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牙技术的连接层保护机制分析

发布者:zhuanshi最新更新时间:2011-04-11 来源: 慧聪网关键字:蓝牙技术  连接层  保护机制 手机看文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蓝牙特殊利益组织(SIG)花了相当多的时间来开发安全模式作为连结层级的保护机制,例如128位元加密,装置认证以及授权等,但是如果要达到最高的信任要求,应用开发商或者IT组织必须在连结层级安全上增加应用安全,以便实现端对端的保护。由于蓝牙通讯距离短(只有10米),而且有自动电力调节机制来限制信号半径,因此想进行远程拦截并不容易。不过,Class 3电波可以把蓝牙的接收距离增强到100米。

    蓝牙技术的认证与加密服务由连接层提供。认证采用口令--应答方式,在连接过程中,可能需要一次或两次认证,或者无需认证。认证对任何一个蓝牙系统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允许用户自行添加可信任的蓝牙设备,例如,只有用户自己的笔记本电脑才可以通过用户自己的手机进行通信。蓝牙系统采用流密码加密技术,适于硬件实现,密钥长度可以是0、40或64位,密钥由高层软件管理。蓝牙安全机制的目的在于提供适当级别的保护,如果用户有更高级别的保密要求,可以使用有效的传输层和应用层安全机制。 

    蓝牙装置可以与经过认证的一方进行双边连结,或者是永久性连结(称为pairing,配对联机),这样一来受信赖的一方就不需要每次都要经过认证流程(比如耳机与电话之间)。蓝牙安全最弱的一个环节,是在装置的配对联机(pairing)上。配对联机会使用装置上的蓝牙地址(由制造商设置的固定地址)与个人ID号码(PIN)来创建一个连结锁钥。在配对过程中,黑客有可能会猜中过于简短的PIN,进而得知连结锁钥,并窃听一切对话,或者是捏造一个装置添加到配对中。 

    目前还没有听过有什么样的蓝牙安全漏洞,不过有个著名程序可以借助测试地址序号来检测装置的存在。假以时日,这个软件将有机会暴露装置地址,并试图进行联机。不过双方还是得拥有共通的PIN号码,黑客才能够进行攻击。正如所有的系统一样,技术越成熟,使用者与开发人员越多后,漏洞曝光的速度就会越快。IT组织应该研究蓝牙装置的安全功能,并指导客户如何把安全风险降到最低。一般来说,除非经过实证,否则不宜用蓝牙进行高度机密资料的传输。

关键字:蓝牙技术  连接层  保护机制 引用地址:蓝牙技术的连接层保护机制分析

上一篇:蓝牙的信息安全机制及密钥算法改进
下一篇:无线局域网、蓝牙技术及相关标准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05-07 16:23

蓝牙技术使用的无线电频谱
1 蓝芽技术可用的频谱资源 1.1 无线电频谱资源是有限的自然资源 无线电频谱资源是非常宝贵的有限的自然资源。电磁波的频谱包括红外线、可见光、X射线,其范围是相当宽的。红外线只能用作非常短距离的传输媒介,它只适合用于近距离点对点工作;而作为无线电通信使用的无线电频率资源,国际电联定义是在3000GHz以下的电磁频谱,即无线电磁波的频谱。3000GHz以上电磁频谱的电信系统目前还在研究探索之中,但它最大不能超过可见光的范围。由于受到频率划分使用政策、技术和可提供能够操作使用的无线电设备等方面的限制,ITU当前只划分了9kHz ~400GHz范围,分为12个频段,而目前实用的较高频段只是在几十GHz。由于电波的传播特性所限制
[模拟电子]
<font color='red'>蓝牙技术</font>使用的无线电频谱
蓝牙技术如何使无线通信可靠
任何无线技术在提供可靠数据通信方面最大的挑战之一就是干扰。 与有线数据通信技术不同,无线技术必须共享传输介质。例如,蓝牙技术在与Wi-Fi相同的2.4GHz ISM频段中工作,并且采用了IEEE 802.15.4标准的技术。因此,如果在两个蓝牙设备之间传输的数据包与在同一时间和频率信道上传输的数据包与其他范围内蓝牙、Wi-Fi或802.15.4设备完全相同的数据包发生碰撞,则可能会损坏或丢失。 蓝牙技术如何克服干扰 蓝牙技术采用了几种技术来降低碰撞的概率和抵消不可避免的数据包丢失。 蓝牙数据包很难命中 当试图避免碰撞时,最好是传输数据小而快。例如,与其他低功耗无线mesh网络技术相比,蓝牙数据包的大小通常只有原
[物联网]
蓝牙技术联盟微信公众号开通
蓝牙技术联盟(Bluetooth Special Interest Group,简称SIG)微信公众号开通。过去几年间,我们共同见证了物联网概念的落地与市场的飞速成长,Bluetooth设备的出货量呈井喷式成长。根据研调机构IHS Technology预测,2015年蓝牙设备年度出货量将达到为31亿部,到2019年有望增长到44亿部!物联网的兴起打破了市场藩篱,也带来大量的信息与沟通需求,对于关心关注蓝牙技术发展的朋友来说,亟需一个信息共享平台让能够互相交换想法、分享资讯、激发创意。有鉴于此,蓝牙技术联盟特别开设微信公众号平台,提供包含蓝牙最新动态、行业趋势观察、联盟成员信息、技术文章等内容,这将是您即时获取产业前端的信息的免费资料
[嵌入式]
基于蓝牙技术的网络化传感器设计与实现
   摘要: 以传感器接口标准IEEE1451. 2为基础,介绍了无线网络化传感器实现的一些具体技术要点,提出了一种基于蓝牙协议的无线网络化传感器结构模型,并给出了基于该模型开发的一个实验室远程测温装置的具体软、硬件实现,最后探讨了该装置在病人远程监护中的应用。   在测控系统中,传感器作为信息采集必不可少的装置,实现其网络化是当前的热点研究问题。当前大多数测控系统中,传感器多是采用有线方式,但是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有线线缆连接显然会造成很多不便,不能够满足现实需要。随着新兴无线技术(如蓝牙技术)的发展以及其芯片价格的降低,无线方式在很多场合都得到应用以取代原有的有线接口方式。无线网络化传感器势必成为传感器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笔者
[安防电子]
基于<font color='red'>蓝牙技术</font>的网络化传感器设计与实现
华为要秀出自己的看家本事—超级蓝牙技术
在美国政府的禁令要求下,一些美国公司不得不迫于压力中止对华为的技术授权,甚至个别应该保持中立的协会组织也加入打压华为的行列,如JEDEC、SDA、PCI-SIG、WiFi联盟等都陆续撤销华为会员资格。近日,还有媒体报道全球最有影响力的蓝牙技术联盟也疑似暂停了华为的会员资格,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我们发现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发生了。即将于本月31日发布荣耀20系列手机被挖出来一条重要信息,其将搭载华为自研超级蓝牙技术,而且老张发现这项技术还处于行业领先水平,比第三方技术都强。而紧随其后,今天,又有博主爆料,WiFi联盟、蓝牙技术联盟、SDA又恢复了华为的会员身份。剧情可谓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那么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儿?这些标准联盟
[物联网]
华为要秀出自己的看家本事—超级<font color='red'>蓝牙技术</font>
蓝牙技术在无线接入网中的应用
    随着多媒体通信业务的日益增长,人们对通信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希望无论是静止的还是移动的,都能够随时随地接入因特网或本地信息网,以实现移动互联。传统的IP技术主要针对固定计算机设备,而无法满足终端移动性的要求,因此必须对其功能进行扩展,以适合移动终端设备的要求。蓝牙(Bluetooth)技术的出现,给这一问题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法。 1 蓝牙技术简介   蓝牙是一种正在发展中的短距离的无线时分多址通信技术或个域网技术,直接面对个人和商务的无线连接应用技术;其工作在2.4 GHz的ISM频段(工业、科学和医疗频段),共79个频道,相邻频道间隔1 MHz;蓝牙最基本的网络组成是微微网,由一个主设备单元(发起链接的设备)和多
[网络通信]
蓝牙技术的现状及发展
摘要:根据2003年蓝牙世界大会上的信息,就目前蓝牙技术的现状及发展作一探讨。 关键词:蓝牙 现状 发展 蓝牙(Bluetooth)是由东芝、爱立信、IBM、Intel和诺基亚于1998年5月共同提出的近距离无线数字通信的技术标准。 其目标是实现最高数据传输速度1Mb/s(有效传输速度为721kb/s)、最大传输距离为10米,用户不必经过申请便可利用2.4GHz的ISM(工业、科学、医学)频带,在其上设立79个带宽为1MHz的信道,用每秒钟切换1600次的频率、滚齿方式的频谱扩散技术来实现电波的收发。 目前,蓝牙标准化集团Bluetooth SIG(特别兴趣小组)的成员企业数已达到2000家以上。除了原创的5家厂商之外,包
[应用]
蓝牙技术联盟发布新品牌Auracast™广播音频
全新蓝牙功能将带来改变生活的音频新体验 2022年6月9日,北京—— 蓝牙技术联盟 (Bluetooth Special Interest Group,SIG)今日为即将推出的蓝牙音频广播功能发布全新消费品牌,曾被称为音频分享的新功能正式更名为Auracast™广播音频(Auracast™ broadcast audio)。Auracast™广播音频使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电视和公共广播系统等音频发射器能够向附近不限数量的扬声器、耳机和助听器等蓝牙音频接收器广播音频。 蓝牙技术联盟首席执行官Mark Powell表示: “蓝牙音频为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两台蓝牙设备之间的简单无线音频连接使传输变得更安全、生活更高效。同时,
[网络通信]
<font color='red'>蓝牙技术</font>联盟发布新品牌Auracast™广播音频
小广播
最新网络通信文章
换一换 更多 相关热搜器件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4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