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人工智能 高校路线图渐趋清晰

发布者:sokaku最新更新时间:2018-04-13 来源: 科技新时代作者: Lemontree 手机看文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近期,“人工智能”成为教育界的热词。在教育部日前公布的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名单中,人工智能类入列“新工科”专业改革类涵盖的19个项目群。4月10日,教育部宣布,启动《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计划》),对其建设与发展作出明确规划和细致部署。《计划》提出,到2020年,基本完成适应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和学科体系的优化布局,高校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到2030年,高校成为建设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的核心力量和引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人才高地,为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发展人工智能,高校路线图渐趋清晰。

路线一:优化科技创新体系 建设一批科技创新基地

人工智能在高校生根发芽,创新体系是基础。对此,《计划》提出加强新一代人工智能基础理论研究。聚焦人工智能重大科学前沿问题,促进人工智能、认知科学和心理学等领域深度交叉融合,重点推进大数据智能、高级机器学习、类脑智能计算和量子智能计算等基础理论研究,为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理论创新打下坚实基础。

同时,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核心关键技术创新。围绕新一代人工智能关键算法、硬件和系统等,加快机器学习、知识计算、群智计算等核心关键技术研究,在类脑智能、自主智能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形成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体系。

为人工智能搭建足够宽广的“舞台”——建设一批科技创新基地,是《计划》的重点之一。围绕人工智能领域基础理论、公共支撑平台等方面需求,教育部明确要求加快建设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基地;以交叉前沿突破和国家区域发展等重大需求为导向,促进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创新主体协同互动,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加快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各类国家级创新基地培育。并鼓励、支持高校牵头或参与建设人工智能领域战略研究基地,围绕人工智能发展对教育、经济、国家安全等重大、热点问题开展战略研究与政策研究,形成若干高水平新型科技智库。

路线二: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推进一级学科建设

发展人工智能,人才是支撑,而完善学科布局和加强专业建设,则是人才培养的前提。因此,《计划》特别强调加强人工智能与计算机、量子、神经以及数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支持高校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设置人工智能学科方向,推进人工智能领域一级学科建设,完善人工智能基础理论、自然语言处理、智能系统等相关方向建设。同时,根据人工智能理论和技术具有普适性、迁移性和渗透性的特点,积极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探索“人工智能+X”的人才培养模式。鼓励对计算机专业类的智能科学与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专业进行调整和整合,对照国家和区域产业需求布点人工智能相关专业。

学科与专业,质量过硬的教材必不可少。教育部要求加强教材建设,加快人工智能领域科技成果和资源向教育教学转化,推动人工智能重要方向的教材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推动编写一批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本科生、研究生教材和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更值得注意的是,今后,人工智能将纳入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

各方面保障之后,我们该如何加强人才培养力度?文件给出了具体做法:支持建立人工智能领域“新工科”建设产学研联盟,建设一批集教育、培训及研究于一体的区域共享型人才培养实践平台;积极搭建人工智能领域教师挂职锻炼、产学研合作等工程能力训练平台。推动高校教师与行业人才双向交流机制。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建立人工智能学院、人工智能研究院或人工智能交叉研究中心,多渠道培养人工智能领域创新创业人才;引导高校通过增量支持和存量调整,稳步增加相关学科专业招生规模、合理确定层次结构,加大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力度。

路线三:推动成果转化与应用 形成若干产业集群

为了突出人工智能的特性与特点,在做好“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同时,更要关注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对此,《计划》突出强调了加强重点领域应用,支持高校在智能制造、智能医疗、智能城市等领域开展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加强应用示范;加强与有关行业部门合作,推动在医疗、交通、农林、国防等领域形成新产业和新业态,培育一批人工智能技术引领型企业,推动形成若干产业集群和示范区。

突出应用,学校教育与治理方式也应随之变革。教育部要求探索基于人工智能的新教学模式,运用人工智能开展教学过程监测、学情分析和学业水平诊断,建立基于大数据的多维度综合性智能评价,精准评估教与学的绩效,实现因材施教;支持学校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变革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实现校园精细化管理、个性化服务。

同时,《计划》还鼓励、支持高校联合企业、行业组织、科研机构等建设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积极参与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科技项目的实施和人工智能国家标准体系建设与国际标准制定。支持高校积极参加人工智能开源开放平台建设,鼓励高校对纳入平台的技术作为科研成果予以认定,并作为评价奖励的因素。

此外,根据区域经济及产业发展特点,围绕国家重大部署,加强与京津冀、雄安新区、长三角地区、粤港澳大湾区、东北地区、中西部地区等区域和地方合作,《计划》将支持高校、政府和企业共建一批人工智能领域协同创新中心、联合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推动高校人工智能领域的基础性、原创性研究与地方、企业需求对接,加速地方转型升级和区域创新发展。

高校人工智能发展的关键词

关键词一:创新

●建立解释性强、数据依赖灵活、泛化迁移能力强的人工智能理论新模型和方法,形成从数据到知识、从知识到决策的能力。

●围绕知识计算、跨媒体分析推理、群体智能、混合增强智能、自主无人系统等核心技术攻关,形成终端和云端之间协同的人工智能服务能力。

●重点提升跨媒体推理能力、群智智能分析能力、人机交互能力,促进以算法为核心、以数据和硬件为基础、稳定成熟的人工智能技术体系的构建。

关键词二:人才

●到2020年建设100个“人工智能+X”复合特色专业。

●到2020年编写50本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建设50门人工智能领域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到2020年建立50家人工智能学院、研究院或交叉研究中心。

●在职业院校大数据、信息管理相关专业中增加人工智能相关内容,培养人工智能应用领域技术技能人才。

关键词三:应用

●针对人口老龄化、传染病与慢病、出生缺陷和生育障碍等主要健康问题,搭建具有识别、筛选和推理等功能的智能医疗人工智能辅助系统和创新服务云平台,增强智能医疗供给能力。

●构建城市典型智能应用系统,推动城市大数据平台建设,构建智能城市精细管理、知识发现和辅助决策的支撑体系,在环境、政务、便民等方面构建领域智能产品和系统。

●充分应用文本分析、语音识别、知识图谱等技术,基于大规模历史司法数据、互联网数据和其他关联数据,研发自动案件线索发现、智能定罪和辅助量刑等智能辅助工具,进而提高办案人员工作效率,提高案件审理的规范性和准确性。(来源:光明日报)

引用地址:发展人工智能 高校路线图渐趋清晰

上一篇:关于人工智能的六点担忧
下一篇:人工智能已应用到癌症筛查

小广播
最新机器人文章
换一换 更多 相关热搜器件

 
EEWorld订阅号

 
EEWorld服务号

 
汽车开发圈

About Us 关于我们 客户服务 联系方式 器件索引 网站地图 最新更新 手机版

站点相关:

词云: 1 2 3 4 5 6 7 8 9 10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18号B座15层1530室 电话:(010)82350740 邮编:100190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4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