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芯片产业面临重要窗口期

发布者:灵感之翼最新更新时间:2017-04-12 关键字:芯片  展讯 手机看文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先是小米发布了自主研发的“澎湃S1”芯片,紧接着展讯也推出了14纳米8核64位LTE芯片平台……近来,我国科技企业在芯片领域动作频频,并在技术攻关和投入上取得了快速发展,填补了我国芯片市场的空白。业界认为,当下我国芯片产业面临重要窗口期,应充分抓住有利机遇,增强“产业自信”。下面就随网络通信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相关内容吧。

  国产芯片企业动作频频

  近日,芯片设计企业展讯推出了14纳米8核64位LTE芯片平台“SC9861G-1A”,由英特尔代工,开了英特尔为中国集成电路设计公司代工芯片的先河。业内认为,这标志着中国企业在4G移动通讯产品布局上,实现了中高低端的全线覆盖。

  在此之前,小米公司也发布了自主研发的“澎湃S1”芯片,成为继苹果、三星、华为之后,全球同时具有生产芯片和手机能力的第四家企业。

  作为电子产品的心脏,芯片承担着运算和存储的功能,因此被誉为国家的“工业粮食”。然而,尽管我国已是制造大国,但芯片却需要长期进口。以手机为例,虽然国内手机厂商众多,但目前大多数都需购买国外芯片厂商的产品,不仅增加了手机制造成本,在核心技术上也容易受制于人。

  正因为此,在回答为什么要自主研发芯片时,小米科技董事长雷军说:“芯片是整个手机行业的制高点,如果想在这个行业里成为一家伟大的公司,就必须在核心技术上有自主权。”为摆脱“芯痛”,早在2014年,小米就提出要拥有自己的芯片。据悉,小米芯片从开始酝酿到正式商用,一共只用了28个月时间,此次发布的澎湃S1是小米首个芯片产品。雷军表示,将用10年左右的时间,建立从中高端到旗舰级别的芯片产品线。

  实际上,国产芯片的历史并不长。1999年,中关村高科技企业中星微电子启动实施国家战略项目“星光中国芯工程”,致力于数字多媒体芯片的开发、设计和产业化,自此开始改写中国无“芯”的历史,不仅突破了芯片设计15大核心技术,还将“中国芯”大规模打入国际市场,应用于苹果、索尼、三星、惠普等国际知名品牌。

  2016年,我国集成电路制造领域投资规模增长了31.1%。在政策、资本的双重驱动下,过去3年来,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生近百起并购整合,包括中芯国际、紫光集团等龙头企业已渐成规模。

  展讯通信市场部高级总监张晨光说,“以前,展讯相当一部分芯片业务来自于‘山寨机’。这些年通过技术创新,逐渐在中端芯片市场站稳脚跟,技术优势让产品获得大量市场份额,直接向三星等品牌供货,‘中华酷联’品牌也采用了展讯的芯片。”

  制约产业发展因素不容忽视

  近些年,国内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突飞猛进,自给率逐年提高,音箱、机顶盒、冰箱、洗衣机、空调等消费电子产品所使用的核心芯片大部分已是国产品牌。

  中国工程院院士邓中翰表示,创新创业工作的展开,拉近了我国与国际芯片技术的差距。比如华为、中兴、小米等都在推出自己的芯片,“天网工程”安全标准及相关产业正在国内大面积推广。“这说明我国在坚持走自己的创新道路,坚持技术突破,特别是在芯片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另外,从国家产业安全和信息安全的角度来说,通过国产化也能有效屏蔽一些芯片上的硬件木马、后门等信息安全隐患,局部技术取得了一些优势。

  业内专家认为,近些年,国家加大了对集成电路的制造、设计、工艺设备和材料的投资力度,并通过并购等形成了一批力量,为国家芯片产业未来的发展打下了重要基础。然而,目前国产芯片的应用大多在消费类领域,而在对稳定性和可靠性要求相对更高的通信、工业、医疗及军事等领域,国产芯片距离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尤其是一些技术含量很高的关键器件,比如高速光通信接口、大规模FPGA、高速高精度ADC/DAC等,还完全依赖国外供应商。此外,我国芯片制造企业的规模普遍不大,生产承接能力较弱。

  邓中翰说,“就我国芯片企业而言,当下普遍面临融资渠道缺乏、研发投入能力有限、持续创新能力较弱等制约。”

  然而,我国又是芯片需求大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制造工厂及大众消费市场,我国集成电路市场需求接近全球1/3,但集成电路产值不足全球7%。根据工信部发布的《2016年电子信息制造业运行情况》,2016年电子器件行业生产集成电路1318亿块,同比大幅增长21.2%。中国集成电路进口额高达2271亿美元,集成电路出口额为613.8亿美元,贸易逆差1657亿美元。

  鉴于此,《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指出,到2020年,我国半导体产业年增长率不低于20%;同时,《中国制造2025》也明确提出,2020年我国芯片自给率要达到40%,2025年要达到50%。而工信部制定的相关实施方案则提出了新的目标:力争10年内实现70%芯片自主保障且部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需夯实核心技术抢占制高点

  不仅在手机、电脑等领域,随着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爆发,未来芯片将成为抢占这些新技术领域的战略制高点。我国需要在技术研发、吸纳人才、机制创新、资金投入、产业布局等方面持续下力气。

  业内人士分析,从全球范围看,我国正面临加速发展国产芯片业的重要窗口期。一方面,国际上半导体产业已趋于成熟,国际资本介入半导体产业的脚步显著放缓,全球芯片市场近两年持续萎缩,唯有中国区域市场例外;另一方面,摩尔定律放缓,但制造工艺还在前行,且投资不断加大,这正好符合我国半导体产业投资并购的急切需求。

  清华大学微电子所所长魏少军说,半导体工艺技术正在持续演进,但在2020年前,我国集成电路制造工艺与国际先进水平之间将可能一直保持4年左右的差距。而整机企业对芯片研发的青睐,则将引发芯片设计业和制造业新一轮的调整。

  不仅如此,邓中翰认为,未来10年将是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关键时期,相对于千亿神经元、百万亿突触构成的复杂人脑网络,现有芯片还存在着多个数量级差距。另外,我国专注于人工智能芯片开发的企业数量有限且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

  为此,邓中翰说,需要国家从资金、政策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大力发展承载人工智能运行的自主芯片技术,改变高端芯片严重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在群雄逐鹿的人工智能时代抢占发展先机,并通过吸引人才、创新机制、依托市场资源等手段加快国产芯片的产品化。

  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总经理丁文武表示,我国芯片产业已然走过了产业构造期,目前进入到需要借力与聚力以求强筋壮骨的重要关口。要发挥多元化基金的产业支撑作用,通过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的杠杆效应,吸引民间基金、金融机构、海外资本、企业自有资金等社会资本进入集成电路行业,支持自主创新,培养一批优势企业进入国际第一梯队。

  中微半导体设备CEO尹志尧认为,目前我国半导体面临战略性机遇,应充分抓住这一重要“窗口期”,增强“产业自信”,发力追赶以缩小差距甚至实现超越。

    以上是关于网络通信中-国产芯片产业面临重要窗口期的相关介绍,如果想要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多多关注eeworld,eeworld电子工程将给大家提供更全、更详细、更新的资讯信息。

关键字:芯片  展讯 引用地址:国产芯片产业面临重要窗口期

上一篇:英刊称OPPO或将辗转收购黑莓专利 加快海外步伐
下一篇:华芯投资40亿现金收购美芯片测试设备厂商Xcerra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05-07 17:20

“中国芯”展讯“留美回国”
如果说京东商城等公司去美国上市是“走出去”的话,那么展讯的私有化则是“回家”。这一“出”一“回”,反映出中国概念股的生存现状。作为一家“中国芯”公司,展讯的回归,更像是外出留学多年的青年才俊,学成归来报效祖国。其回归的意义不仅体现在资本运作上,还体现在将领先的技术和国内广阔的市场充分结合,并有望回归A股。“回家”,是为了更好地出去,积极地参与国际竞争,这才是回归的真正内涵。 李力游在办公室忙碌着。同样的办公室,同样的人,但是,归属已完全不同。几个月前,他还是纳斯达克上市的公众公司的掌门人。而现在,身为展讯通信有限公司(简称“展讯”)的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力游笑称,他现在也是国企人了。 2013年12月24日,紫光
[半导体设计/制造]
打破AI芯片存储墙、支撑5G宏基站、BLE,芯力量·芯创接地气
通过爱集微APP和集微网在各大平台的入口,关注半导体投融资的行业人士们观看了这场路演的直播。这次芯创路演第三期继续由集微网和中关村集成电路设计园、芯创集成电路产业基金、启航投资、芯创空间孵化器共同合作。这也是集微网云路演平台向第三方开放,实时直播的第二场活动。 ICPARK芯创路演系列活动精选了来自中关村集成电路设计园和北京市的优质半导体项目。整个活动将举办4-5期,每期3个项目,采取投资机构专业化运作的模式进行。 本期的路演聚焦了AI语音识别、5G基站用GaN PA和BLE+LPWAN三个赛道。 点击此处进入直播回看! 项目一是AI芯片及整体解决方案,来自北京探境科技有限公司。 随着语音交互成为AIoT时代人机交互的主
[手机便携]
打破AI<font color='red'>芯片</font>存储墙、支撑5G宏基站、BLE,芯力量·芯创接地气
MOSFET芯片需求加剧 缺货之势持续蔓延
  2017年第三季度至今,受产能供需吃紧的影响,大部分被动元件出现缺货潮,其中以 MOSFET 芯片 为最。据了解,尽管英飞凌以及恩智浦等IDM厂商不断增加产能,但是其市场缺口仍保持在30%左右,且随着消费类电子、电动汽车以及物联网等相关领域需求的不断增长,这种情况越来越严重。下面就随手机便携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相关内容吧。    MOSFET 芯片 缺货潮下产业链的发展状况   据数据显示,2016年 MOSFET 芯片 市场总规模为205亿美元,2017年MMOSFET芯片市场总规模预计为220亿美元。2017年12月25日,江苏长电科技向客户发布涨价通知称,由于芯片产能严重不足,芯片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经公司商议决定,
[手机便携]
IBM芯片冷却技术取得新突破
北京时间10月28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IBM近日表示,已根据生物学原理开发出名为“高热传导界面”的新型芯片冷却技术,芯片散热性能为基于风扇冷却技术的两倍。 IBM新型冷却技术与植物或人体循环系统工作原理相类似,即针对芯片制作一个芯片帽,芯片帽表面布满了大量像树枝一样的分枝通道。电压启动后,芯片帽将均匀覆盖在芯片上面,其导热量为目前通用冷却法的10倍。冷却部件与发热芯片之间采用了专用粘贴材料。从本周五开始,惠普多功能打印机用户可免费试用这项新技术,试用期为一个月。 分析人士认为,IBM新型冷却技术将有助于企业降低 能源 开支。市场研究公司Pund-IT首席分析师查尔斯·金(Charles King)表示,在某台服务器正常使用
[焦点新闻]
中国使用22nm造出256核心芯片,目标1600核心
1月5日消息,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已经造出了多达256核心的大型芯片,而未来目标是最多做到1600核心,为此将用上整个晶圆,也就是“晶圆级芯片”。 这一芯片被命名为“浙江”,采用了近年来流行的chiplet芯粒布局,分成16个芯粒,而每个芯粒内有16个RISC-V架构核心,总计256核心,都支持可编程、可重新配置。 不同核心通过网络芯片(Netwokr-on-Chip)、同步多处理器(SMP)的方式互连,而不同芯粒之间通过D2D(Die-to-Die)接口、芯粒间网络(Inter-chiplet Network)互连,再共同连接内存,并使用了2.5D中介层封装。 未来,这种设计可以扩展到100个芯粒,从而达成1600核心。 不
[半导体设计/制造]
中国使用22nm造出256核心<font color='red'>芯片</font>,目标1600核心
展讯 LTE 平台 SC9830/9832 助力联通众筹3.0
     集微网消息,3月28日-30日,2016年中国联通智能终端产业链全生态战略合作峰会暨终端春季交易会在重庆举行,同时本次大会开启了重头戏联通终端众筹3.0。此次众筹项目首次采取“1/2/4”政策,“集中众筹聚焦+省分选型开放+动态丰富产品“的升级模式,为移动终端厂商提供“产、供、销”一体的闭环生态系统,整合移动终端上下游厂商,使之无缝衔接。   三天时间,国内外上百家终端厂家带来的数百款产品进行角逐,最终促成200多家企业签约,众筹总销量达3114万台,交易额240亿元,超额完成众筹目标。   其中 5 款搭载展讯 LTE 方案 SC9830/9832 的智能终端产品在此次众筹 3.0 中斩获订单,为中国
[手机便携]
全球芯片价格剧烈波动之谜
  近日,美国最大的内存芯片生产商美光科技和台湾第二大芯片生产商南亚科技签署了组建合资企业和技术研发合作的协议,此前,索尼和全球第三大内存芯片制造商奇梦达于去年10月组建合资企业,设计消费电子产品和图形用内存芯片。这一系列举措,被解读为“芯片制造商肩上所承受的压力正迫使它们寻求合作伙伴”,而所谓“压力”在近期表现为“在过去一年中,DRAM芯片的价格下跌了近80%”。   确实,存储芯片产业素来以其价格波动剧烈而闻名,芯片价格在数周之内涨跌20%-30%是常有的事,价格波动的剧烈程度与存储芯片需求的稳定增长是不相称的,我们认为,这主要原因是芯片生产的投资到形成产能进而增加供给的时间延迟造成的,这就叫“蛛网模型效应”,即生产者想增产时
[焦点新闻]
AI视觉芯片研发及基础算力平台公司爱芯科技完成A+轮融资
AI视觉芯片研发及基础算力平台公司爱芯科技完成A+轮融资,总金额达数亿元人民币 中国 北京 2021年8月6日——近日,人工智能视觉芯片研发及基础算力平台公司“爱芯科技”宣布完成A+轮融资,总金额达数亿元人民币。本轮融资由韦豪创芯、美团联合领投,GGV纪源资本、美团龙珠、冯源资本、元禾璞华、石溪资本、天创资本以及高德地图创始人成从武跟投,原有股东方继续投资。本轮融资资金将用于产品研发、市场拓展、产品量产及业务落地等后续发展。 爱芯科技CEO仇肖莘表示:“感谢A+轮投资人对爱芯科技的支持和信赖,爱芯作为聚焦在边缘侧和端侧的AI基础算力平台公司,会持续布局边缘计算应用领域,继续打造具有差异化的人工智能视觉芯片,并推动新款AI芯
[工业控制]
小广播
最新网络通信文章
换一换 更多 相关热搜器件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4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