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建伟等首次实现反事实直接量子通信

发布者:科技之翼最新更新时间:2017-05-31 关键字:量子通信 手机看文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教授及其同事彭承志、陈宇翱等和清华大学马雄峰合作,在国际上首次实验实现了反事实直接量子通信,在实验中演示了图像的反事实传输,相关成果最近以 "Direct counterfactual communication via quantum Zeno effect" 为题,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美国科学院院报》上 [PNAS 114, 4920 (2017)]。下面就随网络通信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相关内容吧。

  以日常生活的经验,任何信息的传输都需要通过实物载体,如信件、电磁波等。然而,国际著名量子光学专家M. Suhail Zubairy小组2013年提出的反事实直接量子通信方案 [Phys. Rev. Lett. 110, 170502 (2013)] 表明,即使在通信双方Alice 和 Bob之间没有实物粒子的交换,也可以实现信息的传递。这里“反”的就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形成的直观认识。

  反事实直接量子通信,本质上是光的“波粒二象性”的集中体现。该方案最初的灵感来自于1993年提出的“炸弹测试模型”。如图1所示,在干涉仪的下臂中可能放有一个非常敏感的炸弹,即使只有一个光子遇到它,也会被其吸收并引发爆炸。为了探测炸弹是否存在,可以从A端向干涉仪中发射一个光子。如果炸弹不存在,由于干涉,光子将一定从端口C离开;如果炸弹存在,则光子要么通过下臂被炸弹吸收,要么通过上臂,并以相同的概率从端口C或D离开。因此综合来看,如果最终在端口D探测到一个光子,那么炸弹一定存在于干涉仪中。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我们只发射了一个光子,如果这个光子在端口D被探测到,那么它一定没有通过干涉仪的下臂,然而我们却得到了炸弹存在的信息。这在后来被称为“无相互作用测量(interaction-free measurement)”。在此基础上,再利用量子芝诺效应(quantum Zeno effect),可以大大提升上述无相互作用测量的成功率。

  图 1无相互作用测量示意图

  具体到反事实直接量子通信的物理实现,最核心的结构是嵌套、级联的干涉仪。Bob 根据他需要传输的信息来编码,通过嵌套的量子芝诺效应,Alice 可以利用类似于“无相互作用测量”的方式完整地获知 Bob 的信息,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任何光子在 Alice 和 Bob 之间传输。Zubairy 等人的原始方案要求有无穷多个干涉仪,这显然是不可能实现的。潘建伟团队通过对原始方案的仔细分析和改进,使得反事实直接量子通信得以实现。一方面,通过使用可预报单光子源和后选择,在较少的干涉仪数目下也可以得到完全的反事实性;另一方面,用被动筛选光子到达时间的策略替代原方案中的高速主动光开关等。整个实验装置如图2所示。研究团队实现了技术突破,使用先进的相位稳定技术,首次实现了复杂的嵌套、级联的单光子干涉仪,并成功传输了一张 100×100 像素的中国结图片,传输正确率达到了 87%,如图3所示。该方案还可以进一步发展,用于无相互作用成像等领域。

  这项工作是量子通信领域的全新尝试。自最初的理论工作提出以来,在对其内在机理的解释方面引起了学术界不小的争论。然而正是这样的争论,推进了人们对其本质的探索,使得人们有机会更深入理解量子力学。该工作被《美国科学院院报》审稿人评论为 "是一个将量子芝诺效应用于通信的新奇实现 (a novel realization of an application of the quantum Zeno effect to communication)" 以及 "非常有趣且及时 (very interesting and timely)"。该工作受到了英国物理学会网站Physics World、《科学美国人》、物理学家组织网(Phys.Org.)等国际权威媒体的专题报道。

  上述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教育部和中国科学院的支持。(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图 2 实验装置

  图 100×100 像素中国结图片的传输结果

  (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物理学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前沿创新中心、科研部)

  量子芝诺效应

  提到量子芝诺效应,就要从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和数学家芝诺(Zeno)说起。他一生中提出过许多关于运动的不可分性的哲学悖论,其中最为著名的一个便是“飞矢不动”悖论。这个悖论是说,一支在空中飞行的箭,其实是不动的。因为箭在每一个瞬间的时刻都应该是静置的,那么无数个静置的组合还应该是静置。这个结论在经典世界里显然是不成立的,是逻辑上的悖论。芝诺的这个悖论在经典力学框架里似乎是荒谬的,但在量子力学里,它是可能的。为了纪念这位古希腊哲学家,在微观量子体系中,我们把该效应称为“量子芝诺效应”。有一个很形象但并不完全准确的例子来比喻“量子芝诺效应”:一个人准备睡觉,如果旁边另一个人不断询问其是否睡着了,那么可以想象,准备睡觉的人便总也睡不着了。这其实是在形容如果一个物理系统被连续不断的观测,那么它将不再继续演化。

    以上是关于网络通信中-潘建伟等首次实现反事实直接量子通信的相关介绍,如果想要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多多关注eeworld,eeworld电子工程将给大家提供更全、更详细、更新的资讯信息。

关键字:量子通信 引用地址:潘建伟等首次实现反事实直接量子通信

上一篇:无敌般存在?OLED电视能否让索尼重归巅峰
下一篇:知未来,创未来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05-07 17:25

我国科学家首创开放式新架构实现615公里光纤量子通信
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袁之良团队首创量子密钥分发开放式新架构,采用光频梳技术,成功实现615公里光纤量子通信。该架构在确保量子通信安全性的同时,能大幅降低系统建设成本,为我国建设多节点广域量子网络奠定基础。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 安全是量子通信的最大特征。作为量子通信的主要方式之一,量子密钥分发基于量子的不可测量性、不可克隆性,借助“一次一密”的加密方式,为量子通信上了一把“安全锁”。“双场”是目前所有量子密钥分发协议中,最适合远距离传输的一种。 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袁之良介绍,双场架构下量子通信,需要相距遥远的两个独立激光源各自发出“信号”。如果激光源发射的“信号”频率不同,就会出
[网络通信]
我国科学家首创开放式新架构实现615公里光纤<font color='red'>量子通信</font>
中国实现超400公里量子密钥分发 创造世界纪录
近日,一项被国际审稿人高度评价为“量子密钥分发和量子通信最远传输记录”“打破BB84协议下单光子源的传输终极极限”的中国成果,刊发于《物理评论快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及其同事张强、陈腾云,清华大学教授王向斌以及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等单位科研人员合作,在国际上首次实现超过400公里抵御量子黑客攻击的测量设备无关量子密钥分发,创造了量子保密通信新的世界纪录。 量子密钥分发可以为分隔两地的用户提供无条件安全的共享密钥。近年来,中国科大潘建伟小组在量子密钥分发的原创性实验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国际领先的成果。然而前期实验结果的安全成码率较低,严重限制了该量子通信技术的实际应用。2016年,潘建伟小组进一步
[安防电子]
量子通信技术研发与产业化进程加快
  网络信息安全形势日益复杂, 量子通信 作为从物理机制上实现绝对安全的信息传输的新型通信方式,目前已成为全球信息通信行业的关注焦点。下面就随网络通信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相关内容吧。     其中,能够进行信息直接传输的量子隐形传态技术仍处于实验研究的探索阶段,是量子信息领域基础科研的前沿热点。而以量子密钥分发为核心的量子保密通信技术,能够大幅度提升现有通信技术的信息传输安全性,在政务、金融、外交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近年来在技术研究、试点应用和产业推广等方面发展迅速。    量子通信 成为国家科技实力竞争的重要战场之一   上世纪中叶,随着量子力学的创立和发展,人类开始认识和利用电子、光子和原子等微观粒子的独特属性,
[网络通信]
中科大教授彭承志被威胁后续:舆论风口下的九州量子
微博上的一篇实名举报信,将新三板挂牌公司九州量子(837638)推上风口浪尖。9月29日,涉事公司九州量子应声下跌,股价跌幅曾一度达到了50%。记者从相关渠道获悉,举报人彭承志,除了任中科大教授外,还是拟IPO公司科大国盾量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彭承志的这些头衔,无疑增加了这份举报信的含金量。   重申举报内容真实性 9月28日,一篇关于《科学家遇上流氓怎么办?我没什么办法,但我可以说出来》的文章开始在网上流传。公开此文的作者彭承志,微博实名认证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员,‘墨子号’科学应用系统总师”。   “公开信”指出,2017年8月至2017年9月期间,浙江九州量子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九州量子”)董事长郑某伙同他
[嵌入式]
小广播
最新网络通信文章
换一换 更多 相关热搜器件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4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