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有负能量,难以根治的的算法歧视

发布者:静默思考最新更新时间:2018-01-06 来源: eefocus关键字:AI  机器学习  黑客 手机看文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我们在一片对18岁照片的花样赞美中,迎来了又一个新年。

 

按说新年应该是开心的时候,但是刚刚跨年结束,抬头一看居然要上班了…不由得悲从心来…所以今天我们打算说点不那么开心的事。

 

最近几天,各种对2018年的科技预测层出不穷,其中对AI的畅想占了大头,内容差不多是一片喜庆祥和。

 

但事有两来,当我们开始从AI中收获价值的时候,技术升级后带来的潜在风险也在升温。这就像汽车当然好过牛车,但汽车也会带来各种各样的交通事故。我们当然不能因此禁止汽车上路,但是也不能对交通问题视而不见。

 

今天我们来预测几个,很可能在2018年进入我们眼帘的“人工智能负能量”。

 

毕竟做好准备,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

 

一、人工智能伦理问题开始出现个案

2017年1月,在加利福尼亚州阿西洛马举行的Beneficial Al会议上,近千名人工智能相关领域的专家,联合签署了著名的《阿西洛马人工智能23条原则》。

 

随后,各种关于人工智能伦理道德的讨论、会议,以及相关协会和科技组织开始出现在公众视野里。

 

《23条原则》的主要内容,就是呼吁人工智能不能损害人类的利益和安全,同时人工智能必须可以被人类控制,同时人类要尽量尊重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安全。

 

听起来颇有点科幻的味道,但是在各行各业开始部署AI,尤其开始利用AI进行自动化决策的时候,人工智能的伦理与道德问题或许真的会浮出水面。

 

比如说,自动驾驶车辆在马上要发生事故时,是优先保护路人还是乘客?假如AI诊断系统,给出的建议是安乐死,那么它算是杀人吗?为了避免更大损失,AI系统是否能打破规则,自行其是?

 

这其中最著名的,大概就是去年谷歌批评上海交大某团队进行的“看脸定罪犯”研究。引发了媒体对于AI价值观的大量讨论。

 

在各个产业场景开始使用AI技术时,随之而来的边界问题、责权问题、道德选择问题这些在实验室中不会出现的矛盾将很可能被引发。

 

人类还从未真正讨论过这些。假如2018年人工智能的落地化足够快,伦理问题的苗头或许会临近。

 

二、难以根治的的算法歧视

记得2016年,微软推出过聊天机器人Tay,却因为用户教给它大量种族歧视和脏话,一天内就被暂时下线。这引出了一个极具争议的话题:机器学习会吸收人类的知识和信息来塑造自己,那么假如它吸收的信息含有大量“不那么纯良”的东西呢?

 

2017年,算法歧视问题非但没有被解决,各种各样新的问题还应运而生。比如谷歌大脑会给女性图片打上很多关于家庭、弱势的标签,显然有悖于女权主义精神;而把黑人识别为大猩猩,则点燃了AI种族歧视的话题关注度。

 

所谓的算法歧视,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最有可能在内容推荐和电商推荐两个地方感觉到。比如说消费者刚看过宽大的衣服,电商就推荐减肥药,很可能让消费者联想到算法在歧视自己胖;再比如打开今日头条这类软件的时候,大家可能都出现过这种情况:偶尔点了一个推荐来的猎奇或者伪色情内容,然后再一刷新。好嘛,蜂拥而至的类似内容啊,你本来想看的兴趣内容和专业内容瞬时间化为乌有。甚至你怎么点我不关心不喜欢,平台还是给你推荐。这就是因为算法的归类方式给你贴上了标签。这种歧视感也蛮严重的,好像背后有个人奸笑着对你说:“承认吧,你就是这么低俗…”

 

这类问题的根源,是机器学习技术进行个性推荐,今天还必须建立在两个逻辑的基础上:以过去算将来,以群体算个体。算法会吸收以前有过的经验来给你特定的某些东西,但很有可能歧视信息就包含在机器吸收的经验里。

 

在个性推荐系统越来越多场景应用可能的今天,我们恐怕短期内还难以根治算法的歧视。

 

三、私人数据与机器学习的矛盾日益凸显

人工智能和个人隐私,似乎从来都是一对天敌。

 

因为人工智能技术假如想要提供个性化、完全符合个人习惯的服务,那么就必然要学习和理解用户本身。而这其中,就涉及对用户私人数据的学习。

 

但出于隐私的考虑,以及对网络安全的不信任,大部分用户显然是不希望透露自己数据给机器的。

 

从而“鸡生蛋蛋生鸡”的矛盾就产生了。

 

近两年,用AI来读取用户个人数据这件事一直处在被压抑和不能提的状态。更早一点的时候,苹果和谷歌等大公司都推出过让AI读懂用户的产品,但很快就被舆论抨击给关停了。即使这样,谷歌去年推出的家用AI相机还是饱受诟病。

 

在2017年后半段,我们看到了AI芯片拉开了风云际会的争夺序幕。但是搭载AI芯片的硬件一定要有的放矢,有任务可以完成。于是让硬件读懂用户、让系统根据用户数据提供千人千面的服务,势必会重新回到公共视野里。

 

其实从大趋势上看,把个人数据交给机器似乎是人类不可避免的归宿。无论是医疗健康、金融服务还是社会安全,机器肯定都比人类更靠谱。只是这其中经历的不适感和安全风险是巨大的。

 

在2018年,无论是手机、音箱、穿戴设备、VR,在启用了机器学习能力后,似乎都要重新沾惹隐私数据这条红线。

 

究竟怎么处理这个矛盾,也是挺让人头疼的。

 

四、真假越来越难分

就目前来看,希望AI能像人一样对话和理解,显然还是为时过早的一件事。但是让AI来造假,似乎已经问题不大了。

 

此前我们讨论过视频和直播换脸的可能,其实从整个技术进度来看,基于GAN的仿真和替换技术正在整体成熟。无论是模拟替换音频还是视频文件,AI都已经能够得心应手的处理。

 

但这肯定不会是什么好事。在著名的Face2Face软件推出的时候,国外网友就惊呼,假如跟我视频聊天的人被替换了怎么办?

 

而在开发框架和数据资源越来越丰富、算法越来越强劲的今天,大概我们可以很肯定的说:2018年用AI来伪造视频音频将更加天衣无缝。

 

这是AI对未来技术的探索,却很可能引发社交媒体和网络传播的动荡:当我们看到的视频都可以完全造假的时候,这个世界还有什么可以相信呢?

 

假作真时真亦假,只能期望反AI造假的AI系统也尽快出现吧。

 

五、黑客攻击有更多花样

2017年年末,谷歌TensorFlow被惊人的爆出框架漏洞,虽然是被白帽子找到,没有造成危险,但这还是点醒了我们一点:AI并不安全。

 

至此,我们已经见识过了各种黑客攻击和AI技术结合的可能性:用AI来伪造文件信息实施攻击和诈骗;利用AI技术来提升黑客攻击效率;以AI系统为目标的攻击。随着AI和物联网体系的结合,未来物联网攻击中很可能也会加入AI的身影。

 

AI技术的成熟,让网络黑客们找到了更多的目标、更多的工具以及更多的技巧。虽然AI同样给我们提供了各种保护互联网安全的方式。但无论如何,AI带给了黑客更多可能性是毫无疑问的。

 

2017年的网络安全世界并不平稳,各种各样的病毒和黑客肆虐不绝于耳。进入2018,我们很可能会在这个战场看到更激烈的搏杀。

 

结束语

就像任何一种技术革新一样,AI也同样在带来价值的同时创造了危险。而且凭借着识别和学习能力的特征,AI带来的负面影响说不定会比过往更大。

 

但是无论如何,技术就是这么一步步推进的。更好的风景总是伴随着更难走的路途。认识风险,并探索解决方案,或许才是人类与AI相处时更舒服的方式。


关键字:AI  机器学习  黑客 引用地址:人工智能有负能量,难以根治的的算法歧视

上一篇:2018年4大安全隐患,无人机平民化将是噩梦
下一篇:华融国际发难,奥瑞德资产重组一波三折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05-03 02:15

人工智能+” 未来我们该如何存在
  就在几天前,面对棋盘,柯洁代表人类再次败在了AlphaGo(以下称“阿尔法狗”)的手下。阿尔法狗,横扫全球一流围棋高手,不仅向人类展现了围棋的新高度,而且拉开深度学习技术与大数据技术融合的新 人工智能 时代的序幕。下面就随网络通信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相关内容吧。   喧嚣背后的落地   在围棋赛场上, 人工智能 表现出明显优势:没有疲劳曲线,能力不会随时间衰减,可一直保持最佳状态;不存在失误问题,力所能及之处不会给对手任何机会;不受情绪干扰,不会因为对手的挑衅而愤怒和冲动;博学强记,赛前学习和对弈超过千万次,远非人类可以企及;绝对计算能力碾压人类。    人工智能 的这些特点应用在其他领域,同样构成对人类的竞争优势。对于教育
[网络通信]
AI交互是场大战
全球科技巨头近日再次在 人工智能 交互领域开启硬怼模式。 三星 联合中国电信宣布在其售价上万元的超高端手机W2018中启用 Bixby 人工智能平台,正面对抗苹果、微软的类似系统。   三星意图借此后发制人,其搭载的Bixby人工智能助手更是一个人工智能平台,一种“情商”更高的人机交互方式。它可以对软件进行深度控制,并理解当前的使用环境、应用状态,从而完成任务。用户可随时召唤Bixby,因为不仅可以用语音和它对话,还可以使用文本、触摸、视觉对它下达命令,甚至还能连接智能家电,这标志着在 AI 交互领域的对抗强度又被加码。   业内人士分析,未来的AI交互产品将渗透所有的智能电子设备,成为物联网智能的“基础设施”,而谁能在这个潮流中
[嵌入式]
医学教授詹松华:医学影像人工智能应用的困难与挑战
8月30日-9月1日,2018中国(上海)国际人工智能展览会暨OFweek(第二届)国际人工智能产业大会在上海成功举办。 参加本次大会的嘉宾不仅有来自各大AI行业的标杆型企业领袖,还有在工学、医学等学术界享有盛名的专家教授前来分享学术观点,为来宾指点迷津,提供宝贵意见和建议。 人工智能在 医疗 影像领域的潜力有目共睹,但那些宣称AI能战胜医生的标语到底是夸大其实,还是有理有据呢?人工智能医疗影像落地到底有多难? 8月31日,在本次大会分论坛—AI+医疗专场上,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放射科主任,影像教研室主任詹松华为大家带来了主题为“医学影像人工智能临床的困难与挑战”的精彩演讲,站在医生的角度,为人工智能走进医院,服务于医疗的
[医疗电子]
Google Clip相机由量身定制的AI处理器驱动
Google的Clip相机可能有点令人毛骨悚然,但对于用户来说似乎也是非常有用的,它可以部署机器学习,自动捕捉用户孩子和宠物的最佳照片。 但是功能的关键不仅在于Google的AI功能,还包括由Intel拥有的芯片制造商Movidius构建的专用处理器。 这个处理器名称是Myriad 2,Movidius称之为“视觉处理单元”或VPU。与图形处理单元GPU或中央处理单元CPU相反,Myriad 2是一款专门处理机器视觉任务(如物体识别)的处理器,Movidius称它是业界第一款不间断运行的视觉处理器。它以前用在Google探戈设备以及DJI的自主无人机中,并且有助于提升车载视觉处理效率。 Google长期以来一直对Movid
[手机便携]
Google Clip相机由量身定制的<font color='red'>AI</font>处理器驱动
专家建议把人类价值"植入"机器人:防范人工智能
       10月20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拉古纳比奇举行的一场科技大会上,情感机器人“佩珀”和一位与会者拍手。(路透社     外媒称,随着人工智能技术越来越先进,人们愈发担心,机器人可能变成一种威胁。据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计算机学教授斯图尔特·拉塞尔说,这种危险是可以避免的,如果我们能够解决如何把人类价值变成可编程的代码。   据美国石英财经网站11月1日报道,拉塞尔说,在机器人领域,“道德哲学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产业部门”。他指出:“随着机器人从事更加复杂的任务,我们绝对有必要把我们人类的道德转化为人工智能语言。”   比如说,如果机器人在房子里做杂务——预计未来几十年将会出现这种场面——的话,你可不想机器人
[安防电子]
关于机器人智能抓取AI+Grasp的技术分析
(文章来源:天地) 抓取规划问题是指确定物体与手指间的一系列接触位置,使得手指能抵抗任意外力且灵活操作物体的能力。传统的基于分析的抓取规划需要根据已知的被抓物体模型根据力闭合的条件判断抓取的好,这种方法只适合对已知的物体进行抓取。然而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相似物体,没有必要为每一个物体都建立精确的模型,因此可以用相似性匹配的方法解决这类物体的抓取。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人工神经网络可以从大量的已知物体的抓取中提取出有用的抓取基元,从而实现对未知物体的抓取。这样做的好处是不必为每个被抓物体建立几何模型,让机器人智能抓取操作物体。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提出了利用大量的物体三维模型和分析的方法生成抓取数据集,并利用深度图和卷积(CN
[机器人]
NVIDIA 发布支持生成式 AI 与 OpenUSD 的重大 Omniverse 升级
最新平台更新、Adobe Firefly的接入、OpenUSD向 RealityKit的导入以及 Ada 架构系统将共同加速各种具有互操作性的 3D 工作流以及工业数字化进程 洛杉矶 — SIGGRAPH — 太平洋时间 2023 年 8 月 8日 — NVIDIA于今日发布 NVIDIA Omniverse™ 平台的重要版本更新,为开发者和工业企业提供全新的基础应用和服务,助力其使用 OpenUSD 框架和生成式 AI 来优化并强化其 3D 工作流程。 Omniverse 是一个OpenUSD原生软件平台,可进行跨3D 工具和应用的连接、描述及模拟。此次更新将加快虚拟世界和高级工作流的创建速度,推动工业数字化进程。C
[工业控制]
NVIDIA 发布支持生成式 <font color='red'>AI</font> 与 OpenUSD 的重大 Omniverse 升级
微软看好骁龙X Elite芯片,称AI PC超越苹果M3 MacBook Air
4 月 9 日消息,微软正筹备下月在西雅图举办的专场活动,计划全面展示对 AI PC 的愿景。根据国外科技媒体 The Verge 报道,知情人士透露微软对搭载 Arm 处理器的 Windows 笔记本电脑充足信心,认为无论在 CPU 性能还是处理各项 AI 任务方面,都能超越苹果公司搭载 M3 芯片的 MacBook Air。 完善生态,比苹果 MacBook Air 更优秀 报道指出微软非常看好高通的骁龙 X Elite 芯片,计划今年年底之前推出搭载该芯片的 Surface 产品之外,还会携手联想、惠普、戴尔等诸多厂商,共同推进 Windows on ARM 设备生态。 IT之家援引该媒体报道,知情人士透露微软高层对骁龙 X
[家用电子]
小广播
最新嵌入式文章
何立民专栏 单片机及嵌入式宝典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20余年来致力于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推广工作。

换一换 更多 相关热搜器件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4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