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的GTC上,Nvidia发布了最新的安培架构,以及基于安培架构的A100 GPU。A100 GPU使用台积电7nm工艺实现,包含了542亿个晶体管,据官方消息可以实现比起上一代V100高7倍的性能。除了算力提升之外,Nvidia还加入了GPU虚拟多实例(multi-Instance GPU,MIG)特性,可以让一块GPU虚拟化称为7个独立的GPU。
与安培架构同时公布的还有Nvidia DGX A100超级计算机,该超算平台包含了8块A100 GPU,峰值算力可达10 PetaOPS。
在发布会上,Nvidia对于算力做了非常多的渲染。然而,在我们看来,Nvidia在算力之外的特性扩展将成为更重要的门槛,中国半导体业界想要研发自主的GPU也需要考虑这些算力之外的重要特性。
计算架构:改良式更新,前进步伐与预期相符
Nvidia A100 GPU相比于前一代V100 GPU,其算力提升主要来源于以下几方面:
加入稀疏运算支持。这可能是A100 GPU运算架构上最大的革新了。具体来说,A100支持2:4的结构化稀疏,即在使用稀疏计算时,在矩阵中每四个元素就必须有两个或以上是0。通过稀疏运算,可以把性能提升两倍。事实上,深度学习中使用稀疏运算的概念从提出至今已经有差不多5年了,到了今天Nvidia终于把这个概念落地到了产品中,而且使用的是的2:4结构化稀疏,其两倍的加速可以说是比较保守的(与此相对,2018年寒武纪的AI加速器IP中就支持四倍稀疏加速)。
引入TF32数制。这主要针对训练计算。回顾人工智能训练计算的历程,最早普遍使用的是32位浮点数数制(FP32)。为了加速训练计算,从几年前开始Nvidia开始支持16位的FP16数制,该数制的优点是速度较快,但是动态范围方面在一些应用中存在一些问题。在A100中,Nvidia为了解决FP16的问题,引入了TF32数制。TF32事实上不是32位数制,而是19位数制,其动态范围(exponent)与FP32相同都是8位,但其精度(mantissa)与FP16相同都是10位,相当于是FP32和FP16的融合。相比FP32,TF32可以实现8倍的吞吐量提升。
更强更多的流处理器(SM)。在A100中,每个流处理器的张量矩阵计算能力是V100的2倍,而在GPU中流处理器的数量相比V100则增加了30%。
更大的片上存储和更快的内存接口。A100的设计中,每个流处理器的L1缓存容量从V100的128KB增加到了192KB,L2 缓存则增加到了40MB,相比前一代增加了6.7倍。内存接口方面,A100的HBM2就恶口总贷款高达1555GB/s,相比前一代增加了1.7X。
总体来说,在计算架构方面,除了支持稀疏计算和引入TF32之外,其他的提升都属于可预计的常规提升,而稀疏计算和TF32在人工智能计算中也并非新概念。我们认为,这一代Nvidia A100的算力性能提升属于渐进式改良,而非革命式提升。
GPU虚拟实例和互联:进一步加高竞争壁垒
我们认为,A100除了算力之外,其更重要的竞争壁垒提升来源于针对数据中心的GPU虚拟实例支持和互联方案。
在安培架构中,一个重要的新特性就是GPU虚拟实例MIG。随着云端数据中心GPU部署比例的提升,如何实现GPU虚拟化是一个重要任务,而这一点如果解决不好将会降低总体GPU利用率。目前,在云服务中,用户申请的CPU和内存实例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虚拟化的,当你申请到n个CPU核的时候,并不是说你包下了这块CPU芯片,而是很有可能在同一块CPU芯片上不同的核会分配给不同用户,而用户并不用去担心说他的CPU核都位于哪一块芯片上,主要用就行了。粗略地说,这就是CPU虚拟化。GPU之前也有虚拟化,即同一个GPU可以给不同的程序同时使用,但是其内存访问模型并不如CPU虚拟化那么完善,因此在多用户的情况下,通常不会采用多个用户同时共享一块GPU的方法,而是把一块GPU分配给一个用户。这样就带来了效率问题,例如用户A只需要用到一块GPU中一半的计算资源,而用户B的计算需要用到1.5块GPU,那么使用传统粗颗粒度解决方案就会造成用户A和B都占用了一块GPU,那么用户A事实上是浪费了GPU资源,而用户B的计算资源需求则没有很好地得到满足。随着GPU应用到越来越多的场景中,不同场景算法对于GPU的利用率和需求都有不同,这样的话沿用之前的粗颗粒度方案一定会造成总体数据中心GPU利用率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MIG应运而生。A100中的MIG支持把同一块GPU划分成7个独立实例,每个实例之间的内存空间访问互不干扰,这样就可以实现细颗粒度的GPU计算资源分配,从而在计算需求非常异质化的云计算场景增加资源利用效率。诚然,目前MIG中支持的7个GPU虚拟实例划分或许还不算特别细颗粒度,但是却可以看作是走向虚拟化的重要里程碑。
除了MIG之外,A100还在多芯片互联上做了改善。首先,A100上包含了第三代NVLINK,主要用于同主机上GPU之间的互相通信,通信带宽相比V100增加了一倍到600GB/s。在GPU和CPU通信上,A100支持PCIe Gen4,相比上一代PCIe Gen3带宽也增加了一倍。此外,A100的互联还与Mellanox的解决方案做了深度集成,可以很好地支持基于以太网和InfiniBand的RDMA。
云端AI芯片进入门槛大大提升
我们认为,Nvidia A100的发布再次拉开了与其他在人工智能云端领域芯片竞争对手的差距。
从算力上来看,Nvidia A100在BERT benchmark上的性能是T4的11倍,而初创公司中最成功的Habana(现已被Intel高价收购)在去年推出的新款Goya芯片在同一benchmark上的性能仅仅是T4的两倍左右,因此A100一举又占据了算力的高地。我们认为,Nvidia在算力提升上面的主要优势在于其系统工程能力较强。我们之前分析过,Nvidia在A100中使用的计算单元架构创新实际上并不新鲜,在人工智能硬件领域已经存在了多年,而且之前也有不少初创公司尝试过类似的实现。然而,当芯片的规模上升了之后,其设计流程就不仅仅是逻辑设计问题,还需要考虑良率、散热等多方面因素,而这些看似底层的因素其实在最顶层的架构设计过程中就要考虑到——换句话说,虽然其他人也能想到要用这些架构创新,但是因为各种问题就是没有办法实现A100这样能量产的巨型芯片,这其实也是Nvidia多年积累的一个壁垒。
事实上,我们认为算力只是Nvidia A100硬件竞争壁垒的一小部分,其更重要的壁垒还来自于互联、虚拟化等特性。互联和虚拟化特性都是云端数据中心场景中需要的重要需求,而这些需求的实现需要扎扎实实,一步一步的设计和积累。如果说之前Nvidia还没有引入虚拟化特性,云端AI加速芯片还是算力的比拼因此初创企业还有弯道超车机会的话,那么在A100之后我们认为其他和Nvidia针对相同市场的云端AI加速芯片初创公司已经失去了这个机会,而必须要一步一步把虚拟化、RDMA等分布式计算必须的特性老老实实地实现在自己的芯片上,才有资格去和Nvidia去正面交锋。对于云端计算市场,其他芯片厂商另外一种可能的策略就是针对Nvidia还无法顾及且GPU的SIMT架构无法很好覆盖的领域,例如FinTech的一些计算等等。我们预计在未来的几年内或许会出现更多这样的初创公司。
对于GPU国产化的启示:算力并非一切,对于分布式计算和虚拟化的支持也很重要
这次Nvidia发布的A100 GPU对于用于云端数据中心的GPU国产化也有重要启示,即算力并非一切,对于分布式计算的支持和多用户虚拟化的支持可能更加重要。
在目前的云端高性能计算中,一大部分的任务会使用分布式计算。在分布式计算中,单卡GPU的算力只是基础,除了算力之外的IO也会成为决定性能的重要因素。这里的IO包括单机多卡之间的通信,GPU和CPU之间的通信,以及多台主机之间的通信等。在Nvidia的技术栈中,单机多卡通信有NvLink,多机通信有来自于新近收购的Mellanox的RDMA和Smart NIC技术,可以说在IO领域Nvidia也是做到了全球最领先,这样才保证了云端GPU方案独步天下。
与分布式计算息息相关的则是虚拟化支持。如前所述,GPU虚拟化将能带来云计算领域的GPU资源利用率大幅提升。然而,除了利用率提升之外,虚拟化的访问模型还为分布式计算的软件栈提供了一个干净的接口,这样分布式系统的工程师可以不用关心GPU底层的实现细节,凭借虚拟化的概念就可以构建灵活的多用户使用模型和界面,从而在系统层面上为高效分布式系统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赋能。我们认为,目前GPU虚拟化还处于早期阶段,未来我们将会看到Nvidia以及其他的欧美厂商在这个方向的投入。
对于国产GPU来说,我们一直在强调要构建一个好的生态,才能让国产GPU真正具有竞争力。这样的生态首先包括一个可扩展性良好的架构——这就指向了IO这样的数据通信互联的支持;此外还需要有一个较友好容易上手的开发环境,能允许开发者在硬件基础上开发各种支持多用户的云端应用,虚拟化就是对多用户支持的核心组件。我们认为,一个算力强大,但是对于分布式计算和虚拟化支持有限的GPU,对于国产生态而言还不如一个虽然算力较弱(例如只有Nvidia一半甚至三分之一),但是在分布式和多用户场景有合理完整支持的GPU。而这两者恰恰需要一步一步扎实的积累,不能指望弯道超车。
上一篇:打造中高端5G智能手机标杆,MediaTek 天玑 820问市
下一篇:台积电断供,华为“天罡”芯片遇到危机?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11-13 11:20
- TWR-KV31F120M,用于基于 ARM Cortex-M4 处理器的 MKV31F512VLL12 kinetis V 系列 KV3x 系列的塔式系统模块
- 具有 400mA 突发模式操作、2.25MHz 同步降压稳压器的 LTC3621EDCB-5 5Vout 的典型应用
- UCC3803
- LT1076HVIT 基本正降压转换器的典型应用
- 使用 Microchip Technology 的 TC33167E 的参考设计
- 基于STM32G474VE的电力电子实验控制核心板
- 基于【江科协stm32】的教学拓展板
- LT3091MPR 12V 至 ±3.3V 低噪声电源的典型应用
- 用于跟踪应用的 NCP1581 高频同步降压 PWM 控制器的典型应用
- FAN431A 可编程并联稳压器的典型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