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心业界谈中国IC公司到底缺什么之一:并购

发布者:SereneDreamer最新更新时间:2013-10-18 来源: 新浪关键字:中国IC公司  并购 手机看文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我在1998年清华毕业,进入IC行业,到现在14年过去了,亲身经历了大陆IC产业的变迁,从2000年左右的原始作坊,到2006年左右的百花齐放,再到现在的500多家IC公司,大家活得都比较辛苦,即使是展讯,RDA,海思,格科微,可是为什么呢?

  1998年我到日立东京,做MCU设计,后来泡沫破裂,以后日立也合并成了瑞萨电子,我已经离开了,公司苦逼;

  2001年我到苏州旺宏,台湾公司做FlashMemory设计,旺宏一直在力图开拓消费类NORFlash之外的市场,可是一直没有成功,很苦逼;

  2003年我到意法半导体,在亚太市场推广手机里用的NORFlash,被AMD(后来叫Spansion)压得抬不起头,也很苦逼,当然我后来知道Spansion更苦逼,因为他们基本上是几年一直赔钱赚吆喝;

  2006年我到华亚微电子,我们很幸运,机顶盒芯片做到几千万美金,可是利润低,而且电视芯片市场从CRT转向液晶,调整不及时,被Mstar打得很惨,也很苦逼;

  2009年我加入联发科,那年联发科人均产值100万美金,和Google一样,可是从那时候开始,马上来了手机市场向智能手机的转变,一不留神没跟上,只好和展讯继续价格战,一样苦逼;

  2011年我加入Tallwood,硅谷的著名风险投资,投过不少著名公司,Marvell,Audience等,致力于寻找对产业产生重大影响的创新型公司,我们在中国寻找创新型的公司,结果一年看了160个项目,投了一个项目,我觉得也有些苦逼。

  所以你看到了,这十几年,并不是只有你很苦逼,大家都很苦逼。至于苦逼的理由,我相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业者会有很多很多的理由,但是基本上有一点是相通的,那就是主要是环境的错,产业的错,唯独不是自己的错。

  我听到最多的理由,是“这个行业聚集了太多的聪明人,所以恶性竞争”这句话也对也不对。

  但是我们老祖宗早就分清楚了,聪明和智慧是不一样的,我对聪明的定义,是能把事情做对,这是执行力,是战术;但是什么是智慧呢?智慧是做正确的事情,战略。

  我们这个行业,太多有执行力的人了,能吃苦,够勤奋,很聪明,但是很不幸,大部分人的方向错了,也就是不够有智慧。我们看到电信界有任正非,PC界有柳传志,互联网有马云,家电界有董明珠,他们都是有智慧的人,知道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可是IC界有谁?

  这个人也许是蔡明介,因为他突破了自己,做了没有人做的事情,大手笔收购Mstar,对了,做没有人做的事情不代表你有智慧,但是有智慧的人,一定是做大部分人不在做的事情。

  我在联发科2年不到的时间,我看到的一个问题是,联发科的高层,大部分是研发出身,好的工程师出身,严谨,进取,战术高手,可是,,,硬币的另外一面就是战略能力缺乏,所以在开拓,创新方面不够大胆。但是我个人觉得联发科收购Rarlink,Mstar,一方面是资本市场的要求,另一方面,联发科真正的在改变,应该说,这两个收购,说明联发科的战略基因已经进化了,具备了成为一流芯片厂商的潜力,当然要是联发科能好好融合并走出ADI收购不利的阴影的话,那才真正站稳脚跟。

  但是大陆呢?我看到了最近这么艰难的岁月,还是没有IC设计公司的并购案例出现,令我很遗憾。仅有的几个并购,有些是国资并购民营,有些是外资并购内资,这些都不是我认为指标性的并购。

  我认为指标性的并购是什么呢?我觉得有两个,如果这两件事情发生,那说明,我们的IC设计业,也进化了。

  第一件事情是展讯并购RDA,大家看到了Qualcomm并购了一堆公司,现在提供几乎所有套片,MTK并购Rarlink,Mstar,几乎提供手机里面的所有套片,所以以后做手机周边芯片的人呢,会很苦逼,除非是CMOSsensor(格科微赵师兄笑了),周边小器件(艾为八三哥笑了),但是这两家也会有问题,因为你的下一个新产品基本上都在参考设计的打包销售里面了,你怎么办?

  最苦逼的,还不是这两位,是展讯和RDA,对了,我就想说这两家,大陆最好的IC公司之二。

  1)展讯和RDA应该合并。

  展讯做Baseband,AP但是周边器件不多,现在正在布局买Wifi公司,买Mobilepeak(用屁股想想都知道为什么),另外RDA呢,在PA,connectivity方面不错,也收购了互芯来做SOC,可是两者都很难。展讯的问题是,如何快速把周边的产品变成量产,RDA的问题更大,做ASIC和做SOC基本上是两件事情,还有一堆软件,当年联发科在北京做Android的团队就六七百人,而RDA呢,公司总共才三四百人,,,

  市场是什么反应呢?现在200元的智能手机已经出现了,可以说功能手机正在消失,所以展讯和RDA的生存空间正在消失,但是在赶上智能手机的路上,速度又都很慢,当然你也可以和我争辩,说很快,可是事实是联发科已经占领了市场。

  我们可以预料未来的市场,2,3年之后展讯,RDA辛辛苦苦做出来了,一起进攻联发科,一边对杀,以20%-30%的毛利低端市场的毛利从联发科的50%毛利手中再枪份额,可是自己的利润很低了,然后无力扩展新的市场,只能在几亿美金的营收徘徊,然后,,,回到现在的情形,然后呢?和中星微,珠海炬力类似,无力开拓新的市场,成为又一个一代拳王,对不起,是两个。

  可能我有一点夸张,但是我真的太少见过国内IC设计公司出过两条成功的产品线了,,,

  问题是怎么办?这个时候我们要更少聪明,要更多智慧,我的建议是合并。

  好处很明显,两家不用再花精力做自己不擅长的部分,而且因为没有低价竞争,可以保持毛利,现金收入更多可以集中精力攻打3G智能手机这个市场,成为Qualcomm,Mediatek之外的第三个有力争夺者。

  困难也很明显,CEO,VP就这么多位置,谁来当头?谁来主导,谁愿意品尝失去权力的滋味?投资人怎么估值?怎么整合?谁也不服谁,怎么办?

  我认为这是一个关,我们的CEO们需要这个进化,就像蔡明介那样,我们才能真正跨过从技术到管理,从一代拳王到可持续公司的进化。2G的时候,大家去抢Mediatek的蛋糕就好了,但是3G的时候,上面有高通,下面有Mediatek,大家的机会更小了。

  问题是如果大家意识到这个危机,愿意看到2年后的危机,大家就愿意坐下来谈,如果大家还是在看手头的事情,觉得自己可以单干,那肯定谈不拢。

  21世纪,是沟通,合作的世纪,我们已经很落后了,就让领头羊们跟上吧!

  2)第二个合并,是Rockchip和全志。

  Rockchip是一个市场导向的公司,这在中国是非常难得的。以Mp4市场为例子,软件,市场先行,找专业的公司代工做芯片,非常好的模式;然后呢,,,我个人以为Rockchip在接下来几年里面做了两件事情,一件错了,一件对了。

  先说对的一件事情,Rockchip决定做开放系统的AP,这很不简单,因为他们看到了未来的开放平台的趋势,这一点在我2009年加入联发科的时候还有很多人在争辩,当然你可以说这是屁股决定脑袋。然后Rockchip看到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趋势,这非常好,Rockchip对市场的敏锐是天生的,以至于我在联发科的时候也建议过和Rockchip合作,因为Rockchip有联发科不具备的东西,或者说联发科正在削弱的东西:市场意识。

  然后是错的一件事情,我觉得Rockchip决定自己找团队设计芯片,这件事情拖累了Rockchip成为一家与众不同的公司的步伐,当然,你可以说是没有自己的芯片就没有真正的东西。但是我觉得本质上是Rockchip没有专注在自己最宝贵的东西就是占领市场,或者说把眼光放在守住自己的阵地而不是进攻更好的市场上了。

  然后你懂的,SOC是很苦逼的一个产品,几乎没有差异化,就是多整合一个器件,少放几个接口,而已。但是更苦逼的事情是整合难度大得惊人,然后软件工作量大得惊人,投入巨大。对的,投入巨大,而造出来的东西又是基本上是一个标准品(那多核的AP除外),这让你想起了什么?对了,DRAM,又一个苦逼市场。

  Rockchip于是陷入苦战,把时间就耗在等待芯片的成熟上了,这一等就是3年,直到平板电脑的救命稻草出现。但是其市场意识还是让Rockchip占据第一的位置。然而其芯片设计能力的局限还是让他面对强有力的挑战,那就是全志。

  全志是另一个例子,我认识的每一个人都告诉我,全志是个好公司,因为其芯片设计的能力非常强,全志的背景我就不说了,和本题无关。但是如果没有平板电脑,全志也是一个苦逼例子,所以平板电脑成就了全志,也成就了Rockchip;如同手机市场成就了展讯和RDA一样,时势造英雄,如同雷布斯讲的,“猪站在风口也会飞的”

  但是在IC行业,还有一个条件,那就是你必须是最轻的那头猪,因为咱们这个行业,风不太大,只能吹动以两头猪。

  全志的做芯片的能力极强,但是为什么一直要等到平板电脑呢?我个人以为在市场把握方面,不及Rockchip;但是Rockchip的市场,软件能力强,全志的软件能力我不了解,不评论。

  这两家公司合并,好处是提高毛利率,更多现金,然后省掉了给ARM的License费(有人在骂我),省掉了EDA的费用(又见骂声),还有很多IP费用(我已经习惯被骂了),节省了费用。员工要裁员吗?不是那么严重,因为可以合兵一处,攻打高端AP,获取更高的毛利率,甚至想一些以前不敢想的事情。

  多好的事情呢?差别是RDA和展讯是上市公司,好估值,手续麻烦;全志和Rockchip不是上市公司,据说全志也要等着上市了,但是一般这个“要上市”还要等不少时间哦,特别是今年大伙儿的股票一直跌的情况下。

  合并的好处

  1,提高毛利。

  合并了之后,两家公司(SpreadRDA,和Allrock)都可以提高毛利,等一下,有人提出疑问,这个我可以回答,在2003年左右,杨智以微薄毛利,强力拉着联发科一起割喉,结果被其股东釜底抽薪,把股票卖给联发科,结果是联发科接手第一件事情就是把杨智的DVD产品线砍掉,结果联发科的毛利扶摇直上,而杨智也不错,因为转做DVB,又获得一片天下。此事联发科一举两得,既保住了DVD毛利赚了一笔,也在杨智的DVB冲天后股票大赚一笔,我们大陆IC公司学着点哦。

  2,挑战更高端产品,布局未来。

  提高毛利之外,可以合并资源,挑战更高毛利的产品。有一个故事,说在桶里面的螃蟹是爬不上去的,因为周围的螃蟹会拉住往上爬的螃蟹一起在里面等死。低毛利的公司也是这个方法,只要他在你的旁边,就会不停地砍价,让你的利润往下掉,然后一起低毛利,陷入没有现金继续发展,等死的困境。唯一的办法,是大家搭伙,一起爬,才有希望。

  我以前在STB市场的SOC做过类似的事情,打个比方,大家都在低端的市场,5家公司,每家投100个工程师,做毛利40%的产品,把市场规模是1亿美金的市场做成5000万,然后平均下来每家1000万,利润400万。如果我们站在局外看这件事情,5家公司,500个工程师,一起做了2000万美金毛利的利润。苦逼的是,ST,Broadcom在高端,做着2亿美金,利润一亿多美金的生意,因为我们忙着costdown相互竞争,没有精力去争夺高端。

  但是如果,只有一两家公司,毛利率更高60%,一亿美金的规模,同样500个工程师,我们能创造6000万美金的利润,现在活得不错,然后3000万投资于高端,未来也可以活得不错,不是更好?

  3,有未来。

  因为我们不是仅仅在持续costdown,当然costdown是需要的,我们还在创造,在做新的产品,学习新的技能,这样在10年之后我们的工程师不会因为只会一点技能而被淘汰。

  我们的公司领导不会说:“混口饭吃”,我们可以说,我们有未来。

  我们的销售,市场,在面对客户的时候,会有更多的产品可以推荐,我们不是只会做低端,我们不是只会Meetoo。

  我们有Roadmap。

  我接触过美国,日本,台湾,欧洲,以色列的很多人,我相信,我们不比他们笨,我们的工程师很聪明,我们的工程师很勤奋,以前我觉得我们缺乏经验,现在我们积累了十年的经验,为什么我们在别人的眼里还是做低端的代名词?

  你认为呢?

  我思考了很久,结论是,我们有太多的“可是......”

  因为我们的教育不鼓励改变,我们的教育不鼓励冒险。

  我们的思维,我们的思路,视野,限制了我们的想法。

  因为我们不相信我们中国人,能做到开放,授权,分享,能不把短期的金钱放在最重要的地位;我相信我们中国人能做到最重要的,信任。

  我听说了一个故事,说一头驴,低头绕着一个圆圈拉磨,一圈又一圈,从来没有改变过轨迹,只要有吃的。

  有时候我想我自己就象那头驴,时间长了即使没有缰绳,我也会习惯性地绕圈重复自己,不会抬头看这个世界。

  低头,意味着做现在手头的事情,忙得不可开交,产品,技术,救火。

  可是如果我们抬头看路,我们可以发现其实,远处有一篇草地,有自由。

  如果我们仰头,我们可以看到上帝,上帝说,你不是驴,是人,你可以做不一样的事情。

  但前提是,放开缰绳。

业界良心分享:中国IC公司到底缺什么之二


  很多时候上帝没有给我们想要的,是因为我们自己还不够好。

  我们为什么没有成为富人,是因为我们一直以穷人的心态在生活,希望我们有了钱就会转变思路,结果一直等到我们青春逝去,我们有了钱,才长期的压抑和苦逼,已经把我们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一个心灵的真正的穷人。

  因为我们在向平庸,向腐败,向奴性妥协的同时,我们正在伤害自己,伤害自己那本来单纯,友爱,好奇,充满希望的柔软的内心。

  做个好人,我们才能把事情做好。

  昨天的微博上,我发言说,我们不投资于不诚信的企业。有一位朋友对我说,你到欧洲去吧。我很奇怪,为什么当我们谴责地沟油不诚信的时候,大家都赞同;当我们谴责劣质牛奶的时候,大家都赞同;当我们谴责腐败的时候,大家都赞同,可是当我们谴责自己所在行业的不诚信的时候,大家说,不是我的错。

  如果我们去问蒙牛的人,他们也会说,不是我的错,是行业的行规。如果我们问地沟油的农民工的时候,我家乡的那些农民工都是从家里自己带油出去用,他们也会说,不是我的错,是行业的行规;如果我们问公务员,他们也会说,人在屋檐下,不是我的错。

  现在我们看见了,在我们这个行业,大家也在说,我们没有办法,这个行业就是这个样子,我可以改啊,别人不改我就挂了。

  看见了吧,这就是我们的现状,说别人的时候都大义凛然,说到自己那就百般借口。这就是我们的问题。

  诚然,这个国家有太多的问题,各种不信任,各种腐败,各种潜规则,,,,,,可是上帝把我们放在这里一定有她的心意?

  最重要,我举两个例子,一个是昨天反对钓鱼岛,广东的一位朋友把别人的日本车的轮胎螺丝卸了,没有想过人家可能会车毁人亡?如果这辆车是你的亲人,朋友开的呢?

  另一个例子,我晚上在看TED,在我们群情激愤地要发动战争的时候,比尔盖茨在全力奔走,为了地球的温度不再上升,也就是把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降到0,他会晤了几百人的全球顶尖的科学家,企业家,只是为了给我们的子孙留下一个更好的地球,他59岁了。

  而更令我震惊的,是他的出发点,他说,地球变暖,富人,美国人不会有更大的影响,因为富人有更多资源以改善自己的生活,但是最受罪的,会是20亿贫穷的人,这些人分布在非洲,南美,当然也包括我们中国。

  讽刺对吗?一个美国人,身价几百亿美金的人,没有在享受生活或者赚更多的钱,反而在全力为了我们的穷苦人努力?

  所以,我们呢?古人说,见贤思齐,但是现在我们的想法呢?是赚更多的钱,然后移民美国?还是醉生梦死?

  我们不缺善心,我们不缺公正的心,我们不缺激情,微博上我们都如此正义。可是我们缺的,是从自己做起,从火车站给老太太一点帮助,从不要随手乱认垃圾,从更少的给自己找借口,少做一点对恶的妥协,多一点点对善的追求。

  不要认为这个世界会自己变好,不要希望政府会自己变好,因为我们都不知道怎么做才是对这个国家最好,我们要做的,是从自己做起,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变成一个更好的人,更真诚,更努力的人,更追求卓越的人,这个国家就会变得更好。

  因为我们很容易去要求别人爱国,民主,自由,但是你看到的,这些是别人很难去做的,我知道你说的对,但是和我有什么关系呢?我们要提倡的,是从每一个人做起,让我们每一天做一件善事,每一天把自己变成一个更好的人,更多笑,更多责任,更多爱心,更多正义,更多追求卓越,然后我们的气场

  会影响这个国家,这个社会,然后这个世界自然而然啊就会变得更好。

  好了,回到我们IC行业,道理是一样的,你可以说,大家很苦逼,但是换一个角度来看,我们也是充满希望,这么大的行业,这么多的进口。

  但是问题是,怎么拿到这些份额呢?还是,从自己做起,追求卓越,努力工作,努力学习,团队合作,哦,你会说,老生常谈,没有奇迹,而且,这个好慢啊,什么时候才能成功,拿到大钱啊?好,这就是问题,问题就是,你想要的是什么?是尽快成功拿大钱,还是追求卓越的品质?

  马上有人说了,我们要的是又轻松,又赚大钱,大家笑了,小心,你太多的自嘲会让自己真正成为你不想成为的人。尽快成功拿大钱,你不觉得,有点,浮躁吗?

  对了,最关键的就是你是浮躁地追求成功金钱,还是追求品质,追求做出好的产品,做出好的事业,还有,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产品,我们每天都在这个产品上面改动,要不改得更好,要不改得更糟糕。

  如果我们是工程,我们要更好的工作,去思考如何实现更好的性能,用更低的成本,更快的速度。

  如果我们是做设计,我们要想出更好的方法,接触更多的技术,审视自己的技术是不是领先者。

  如果我们是销售,我们要想,谁是对我最重要的客户,怎么服务,在降价之外创造更多的价值?

  如果我们是支持,我们要想,我怎么把支持的工作做得更好?

  如果我们是市场,我们要接触各个可能的市场,随时寻找最好的机会,组织资源抓住机会。

  如果我们是总经理,我们要思考如何让公司成长,如何让员工成长,公司正在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吗?

  每个人都要去看,我们为客户创造了什么价值,多大的价值?我们还有多少潜力没有发挥出来?

  我们,离最好的自己还有多远?

  如果我们是工程,我离最好的工程师还有多远?

  如果我们是做设计,我离最好的设计者还有多远?

  如果我们是销售,我离最好的销售有多远?

  如果我们是市场,我离最好的市场有多远?

  如果我们是支持,我离最好的支持有多远?

  如果我们是总经理,我离最好的总经理有多远?

  不要过分把眼光放在我们得到的(工资,奖金),要把眼光放在我们创造的价值上(员工对公司,公司对客户)。

  有人说,我这么苦,拼命开公司,拼命工作这么多年,为什么还这么苦?

  很多时候上帝没有给我们想要的,是因为我们自己还不够好。

  答案是我们以为勤奋是一切,,,但是不是。

  选择,谦卑,耐心,团队合作,学习,我们缺的还很多,我们还不够好。

  如果你够好,上帝会给你你应得的。

  很多人说,我们没有选择,错。

  你随时都有3个选择,你可以选择继续手头的事情,也可以选择放弃手头的事情把公司卖掉游山玩水陪家人,也可以选择换一份工作,开一家公司,是的,每时每刻。

  重点是,你的人生目的是什么?你对自己的期望是什么?

  我很欣赏松下幸之助的一句话,“工作,是上天用来让我们成就我们自己”

  爱因斯坦说过,很多时候我们不能解决我们的问题,是因为我们的思想水平还停留在过去。

  所以,要怎么做?

  要做更好的自己,要学习,用开放的眼光看待自己,看待周围的人,做最好的自己。

  我们走的路,不一定是应该走的路。

  我们认为对的,也未必是对的。

  好了,放弃对金钱和成功的短期追求,做好自己的事情,成为最好的自己,我们这个行业就会变得更好。

  因为这个行业就是我们组成的。

关键字:中国IC公司  并购 引用地址:良心业界谈中国IC公司到底缺什么之一:并购

上一篇:4G牌照若下月发放 哪些手机厂商将率先受益?
下一篇:北京:万台出租车年底前装入“中国芯”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05-03 13:24

IC设计持续低迷 企图靠并购求突破
过去这一年,韩国IC设计业者处境每况愈下。由于下游的智能型手机市场恶化以及大陆业者的激烈追击,陷入一阵苦战。持续恶化的业绩迫使IC业者开始进行收购以及合併,企图透过「M&A」(Mergers and Acquisition)的方式杀出重围。 IC设计指的是只专注于进行半导体研发,而生产部分则委託给晶圆代工。过去这段时间,南许多业者都顺利地在KOSDAQ上市,并拥有一定的规模。 据韩媒Money Today报导,曾引领韩国IC业者好一段时间的MtekVision面对持续亏损,却始终无法重振恶化的业绩,在4月时黯然从KOSDAQ退场。 此外,在影像感测器以及音频半导体(Audio Semiconductor)领域上,于韩国国内拥
[半导体设计/制造]
动力电池技术发展迅猛,未来将迎来淘汰或并购阶段
近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迅猛发展,2017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突破70万辆,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经突破180万辆,近年预计产销将达到100万辆,受新能源汽车产销拉动,我国电动汽车相关技术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也取得了一定发展,具体体现在电池、电耗、充电等方面。下面就来了解一下相关内容吧。 动力电池技术发展迅猛,未来将迎来淘汰或并购阶段 我国电动汽车动力电池技术路线分为锂电池和燃料电池两种,目前国内主要以锂电池为主。与国外相比,国内开发的锂离子电池单体的技术水平与国外基本处于同一水平,我国动力电池出货量已经跻身国际领先行列,无论是正极材料、磷酸铁锂、三元、高电锰等材料都处于优势地位。 数据显示,从2014年至2017年,我国动力电池
[汽车电子]
上半年全球半导体并购交易大幅下滑
电子网消息,据半导体研究机构ICinsights统计,2017上半年半导体交易仅14亿美元,为2016年同期46亿美元的三分之一,更不及2015年上半年所写下726亿美元的史上最高记录。 ICinsights指出,半导体业去年并购活动呈现慢热,但第三季几桩大案宣布后,仍将全年并购值推升至近一千亿美元,直逼2015年1,073亿美元的最高峰。 展望2017下半年,也有几桩大型半导体交易正在进行中,但ICinsights不认为这足以拉升全年至前两年水平。 ICinsights指出今年与前两年最大不同之处,在于缺乏大型并购案,今年迄今仅有一件规模超过五亿美元,对照去年有七件超过10亿美元,其中有三件甚至超过100亿美元。 东芝半导体部门
[半导体设计/制造]
联发科驳斥并购晨星延后生变说
    联发科、F-晨星合并基准日暂定为明年1月1日,在此倒数计时之际,有媒体报导「中、韩不准,联发科并晨星生变」,直指该合并案将宣告延宕、生变。联发科发言人顾大为昨(5)日驳斥,正紧锣密鼓进行中,没有延宕、生变。      顾大为表示,联发科在8月完成收购F-晨星48%持股后向各国政府申请核准,已获台湾政府核准,目前尚未取得大陆、韩国政府核准文件,但不代表延宕、生变,目前联发科仍对合并案持正面看法。      此外,顾大为指出,说「延宕」现在还太早,若12月底仍未取得,将持续向对方沟通,以尊重法规为原则,届时才会不排除将合并基准日延后,并没有生变。      联发科已完成收购F-晨星48%股份,彼此间同意合并之事已是生米煮成熟饭,
[手机便携]
一图看清近8年半导体产业并购趋势
  2017年半导体行业达成了很多小型并购交易,但是基本看不到大型交易。下面就随嵌入式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相关内容吧。   2015年和2016年,大大小小的并购活动席卷整个半导体行业,并购金额创下历史新高。进入2017年,并购行为大幅度减少,尽管如此,根据IC Insight本月发布的最新报告,2017年的并购交易金额仍然是2010-2015年间平均并购交易金额的两倍多。   2017年,半导体公司之间达成了大约24项并购交易,涉及业务单元、产品线和相关资产总金额约277亿美金,相较之下,2016年交易金额为998亿美金,2015年更是达到创纪录的1073亿美金。在这轮半导体收购高潮之前,2010-2015年间的年均并购交易金额
[嵌入式]
这些年半导体行业疯狂并购背后的副作用
当下,半导体行业正在掀起一波新的整合浪潮,为一些高风险的市场竞争铺平了道路,同时也给在产品预计生命周期内提供持续支持的供应链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混乱。 芯片制造商正在努力应付不断上升的设计复杂性,同时,随着继续维持摩尔定律变得更加困难和昂贵,芯片制造商拿不出未来设计的路线图,再加上标准不断演变、规则完全不同的新兴市场的涌现,催生了这波整合浪潮。 一些行业内部人士认为整合从来没有停止过,这次新的浪潮不过是持续数十年之久的并购活动的继续。但是最近几个月来,整合活动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 多年来,半导体领域对创业公司的投资首次大幅增加,特别是在机器学习、人工智能,汽车电子和云基础设施等市场中,出现了一大批新的创业公司,这么公司要么最终被收购,
[半导体设计/制造]
这些年半导体行业疯狂<font color='red'>并购</font>背后的副作用
半导体业并购潮根本原因揭秘
市场份额的扩大,物联网带来的机遇,研发成本上升,中国对于半导体行业的雄心壮志,所有这些都促成了近期的并购潮。 不难发现,最近的并购活动激增,包括中国财团 咄咄逼人 的新计划旨在加强其在半导体行业的话语权。 除了用 狂热 、 疯狂 这样的词,真的很难描述2015年半导体行业并购的巨大浪潮。在2015短短上半年时间,已经宣布的半导体收购案涉及金额高达720.6亿美元(如图1所示),这是过去5年(2010-2014年)并购交易平均值的近6倍。 2010-2015上半年半导体并购涉及金额 2015年上半年的三大收购已经把2015的并购纪录载入史册。首先,恩智浦在三月宣布以110.8亿美元的现金和股票收购飞思卡尔
[半导体设计/制造]
半导体业<font color='red'>并购</font>潮根本原因揭秘
盘点科技行业史上十大并购
2015年10月12日,私有化以后的戴尔出手阔绰,宣布以67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EMC,这成为了目前为止本年度科技业最大的收购案,也是史上第二大科技公司并购案。   对科技产业来说,2015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截止到10月中旬,本年度发生在科技行业的并购案有四起可以进入历史前十大科技公司并购案的名单。这或许不能简单地用市场资金充裕与科技业发展放缓来解释了,科技产业正在酝酿着大变革,多年以后我们回首2015,或许才能更明白现在发生的一切意味着什么。     让我们一起来盘点迄今为止,史上十大科技行业并购案吧。   10. 恩智浦(NXP)收购飞思卡尔,118亿美元 2015年3月,总部位于荷兰的恩智浦公司
[嵌入式]
小广播
最新手机便携文章
换一换 更多 相关热搜器件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4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