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半导体设备产业的现状及分析

发布者:CyberJolt最新更新时间:2021-10-12 来源: eefocus关键字:国产  半导体设备 手机看文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自去年下半年开始,缺芯成为行业主旋律,在推升工厂产能利用率的同时,也加快了工厂和产线扩建的节奏,直接拉动了全球半导体制造设备的销售增长。SEMI公布的年终报告显示,半导体制造设备的全球销售额从2019年的598亿美元飙升至2020年的712亿美元的历史新高,并预计这种增长态势将持续。


全球市场增长趋势


从设备类别来看,2020年全球晶圆加工设备的销售额增长了19%,而其他前道设备的销售额增长了4%。后道组装和封装设备在所有地区都有强劲的增长势头,2020年增长了34%,测试设备总销售额则增长了20%。


到了今年,可以说,两位数的增长已经是常态,与去年同比更是惊人。根据SEMI在6月份统计的一个北美半导体设备制造商全球的销售数据(三个月均值)显示,6月份统计金额为36.7亿美元,环比5月末的35.9亿美元高出2.3%,同比2020年6月的23.2亿美元高出58.4%!

 


北美半导体设备今年1-6月销售情况
来源:SEMI      整理:与非研究院


在另一份年中报告中,SEMI预估,2021年全球半导体制造设备销售总额将增长34%,达到953亿美元,2022年设备市场可望再创新高,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


其中,晶圆厂设备(含晶圆加工、晶圆厂设施和光罩设备)支出,预计今年大幅成长34%,达到817亿美元的历史新高纪录,2022年也可望有6%的增长,市场规模超过860亿美元。这里面,晶圆代工和逻辑制程在2021年将同比增长39%,总支出达到457亿美元,到2022年,代工和逻辑设备投资将增长8%。


组装及封装设备方面,在先进封装技术相关应用推动下,2021年的支出将攀至60亿美元,成长幅度高达56%,2022年则持续小幅增长6%。


测试设备市场,2021年将增长26%,达到76亿美元。预计2022年在5G和高性能计算(HPC)应用需求推动下将有6%的成长。


虽然增长趋势稳定,不过,这些增长在全球不同区域的市场表现各有高低。上述SEMI年终统计报告显示,中国大陆地区在2020年首次成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设备市场,销售额同比增加了39%,达到187.2亿美元;其次是中国台湾地区,继2019年销售额强劲增长后,2020年基本持平,微增0.2%,达到171.5亿美元;韩国位列第三,强劲增长了61%,达到160.8亿美元,第四名和第六名分别是日本和欧洲地区,增幅在21%和16%,第五名是北美地区,在连续三年增长后,2020年下降了20%。

 


全球半导体设备地区销售及变化情况
来源:SEMI       整理:与非研究院


中国大陆地区成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设备市场,原因在于晶圆代工厂和存储厂的投资正在持续增大。目前,中国自己的半导体设备产业,无论在核心设备、技术、产业集中度,还是产业规模上,都还处于发展阶段,核心领域还处于资本培育期。不过,在硅片制造、前道和后道工艺设备都已有相关厂商进入。


国内产业规模


半导体制造非常复杂,一个半导体产品产线需要大量半导体设备支撑。按照芯片生产流程来划分,整个半导体设备可以划分为硅片制造、晶圆制造和封测三类,涉及硅片制造、前道工艺设备(晶圆制造)和后道工艺设备(封装测试)。

 


半导体制造设备分类
来源:与非研究院


就国内整体半导体设备市场而言,晶圆制造设备占整体的70%以上,封装及组装设备约占9%,测试设备约占10%,其他设备约占5-11%。而在晶圆制造设备中,核心设备是光刻机、刻蚀机和薄膜沉积设备,分别占晶圆制造环节设备成本的30%、25%和25%。2020年,这三类设备全球销售额分别为153亿美元、177亿美元、142亿美元。由于研发成本高、周期长,目前国内晶圆制造设备技术研发水平总体较弱,产品设备售价低,在全球市场份额中只占1%-2%。以这三类设备为例,国产化率光刻低于10%,刻蚀机低于20%,沉积设备低于10%。


这个现状可以参考最近的国内主要的4条12英寸晶圆产线(长江存储、华虹无锡、合肥晶合、上海华力二期)设备采购情况——根据国际招标网中标数量统计,整体国产化率不足15%。其中去胶设备的国产化率最高,约70%,CMP、刻蚀、清洗、热处理等工艺设备的国产化率均超20%,PVD设备整体国产化率近15%,CVD、离子注入、量测、光刻、涂胶显影、镀铜等设备的国产化率均不足5%。
如果从营收和利润率来看,以国内具有代表性的四家半导体设备公司——中微公司、华峰测控、北方华创、盛美股份为例,2020年的营收按百万美元计分别是348、61、928和157,基本在10亿美元以内,净利润也不足1亿美元,和国外龙头百亿美元营收规模,几十亿美元的净利相比,体量还偏小。这一点也体现在市值上——国内龙头目前是百亿美元级别,国外则已有市值过千亿美元的企业。

 


中国四大半导体设备公司市值
来源:同花顺(截止2021年9月23号) 整理:与非研究院


简言之,目前国内半导体设备产业还处在发展初期,在核心技术、营收、利润率、市值和全球市占率等方面和国外龙头企业相比都有较大差距。

 


国内半导体设备公司产品国产化率情况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民生证卷研究院 整理:与非研究院


国内设备公司概况


根据与非研究院的统计,目前国内硅片制造、晶圆制造和封测设备企业约127家,按区域分布来看,前三分别是广东28家,江苏27家,上海24家,其后依次是北京16家,浙江7家,安徽6家,辽宁5家,山东、陕西各3家,天津2家,湖南、湖北、江西、四川、福建、吉林、宁夏各1家。这一分布和集成电路及电子制造产业集中度高度关联。

 


中国半导体设备企业分布(详细信息见附录)
来源:与非研究院


虽然国内半导体设备产业总体规模尚小,但在一些细分领域已经开始出现龙头型企业,如中微公司(刻蚀设备)、芯源微(涂胶显影设备)、华峰测控(测试设备)、北方华创(刻蚀、PVD、CVD、ALD、炉管等)、芯碁微装(微纳直写光刻设备)、万业企业(离子注入设备)、晶盛机电(晶圆制造设备)等上市公司,以及拟在科创板上市的盛美股份(清洗设备)、华海清科(CMP 设备)、屹唐股份(刻蚀设备、去胶设备)等。

 


国内半导体设备龙头企业产品覆盖
来源:与非研究院


结论


综合上述信息,与非研究院认为,短期内,全球半导体设备产业在缺芯的刺激下,产能扩充将拉动设备投资大幅增长;中长期来看,诸如5G、AI和高性能计算等新一轮技术革命,将成为芯片制造工艺升级迭代,继而驱动半导体设备市场需求持续增长的引擎。


除了阶段性产能扩张和新技术应用的大环境,对于国内半导体设备产业而言,还有两个增长引擎:


一是随着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国内半导体制造业正在进入一个规模化高速扩张的窗口期,从封测到晶圆制造,从代工到包括存储在内的IDM,从地方政府、企业到资本市场的积极投入,晶圆制造和封测厂的产能建设、升级和扩张都给国产半导体设备带来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根据国内主要代工和存储厂12英寸产线及产能预增测算的设备总量表
来源:民生证卷研究院       整理:与非研究院


二是是中美关系背景下,国家已经明确了自主半导体产业的战略定位,1%-2%的全球市占率和不足15%的国产化率,意味着巨大的增长和替代空间,从国家宏观产业政策到包括大基金在内的资金扶持,可以说,中国半导体设备产业面临一个历史性的机遇。


附录:国内半导体设备公司及主要产品  来源:与非研究院

 


关键字:国产  半导体设备 引用地址:中国半导体设备产业的现状及分析

上一篇:PLC的类型有哪些 如何部署
下一篇:揭秘三一重工“灯塔工厂”背后的故事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11-13 23:01

安全比性能更重要:IT采购国产化有何狂欢与烦恼?
    “前几年,我们主要采购IBM的产品。但2014年,所有的采购订单均签给了华为、中兴、浪潮、联想。”一位公安系统的IT人士告诉记者,“八大金刚的东西,都要逐步换下来,宁肯性能差点也要安全。” 本报记者 陈宝亮 北京报道 IT国产化概念股正借着上行的A股狂欢、疯涨。 为首的是中科曙光。2014年11月8日,国产服务器厂商中科曙光(603019.SH)在上海证交所上市,发行价5.29元。接下来,中科曙光连续封住22个涨停板,至2014年12月8日,中科曙光股价已高达56.42元/股,一个月内累计涨幅超过960%。而截至今年4月2日记者截稿,中科曙光股价已攀升至78.2元,上市5个月,涨幅已达1378%。 中国的信息
[手机便携]
中车北汽联手推动汽车IGBT国产
近日,中国中车与北汽集团在湖南株洲达成重要战略合作。双方旗下核心子公司正式签署协议,全面启动汽车级IGBT(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电机驱动系统等业务的合作,并将共同打造自主新能源汽车品牌,从而有望推动IGBT等汽车半导体产业的国产化进程。 据了解,IGBT主要控制电流的开关和转换,以保证汽车在频繁加减速等复杂工况下的安全可靠运行。根据协议,合作双方将重点围绕先进模块封装结构等新一代汽车功率电子器件和电机驱动系统等进行合作,以实现汽车功率电子器件产业、电机驱动系统以及整车示范应用的三步跨越。
[电源管理]
申矽凌热管理芯片领衔国产替代
一颗小小的温度传感器,在全球云计算大数据中心的密集建立下,拥有撬动这个时代技术革命进程的力量。 作为算力系统的重要部件之一,温度传感器在24小时/天、365天/年、高温环境下持续工作,完成准确测温,并可靠上传,其角色决定了众多大功率元件在长时间、高负荷的运行时,能否将产生的巨大热量传递到外部,以维持系统稳定运转。 但留给厂商的时间不多了。高性能计算的需求暴增已在智能驾驶、物联网乃至元宇宙等的推动下快步到来,双碳减排政策再添一把火,有充足准备的厂商才享有提前上车机会。 这其中不乏积蓄力量已久的中国厂商。在国产替代尚未补足的领域,中国厂商正迎来入场最佳时机。作为佼佼者之一,上海申矽凌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下文简称“申矽凌”)正携全系
[手机便携]
申矽凌热管理芯片领衔<font color='red'>国产</font>替代
国产碳化硅新军诞生—露笑科技
8月4日晚间,露笑科技发布公告称,全资子公司内蒙古露笑蓝宝石近日与国宏中宇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签订了《碳化硅长晶成套设备定制合同》,内蒙古露笑蓝宝石将为国宏中宇提供80套碳化硅长晶炉成套设备,该合同总金额约1.26亿元人民币。根据合同显示,此次内蒙古露笑蓝宝石为国宏中宇提供的碳化硅长晶炉成套设备将分批制造。 露笑科技董秘李陈涛在接收《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露笑科技在研发蓝宝石长晶炉时的经验以及相关技术和人才储备,能够为公司研发和生产碳化硅长晶炉提供巨大的帮助和技术支持,这将是公司产业升级转型的大好时机。 盈利能力回升 产业转型新蓝海中寻突破 数据显示,2018年露笑科技共实现营业收入
[半导体设计/制造]
全球十大热门搜索电动车车型榜单出炉,国产车汗颜
有媒体对全球民众网络搜索频次最高的十款电动汽车进行了盘点 据国外媒体报道,有媒体对全球民众网络搜索频次最高的十款电动汽车进行了盘点,以下是文章摘译: 1、特斯拉Model 3,搜索次数:1529770次 特斯拉Model 3是全球最热门的电动汽车,其也占据了月度电动汽车网络搜索排行榜的头名位置。民众对于Model 3的网络搜索占到电动汽车搜索网络流量总和的54.7%以上。 该车最高时速可以达到每小时220公里,时速0到100公里仅需5.6秒时间。 基本款Model 3车型售价35000美元,其配置包含WiFi网络连接、双区空调以及后视镜导航系统等等。 2、特斯拉Model S,搜索次数:559240
[嵌入式]
全球十大热门搜索电动车车型榜单出炉,<font color='red'>国产</font>车汗颜
盘点:谁是国产机器人的中游砥柱?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曾表示:"'机器人革命'有望成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一个切入点和重要增长点,将影响全球制造业格局,而且我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我们不仅要把我国机器人水平提高上去,而且要尽可能多地占领市场。"在不少政策的支持下,不少机器人企业对于机器人发展信心倍增。今天小编带各大网友一起看看中国国内机器人中游本体具有代表性的企业。    广州数控 提起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在数控系统乃至机床行业鲜有人不知,广州数控已经连续12年蝉联国内数控系统行业销售额的第一位。但是说到机器人领域我们可能还有些陌生。事实上广州数控涉足工业机器人制造领域已经有
[嵌入式]
如何才能摆脱美国管控?产业要自强
包括应用材料(AMAT)、泛林集团(LAM)在内的美国多家半导体设备公司发函给国内的晶圆制造公司、科研机构和高校,表示不能将购买自该公司的设备用于加工军用产品,并且保留无限追溯的权利。 应用材料(AMAT)、泛林集团(LAM)要求收函单位承诺或确认不会将他们的产品、技术、软件用于“军事最终用途 military end use”,函件中表示,军事最终用途的定义扩展到军用物品或和维护相关包括运行 operation、安装 installation、保养 maintenance、维修 repair、大修 overhaul、翻新 refurbishing。(具体英文单词如何理解,请大家多考量。) 而随着应用材料(AMAT)、泛林
[嵌入式]
启帆工业机器人:国产机器人是危还是机?
    自启帆2008年开始介入工业机器人行业以来(初期以代理为主),算是完整的见证了这个行业成长,今天随着政府的热情关注,外来资金的强势介入,本人作为这个行业可能是唯一一家靠自有资金,并且真正依靠产销工业机器人在市场上存活下来的机器人生厂商,真心觉得有点坐不住了,想在此为各位同行写点什么,以下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或者触犯了您的利益,请您一笑置之!   业内人士众所周知工业机器人由精密减速器、伺服电机、 控制系统 与应用软件几大部份构成!   首先分析精密减速器,机器人用减速器分为大负载机器人用的RV减速器、由日本帝人公司占有90%以上市场,小负载机器人用谐波减速器、由日本HD公司占有90%以上市场,目前随着国家的863计划,并
[手机便携]
小广播
最新嵌入式文章
何立民专栏 单片机及嵌入式宝典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20余年来致力于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推广工作。

换一换 更多 相关热搜器件
随便看看

 
EEWorld订阅号

 
EEWorld服务号

 
汽车开发圈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4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