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进入“三岔路口”:IPO、收购、钱荒

发布者:chenfengy818最新更新时间:2018-04-17 来源: 电子产品世界关键字:AI 手机看文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2018年3月30日,随着证监会《若干意见》的出台,IPO的新政策与高门槛无疑为曾经火热的市场期盼泼了盆凉凉的冷水。下面就随网络通信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相关内容吧。

  创新工场董事长李开复去年曾说,AI项目融资热始于2017上半年,而融资一般够用18个月,2018年底时限一到,估计会有一批公司倒掉。

  AI(准)独角兽们似乎陷入了更为困难的境地——它们目前究竟是离IPO更近,还是离钱荒更近?

  然而,资本的路径选择,从来都只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是方法而非目的。需要真正被“技术独角兽”触碰的,终究是庞大的产业需求——需求立住了,资本的道路也就自然出现了。

  2018年的A股政策,对技术创业公司来说,颇像这几天北京的天气:乍暖还寒。

  先是360正式回归A股;2月下旬,又有消息传出包括生物科技、云计算、人工智能、高端制造在内的四类独角兽“可即报即审、不用排队”,快速IPO;3月1日之后,关于CDR——中国存托凭证,指境外(包括中国香港)上市公司的部分已发行股票经过一系列操作后转换成的、可在境内A股上市的投资凭证——政策将出台的消息陆续见世;此后,李彦宏、刘强东、王小川在两会期间纷纷表决心“当然会考虑回国上市”。

  一时间,科技创投圈群情激昂,尤其AI圈,各种层出不穷的“独角兽名单”开始在圈内人士的朋友圈和微信群里流传,市场千呼万唤“AI第一股”——优必选、旷视、商汤、出门问问、云知声……数家头部技术创业公司都榜上有名。

  然而上周五(3月30日),第一只落地的靴子却给此前火热的期待泼了盆冷水。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证监会《关于开展创新企业境内发行股票或存托凭证试点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的通知,《若干意见》明确了试点企业可以在境内发行股票或存托凭证,并对试点企业的标准进行了说明。其中,对“尚未在境外上市的创新企业”的IPO门槛极高。

  硬性标准是: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低于30亿元人民币,且估值不低于200亿元人民币。

  柔性标准是:(或)营业收入快速增长,拥有自主研发、国际领先技术,同行业竞争中处于相对优势地位。试点企业具体IPO标准由证监会制定。

  硬软两条标准,虽是一个“或”字串联,也给了明显的“数量级尺子”:此前热议的诸多“AI上榜公司”短期内似乎很难在“快速通道”上开车——“AI第一股”,目前看来更多是媒体的炒作和股权投资市场的“自high”。

  国内某私募基金合伙人甚至直接告诉「甲子光年」:“这轮IPO新政策,和绝大部分AI公司无关。”

  一边是揠苗助长的IPO名单和泼冷水的《若干意见》,另一边却是2018不容忽视的“钱荒”。创新工场董事长李开复去年曾说,AI项目融资热始于2017上半年,而融资一般够用18个月,2018年底时限一到,估计会有一批公司倒掉。

  2018年,无疑,AI将进入“整肃期”,一个“三岔路口”隐隐浮现在我们面前:IPO、收购、钱荒。

  对此,「甲子光年」采访了商汤、云知声、出门问问、旷视等AI(准)独角兽“热门上榜公司”,以及若干专注于技术领域的投资人。

  我们问了同一个问题:AI(准)独角兽们,目前究竟离IPO更近,还是离钱荒更近?

  01

  IPO新政“和大部分AI公司无关”

  根据业界普遍的“独角兽”标准(估值超过10亿美元),优必选、商汤、旷视、云从、依图、寒武纪、云知声等公司出现在各类有望快速IPO的独角兽榜单中。但《若干意见》出台后,其硬性标准中的估值是200亿元人民币(约合31亿美元),且要求最近一年营收达到30亿人民币,各类兴奋猜测戛然而止。

  成立于2012年的出门问问CEO李志飞的回应很有代表性。他认为,绝大部分AI公司还在发展期,“我们并没有被泼冷水,我们一直在冷水里泡着。”

  另一家成立于2012年的专注于物联网AI服务的云知声CEO黄伟告诉「甲子光年」:“我内心是真的没那么多波澜。难道说明天云知声IPO了,我就不干了吗?我还是会带着公司往前走。”几年过去,黄伟对AI的希望和困难早已学会冷静视之。

  根据此前的一份公开资料,云知声的估值已达10亿美金,成为众多AI独角兽榜单中的一员,黄伟对估值金额没有否认,但也未透露具体数字。

  黄伟对头部AI企业在2018年的财务表现有乐观预期。他认为:那些在2016和2017年没有沉浸于PR麻醉剂而是脚踏实地做事的公司,必将在2018年迎来财务数据的爆发式增长。

  黄伟告诉「甲子光年」,云知声2017年营收已超过1亿元人民币,2018年Q1营收已环比增长3倍,2018的营收目标是3亿元人民币,计划将在2020年左右IPO。

  计算机视觉公司商汤科技联合创始人徐冰同样向「甲子光年」表示“我们没有心理落差”。他认为,把门槛设高,是保护中国股民的正确策略。徐冰同时自信透露,商汤很可能会满足《若干意见》中的柔性条件。

  徐冰告诉「甲子光年」,商汤正在积极观望,目前公司处于高速发展期,优先战略是保持技术和业务的领先性,保持营收的规模增长,为上市做好准备,但并无明确上市时间表。

  徐冰同时向「甲子光年」澄清,商汤的资本架构并不是此前一些媒体报道的VIE架构,而是红筹架构,所以不存在VIE协议造成的问题。商汤已于2017年11月完成4.1亿美元B轮融资,外界普遍认为其估值超过40亿美元。

  云知声则采用合资架构。黄伟明确告诉「甲子光年」,云知声一开始就计划在内地上市,有两点考虑:第一,云知声在2012年成立时,AI大潮尚未到来,海外市场对中国技术公司的认知和关注度不够;第二,公司的业务市场主要在国内。

  同样成立于2012年的出门问问于2017年4月获得大众汽车(中国)集团1.8亿美元独家D轮融资,根据公开报道,其估值也达到10亿美元独角兽级别。

  出门问问CEO李志飞告诉「甲子光年」,对大部分技术公司来说,IPO不会如外界炒作的那么快,回归商业本质,盈利和增长是AI公司商业化过程中的必要目的之一,目前出门问问没有IPO的具体时间表。出门问问市场负责人透露,公司接下来会着力做营收,夯实商业能力。

  计算机视觉领域的另一家独角兽公司旷视(Face++)在去年拿到C轮4.6亿美元融资后,其创始人印奇也曾透露上市想法。他预言,未来两年左右,会有“纯深度学习”或“纯人工智能”公司进入资本市场,并说“希望我们是第一个”。

  接受采访的各家AI头部公司都表达了冷静看待IPO新政的态度。

  徐冰告诉「甲子光年」,好企业是要靠自己的技术做起来,而不是依赖政府扶持,政策只是如虎添翼,锦上添花;黄伟也同样认为,政策只是助力,重点还是修炼内功做好业务,IPO只是一个新起点,最终要在公共资本市场上靠业绩说话。

  放眼整个AI行业,头部公司仅是九牛一毛,IPO对大多数技术类创业公司而言,还过于遥远。

  某红圈律所(中国顶尖律所)从事资本市场业务的合伙人曾参与操作多起公司的IPO,他告诉「甲子光年」:“对于AI初创公司来说,现在考虑怎么上市,在哪里上市和相应的资本架构,是一件太奢侈的事。

  线性资本创始合伙人王淮告诉「甲子光年」,目前AI领域没有多少公司能自证在商业模式上达到IPO标准,如果为了上市而上市,过早强调企业营收反而会拖累成长,“如果现在就从这个角度(IPO)来想,我觉得是瞎扯。”不过王淮同意黄伟的观点:2018年AI领域靠谱的公司,会迎来营收的大幅增长,2019年可能出现一个符合港股、A股新政的上市潮。

  然而,行业里还存在众多非头部公司,此前已有征兆显示,2018年会是人工智能行业的“整肃期”。

  根据腾讯研究院2017年发布的《2017中美人工智能创投现状与趋势》,截至2017年6月31日,全球AI公司总数达2542家,其中中国有592家。仅去年一年,全球已有超过50家AI创业公司宣布倒闭。

  02

  大部分AI公司更符合“并购逻辑”

  IPO是最优解吗?真不一定。

  IPO提供了融资渠道和流动性,但上市绝非创业终局,IPO也不是“下牌桌”标志。

  而另一条路,虽在海外司空见惯,但在国内却被很多人认为“失败”、“不光彩”。这条路就是并购。

  中美两国面对创新创业有着强烈的文化差异:中国企业家和舆论往往把卖掉公司视为失败,一定要独立持久地活下去;而美国普遍接受卖公司和连续创业者。

  特斯拉创始人Elon Musk、维京航空创始人Richard Branson都是欧美典型的连续创业者,连续创业,让他们实现了跨行业、跨领域的创新迭代。但摩拜创始人胡玮炜仍会被中国媒体包装成“出局的失意者”,“买家”美团创始人王兴则被描绘成屡战屡败后终于“苦尽甘来”,成功逆袭。

  某种意义上讲,一味追求独立上市,造成了如今一级市场普遍的估值泡沫、downround悲剧,和可能难以收场的未来。

  其实,被收购未尝不是一种合理结局。

  如果说互联网公司大并购的逻辑在于流量红利耗尽之后的“合并同类项”,多少有点迫不得已、壮志未酬;那么以AI为代表的技术类公司,天然更适合并购路线。

  这是由技术类创业公司的属性决定的。

  这轮技术创业,主要逻辑不是在网络世界快速到达C端用户,而是要深入产业和场景,去提供源动力,改造生产力,提质、控险、增效、降耗,所以很多技术公司,一开始就是“产业赋能者”,天然需要嫁接产业才能存活。

  中国亟待升级的传统产业,给技术类公司提供了广阔的增长空间。然而,技术公司不坐拥场景,就难有定价权,技术公司自己生长场景是很难的,这时,资本就成了技术和场景之间的“红娘”——坐拥场景、数据的产业巨头收购坐拥人才、技术的新兴企业,正是强互补型的“嫁接”。

  市场趋势也反映了这一点。以AI为例,据《经济学人》总结,截至2017年12月,全球AI领域的合并与收购金额高达213亿美元——交易数量比2015年多出26比。

  从下图可以看出,2016年以来,AI领域的并购交易呈显著上升趋势:

  在一些行业内,产业巨头对技术类公司的大并购案引人注目。

  如2016年,西门子以45亿美元收购美国半导体软件公司Mentor Graphics;2017年,通用汽车花10亿美金收购自动驾驶初创团队Cruise;同年,软银集团收购了Google旗下的机器人公司Boston Dynamics和Schaft,此前传闻丰田也有意收购Boston Dynamics。

  根据波士顿咨询2017年的并购报告:2016年,以技术并购为目的的并购交易额达到7170亿美元,占全球并购市场交易总额的近3成,其中5亿美元以上的大额并购案增速最快,2012年以来,每年增速超过13%,同期并购案的总体平均增速为9%。

  一个显著特点是:促进技术并购案增长的收购主力军是“非技术行业的买家”,比例从2012年的61%上升到2016年的70%。

  如前文所述,非技术公司收购技术公司,正是技术助力产业升级的方法之一。旺盛的并购需求,对许多技术创业者和投资人来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启发:技术创业者应该学会主动在对的时间切入场景,以合作、合资、战投、并购等形式主动与行业建立深度融合的桥梁。

  03

  AI巨头需警惕“独角兽陷阱”

  如果对比中美独角兽公司,你会有一个有趣的发现。

  据天风证券本月发布的一项宏观研究显示:中国独角兽企业数量仅次于美国,但主要集中在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文化娱乐、生活服务等领域,在硬件、软件、科技、制造这些领域,独角兽依然稀缺。

  

 

  可以看到,中美独角兽数量在企业服务领域差距最大,而这个领域集中了很多以技术赋能传统企业发展的科技公司。

  独角兽的数量差距,意味着未来的经济转型方向和巨大的成长空间。

  市场天平正在倒向技术公司。结合并购市场上升趋势,再看A股的IPO新政,和今年以来,包括港交所、纽交所在内的全球资本市场对优质“技术独角兽”的抢夺(港股给出“同股不同权”问题时间表,并放宽对生物医药公司的盈利指标;纽交所出台“直接上市”方案),技术类公司的退出渠道有了越来越多可能性。

  A股的CDR新政和创新企业试点政策,使国内的技术创业公司在搭建资本架构时更具灵活性。

  安赐资本联合创始人陈长洁告诉「甲子光年」,他们会建议被投企业在融资的同时一定提前规划好资本路径,做好几手准备,架构设计上适合境内外上市和被并购等多种可能;此外,也有数位投资人向「甲子光年」表示,2018年的港股将是一个技术类公司的上市黄金窗口期;王淮表示,他将继续支持技术公司走VIE路线,将来在港股上市还是回中国走CDR都可以。

  值得补充提及的是目前的宏观经济格局:

  一方面,“中美贸易战”带来了不稳定因素,特朗普贸易战的手段除了关税之外还包括限制中国企业对美国高科技资产的投资、并购。未来,贸易战的连锁反应很可能对中美之间的跨国技术合作及相应的资本层面合作产生抑制作用。

  另一方面,种种迹象表明,2018年将有一波严重的“钱荒”:宏观经济的去杠杆大背景,中国货币政策由宽松转向“稳健中性”,导致资产抛售(去杠杆、去债务,引起资产抛售),而资金紧张(货币供应量减少);对各类金融乱象的清理,也会陆续堵住银行、券商、保险、各类投资公司对实体和居民输送资金弹药的花式渠道,使资金进一步收紧。所以对AI(准)独角兽们来讲,回答能否IPO,不如先回答能否拿笔钱过好今年的冬。

  如果你的公司,不一定真正要上市,一定要谨慎抬估值,避免“独角兽陷阱”。估值过高,企业成了“在悬崖边疾驰的快车”,要么go big,要么直接go home——毕竟,能收购独角兽的买家,全球加起来也没有几个,而估值倒挂(downround)是更糟糕的事。

  在神话传说中,“独角兽”具有治愈魔力:某天深夜,很多动物围在水池边却不敢喝水,因为水有污染,直至一头独角兽出现,它用角轻轻沾一下水池,池水终于重返清澈。

  如今,湖面正等待被涟漪唤醒。这潭需要“变清澈”的水,并非整体质量有待提升的A股,并非任何地方的资本市场。资本的路径选择,从来都只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是方法而非目的。需要真正被“技术独角兽”触碰的,终究是庞大的产业需求——需求立住了,资本的道路也就自然出现了。

   以上是关于网络通信中-AI进入“三岔路口”:IPO、收购、钱荒的相关介绍,如果想要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多多关注eeworld,eeworld电子工程将给大家提供更全、更详细、更新的资讯信息。

关键字:AI 引用地址:AI进入“三岔路口”:IPO、收购、钱荒

上一篇:通信行业修订1项国家标准和3项行业标准
下一篇:华为5G产品获得全球首张“欧盟通行证”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05-07 17:59

瑞萨推出基于云的开发环境 以加速车用AI软件的开发与评估
AI Workbench助力软件开发“左移”,使软件设计周期摆脱对芯片的依赖 2023 年 12 月 14 日,中国北京讯 - 全球半导体解决方案供应商瑞萨电子今日宣布推出一款基于云的全新开发环境,旨在简化车用AI工程师的软件设计流程 。新平台AI Workbench作为集成虚拟开发环境,可帮助车用AI工程师在云端实现车载软件的设计、模拟和调试。 借助这一开发环境,工程师能够即刻利用微软(Microsoft)Azure(Azure Compute, IaaS services, Microsoft Entra ID and Azure Security)云的高性能计算资源启动车用软件设计,无需在PC端安装工具或索取评
[网络通信]
瑞萨推出基于云的开发环境  以加速车用<font color='red'>AI</font>软件的开发与评估
紧跟AI步伐 海信扛起智能电视大旗
在大尺度高端市场,海信则力推激光电视,紧跟AI时代步伐,海信能否扛起智能电视这杆大旗?海信表示坚定不移地走高端化之路。其推出的ULED、大尺寸、激光电视等产品,直接推动高端市场的发展。 2017年彩电整体销量下滑,市场长期不振,但从去年第三季度开始,传来了面板价格下调的利好消息,一度萎靡的彩电厂商重新看到了市场回暖的希望。与2017年相比,虽然2018年彩电市场相对乐观,但彩电企业要想占据有利市场地位,还应做好这三件事。 其一,坚定不移地走高端化之路。 走高端化路线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有现实的动力: 一方面,消费升级在加速。中国经济稳定向好,人均GDP突破8000美元,品质消费越来越成为消费者的追求和选择,消费者有
[家用电子]
Arm 宣布推出全新汽车技术,可缩短多达两年的人工智能汽车开发周期
新闻 重 点 : 支持功能安全的全新 Arm 汽车增强 (AE) 处理器将为 AI 驱动的用例带来先进的 Armv9 架构技术和服务器级性能 Arm 针对汽车应用的未来计算子系统将进一步缩短高性能汽车系统的开发时间、降低成本,并带来最大的灵活性 Arm 生态系统首次实现在物理芯片就绪前就可基于虚拟原型解决方案启动软件开发,由此可缩短多达两年的开发周期 Arm 控股有限公司(纳斯达克股票代码:ARM,以下简称“Arm”)今日携手生态系统合作伙伴推出最新的 Arm 汽车增强 (AE) 处理器和虚拟平台,让汽车行业在开发伊始便可应用,助力缩短多达两年的开发周期。 Arm 高级副总裁兼汽车事业部总经理 Dipti Vac
[汽车电子]
Gartner 预测到 2027 年,拥有面向公民的生成式AI服务的政府机构比例将不超过25%
影响采用率的因素包括害怕在公众面前失败和社会的反对 Gartner 公司预测到 2027 年,拥有面向公民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生成式AI)服务的政府机构比例将不超过 25%。延缓政府对外使用该技术为公民服务的因素包括害怕在公众面前失败和社会对政府使用该技术缺乏信任。 与所有行业一样,政府在过去的15 个月中一直在探索生成式AI的 出现所带来的机遇和风险。Gartner 对 2400 多名首席信息官和技术高管进行的年度全球调查发现,25%的政府已部署或计划在未来 12 个月内部署生成式AI;还有25% 的政府计划在未来 24 个月内部署生成式AI。政府在初期把工作重点放在了建立一个为尝试和小范围采用提供支持的初步治理框架上。
[网络通信]
AI会引发第三次军事革命吗?
“使用了坚船利炮就是机械化战争?有了信息系统就是信息化战争?同理,用了人工智能就是智能化战争?”中国工程院院士陆军认为,这是一组值得冷静思考的问题。 近日,中国军事科学学会和中国国际战略学会联合举办的第八届北京香山论坛在京开幕。论坛首次设立的“人工智能与战争形态演变”议题,吸引了众多中外防务学者热烈讨论。 “无人化装备陆续列装世界各国部队,引发各国军队的作战方式、作战理论和组织体制巨变。全世界都在关注下一次军事革命在何处、由谁来引领。”军事科学院战争研究院研究员、论坛秘书处办公室主任赵小卓大校在现场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从机械化战争到信息化战争的变革都源自军事科技,他认为,人工智能有潜力引领第三次军事领域革命。 那么运用了人工智能技
[机器人]
中天微购买UltraSoC嵌入式分析技术授权,首先应用于人工智能
UltraSoC 宣布: 于今年4月被阿里巴巴集团收购、总部位于中国浙江的半导体公司 杭州中天微系统有限公司 (C-SKY,以下简称“中天微”) , 已经购买了UltraSoC的嵌入式分析技术授权,用于其在国内开发的系统级芯片(SoC)产品中。双方计划建立一项长期合作伙伴关系, 首批产品将针对复杂的、基于人工智能的应用。 中国本土半导体产业正以不断提升的创新能力和成熟度而受到瞩目。 中天微将利用UltraSoC的嵌入式技术来支持一系列先进产品的开发,包括基于其特有的CPU技术和新兴RISC-V开放标准的产品。 UltraSoC首席执行官Rupert Baines评论道:“中国半导体产业正在快速成长,中天微就是一个
[嵌入式]
AI带动服务器需求 广达、纬颖急扩产因应订单
电子报道:人工智能(AI)当红,带动大数据(Big Data)分析的电脑运算需求,加上英特尔(Intel)新款服务器平台将推出,广达、纬颖出货成长动能下半年将同步冲高。广达欧洲服务器生产基地计划扩厂,产能较现行厂区扩大3倍;纬颖受Facebook与微软(Microsoft)订单加持,第3季起出货直线拉升,急向纬创租厂生产。   AI成为显学,各领域均在发展AI,研调机构Gartner预估,AI市场规模将从2016年的300亿美元,至2020年达3,000亿美元,4年成长10倍,一时之间,各家都在谈AI,微软、Facebook、Google至苹果(Apple),在前端积极寻找应用商机,后端硬体架构需求,也在快速扩充。   业界指出,
[半导体设计/制造]
人工智能该如何走向现实应用?还得看谷歌
  一年一度的 谷歌 (微博)I/O开发者大会17日如期而至,与往年相比,今年的 谷歌 开发者大会更像是一个过渡年中的例行亮相。与去年相比, 谷歌 所强调的“从移动为先向 人工智能 为先”的战略方向没有任何改变。下面就随网络通信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相关内容吧。   在I/O首日的主旨演讲环节,谷歌并没有像早年那样,有任何的炫目的黑科技的展示和发布,更多地则是 人工智能 技术应用到谷歌现有的产品线中,提升用户体验的一些具体功能的发布和完善。   尽管整个过程略显无聊,谷歌并没有像人们期待的那样拿出让人惊叹的黑科技和炫目技术,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在现实情况下,谷歌依然是目前主流科技公司中,将 人工智能 技术推广到应用层面的做的最好的公司
[网络通信]
小广播
最新网络通信文章
换一换 更多 相关热搜器件
随便看看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4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