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芯片堆叠封装技术

发布者:EE小广播最新更新时间:2022-08-16 来源: EEWORLD关键字:芯片  堆叠  封装  长电科技 手机看文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随着信息数据大爆炸时代的来临,市场对存储器的需求持续增长。在芯片成品制造环节中,市场对于传统打线封装的依赖仍居高不下。市场对于使用多芯片堆叠技术、来实现同尺寸器件中的高存储密度的需求也日益增长。这类需求给半导体封装工艺带来的不仅仅是工艺能力上的挑战,也对工艺的管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半导体封测领域领军企业,长电科技在多芯片堆叠封装技术领域有哪些创新实践?本文中将介绍其技术优势、工艺和管控能力等内容。


多芯片堆叠封装技术优势


图1是两个不同类型的存储器封装的侧视图,从其封装结构我们可以看出,两个封装都是由多个芯片堆叠而成,目的是为了减少多芯片封装占用的空间,从而实现存储器件尺寸的最小化。其中较关键的工艺是芯片减薄、切割,以及芯片贴合。


从市场需求来看,倒装封装(FC)和硅通孔(TSV),以及晶圆级(wafer level)的封装形式可以有效地减小器件尺寸的同时,提高数据传输速度,降低信号干扰可能。但就目前的消费类市场需求来看,还是基于传统打线的封装形式仍占较大比重,其优势在于成本的竞争力和技术的成熟度。


 image.png

(a)DRAM多芯片封装侧视图                         (b)NAND多芯片封装侧视图


图1多芯片封装侧视图


长电科技目前的工艺能力可以实现16层芯片的堆叠,单层芯片厚度仅为35um,封装厚度为1mm左右。


多芯片堆叠封装关键工艺 之 芯片减薄、切割


1)研磨后切割 (Dicing after grinding,DAG)


主要针对较厚的芯片(厚度需求>60um),属于较传统的封装工艺,成熟稳定。晶圆在贴上保护膜后进行减薄作业,再使用刀片切割将芯片分开。适用于大多数的封装。

       

image.png

图2 DAG (来源:DISCO)


2)研磨前切割 (Dicing before grinding,DBG)


主要针对38-85um芯片厚度,且芯片电路层厚度>7um,针对较薄芯片的需求和存储芯片日益增长的电路层数(目前普遍的3D NAND层数在112层以上)。使用刀片先将芯片半切,再进行减薄,激光将芯片载膜 (Die attach film)切透。适用于大部分NAND 芯片,优势在于可以解决超薄芯片的侧边崩边控制以及后工序芯片隐裂(die crack)的问题,大大提高了多芯片封装的可行性和可量产性。

       

image.png

图3 DBG (来源:DISCO)


3)研磨前的隐形切割 (Stealth Dicing before grinding,SDBG)


主要针对35-85um芯片厚度,且芯片电路层厚度<7um,主要针对较薄芯片的需求且电路层较少,如DRAM。使用隐形激光先将芯片中间分开,再进行减薄,最后将wafer崩开。适用于大部分DRAM wafer以及电路层较少的芯片,与DBG相比,由于没有刀片切割机械影响,侧边崩边控制更佳。芯片厚度可以进一步降低。

       

image.png

图4 SDBG (来源:DISCO)


多芯片堆叠封装关键工艺 之 芯片贴合


1)芯片位置精度:由于多芯片堆叠的缘故,芯片贴合位置与芯片和芯片间的距离控制成为了工艺要点和难点。高精度贴合机台的引入,使得阶梯状一次性多芯片贴合精度可以保证在(+/-15um),可以有效地降低工艺良率损失,以实现可量产的多芯片堆叠技术(如图5)。


 image.png

图5 多芯片堆叠中的芯片贴合位置



2) 超薄芯片拾取:受限于芯片厚度,采用传统的顶针从芯片载膜(DAF)上剥离芯片,应力集中在只有1.5mil(38um)的芯片上,几乎成为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此,针对超薄芯片的拾取,专门的治具被开发出来。主要的功能是通过多步平台凸起将芯片从芯片载膜(DAF)上剥离。相比传统顶针,它将应力从点分散到面,从一步顶换改为多步顶。有效改善了超薄芯片的芯片隐裂问题。


多芯片堆叠工艺的管控


一、翘曲(Warpage)问题改善


晶圆经研磨后厚度要求越来越薄,形变会导致晶圆无法继续后工序的作业,使得加工后的晶圆翘曲控制成为难题。通过SDBG和DBG,同时使用抛光工艺,释放晶圆表面应力,改善晶圆翘曲的情况。


二、异物、颗粒物的影响


尽管目前的无尘车间级别已经达到1k级(微尘数量被严格控制在每立方米1000个以内),封装车间中的异物、颗粒物对于超薄芯片来说,在每个工序中都是很大的威胁。如下图6,异物或颗粒物落在芯片上,受到外力挤压的情况下,就会导致芯片隐裂。

 

image.png

图6 异物,颗粒物带来的问题


因此,在关键工序(芯片相关),增加了负压设备HEPA环境,从而避免异物或颗粒物落在芯片表面。针对机台加盖,起到了双重防护的作用。另外在芯片存放和运送中,使用指定料盒、推车和干燥柜。对指定料盒、推车和干燥柜加强定期清洗频率均可减少异物、颗粒物的影响。


作为全球第三,中国大陆第一的芯片成品制造企业,长电科技始终对技术的研发和创新作为公司的重点发展战略,并取得一系列成果。长电科技拥有3200多项专利技术(截至2021年12月31日),荣获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在半导体产业中始终发挥着行业龙头,技术引领的作用。


展望未来,长电科技将继续强化创新,在芯片行业不断向精益化发展的过程中,研发包括多芯片堆叠封装技术等芯片成品制造技术,优化产品质量,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能力和服务能力,从而促进整个行业的发展。


关键字:芯片  堆叠  封装  长电科技 引用地址:多芯片堆叠封装技术

上一篇:联和存储完成数亿元A轮融资,加速系统化战略布局
下一篇:三星宣布即将推出236层V-NAND 3D内存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11-10 10:17

东芝全球首发QLC 3D闪存:64层堆叠芯片1.5TB
SLC(单比特)、MLC(双比特)、TLC(三比特)之后,NAND闪存的第四种形态QLC终于正式出炉了。东芝今天发布了全球第一个采用每单元4比特位设计的QLC闪存,廉价的超大容量SSD将不再是梦。 从TLC到QLC,虽然只是在同样的电子单元内增加了一个比特位,但技术挑战十分之大,因为需要双倍的精度才能确保足够高的稳定性、寿命和性能,不过一旦克服各种技术障碍,随着容量的大幅增加,单位成本也会继续迅速下降。 东芝的这种新型BiCS闪存依然采用3D立体封装,堆叠多达64层,每个Die的容量已经做到768Gb(96GB),创下新纪录。 如果采用16 Die封装,那么每一颗闪存芯片的容量就能达到1.5TB,同样是世界纪录。 而如果一块SSD
[嵌入式]
机器人靠自己的日本,芯片盯上了台积电
《日本经济新闻》10月9日报道,台积电计划与日本索尼集团合作,在日本熊本县建立新的工厂。这将是台积电继美国工厂之后将要开工的第二个芯片工厂。 据悉,台积电的新工厂总投资额预计达到8000亿日元规模,届时日本将提供一半补贴。 工厂将建在位于熊本县菊阳町的索尼图像传感器工厂附近,计划在2024年之前投入运行。 尽管一直以来,日本都被称为弹丸之地,和这一称号有些格格不入的另一个事实,却是日本被公认为科技强国。无论是诸多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还是一系列世界先进科学技术,都在一定程度上坐视了日本“科技强国”的地位。就机器人来说,日本更是有十足的优势。日本老龄化问题的严峻,反而刺激了机器人产业,需求旺盛。政府也在科技方面投入大量研发资金绩
[机器人]
AMD推出世界首款采用3D芯片堆叠的数据中心CPU
AMD宣布全面推出世界首款采用3D芯片堆叠的数据中心CPU,即采用AMD 3D V-Cache技术的第三代AMD EPYC(霄龙)处理器,代号“Milan-X(米兰-X)”。这些处理器基于“Zen 3”核心架构,进一步扩大了第三代EPYC处理器系列产品,相比非堆叠的第三代AMD EPYC处理器,可为各种目标技术计算工作负载提供高达66%的性能提升。 全新推出的处理器拥有业界领先的L3缓存,并具备与第三代EPYC CPU相同的插槽、软件兼容性以及现代安全功能,同时还可为技术计算工作负载提供卓越的性能,如计算流体力学(CFD)、电子设计自动化(EDA)和结构分析等。这些工作负载均是那些需要对复杂的物理世界进行建模以创建模型的公司的
[半导体设计/制造]
AMD推出世界首款采用3D<font color='red'>芯片</font><font color='red'>堆叠</font>的数据中心CPU
乖乖,48核ARM服务器芯片要让英特尔肝颤?
在今年六月,芯片供应商Cavium公司首次发布了其ThunderX系统级芯片(SoC)产品。而在近日,Cavium公司宣布,ThunderX芯片目前已经正式发售,其中包括了一个业界第一款48核ARMv8处理器。 四款ThunderX产品包括:针对云计算工作负载的ThunderX_CP、用于云计算存储应用的ThunderX_ST、应用于网络应用程序的ThunderX_NT以及确保计算安全的ThunderX_SC。 Cavium公司数据中心处理器集团产品营销总监Rishi Chugh表示:“ThunderX的四款产品都采用了48核SKU,其中,所有针对96核服务器的双插槽配置都强制为每一个插槽SKU配备了一个48核组件。”
[单片机]
LTE终端欲爆发 芯片需先行
3G仍强劲,4G已来袭。随着全球LTE网络的快速铺开,产业链各环节,尤其是终端市场开始了新一轮的角逐,而其中芯片的支持必不可少。 终端爆发 多频多模是趋势 国外LTE产业近两年发展迅速,网络和终端都日趋成熟,目前,美、日、韩的主流移动运营商已经实现了LTE的商用化,全球各大运营商也都在积极部署或已经进入LTE的商用阶段,未来的发展也将更加迅速,而其中终端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关系着LTE的成败。 智能手机是最大的LTE设备种类,多种数据显示,LTE智能手机的机型、销量等,都在迅速增加。从2011年至今,LTE智能手机迅速增加,两年间共有221款LTE智能手机进入市场,占到整体LTE设备款式的33%,同比增长360%。同时,据St
[网络通信]
Intel首款ARM芯片年底发布
11月5日消息 去年Intel和ARM达成合作,将使用他们的处理器制造技术来加速ARM芯片组的发展。在ARM Tech Con 2017大会上,Intel宣布其首款合作的ARM芯片最快将在2017年年底面向市场推出。 IT之家报道,Intel的新款ARM芯片将是10nm工艺、频率3.5 GHz处理器,同等配备1亿晶体管(是三星处理器密度的两倍)时,功耗只有0.25 mW/Mhz。 Intel还在制造22nm的FinFET ARM芯片,称其损耗的电池续航比同类的28nm设备减少30%。 Intel不会自己销售这些ARM芯片,而是为OEM厂商生产,Intel一直希望与苹果公司达成合作,特别是从竞争对手高通那里争夺业务。
[半导体设计/制造]
车联网再次提速,哪些领域将会有机会?困难又是什么?
刚刚结束的两会中,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里指出:“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 5G 应用,建设充电桩,推广新能源汽车,激发新消费需求、助力产业升级。” 在两会精神的指引下、在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支持下,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脚步或将进一步提速。 在这个难得的历史浪潮中,哪些领域会优先发展起来?如今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什么?本期我们邀请到两位在汽车领域有丰富研究经验的专家为大家解答一系列相关问题。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研究员、深圳市未来智能网联交通产业创新中心执行主任; 前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ISO/TC204 WG14 专家成员、国家 SAC/TC268 委员、科技部重点专项 / 创新创业项目评
[嵌入式]
车联网再次提速,哪些领域将会有机会?困难又是什么?
北斗手机芯片正在研发 北斗应用将爆发式增长
    主题为“北斗应用——机遇与挑战”的第四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17日在武汉落下帷幕。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杨强文研究员在年会应用产业论坛上透露,中国国内多家企业已与国内主要手机厂家联合,正在开发北斗自主多系统兼容导航芯片,将与国外企业形成较强的竞争实力,产品一旦上市,北斗应用量将爆发式增长。   他介绍说,国家大力支持北斗并持续大力投资北斗应用,已直接投入约35亿元人民币,2015年前预计还将投入约70亿元人民币。   北斗产品已获得初步规模应用:北斗芯片市场快速发展,目前,中国国内主要北斗芯片厂家成果已在“珠三角”和交通、气象、渔业等地区和行业示范中大量应用,芯片销量2012年至今达60万片左右,预计2013年能完成销量
[手机便携]
小广播
最新嵌入式文章
何立民专栏 单片机及嵌入式宝典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20余年来致力于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推广工作。

换一换 更多 相关热搜器件
随便看看

 
EEWorld订阅号

 
EEWorld服务号

 
汽车开发圈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4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