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半导体业发家史:政府推动 三星“死磕”

发布者:温馨幸福最新更新时间:2018-05-08 来源: 电子产品世界关键字:芯片  三星 手机看文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2017年半导体产业缔造了一项新纪录。下面就随嵌入式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相关内容吧。

  国际研究机构Gartner研究总监George Brocklehurst表示,这项记录便是三星将英特尔挤下全球半导体营收龙头的宝座。英特尔自1992年以来连续25年“全球第一大厂”的名头就此让位。Gartner最新的统计结果显示,2017年全球半导体营收总计4204亿美元,较2016年的3459亿美元增长21.6%。

  此外,根据IC Isights等机构的统计数据,从营收来看,全球前三大半导体公司中韩国占据两席,三星、SK海力士分别位居一、三名。三星、SK海力士在2017年营收大增,主要和芯片短缺造成的价格走高有关。

  自20世纪80年代三星建立半导体研究与开发实验室起至今,韩国半导体产业发展可谓“励志”。

  不到40年的时光中,韩国的半导体产业在起步比美国、日本晚上十几年的情况下,从一片荒芜逐渐生长为半导体产业之林的巨擘,离不开密集的技术援助、政府的强力保护以及企业的“死磕”。

  沉淀:“政府+大财团”的模式

  韩国的半导体产业以技术引入起步,经过20年左右的沉淀,在芯片设计与加工技术等领域完成了自身技术积累。

  1959年,LG公司的前身“金星社”研制、生产出韩国的第一台真空管收音机,这也被认为是韩国半导体产业的起源。但当时的韩国并没有自主生产能力,只能对进口元器件进行组装。

  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仙童半导体(Fairchild)和摩托罗拉(Motorola)等美国公司越来越多地投资于东南亚等低价劳动力国家,以降低其生产成本,韩国从这一趋势中获益,但仅停留在经济层面。

  OECD(经合组织)在一份报告中指出,对于这些美国投资者的子公司而言,韩国只是“飞地”,对于韩国的技术进步未起到任何作用,“他们只是专门从事简单的晶体管和ICs的组装,用于出口,所需的材料和生产设备都是进口的”。

  到了20世纪70年代,三洋(Sanyo)和东芝(Toshiba)等日本公司半导体公司也开始在韩国投资。但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韩国的半导体工业仍然非常局限,只是一个简单的、劳力密集的组装节点。

  随着20世纪70年代外部世界市场环境变化以及韩国工资水平的提高,韩国轻工业产品出口比率大幅下降,外债也上升到危险的水平,韩国经济受到威胁。

  为此,韩国政府在1973年宣布了“重工业促进计划”(HCI促进计划),旨在通过重工业和化学工业发展来建立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1975年,韩国政府公布了扶持半导体产业的六年计划,强调实现电子配件及半导体生产的本土化。

  韩国政府还组织“官民一体”的DRAM共同开发项目,即通过政府的投资来发展DRAM产业。

  在半导体产业化的过程中,韩国政府推进“政府+大财团”的经济发展模式,并推动“资金+技术+人才”的高效融合。在此过程中,韩国政府还将大型的航空、钢铁等巨头企业私有化,分配给大财团,并向大财团提供被称为“特惠”的措施。

  《经济学人》在1995年的文章中评论称,20世纪80年代韩国工业的发展得益于HCI促进计划,由于如此庞大的资源集中于少数财团,他们可以迅速进入资本密集型的DRAMs生产,并最终克服生产初期巨大的财务损失。

  超越:三星的崛起

  1983年是韩国半导体产业的历史转折点。

  韩国财团的进入让半导体行业进入大规模集成(VLSI)生产时代,这些包括三星、金星社以及现代公司(后改名为海力士半导体,并被SK集团收购)等企业。这实现了韩国工业的质变——从简单的装配生产到精密的晶片加工生产。

  20世纪80年代,三星和现代的财团都在寻找未来的商业领域,最终他们的目标是,从工业基地转型为更具高科技导向的产业。当三星决定通过其电子业务进入大规模集成芯片生产时,现代决定将芯片生产作为实现其向电子产业多样化的一个途径。而随后金星社的加入,让韩国最大的三家财团均参与进VLSI生产。

  三星发展半导体产业是一部浓缩的韩国半导体产业发展史。

  前三星集团首席执行官李秉哲(Lee Byung Chul)在1983年2月决定对内存芯片生产进行大规模投资。这被认为是一个非常大胆的决定。因为当时韩国仍是一个简单的装配生产基地,1983年,整个半导体生产中晶圆加工的份额也仅为4.3%。

  根据三星的官方策略解释,三星电子公司当时遭遇了日本进口芯片的频繁交付问题。以上的所有因素促使李秉哲尝试进入VLSI芯片业务。

  三星制定了一个详细的计划,根据这个计划,三星全部半导体产品中大约50%应该是DRAM。通过对精心挑选的DRAM领域关注,实现规模经济和成本的竞争力。

  其后,SST国际公司在硅谷成立,成为三星的技术前哨。SST国际公司(与Tristar半导体公司同年更名)为三星的产品开发做出了重大贡献,SST国际公司成功开发的产品会转让给韩国的母公司SST,用于批量生产,这对三星的技术开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983年,三星在京畿道器兴地区建成首个芯片厂,并开始了接下来的一系列动作。三星电子首先向当时遇到资金问题的美光(47.58, 0.96, 2.06%)(Micron)公司购买64K DRAM技术,加工工艺则从日本夏普公司获得,此外,三星还取得了夏普“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工艺”的许可协议。

  在此过程中,三星等韩国公司已逐渐熟悉渐进式工艺创新,加上这些公司逆向工程方面的长期经验,韩国的半导体产业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在选择DRAM作为主要产品后不久,三星于1983年11月成功研发了64K DRAM。从技术上讲,韩国半导体行业实现了从相对简单的LSI技术到尖端的VLSI技术的重大飞跃。由此,1983年标志着韩国VLSI芯片时代的开始。不可否认的是,在最初阶段,外国技术许可在三星产品开发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后,三星电子1984年成立了一家现代化的芯片工厂,用于批量生产64K DRAM。1984年秋季首次将其出口到美国。1985年成功开发了1M DRAM,并取得了英特尔“微处理器技术”的许可协议。

  此后三星在DRAM上不断投入,韩国政府也全力配合。由韩国电子通信研究所[KIST,由韩国科学和技术部(MOST)管理]牵头,联合三星、LG、现代与韩国六所大学,“官产学”一起对4M DRAM进行技术攻关。该项目持续三年,研发费用达1.1亿美元,韩国政府便承担了57%。随后韩国政府还推动了16M / 64M DRAM的合作开发项目。

  1983年至1987年间实施的“半导体工业振兴计划”中,韩国政府共投入了3.46亿美元的贷款,并激发了20亿美元的私人投资,这大力促进了韩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

  在1987年,世界半导体市场还出现另一个机会,这源自美国和日本之间的半导体贸易冲突以及随后的政治调控。1985年以后,日本DRAM生产商市场份额的增加,被认为是牺牲了美国生产商的利益,美日之间的贸易冲突日益加剧。

  日本首先宣布对外国半导体生产商实施半导体贸易协定(STA),美国政府则于1987年3月宣布了对含日本芯片的日本产品征收反倾销税等报复措施。

  最终,日本承诺通过减少DRAM产量来提高芯片价格。但当时美国计算机行业需求增长,导致全球市场上256K DRAM的严重短缺。这为韩国256K DRAM生产商提供了重要的“机会之窗”。

  此后韩国一直在赶超。1988年三星完成4M DRAM芯片设计时,研发速度比日本晚6个月,随后三星又趁着日本经济泡沫破裂,东芝、NEC等巨头大幅降低半导体投资时机,加大投资,引进日本技术人员。并于1992年开发出世界第一个64M DRAM,超过日本NEC,成为世界第一大DRAM制造商。

  赌徒:逆周期投资

  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大DRAM制造商只是三星带领韩国半导体产业迈向世界第一梯队的第一步。

  1995年之后,三星多次发起“反周期定律”价格战,使得DRAM领域多数厂商走向破产,并逐渐形成DRAM领域只有几家垄断市场的现状。

  集邦咨询拓墣产业研究院研究经理林建宏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半导体产业每年需投入大量资本支出,用于设备与技术的开发。三星是综合公司型态,即使存储器市场低迷,仍可透过其他事业部门注入资金。这让三星逐步成为半导体产业巨擘。

  比如,三星于1984年推出64K DRAM时,全球半导体业步入一个低潮,内存价格从每片4美元暴跌至每片30美分,而三星当时的生产成本是每片1.3美元,这意味着每卖出一片内存三星便亏1美元。

  在低潮期,英特尔退出DRAM行业,NEC等日企大幅削减资本开支,而三星却像“赌徒”一般疯狂加码,逆周期投资,继续扩大产能,并开发更大容量的DRAM。

  到1986年底,三星半导体累积亏损3亿美元,股权资本完全亏空。但转机却瞬间来到,1987年,日美半导体协议的签署使得DRAM内存价格回升,三星也为全球半导体市场的需求补缺,开始盈利,从逆势中挺了过去。

  在1996年至1999年,三星再次祭出“反周期定律”,而彼时日立、NEC、三菱的内存部门不堪重负,被母公司剥离,加上东芝宣布自2002年7月起不再生产通用DRAM,日本DRAM仅剩下尔必达一家。

  再如,2007年初,因全球DRAM需求过剩,叠加2008年金融危机,DRAM颗粒价格从2.25美元暴跌至0.31美元。三星却将2007年公司总利润118%用于DRAM扩产,使得DRAM价格接连跌破现金成本和材料成本。

  在这样的攻势下,德国厂商奇梦达于2009年初宣布破产,日本厂商尔必达于2012年初宣布破产,三星市占率进一步提升,全球DRAM领域巨头只剩下三星、海力士和美光。

  这场价格战的影响仍在持续,DRAM从2016年下半年到2018年一季度,一直处于稳定缺货涨价期中,在此过程中,三星芯片业务销售额达690亿美元,成为全球最大的芯片制造商。

  中国半导体投资联盟秘书长王艳辉在5月3日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品牌发展不顺的时候,三星等韩国的企业并未想到要转去做代工,而是继续投入,这是韩国能够出现三星、海力士等全球领先芯片品牌的原因。

  如何保持第一梯队优势

  王艳辉指出,韩国的半导体产业是从产业转移开端,在政府主导下,发展出自有品牌。

  在韩国发展半导体产业的过程中,韩国政府对于产业的支持力度非常强,研发时大力投入,产出后进行保护。

  从1990年开始,韩国半导体产业投资兴起。从研发投入来看,1980年时半导体领域研发投入约为850万美元,到1994年时为9亿美元。专利技术也从1989年底的708项上升至1994年的3336项。

  1994年,韩国推出了《半导体芯片保护法》。此后,韩国政府还指定芯片产业及技术为影响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技术,致力于高度保障技术及产权。

  庞大的半导体产业也发展出以三星和SK海力士为龙头,IC制造企业、半导体设备企业和半导体材料企业层层分工,通过外包、代工的方式构建出的庞大半导体产业链,形成了龙仁、化成、利川等等半导体产业城市群,支撑着韩国的半导体产业链。

  在韩国的半导体产业进入全球半导体产业的第一梯队后,韩国仍希望保持其自身的优势,不仅通过“BK21”及“BK21+”等计划对大学、专业或研究所进行精准、专项支援。还在2016年时推出半导体希望基金,投资于半导体相关企业,旨在聚焦新技术的开发,尤其是储存新技术方面。

  这一系列的政策也基本延续“政府+大财团”的产业政策,鼓励企业及大学间的结合,为芯片产业培养人才,以维持韩国在半导体产业上的优势。

    以上是关于嵌入式中-韩国半导体业发家史:政府推动 三星“死磕”的相关介绍,如果想要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多多关注eeworld,eeworld电子工程将给大家提供更全、更详细、更新的资讯信息。

关键字:芯片  三星 引用地址:韩国半导体业发家史:政府推动 三星“死磕”

上一篇:微软与高通、大疆达成合作:将搭载Azure物联网服务
下一篇:传京东方与三星显示器深化面板结盟 有望为中韩半导体合作打下基础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05-03 02:51

如何用单片机实现来电显示解码
   一、引言   随着城市供水规模扩大,城市管网不断增大,厦门自来水公司原有遥测系统难以适应生产调度需求。要求有一套可靠、快速的调度遥测系统,综合国内 RTU (Remote Terminal Unit 远程测控终端)的发展状况及公司的具体情况,厦门自来水公司独立研制开发了一套新的基于AVR单片机及专用MODEM芯片的MTU(Master Terminal Unit中心调度机)、RTU无线电遥测系统。   分散地分布在全市的管网监测点上的远端RTU(系统可带256个RTU)采集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后通过无线电台向中心调度端发送数据,中心调度端接收到数据后进行数据处理,数据存储,并送给模拟屏显示。   二、设计思想   原有系
[家用电子]
三星64MP传感器新消息 红米或国内首发
昨日,有数码博主微博爆料称,三星64MP 传感器 国际首发是A系列某款神秘机型,国内首发是Redmi某款神秘机型。 三星6400万像素ISOCELL Bright GW1传感器于今年5月9日发布,与之前的GM1一样用了像素合并Tetracell技术和重镶嵌算法,像素大小为0.8μm,4合1像素提高感光能力,在良好光线下可拍出6400万像素的图像,弱光条件下可拍摄1400万像素的图像,支持Super PD高性能相位对焦、480 fps慢动作视频,HDR功能以及更丰富的细节和逆光色彩。 此前曾有国外媒体报道,三星这款三星6400万像素的传感器将在今年下半年推出的三星Galaxy A70s上首发,而并非Galaxy Note 10,
[传感器]
消息称苹果 3 月将推出新款 MacBook Air 笔记本:外观不变、升至 M3 芯片
2 月 27 日消息,根据国外科技媒体 9to5Mac 报道,苹果计划今年 3 月举办春季特别活动,在推出新款 iPad 产品的同时,还将会升级推出新款 MacBook Air 笔记本。 根据最新消息称 2024 款 MacBook Air 笔记本升级幅度“并不吸引人”,会有 13 英寸和 15 英寸两种型号,外观方面不会有任何调整,苹果将更新重点放在性能方面。 从报道中获悉,苹果今年新推出的 13 英寸和 15 英寸 MacBook Air 机型最大亮点是,将内置最新一代 M3 芯片,目前消息称苹果新款 MacBook Air 已经开始投入生产。 采用 M3 芯片的新款 MacBook Air 的运行速度应明显快于采用 M2 芯
[家用电子]
Galaxy S21 Ultra 5G相机测评:综合得分121
知名手机评测机构DXOMARK近日揭晓了三星 Galaxy S21 Ultra 5G (Exynos)的相机成绩,拍照得分128,视频录制得分98分,变焦得分76,综合得121。 优点方面,三星 Galaxy S21 Ultra 5G (Exynos) 变焦平滑,预览时变焦,曝光能相应调整,视频白平衡稳定,自动对焦准确。 缺点方面,三星 Galaxy S21 Ultra 5G (Exynos) 所有情况下,在视频和照片中都有很强烈的结构和色彩噪点,默认模式下,静止录制时视频防抖功能有待提高。 因此,DXOMARK对于三星 Galaxy S21 Ultra 5G (
[手机便携]
Galaxy S21 Ultra 5G相机测评:综合得分121
苹果痛批三星偷专利抢冠军
    美国媒体8日报道,苹果公司向美国加州法院提交说明书,痛批三星偷窃的专利占据市场份额冠军宝座。     报道说,苹果公司最近向加州北部地方法院提交说明书称,三星电子利用偷窃的专利占据市场份额冠军宝座,给苹果公司造成了数十亿美元的损失。     苹果公司主张,三星电子不仅偷走了苹果的知识产权,还通过推迟审判日期不断蚕食市场份额。     苹果公司还说,在两家公司正为诉讼案做准备的过程中,三星电子通过销售「仿冒商品(copycat)」,占据了智能手机市场冠军地位。     苹果公司表示,为了防止三星电子的专利侵权行为,必须争取于7月30日开庭审理。     对此,三星电子通过说明书说,为针对苹果的诉讼案,需要做多方面的准备,因此诉
[手机便携]
一文看懂紫光展锐背后的发展历程
下面这张图来自“2016年中国(深圳)集成电路创新应用高峰论坛” 上清华大学微纳电子学系教授魏少军的一张PPT。2015年的中国10大设计企业中,展讯通信排第二,锐迪科排第六,前后相望。 这应该是两家公司最后一次独立出现在一个榜单中了,不是因为某个公司不景气被踢出榜单,而是因为在2016年,紫光展锐成立,展讯和锐迪科被归属到紫光展锐旗下,前者主攻智能手机芯片设计,后者主攻物联网等周边芯片设计。虽说两者运营方面仍保持独立,但在此后的榜单中,都以紫光展锐的名号出现。 然而早在2013年和2014年,展讯和锐迪科就分别被紫光收购。相隔一年时间的收购,长达若干年的整合,这背后到底藏着怎样的故事? 梦想和钱 上世纪90年代后
[嵌入式]
一文看懂紫光展锐背后的发展历程
莞产电池管理芯片征服华为、大疆
东莞时间网讯 近年来,东莞大力发展IC(集成电路)设计产业。目前,松山湖在此领域已经初步形成了集聚效应。位于园区的东莞赛微微电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赛微微电子”),就成为其中的代表性企业。 通过不断创新研发,赛微微电子如今在电池管理和保护芯片领域已经声名显赫,并打破了国外产品在此领域的技术垄断,逐步实现了对国外品牌的产品替换。截至目前,赛微微电子的出货量已经突破3亿颗,逐步成为东莞IC设计领域的新贵。 累计出货量已突破3亿颗 赛微微电子总经理蒋燕波最近异常忙碌,订单纷至沓来,他需要协调各种事情。2009年,蒋燕波与合伙人共同在松山湖创立了赛微微电子。创立公司之前,几名合伙人均在各自的领域深耕多年,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和运营
[半导体设计/制造]
Diodes 公司的小型微功率霍尔效应开关可兼容于低压芯片
【2024 年 4 月 8 日美国德州普拉诺讯】 Diodes 公司 (Diodes) 推出三款全新霍尔效应开关:AH1899A/B/S,在低供电电压与极低静态电流下工作,可延长移动设备与便携设备的电池使用寿命 。AH1899A/B/S 可用于检测便携式电子设备 (如:智能手机与平板电脑) 的盖子与外壳是否开启。也可以用于数码相机、游戏掌机设计中的接近检测以及一般非接触式开关。 这三款开关器件适用于 1.1V 至 2.0V 的供电电压,并与新款的 1.2V 应用芯片组无缝集成,确保易用性。 该产品节能的架构可将1.2V下的平均工作电流降至最低 0.95µA。 开关器件内置休眠时钟系统,有助于为系统尽可能节能,以延长装载电
[电源管理]
Diodes 公司的小型微功率霍尔效应开关可兼容于低压<font color='red'>芯片</font>组
小广播
最新嵌入式文章
何立民专栏 单片机及嵌入式宝典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20余年来致力于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推广工作。

换一换 更多 相关热搜器件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4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