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C最新的统计显示,去年第四季度,中国企业华为、中兴杀入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前5,其中华为以4.9%的市场份额居第三位,中兴以4.3%排位第五。同样在全球智能手机增长最快的中国市场,联想也是一路高歌猛进,仅次于三星位居该市场季军的位置。对此,有评论称,中国企业正在凭借价格和规模的优势在智能手机产业中崛起,并已开始向这个产业中的苹果和三星发起了挑战。事实真如市场份额表面看起来这般简单吗?
曾几何时,规模效应一直是企业,尤其是中国企业津津乐道的商业模式。我们不否认规模经济在商业竞争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例如三星在智能手机市场的成功应该是规模经济的又一典范。这也让我们中国的企业对于规模经济的偏好又增加了有力的砝码。殊不知人家三星的规模经济和我们企业理解的单纯抢占市场份额的“规模经济”有着相当大的差别。
首先三星所谓的规模经济是不排斥创新的,或者是具有创新基础的。咨询公司Booz & Co.发布的《全球创新1000》报告中,三星排在2012年全球最具创新力企业的第4位,仅次于苹果和谷歌,而在反映对于创新重视程度的研发投入(研发投入占销售百分比)上,其比例高达6%,达到90亿美元,排名第6,仅次于科技企业中的微软。而从最具创新力第4和研发投入第6近乎相等的排位看,三星创新的ROI是相当高的。反映到市场和产品中,Galaxy S II III及Galaxy Note和Note II的畅销及较高的利润率(与其它竞争对手相比)便是最好的证明。
其次是对自身所处产业中产业链的把控能力。众所周知,仅就智能手机产业而言,三星具有自己的芯片(设计和生产能力)、显示面板、闪存等。而这些对于智能手机不可或缺,或者直接影响成本和交付时间的把控能力反映到三星在智能手机市场的竞争力表现则是最具效率的市场反应、生产能力和成本。千万不要先看这个能力,苹果之所以在这两年的竞争中感受到三星的压力,其中多半的原因来于这种能力与三星相比的弱势。
第三在于市场营销能力。这既包括了营销投入的实力,更有营销创意和时机的把握。例如在竞争激烈的美国市场,三星在市场营销上的投入飞速增长,据统计,今年三星在美国市场的营销费用大幅增加,据统计,仅在去年上半年,三星在美国市场的营销费用就达到了1亿美元,而2011年的同期,三星的营销费用仅为700万美元。而今年三星的营销投入有增无减,仅在“超级碗”1分钟的广告中就一掷千金。伴随庞大的营销支出和创意,三星针对苹果iPhone的广告每每都会打动用户。据瑞银近期公布的第三次移动设备和移动操作系统年度调查报告显示,三星在移动设备市场的地位正在上升,具体表现在三星的保留率在过去12个月中出现了明显上升。尽管仍低于苹果,但也已达到45%,高于2011年时的28%。
即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在上个季度中,三星的利润也仅是苹果的一半左右,这还是在三星在智能手机市场以出货6100万部和高达29%的市场份额下取得的。
反观同样以追求规模效应发展的中国企业,先不说咱们的规模效应的内涵与三星大不相同,且没有任何一条符合要求,单就我们理解的规模效应,也远未达到要求。同样是在去年的第四季度,华为和中兴在同比增长高达89.5%和48.4%的基础上,市场份额也仅为三星的1/6和苹果的不到1/4。而从过去整个2012年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看,华为、中兴均未能进入前五之列,而排在第五的黑莓市场份额仅为4.6%。也就是说如果从2012年全年看,华为、中兴的市场份额要低于这个市场份额。
即便是按照我们企业理解的规模经济,我们也远未达到在智能手机市场立足的市场份额
西方学者在阐述“规模效应”条件,首先规模要占到30%,并能以技术和资本优势控制产业链上下游,而且企业采用多角化稳步扩张战略的标准看,三星几乎满足了这些苛刻的条件,尽管不同的产业,不同的竞争环境和特点,标准会有所出入,但单就智能手机产业而言,10%左右的市场份额应该未来该产业中生态系统和相关厂商生存和发展的底线。以此来衡量,华为、中兴也只是将将达到1/2。
既然最起码的市场份额(无论是按照西方的标准,还是咱们自己的理解)都未能达到规模效应的要求,按理说再去探讨盈利的问题已无必要,但从去年中兴巨亏25亿,华为和联想略有盈利(均未公布盈利数字)看,它们的盈利状况也不容乐观。而这就牵涉出,我们厂商理解的规模效应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及会不会很快触顶。
从当前智能手机市场的竞争状况看,苹果、三星会继续将彼此的竞争压力下移到市场份额不足10%的二线厂商中,而二线厂商中的国际大厂,例如诺基亚、黑莓、HTC、摩托罗拉等为了生存也势必会孤注一掷,由于这些厂商尚存品牌优势,故也会将更多的压力传递到像诸如华为、中兴和联想这样在品牌影响力仍较弱的中国企业上,所以未来即便设单纯的争夺市场份额对这些企业也会变得更加艰难,虽说今年开始,华为、中兴、联想都称要发布中、高端的产品以提升品牌影响力和提升利润,但就像前面所分析三星那样,这需要营销的投入和时间,所以即便是高端路线奏效,短期内华为、中兴和联想在营收和利润的承压上也会有增无减。
其实今天的智能手机产业,虽然仍处在增长之中,但其增速和创新已经进入到一个瓶颈期,这从之前一直以创新引领这个产业前行的苹果创新力减弱及三星调低今年第一季度手机营收和利润可见一斑。那么在今年的这种大势之下,加上前面的诸多因素,华为、中兴、联想在智能手机市场的未来表现难以乐观,而所谓的挑战苹果、三星也还只是美好的愿景而已。也许赶紧走出沉溺于去年表面市场份额,自我规模效应的误区是第一步。
关键字:中国智能手机 误区
引用地址:此规模非彼规模:中国智能手机正陷误区
曾几何时,规模效应一直是企业,尤其是中国企业津津乐道的商业模式。我们不否认规模经济在商业竞争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例如三星在智能手机市场的成功应该是规模经济的又一典范。这也让我们中国的企业对于规模经济的偏好又增加了有力的砝码。殊不知人家三星的规模经济和我们企业理解的单纯抢占市场份额的“规模经济”有着相当大的差别。
首先三星所谓的规模经济是不排斥创新的,或者是具有创新基础的。咨询公司Booz & Co.发布的《全球创新1000》报告中,三星排在2012年全球最具创新力企业的第4位,仅次于苹果和谷歌,而在反映对于创新重视程度的研发投入(研发投入占销售百分比)上,其比例高达6%,达到90亿美元,排名第6,仅次于科技企业中的微软。而从最具创新力第4和研发投入第6近乎相等的排位看,三星创新的ROI是相当高的。反映到市场和产品中,Galaxy S II III及Galaxy Note和Note II的畅销及较高的利润率(与其它竞争对手相比)便是最好的证明。
其次是对自身所处产业中产业链的把控能力。众所周知,仅就智能手机产业而言,三星具有自己的芯片(设计和生产能力)、显示面板、闪存等。而这些对于智能手机不可或缺,或者直接影响成本和交付时间的把控能力反映到三星在智能手机市场的竞争力表现则是最具效率的市场反应、生产能力和成本。千万不要先看这个能力,苹果之所以在这两年的竞争中感受到三星的压力,其中多半的原因来于这种能力与三星相比的弱势。
第三在于市场营销能力。这既包括了营销投入的实力,更有营销创意和时机的把握。例如在竞争激烈的美国市场,三星在市场营销上的投入飞速增长,据统计,今年三星在美国市场的营销费用大幅增加,据统计,仅在去年上半年,三星在美国市场的营销费用就达到了1亿美元,而2011年的同期,三星的营销费用仅为700万美元。而今年三星的营销投入有增无减,仅在“超级碗”1分钟的广告中就一掷千金。伴随庞大的营销支出和创意,三星针对苹果iPhone的广告每每都会打动用户。据瑞银近期公布的第三次移动设备和移动操作系统年度调查报告显示,三星在移动设备市场的地位正在上升,具体表现在三星的保留率在过去12个月中出现了明显上升。尽管仍低于苹果,但也已达到45%,高于2011年时的28%。
即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在上个季度中,三星的利润也仅是苹果的一半左右,这还是在三星在智能手机市场以出货6100万部和高达29%的市场份额下取得的。
反观同样以追求规模效应发展的中国企业,先不说咱们的规模效应的内涵与三星大不相同,且没有任何一条符合要求,单就我们理解的规模效应,也远未达到要求。同样是在去年的第四季度,华为和中兴在同比增长高达89.5%和48.4%的基础上,市场份额也仅为三星的1/6和苹果的不到1/4。而从过去整个2012年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看,华为、中兴均未能进入前五之列,而排在第五的黑莓市场份额仅为4.6%。也就是说如果从2012年全年看,华为、中兴的市场份额要低于这个市场份额。
即便是按照我们企业理解的规模经济,我们也远未达到在智能手机市场立足的市场份额
西方学者在阐述“规模效应”条件,首先规模要占到30%,并能以技术和资本优势控制产业链上下游,而且企业采用多角化稳步扩张战略的标准看,三星几乎满足了这些苛刻的条件,尽管不同的产业,不同的竞争环境和特点,标准会有所出入,但单就智能手机产业而言,10%左右的市场份额应该未来该产业中生态系统和相关厂商生存和发展的底线。以此来衡量,华为、中兴也只是将将达到1/2。
既然最起码的市场份额(无论是按照西方的标准,还是咱们自己的理解)都未能达到规模效应的要求,按理说再去探讨盈利的问题已无必要,但从去年中兴巨亏25亿,华为和联想略有盈利(均未公布盈利数字)看,它们的盈利状况也不容乐观。而这就牵涉出,我们厂商理解的规模效应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及会不会很快触顶。
从当前智能手机市场的竞争状况看,苹果、三星会继续将彼此的竞争压力下移到市场份额不足10%的二线厂商中,而二线厂商中的国际大厂,例如诺基亚、黑莓、HTC、摩托罗拉等为了生存也势必会孤注一掷,由于这些厂商尚存品牌优势,故也会将更多的压力传递到像诸如华为、中兴和联想这样在品牌影响力仍较弱的中国企业上,所以未来即便设单纯的争夺市场份额对这些企业也会变得更加艰难,虽说今年开始,华为、中兴、联想都称要发布中、高端的产品以提升品牌影响力和提升利润,但就像前面所分析三星那样,这需要营销的投入和时间,所以即便是高端路线奏效,短期内华为、中兴和联想在营收和利润的承压上也会有增无减。
其实今天的智能手机产业,虽然仍处在增长之中,但其增速和创新已经进入到一个瓶颈期,这从之前一直以创新引领这个产业前行的苹果创新力减弱及三星调低今年第一季度手机营收和利润可见一斑。那么在今年的这种大势之下,加上前面的诸多因素,华为、中兴、联想在智能手机市场的未来表现难以乐观,而所谓的挑战苹果、三星也还只是美好的愿景而已。也许赶紧走出沉溺于去年表面市场份额,自我规模效应的误区是第一步。
上一篇:Surface诞生记:不走华丽风 为赋予Win8生命
下一篇:Pad mini制造竞争激烈,2013年将生产5000万台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05-03 12:42
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增长164% iOS份额升至17.3%
北京时间7月10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虽然中国最大的移动运营商中国移动(微博)还没有开始销售iPhone,但iPhone在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份额已有去年第二季度的9.9%增长到今年第二季度的17.3%。 尼达姆(Needham & Company)分析师查理沃尔夫(Charlie Wolf)周一发布了智能手机行业季度研究报告。报告指出,中国在今年第二季度成为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市场。第二季度,中国的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增长164%,达到3310万部,超过了同期美国智能手机市场的出货量即2500万部。 据市场研究公司Gartner称,苹果的iOS在移动操作系统市场的份额已由一年前同期的9.9%上升到了17.3%,这主要是因为中国
[手机便携]
华为、OPPO、vivo等中国智能手机在东南亚受追捧
“看到身边许多朋友都在用华为手机,我也过来看看。”家住曼谷的媞蒂波日前在丈夫的陪同下,来到市内的华为手机销售门店。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她试用了一款华为手机,迅速被该产品“圈粉”。“P20使用起来非常顺手,运行流畅,外观也很漂亮,我对这部新手机非常满意!”媞蒂波告诉记者,今年刚刚推出的华为新款手机价格实惠,质量上也不输给其他品牌。 近年来,华为、OPPO、vivo等中国品牌手机在东南亚市场稳扎稳打。“中国品牌手机性价比高、口碑好,很少有顾客投诉。”在曼谷一家手机卖场内,店铺负责人肯娅拉告诉记者。市场调研机构IDC发布的2017年东南亚智能手机市场报告显示,OPPO的市场份额占到17%,紧随第一名三星(29.1%);vivo(7.
[手机便携]
中国智能手机全球份额今年将达18.4% 即将超越三星LG
据韩媒报道,在韩国智能手机行业,危机感正逐渐蔓延。尽管三星电子和LG第一季度的盈利较去年上升,但由于两家公司在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的份额逐渐下滑,目前还不清楚它们是否还能在第二季度交出创纪录的业绩。 4月26日,三星电子宣布其智能手机部门第一季度的营收为28.45万亿韩元,运营利润为3.77万亿韩元。专家表示,三星此前发布的Galaxy S9初期表现出色,出货量在本月早些时候超过了1000万台,提振了手机部门。与此同时,LG宣布其手机部门第一季度营收为2.158万亿韩元,运营亏损1361亿韩元。尽管LG手机部门仍未能摆脱赤字,但业务结构有所改善。 前景黯淡 不过,目前还不清楚两家公司是否能在第二季度保持类似的销售业绩
[手机便携]
逐鹿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五大芯片厂商
3月15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增长很快。市场研究公司IDC预计,随着中国LTE网络覆盖的增加,今年智能手机销量将接近5亿部,是美国的3倍和全球的三分之一。 需求促进了苹果、小米、三星和联想等智能手机的增长,也带动了智能手机元器件供应商的增长,其中首当其冲的是芯片厂商,例如安捷伦、高通、Qorvo、Marvell和思佳讯。 推动智能手机及其元器件需求增长的是中国4G LTE网络的扩张。现有的手机只能使用现有网络,要获得4G的速度和质量,用户需要购买新手机。 全球第一大手机芯片厂商高通在第一财季财报分析师电话会议上透露了中国手机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高通首席执行官史蒂夫?莫伦科夫(Steve Mollenkopf
[手机便携]
高通:今年中国智能手机出货超美
北京时间7月19日消息,高通全球副总裁暨高通风险投资中国区总经理沈劲表示,今年中国内地智能手机出货量预计将超过美国,市场中加入了许多新的竞争者,比如一些“小”字辈手机,还有针对年轻、大学生群体的新机型,强调高性价比,市场需求量也非常大。 沈劲表示,许多第三方机构都预测今年中国内地的智能手机出货量将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智能手机市场,由于中国3G、4G智能手机渗透率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再加上千元级智能手机大量涌现,中国市场仍然值得看好。 就像华为推出的千元级智能手机,几乎都创造了一些新的市场记录;另外,继去年小米手机上市后,今年又有一些新的“小”字辈智能手机加入,如“小酷机”、“小辣椒”等,还有主要针对年轻群体的“青
[手机便携]
逐鹿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五大LTE芯片厂商
据国外媒体报道,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增长很快。市场研究公司IDC预计,随着中国LTE网络覆盖的增加,今年智能手机销量将接近5亿部,是美国的3倍和全球的三分之一。 需求促进了苹果、小米、三星和联想等智能手机的增长,也带动了智能手机元器件供应商的增长,其中首当其冲的是芯片厂商,例如安捷伦、高通、Qorvo、Marvell和思佳讯。 推动智能手机及其元器件需求增长的是中国4G LTE网络的扩张。现有的手机只能使用现有网络,要获得4G的速度和质量,用户需要购买新手机。 全球第一大手机芯片厂商高通在第一财季财报分析师电话会议上透露了中国手机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高通首席执行官史蒂夫.莫伦科夫(Steve
[嵌入式]
解析LED散热的误区以及应对方法
一、LED散热的误区分析 LED散热的误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内部量子效率不高。也就是在电子和空穴复合时,并不能100%都产生光子,通常称为由“电流泄漏”而使PN区载流子的复合率降低。泄漏电流乘以电压就是这部分的功率,也就是转化为热能,但这部分不占主要成分,因为现在内部光子效率已经接近90%. 2.内部产生的光子无法全部射出到芯片外部而最后转化为热量。这部分是主要的,因为目前这种称为外部量子效率只有30%左右,大部分都转化为热量了。 3. 过度依赖导热材料。因为用到什么高科技材料就可以把热散出。其实用普通的铝散热,经多次测试,热沉的温度就只比散热器底部高3-5摄氏度。也就是说,如果真能用到一种导热特好
[电源管理]
LED照明投资狂热期 “入市”避误区
时间是检验真理的试金石。近一个时期,LED照明的投资“大热”,甚至可以说是狂热。由于应用中出现诸多问题的“无情”,迫使人们的头脑变得清醒起来,对LED照明的认识回归至理性的轨道,迫使一些头脑发昏的人开始冷静思考。
LED照明投资狂热期需谨慎
透过“狂热”的现象,应该认真反思我们对LED照明的理解,以校正我们的思维方式、战略发展方向和科研的方法。
笔者认为,目前,不少人对LED光源、照明与应用陷入两个误区。
误区之一:芯片等于光源。
电光源是有严格技术标准的,对照度、流明、显色性、色温、功率、光衰、谐波、寿命等多项指标有严格的要求,这本身就是百多年来电光源科技进
[电源管理]
- 热门资源推荐
- 热门放大器推荐
小广播
热门活动
换一批
更多
最新手机便携文章
- 苹果遭4000万英国iCloud用户集体诉讼,面临276亿元索赔
- 消息称苹果、三星超薄高密度电池均开发失败,iPhone 17 Air、Galaxy S25 Slim手机“变厚”
- 美光亮相2024年进博会,持续深耕中国市场,引领可持续发展
- Qorvo:创新技术引领下一代移动产业
- BOE独供努比亚和红魔旗舰新品 全新一代屏下显示技术引领行业迈入真全面屏时代
- OPPO与香港理工大学续约合作 升级创新研究中心,拓展AI影像新边界
- 古尔曼:Vision Pro 将升级芯片,苹果还考虑推出与 iPhone 连接的眼镜
- 汇顶助力,一加13新十年首款旗舰全方位实现“样样超Pro”
- 汇顶科技助力iQOO 13打造电竞性能旗舰新体验
更多精选电路图
更多热门文章
更多每日新闻
- Allegro MicroSystems 在 2024 年德国慕尼黑电子展上推出先进的磁性和电感式位置感测解决方案
- 左手车钥匙,右手活体检测雷达,UWB上车势在必行!
- 狂飙十年,国产CIS挤上牌桌
- 神盾短刀电池+雷神EM-i超级电混,吉利新能源甩出了两张“王炸”
- 浅谈功能安全之故障(fault),错误(error),失效(failure)
- 智能汽车2.0周期,这几大核心产业链迎来重大机会!
- 美日研发新型电池,宁德时代面临挑战?中国新能源电池产业如何应对?
- Rambus推出业界首款HBM 4控制器IP:背后有哪些技术细节?
- 村田推出高精度汽车用6轴惯性传感器
- 福特获得预充电报警专利 有助于节约成本和应对紧急情况
更多往期活动
11月16日历史上的今天
厂商技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