔宣称5G网络对于自动驾驶车就像人们需要氧气一样重要。但是现在5G标准第一版刚制定完成,要真正开始测试仍须等到2018年甚至2019年。至于无人驾驶车,仍停留在法规与道路测试阶段,因此如何将5G与无人驾驶车结合测试就变成非常困难的事。 SK电讯于K-City的5G无人驾驶控制中心 韩国运输安全管理局(Korea Transportation Safety Authority;KTSA)和SK电讯于2017年12月底公布在K-City(一个占地79英亩的假镇)部署了实验的5G网络基础设施,是专门为测试自动驾驶车而建立的解决方案,这成为全世界第一个自动驾驶车5G测试平台。 新款系统是采用准标准(Pre-Standa
[网络通信]
AI及神经网络助力奥迪单目摄像头 生成高精度3D环境建模
据外媒报道,在今年的美国加州长滩举行的第31届神经信息处理系统大会(NIPS conference 2017)上,奥迪展示一项预研发创新项目(innovative pre-development project)。该项目涉及一款单目摄像头(mono camera),奥迪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该设备中,从而生成了超高精度车辆周边环境的3D建模。该会议的举办时间为2017年12月4日-9日,奥迪是其联合赞助商。 新款奥迪A8是全球首款3级自动驾驶量产车型,奥迪人工智能交通拥堵导航系统可应对缓行交通(slow-moving traffic)的驾驶任务,将最大车速限制在60 km/h(约合37.3 mph),该系统既符合现行的法规,又满
[汽车电子]
汽车以太网络应用POF骨干和摄像镜头链路
1 介绍 车内信息娱乐系统设备的快速增长以及先进驾驶辅助系统ADAS(Advanced Driver Assistance Systems)的兴起创造了汽车内部设备间更高效率的互连需求,通过优于其他技术的优势,以太网是汽车网络的理想选择。 塑料光纤(POF, Plastic Optical Fiber),汽车产业大家所熟知的传送媒介,现在已经可以提供千兆位的传输能力,使得它成为未来汽车以太网络以及如摄像镜头点对点链路应用需求的完美解决方案。 2 汽车以太网络 汽车已经快速成为家庭的延伸,信息娱乐系统越来越成为新推出汽车中连接邻近设备和其它车辆的基本设备,上网和汽车基础设施也逐渐成为汽车配备的未来产业标准。 同样地,驾驶辅助
[嵌入式]
MF-TDMA卫星通信网络仿真
MF-TDMA 卫星网络是由地面主站、备用主站、网控中心、众多从站、卫星转发器等单元组成,系统的主要业务是话音、数据、视频,但各卫通站通信能力大小不同,每个地面站作为主叫或被叫,向网控中心站申请卫星信道资源,因此必须对卫星网络资源与信息进行有效管理与调配,使其可以应对各种复杂的突发情况,适应应用任务、网络本身和外部条件的变化,保证卫星网络稳定、可靠、持续和高效运行。 RatiONal Rose 工具是美国Rational 公司开发的用于分析和设计面向对象系统的强大工具,可以帮助先建模,再进行功能测试,从而保证系统结构合理、运行正常。Rational Rose 工具支持可视化开发测试用例模型,结合卫星网络的的实际情况,主要进行业
[网络通信]
Nordic 宣布 nRF Connect SDK 支持谷歌的 Find My Device网络和未知跟踪器警报功能
与谷歌的合作使 Nordic 能够在 nRF Connect SDK 中嵌入开发人员软件,以构建与安卓移动设备兼容的谷歌Find My Device和未知跟踪器警报服务 挪威奥斯陆 – 2024年4月10日 – 全球领先的低功耗无线连接解决方案供应商Nordic Semiconductor今天宣布与谷歌合作,在nRF Connect SDK(软件开发工具包)中嵌入对谷歌 Find My Device网络和未知跟踪器警报功能的支持。Nordic 宣布这一消息的同时,谷歌也正式宣布了使用安卓移动设备进行本地低功耗蓝牙(Bluetooth LE)追踪的技术。该SDK支持与Find My Device和未知跟踪器警报功能现已同步
[网络通信]
Nordic 宣布 nRF Connect SDK 支持谷歌的 Find My Device<font color='red'>网络</font>和未知跟踪器警报功能
小广播
最新嵌入式文章
何立民专栏 单片机及嵌入式宝典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20余年来致力于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推广工作。

换一换 更多 相关热搜器件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4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