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时代:第一代钠电池问世

发布者:快乐旅人最新更新时间:2021-07-30 来源: eefocus关键字:宁德时代  钠离子电池  新能源产业 手机看文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有人认为电池的化学体系已很难创新,只能在物理结构上做些改进。但我们认为,电化学的世界,就像能量魔方,未知远远大于已知。”这是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在钠离子电池发布会上的感言。

 

7月29日15:30分,宁德时代宣传已久的钠离子电池终于揭开神秘面纱。在短短10分钟的线上发布会上,宁德时代向业界展示了其第一代钠离子电池在材料体系、电池性能以及结构设计上的多项技术创新。特别是电芯单体能量密度已经达到160Wh/kg和创新的锂钠混搭电池包,让一度被局限于储能市场的钠离子电池技术,有了更多可应用的场景和空间。

 

宁德时代,电池,宁德时代,钠离子电池

 

能量密度达160Wh/kg,AB电池系统补短板

大家知道,钠离子电池并非全新技术,其与锂离子电池相似的工作原理,主要是通过钠离子在正负极之间的嵌入、脱出实现电荷转移。但是相较锂离子,钠离子体积较大,在材料结构稳定性和动力学性能方面要求更严苛,这也成为钠离子电池迟迟难以商用的瓶颈。

 

作为动力电池龙头企业,宁德时代基于多年来在钠离子化学体系材料领域的研发,已解决了材料在循环过程中容量快速衰减这一世界性的难题,使创新的材料具备了产业化的条件。

 

在发布会上,宁德时代研究院副院长黄起森介绍称,在正极材料方面,宁德时代采用了克容量较高的普鲁士白材料,创新性地对材料体相结构进行电荷重排,解决了普鲁士白在循环过程中容量快速衰减这一核心难题;在负极材料方面,宁德时代开发了具有独特孔隙结构的硬碳材料,其具有克容量高、易脱嵌、优循环的特性;在电解液方面,宁德时代还开发了适配钠离子电池正极负极材料的新型独特电解液体系;在制造工艺方面,钠离子电池可以与目前的锂离子电池制造工艺和设备相兼容。

 

宁德时代,电池,宁德时代,钠离子电池

第一代钠离子电池性能VS磷酸铁锂电池性能;图片来源:宁德时代

 

基于材料体系的一系列突破,宁德时代第一代钠离子电池,电芯单体能量密度已经达到了160Wh/kg,为目前全球最高水平。在常温下充电15分钟,电量可达80%。而在零下20°C低温的环境下,仍然有90%以上的放电保持率,同时在系统集成效率方面,也可以达到80%以上。

 

此前业界普遍认为,钠离子电池电芯单体能量密度仅为120Wh/kg,远低于磷酸铁锂电池的180Wh/kg和三元电池的240Wh/kg。如今来看,宁德时代第一代钠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仅略低于目前的磷酸铁锂电池,而在低温性能和快充方面则具有明显优势,特别是在高寒地区高功率应用场景。宁德时代还称,下一代钠离子电池能量密度有望突破200Wh/kg。

 

另值得一提的是,在电池系统集成方面,宁德时代另辟蹊径地开发了AB电池系统解决方案,即钠离子电池与锂离子电池两种电池按一定比例进行混搭,集成到同一个电池系统里,通过BMS精准算法进行不同电池体系的均衡控制。

 

宁德时代,电池,宁德时代,钠离子电池

宁德时代AB电池系统解决方案

 

“AB电池系统解决方案既弥补了钠离子电池在现阶段的能量密度短板,也发挥出了它高功率、低温性能好的优势。以此系统结构创新为基础,可为锂钠电池系统拓展更多应用场景。”黄起森说到。

 

2023年形成基本产业链,未来将替代铁锂

进入2021年以来,一边是全球动力电池需求的高速增长,一边是上游原材料锂资源的稀缺所引起的价格疯涨。wind数据,截止7月20日,今年碳酸锂价格已上涨66%,氢氧化锂上涨96%。宁德时代此时推出钠离子电池或被视为有效的应对举措之一。

 

因为与锂资源相比,钠资源储量丰富且分布广泛,因此钠电池大规模商用后将具有较大成本优势。根据中科海钠测算,受益于正极材料成本低,钠离子电池较锂离子电池BOM成本低30%-40%。

 

另一方面,如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在发布会上所说,“碳中和”催生了万亿瓦时级的电池需求,推动了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新的应用场景不断产生,给了不同技术施展的舞台。多元化的技术路线,也将助力产业长期稳定发展。

 

宁德时代表示,欢迎相关研究机构、上游材料供应商和下游电池应用端一起参与,共同加速钠离子电池产业链的完善和发展。目前,宁德时代已启动钠离子电池产业化布局,预计2023年将形成基本产业链。

 

有分析机构认为,作为一种兼具资源、成本优势的技术路线,宁德时代入局有望加速钠离子电池产业化,并在未来部分替代铁锂电池。

 

中信证券认为,钠离子电池凭借成本优势,有望在能量密度较低要求的储能、工程机械、通信基站、两轮车等场景实现商业化,对锂离子电池、铅酸电池等成熟的储能技术形成一定补充。

 

光大证券认为,钠离子电池在储能、电动两轮车与A00级别汽车领域均有较好应用前景,预计2025年国内储能需求48GWh,两轮车需求41GWh,A00级汽车需求34GWh。当前这三个场景主要应用磷酸铁锂电池,若钠离子电池产业化顺利推进,将对铁锂电池实现替代。

 

据了解,国内外目前已有近二十家企业布局钠离子电池产业化生产。国内方面,多家上市公司已经陆续在钠离子电池领域展开布局。其中,华阳股份拟通过子公司分别投建钠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千吨级生产项目;格林美已经组建专门团队进行钠离子电池关键技术的研发工作;鹏辉能源在钠离子电池研发方面现有多种技术在试产到量产的过程当中。

 

从应用前景来看,广发证券殷中枢团队预计,2025年国内钠离子电池潜在应用场景需求量为123GWh,以磷酸铁锂电池价格计量,对应537亿元左右的市场空间。

 

宁德时代,电池,宁德时代,钠离子电池

宁德时代7月29日股价走势;图片来源:东方财富网

 

值得肯定的是,在钠离子电池消息的持续刺激下,宁德时代7月29日股价再度大涨6.05%,报收556.80元/股,最新市值12968亿元。且自7月28日宁德时代公布召开钠离子电池发布会时间后,钠离子电池概念指数7月28日-29日两日上涨8.88%。华阳股份、鹏辉能源、欣旺达、圣阳股份等8股两日涨幅超10%,带动新能源板块整体拉升。

 

中信证券研报认为,宁德时代率先发布的第一代钠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等性能、AB结构创新等超出市场预期,考虑到业务高成长性,给予宁德时代2023年65倍PE估值,对应市值17550亿元,目标价754元/股。


关键字:宁德时代  钠离子电池  新能源产业 引用地址:宁德时代:第一代钠电池问世

上一篇:上海能否斩获“智能汽车第一城”称号?
下一篇:自动驾驶卡车进入下半场比拼:谁将抢滩终局?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11-11 22:30

宁德时代发布骁遥增·混电池
10月24日,宁德时代发布了骁遥超级增·混电池。这是继麒麟电池、神行超充电池之后的又一重磅产品。 根据宁德时代市场部总经理罗坚在发布会上提到的数据,目前, 新能源汽车 市场渗透率达到了53%,而增混车型占了新能源整体市场渗透率的43%。这款电池就是为了系统性地解决增混车型面临的问题,满足消费者“既要又要还要更要”的需求。 图片来源:盖世汽车拍摄 据悉,骁遥超级增·混电池的纯电续航能够达到400km+,并且兼具4C超充功能,可以实现充电10分钟,补能超280km。 值得注意的是,钠离子电池技术也落地于骁遥超级增·混电池,并实现了三大技术创新之处。 一是首创了锂钠AB电池系统集成技术,将低温续航提升了5%;二是钠
[汽车电子]
<font color='red'>宁德</font><font color='red'>时代</font>发布骁遥增·混<font color='red'>电池</font>
工业富联股市经历“过山车”,独角兽估值有泡沫?
过山车 4连涨之后4连跌, 工业富联 经历上市后的“过山车”。   截至20日收盘,工业富联收盘报19.86元,跌幅2.26%,连续第4日下跌。以6月13日收盘价25.72元计算,工业富联的市值已经蒸发1154.42亿。   与工业富联形成鲜明反差的是 宁德时代 ,连续7个交易日涨停,20日报64.13元,总市值达1393亿元。   不止是宁德时代,与工业富联形成鲜明对比的还有“医药界华为”之称的药明康德,上市后16个涨停板。   工业富联经历上市后的“过山车”。   为何反差巨大? 财经评论员、财经专栏作家郭施亮接受中新社国是直通车记者采访认为,3支独角兽企业之所以有这样差异化的表现,原因有二:   其一,企业定位。药明康德被称
[嵌入式]
最高600千瓦时电池宁德时代首创MTB技术:纯电重卡专用
近日消息,宁德时代官宣其首创的MTB(Module to Bracket)技术将率先应用于国家电投启源芯动力换电项目,助力推动重卡及工程机械电动化,实现绿色发展,践行“双碳”承诺。宁德时代表示,在在双碳背景下,重卡及工程机械电动化是大势所趋,不过重卡及工程机械给电池的布置空间有限且多样化,复杂恶劣的应用场景又进一步给电池系统带来严苛的挑战,阻碍了电动化快速发展。 也正式基于这种现状,宁德时代研发了MTB技术,将模组直接集成到车辆支架/底盘,系统体积利用率提升40%,并利用独创的U形水冷系统攻克了散热难题,为换电重卡及工程机械电动化提速提供更优解。 据了解,宁德时代MTB模块化的设计使电池自由组合成为了可能,可满足140-6
[汽车电子]
车企各忙着造车,宁德时代正忙着赚钱
作为新能源车产业链的中游企业,宁德时代正享受着来自下游的红利。 昨天晚间,宁德时代发布了2020年成绩单。 根据财报,公司全年营收503.19亿元,同比增长9.9%,其中,动力电池系统销售为主要收入来源,收入为394.26亿元,较上年增长2.18%,依然保持着良好的增长势头。 作为国内动力电池的绝对龙头企业,宁德时代顶住了来自LG化学和松下的压力,继续稳坐全球动力电池市场第一。 随着下游车企新一轮的“造车热潮”,作为中游龙头的宁德时代将继续渗透汽车市场。 动力电池占有率不断升高,宁德时代坐收订单 当下的宁德时代有多“恐怖”? 2020年,工信部公布的新能源车型有效目录共6800余款车型,其
[嵌入式]
三大课题考验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该如何应对?
完善居住社区充电桩建设推进机制、鼓励换电模式、让新能源汽车车主享受停车优惠政策……近两个月以来,国家各项利好政策不断,新能源汽车市场一片暖意洋洋。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1-8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预计超过170万辆,同比增长两倍,市场渗透率超过10%,L2级智能网联市场占比达到20%。面对体量如此庞大且仍在日益繁荣的新兴市场,如何进一步推动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就成为了产业各界人士关注的焦点。 在近日举行的2021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开幕大会上,众多与会人士发表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动向方面的观点。这些观点释放出了哪些信号? “补链”:芯片和操作系统的研发 今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全球汽车供应链遭遇了前所未
[嵌入式]
宁德时代电池最新专利技术解读
在储能市场逐步启动的背景下,宁德时代持续加强研发,不断提升产品性能,完成了采用低锂耗技术、长电芯循环寿命的电芯单体和相应系统平台产品的开发。 此外,宁德时代正在筹建对标国际一流的21C创新实验室,将从金属锂电池、全固态电池等下一代储能材料化学体系,进一步延伸到更多未来 新能源 应用领域。 宁德时代对动力电池、储能以及未来能源领域的技术布局,从专利中也可窥一二。 3月26日,宁德时代公开了3项“二次电池”相关专利,涉及储能装置技术、储能材料技术、电池技术。 3大性能:高能量密度+长循环+高存储 宁德时代专利“二次电池及含有该二次电池的电池模块、电池包、装置”中,所述装置包括移动设备、电动车辆、电气列车、卫星、船舶
[汽车电子]
<font color='red'>宁德</font><font color='red'>时代</font>锂<font color='red'>电池</font>最新专利技术解读
宁德时代CTP3.0麒麟电池专利解析及短评
宁德时代 CTP3.0技术的麒麟 电池 消息,最早是由宁德时代首席科学家吴凯在今年3月份的 电动汽车 百人会上释放出来的。 相同化学体系同等电池包尺寸下,麒麟电池电量比4680系统能提升13%。近期,在宜宾举行的世界 动力电池 大会上,吴凯再次释放出了麒麟电池的相关信息: 1)麒麟电池目前还在B样阶段; 2)麒麟电池在两块电芯的中间加水冷板,使相邻两块电芯的热传导降低,不会出现热失控; ▲宁德时代CTP3.0麒麟电池 作为好事者,搜索了宁德时代一些电池包的相关专利,发现有篇专利所述类内容与宁德时代所释放的关于麒麟电池的信息高度吻合(专利中所述的信息,与上述效果图片相比,个人认为更接近宁德时代CTP3.0麒麟电池
[汽车电子]
<font color='red'>宁德</font><font color='red'>时代</font>CTP3.0麒麟<font color='red'>电池</font>专利解析及短评
宁德时代发布商用电池新品“天行”
2024年7月4日,宁德时代正式推出商用动力电池品牌――“宁德时代天行”,同时发布“宁德时代天行轻型商用车(L)-超充版”和“宁德时代天行轻型商用车(L)-长续航版”两款产品,可实现4C超充能力和500km的实况续航。 “宁德时代天行”通过在负极材料上采用新型低锂耗石墨、应用仿生自修复SEI钝化膜技术,实现循环寿命提升100%,提高了电池全生命周期内的可靠性。“宁德时代天行”电池采用了CTP3.0无模组极限成组技术,通过拓扑结构优化提升了成组效率。电池实现了双层大面液冷技术,通过高能量密度和高效热管理效率显著提升了续航表现。 宁德时代天行L-超充版具备4C超充能力和8年80万公里质保,拥有140度电量,实际工况下续
[汽车电子]
<font color='red'>宁德</font><font color='red'>时代</font>发布商用<font color='red'>电池</font>新品“天行”
小广播
最新嵌入式文章
何立民专栏 单片机及嵌入式宝典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20余年来致力于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推广工作。

换一换 更多 相关热搜器件

 
EEWorld订阅号

 
EEWorld服务号

 
汽车开发圈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4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