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规模主义的叙事逻辑业已崩盘,英特尔(25.5, -0.03, -0.12%)深信更快的运算速度已不足以迎接未来,ARM+Android逼迫英特尔开始向中国深圳示好。“Shentel(深圳+英特尔)联盟”能带领英特尔涉险过关吗?
记者 李亚婷
万秋阳甚至都不知道周围哪些同事结婚。在新公司,他的同事们根本没有时间休婚假。
成为深圳市蓝魔数码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蓝魔)总经理之后,万秋阳已经完全没有了假期和周末的概念,一周工作7天,每天14个小时甚至更多,巨大的压力让他难以吃得消,甚至开始“留恋以前在比亚迪的日子”。
这份压力来自去年结识的新伙伴——英特尔。 2012年4月,双方首次接触,英特尔承诺向蓝魔提供平板电脑的芯片,蓝魔需要做的则是加工、生产出成品,并且像在PC时代一样,标上蓝色的“intel”标记。
2013年12月19日,在由英特尔召集的一个以平板为主题的派对会上,万秋阳和来自惠普(28.12, 0.42, 1.52%)、戴尔(13.86, 0.00, 0.00%)等品牌的代表一起,以英特尔平板合作伙伴的身份成为这次派对活动的座上宾。在和英特尔合作之前,蓝魔从来还没有机会能和这些重量级的企业平起平坐,这种重视着实让万秋阳感到,英特尔正在变化。
这个活动只有一个主题:英特尔开始要在平板市场发力了。
所有的人都看到了这一点,但背后质疑和猜测之声似乎远远多过了支持。“在移动终端领域,英特尔仍然无法对ARM构成任何挑战”、“英特尔发力平板领域仍然过于保守”等观点不绝于耳。
新帅科再奇上任8个月以来,英特尔在疾风骤雨中穿行。据IDC预测,2013年全球PC出货量将同比上年减少10.1%,这意味着与2007年前相比,英特尔不再是纵马奔驰,而是负重登山。更重要的是,英特尔基于“规模主义”的叙事逻辑已然崩盘,高管们确信无疑地知道,更快的运算速度已经不再代表未来。
一段时间以来,英特尔对此无能为力。直到2013年,在ARM+Android的压力下,英特尔开始在不安中向中国深圳示好。但许多客户仍怀着轻慢之情而来,并不认为英特尔将继续主宰IT产业,他们甚至对英特尔自身能否渡过危机持怀疑态度。
一个悬念是:依然奉行结盟思维的“Shentel(深圳+英特尔)”是否能跳出Wintel时代的窠臼,带领英特尔走出泥淖?
从Wintel到Shentel
在深圳福永镇深处,从事与平板电脑相关产业的小微公司像是火柴盒一样堆砌出一个庞大的产业链,热闹的华强北还是亚洲最大的平板电脑集散市场。来自深圳数以千计的公司共同支撑起全球Android平板出货量的一半。这里有着完整度惊人的产业链和成本较低的人力资源,2012年,中国厂商的平板电脑出货量就已接近6000万台,其中白牌平板电脑占近90%的比例。而在2013年,出货量估计会在8000万台左右,约占全球Android平板市场50%份额;同时,中国平板出货总量将占全球平板市场50%份额。
而深圳,是这个故事的主角。
从2012年至今,英特尔高管们数次到深圳,他们在柜台排布密集的电子市场中穿梭,敏锐地寻找着机会。深圳在平板市场上的发展速度与十年前在手机市场上的表现有着惊人的相似,而这种相似也被英特尔视为博弈移动终端市场最大的一个砝码。
截止到2013年11月,英特尔已经和深圳的14个厂商形成同盟,蓝魔就是其中之一。英特尔希望通过结盟的方式使自己的游戏规则让更多人接受,以改写ARM一家独大的局面。高管们深入地研究了Google才做出这个决定——Android最初也是以联盟的模式硬生生地从苹果和塞班的版图上撕开了一角。
蓝魔虽然已经成立有十年之久,但是被人熟知却是在2013年。在这个企业十年的发展过程中,音乐播放器一直是其主营业务。从2009年起,蓝魔相继推出几款采用Android的平板电脑,但是并没有在市场上引起较大的反应。
初次和英特尔打交道,万秋阳是以蓝魔公司顾问的身份出现的。万一直困惑于如何让自己的产品从深圳浩如烟海的白牌平板电脑中脱颖而出,他不愿意让自己与深圳平板电脑产业快速崛起的机会擦肩而过。在这之前,他是比亚迪电池事业部的副总。万秋阳和英特尔高层的见面常常在英特尔北京办公室,类似的见面每个月都要有两三次。
万秋阳认为,“Intel inside”至少可以做出差异化,不必跟成百上千的白牌机小公司赤裸裸地贴身肉搏。
蓝魔在2012年12月推出了全球首款X86的Android平板W32,这款尝试性的产品销量仅在十多万台,在以亿为单位的平板电脑市场中量级依旧过小。但英特尔几乎每一天都会事无巨细地与蓝魔进行沟通,这与其在PC时代的孤傲判若云泥。“每个星期都会见到英特尔工作人员好几次。”万秋阳说,英特尔甚至派驻了一个专门的工作小组,手把手地帮助他们改进产品性能和设计。
万秋阳委婉地拒绝了记者“ARM和英特尔在蓝魔平板电脑中的比例”的提问,只是表示接下来要把70%的精力放在英特尔的产品上。但万也承认,相比之下,蓝魔与ARM合作可能会顺利得多,不存在那么多的试探——ARM更成熟,而英特尔还在起步阶段。
在全球PC衰退的背景下,英特尔正在忍受着双重压力。2013年全球PC出货量将创下历史上最大年度降幅,这意味着英特尔既要面对PC领域的营收减少,又要面对移动领域的成本巨额增加。在过去的20年中,出货量是英特尔重要的商业基础,它凭借庞大的出货量来摊薄研发投入并保证利润,进而在以“纳米代际更替”为代表的烧钱游戏中把竞争对手远远甩在身后。
但是进入移动终端领域后,ARM和Google终止了这个游戏。PC的利润在下滑,移动市场又需要非常大的投入。这对英特尔现有的模式是非常大的挑战。坊间分析认为,尽管英特尔作为芯片生产商,它的优势要大于ARM这种芯片授权企业,但是,如何发挥这个优势是问题的关键,英特尔目前显然还没有找到很好的方式。
至少从目前来看,英特尔依旧冲劲十足。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移动通讯业务部产品线运营总监洪力说:“从产品周期的开发上来看,英特尔每推出一个平台,和OEM一起做创新的周期大概是8到12个月,现在我们已经把它减少到6个月以内甚至2到3个月内,英特尔新的平台一出来,就能够跟OEM厂商一起创新开发新产品”。
当天的活动中,洪力宣布2014年英特尔计划平板芯片全球出货量成长4倍至4000万颗。对于正在新领域追赶对手的英特尔来说,有这样一个激励人心的数字显然会让公司上下士气提振。
结盟主义
在PC时代,生态系统的最好例子就是英特尔和微软的合作。这是英特尔第三任CEO安迪·格鲁夫执掌英特尔时与盖茨促成的联盟,这个联盟像是一堵高高的城墙,把几乎所有的挑战者都隔在城墙外。双方互为成就,但同时也把对方视为最大的敌人。格鲁夫曾说,“回首过去,自己犯下的最大错误就是英特尔太过于依赖微软。”
而在如今的移动领域,信奉“结盟主义”的英特尔却讽刺地被“ARM+Google”联盟挡在门外。英特尔非常迫切地渴望自己能在移动领域再次竖起高高的壁垒,像在PC领域一样。
“英特尔的难题其实并不在于整个移动终端市场的变革,而是在于传统的优势地位阻碍了它改革的步伐。”一位业内观察人士认为。
在PC领域,英特尔选择微软形成了非常紧密的合作,以至于英特尔在初进移动领域时,首选的是与Windows Phone合作。同时,在手机厂商的选择方面,也只是对少数的企业开放。
与英特尔不同,ARM是芯片授权公司,只提供单芯片SOC方案,芯片生产则交由苹果、三星、高通、NVIDIA以及联发科等公司完成,生产商可以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技术进行生产。
与ARM同处开放状态的还有Android,Google在Android设计之初就认为应当是开放的。“这两者的结合会更适应移动终端领域,因为消费者对这个领域产品多变的要求比PC领域要高,”北京智信创元咨询有限公司首席咨询顾问沈拓认为,“在移动终端领域,更容易取胜的是开放而非封闭。”
这种合作方式导致英特尔的竞争对手并不是ARM,而是高通、MTK等一些手机芯片生产商。ARM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它与生产链的上下游形成稳固的生态系统,而英特尔正在以一己之力对抗这个成熟的生态系统。在ARM看来,英特尔只不过是一个芯片生产厂商,而且是一个后进的、不占优势的生产厂商。
除了这些,英特尔还要考虑一些更具体的问题,甚至细化到自己现有生产线的工艺是否同样适用于移动终端中芯片的要求。“毕竟原来的生产体系是面向PC领域的,而不是面向移动终端领域。”一位近ARM的业内人士称。
对于英特尔在进入移动终端时所面临的难题,洪力在接受采访时表示,2013年,是英特尔的移动终端战略刚刚开始,主要是构建产业链及搭建平台,真正的发力是在今年,“2014年的成长计划是激进的,英特尔在移动领域会有大的增长。”
在PC时代,厂商对硬件和软件的选择都相对单一,大部分局限于英特尔+微软的模式。而在移动领域,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趋向于多样化,移动终端领域需要保持的是一种开放的状态,而不是任何一种封闭的、垄断的模式。
尴尬的变革
变革,在英特尔的历史上并不陌生。从创始人诺伊斯到摩尔,再到“偏执狂”格鲁夫,在企业最初30年的发展中,几乎每一任CEO都曾做过改变英特尔命运的决定。英特尔最著名的改革之一是1985年的转型。当时这个公司的总裁是格鲁夫,一个来自犹太人家庭的强硬派代表。
格鲁夫时代的英特尔在美国经济形势趋于恶化之时疲于应付,无法阻挡咄咄逼人的日本企业的进攻。彼时,英特尔的主营业务正由存储器转向微处理器。最糟糕的时候,英特尔的资金出现周转失灵,存储器业务出现大幅衰退。1985年,格鲁夫果断做出决定:停掉存储器业务。之后便有了英特尔的新口号:“英特尔,微处理器公司”。
相比于当年的果敢和决绝,如今的英特尔似乎正在变得身材臃肿、缓慢而无力。“果断、业界英雄”等用来形容历届英特尔掌门人的一些评价早已淡出人们的视野。尤其是上一任CEO欧德宁,在2007年移动互联网大潮袭来之际,欧德宁的漠视让英特尔付出了代价,曾被评论尖刻地认为“目光短浅”。这位在1993年曾率领团队推出英特尔奔腾处理器的领袖在2012年主动要求退休时只有62岁,离英特尔65岁强制退休的惯例年龄还差三岁。外界猜测,或许这和此前的一个事实有关——专攻移动通信的芯片厂商高通的市值已经超过了英特尔。
无论是外界猜测还是英特尔的官方解释,英特尔在过去几年的表现都证明了,这个PC巨人正在丧失在移动终端的话语权。“在PC领域,他是一位非凡的领导人,但是今日,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席卷而来,欧德宁则缺少这方面的优势。”一位近ARM的人士认为。过去这几年,由于英特尔在移动领域的动作缓慢,ARM在智能终端领域已经占据了90%左右的市场份额。
输在起跑线上的英特尔自然不甘心将这块蛋糕拱手送人。从2010年开始,英特尔的高层频频发声要在移动终端市场加大力度。科再奇在2013年11月份的投资者大会上表示,“2013年是建立足迹的一年”,英特尔的目标是在2014年将其平板电脑芯片出货量翻两番,达到4000万颗以上。
在沈拓看来,英特尔的信心是源自于“平板电脑是离PC最近的产品”,他认为英特尔的探索过于保守,“保护性战略在企业转型中并不容易获得成功,并不能说这样就会更大限程度地发挥其原有优势”。
英特尔首席运营官科再奇接过了欧德宁的重担。在2013年5月就职12天后,科再奇完成了上任后第一宗收购,对象是ST-Ericsson的卫星导航芯片(GPS)业务部门,7月又收购了富士通半导体无线产品公司(FSWP)——一家专门生产高端多模LTE射频收发器的公司。
这两项举动均被业内视为英特尔意欲扩大在智能手机领域的实力。在12月19日活动后的媒体见面会上,有记者向洪力求证“英特尔着重发展平板电脑领域的合作伙伴是否意味着弱化智能手机”的传言,洪力否定并打趣说:“是4月1日愚人节的新闻吧。”
但英特尔在智能手机市场上的确罕有胜绩。2012年和2013年,英特尔联手联想分别推出K800和K900,在主推千元智能机的联想产品中,这两款手机上市便以3299元的高端智能机定位吸引了市场的注意。这两款手机也被联想视为“通往高端手机市场的敲门砖”。
这两款被寄予厚望的产品先后折戟。在随后的使用中,K800和K900被提到最大的硬伤就是手机发热现象比较严重、待机时间短。而这两款手机恰恰使用的就是英特尔的Atom处理器。
随后事情的进展更是让人吃惊。在K800的后续型号K860产品中,联想选择了三星的芯片,K900的后续型号K910则是使用了高通(73.22, -0.65, -0.88%)骁龙处理器。改进后的这两款手机则纷纷打出了“超长待机时间”的广告语。
这让英特尔如芒刺背。在业内人士看来,ARM在手机市场上的份额可以占到90%以上,也许布局平板对英特尔来说更科学一些。“不难看出,英特尔这个时间决定进入移动领域已经非常晚了,无论是平板还是智能手机,现在都已经存在非常成熟的芯片供应商,这都是英特尔面临的困难。”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对记者说。
英特尔试图背水一战,通过与深圳的“民间结盟”来力挽狂澜。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是,在后Wintel时代,新结盟主义如何逃出“规模制胜”时代的宿命?
关键字:英特尔 新结盟主义
引用地址:英特尔“新结盟主义”
记者 李亚婷
万秋阳甚至都不知道周围哪些同事结婚。在新公司,他的同事们根本没有时间休婚假。
成为深圳市蓝魔数码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蓝魔)总经理之后,万秋阳已经完全没有了假期和周末的概念,一周工作7天,每天14个小时甚至更多,巨大的压力让他难以吃得消,甚至开始“留恋以前在比亚迪的日子”。
这份压力来自去年结识的新伙伴——英特尔。 2012年4月,双方首次接触,英特尔承诺向蓝魔提供平板电脑的芯片,蓝魔需要做的则是加工、生产出成品,并且像在PC时代一样,标上蓝色的“intel”标记。
2013年12月19日,在由英特尔召集的一个以平板为主题的派对会上,万秋阳和来自惠普(28.12, 0.42, 1.52%)、戴尔(13.86, 0.00, 0.00%)等品牌的代表一起,以英特尔平板合作伙伴的身份成为这次派对活动的座上宾。在和英特尔合作之前,蓝魔从来还没有机会能和这些重量级的企业平起平坐,这种重视着实让万秋阳感到,英特尔正在变化。
这个活动只有一个主题:英特尔开始要在平板市场发力了。
所有的人都看到了这一点,但背后质疑和猜测之声似乎远远多过了支持。“在移动终端领域,英特尔仍然无法对ARM构成任何挑战”、“英特尔发力平板领域仍然过于保守”等观点不绝于耳。
新帅科再奇上任8个月以来,英特尔在疾风骤雨中穿行。据IDC预测,2013年全球PC出货量将同比上年减少10.1%,这意味着与2007年前相比,英特尔不再是纵马奔驰,而是负重登山。更重要的是,英特尔基于“规模主义”的叙事逻辑已然崩盘,高管们确信无疑地知道,更快的运算速度已经不再代表未来。
一段时间以来,英特尔对此无能为力。直到2013年,在ARM+Android的压力下,英特尔开始在不安中向中国深圳示好。但许多客户仍怀着轻慢之情而来,并不认为英特尔将继续主宰IT产业,他们甚至对英特尔自身能否渡过危机持怀疑态度。
一个悬念是:依然奉行结盟思维的“Shentel(深圳+英特尔)”是否能跳出Wintel时代的窠臼,带领英特尔走出泥淖?
从Wintel到Shentel
在深圳福永镇深处,从事与平板电脑相关产业的小微公司像是火柴盒一样堆砌出一个庞大的产业链,热闹的华强北还是亚洲最大的平板电脑集散市场。来自深圳数以千计的公司共同支撑起全球Android平板出货量的一半。这里有着完整度惊人的产业链和成本较低的人力资源,2012年,中国厂商的平板电脑出货量就已接近6000万台,其中白牌平板电脑占近90%的比例。而在2013年,出货量估计会在8000万台左右,约占全球Android平板市场50%份额;同时,中国平板出货总量将占全球平板市场50%份额。
而深圳,是这个故事的主角。
从2012年至今,英特尔高管们数次到深圳,他们在柜台排布密集的电子市场中穿梭,敏锐地寻找着机会。深圳在平板市场上的发展速度与十年前在手机市场上的表现有着惊人的相似,而这种相似也被英特尔视为博弈移动终端市场最大的一个砝码。
截止到2013年11月,英特尔已经和深圳的14个厂商形成同盟,蓝魔就是其中之一。英特尔希望通过结盟的方式使自己的游戏规则让更多人接受,以改写ARM一家独大的局面。高管们深入地研究了Google才做出这个决定——Android最初也是以联盟的模式硬生生地从苹果和塞班的版图上撕开了一角。
蓝魔虽然已经成立有十年之久,但是被人熟知却是在2013年。在这个企业十年的发展过程中,音乐播放器一直是其主营业务。从2009年起,蓝魔相继推出几款采用Android的平板电脑,但是并没有在市场上引起较大的反应。
初次和英特尔打交道,万秋阳是以蓝魔公司顾问的身份出现的。万一直困惑于如何让自己的产品从深圳浩如烟海的白牌平板电脑中脱颖而出,他不愿意让自己与深圳平板电脑产业快速崛起的机会擦肩而过。在这之前,他是比亚迪电池事业部的副总。万秋阳和英特尔高层的见面常常在英特尔北京办公室,类似的见面每个月都要有两三次。
万秋阳认为,“Intel inside”至少可以做出差异化,不必跟成百上千的白牌机小公司赤裸裸地贴身肉搏。
蓝魔在2012年12月推出了全球首款X86的Android平板W32,这款尝试性的产品销量仅在十多万台,在以亿为单位的平板电脑市场中量级依旧过小。但英特尔几乎每一天都会事无巨细地与蓝魔进行沟通,这与其在PC时代的孤傲判若云泥。“每个星期都会见到英特尔工作人员好几次。”万秋阳说,英特尔甚至派驻了一个专门的工作小组,手把手地帮助他们改进产品性能和设计。
万秋阳委婉地拒绝了记者“ARM和英特尔在蓝魔平板电脑中的比例”的提问,只是表示接下来要把70%的精力放在英特尔的产品上。但万也承认,相比之下,蓝魔与ARM合作可能会顺利得多,不存在那么多的试探——ARM更成熟,而英特尔还在起步阶段。
在全球PC衰退的背景下,英特尔正在忍受着双重压力。2013年全球PC出货量将创下历史上最大年度降幅,这意味着英特尔既要面对PC领域的营收减少,又要面对移动领域的成本巨额增加。在过去的20年中,出货量是英特尔重要的商业基础,它凭借庞大的出货量来摊薄研发投入并保证利润,进而在以“纳米代际更替”为代表的烧钱游戏中把竞争对手远远甩在身后。
但是进入移动终端领域后,ARM和Google终止了这个游戏。PC的利润在下滑,移动市场又需要非常大的投入。这对英特尔现有的模式是非常大的挑战。坊间分析认为,尽管英特尔作为芯片生产商,它的优势要大于ARM这种芯片授权企业,但是,如何发挥这个优势是问题的关键,英特尔目前显然还没有找到很好的方式。
至少从目前来看,英特尔依旧冲劲十足。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移动通讯业务部产品线运营总监洪力说:“从产品周期的开发上来看,英特尔每推出一个平台,和OEM一起做创新的周期大概是8到12个月,现在我们已经把它减少到6个月以内甚至2到3个月内,英特尔新的平台一出来,就能够跟OEM厂商一起创新开发新产品”。
当天的活动中,洪力宣布2014年英特尔计划平板芯片全球出货量成长4倍至4000万颗。对于正在新领域追赶对手的英特尔来说,有这样一个激励人心的数字显然会让公司上下士气提振。
结盟主义
在PC时代,生态系统的最好例子就是英特尔和微软的合作。这是英特尔第三任CEO安迪·格鲁夫执掌英特尔时与盖茨促成的联盟,这个联盟像是一堵高高的城墙,把几乎所有的挑战者都隔在城墙外。双方互为成就,但同时也把对方视为最大的敌人。格鲁夫曾说,“回首过去,自己犯下的最大错误就是英特尔太过于依赖微软。”
而在如今的移动领域,信奉“结盟主义”的英特尔却讽刺地被“ARM+Google”联盟挡在门外。英特尔非常迫切地渴望自己能在移动领域再次竖起高高的壁垒,像在PC领域一样。
“英特尔的难题其实并不在于整个移动终端市场的变革,而是在于传统的优势地位阻碍了它改革的步伐。”一位业内观察人士认为。
在PC领域,英特尔选择微软形成了非常紧密的合作,以至于英特尔在初进移动领域时,首选的是与Windows Phone合作。同时,在手机厂商的选择方面,也只是对少数的企业开放。
与英特尔不同,ARM是芯片授权公司,只提供单芯片SOC方案,芯片生产则交由苹果、三星、高通、NVIDIA以及联发科等公司完成,生产商可以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技术进行生产。
与ARM同处开放状态的还有Android,Google在Android设计之初就认为应当是开放的。“这两者的结合会更适应移动终端领域,因为消费者对这个领域产品多变的要求比PC领域要高,”北京智信创元咨询有限公司首席咨询顾问沈拓认为,“在移动终端领域,更容易取胜的是开放而非封闭。”
这种合作方式导致英特尔的竞争对手并不是ARM,而是高通、MTK等一些手机芯片生产商。ARM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它与生产链的上下游形成稳固的生态系统,而英特尔正在以一己之力对抗这个成熟的生态系统。在ARM看来,英特尔只不过是一个芯片生产厂商,而且是一个后进的、不占优势的生产厂商。
除了这些,英特尔还要考虑一些更具体的问题,甚至细化到自己现有生产线的工艺是否同样适用于移动终端中芯片的要求。“毕竟原来的生产体系是面向PC领域的,而不是面向移动终端领域。”一位近ARM的业内人士称。
对于英特尔在进入移动终端时所面临的难题,洪力在接受采访时表示,2013年,是英特尔的移动终端战略刚刚开始,主要是构建产业链及搭建平台,真正的发力是在今年,“2014年的成长计划是激进的,英特尔在移动领域会有大的增长。”
在PC时代,厂商对硬件和软件的选择都相对单一,大部分局限于英特尔+微软的模式。而在移动领域,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趋向于多样化,移动终端领域需要保持的是一种开放的状态,而不是任何一种封闭的、垄断的模式。
尴尬的变革
变革,在英特尔的历史上并不陌生。从创始人诺伊斯到摩尔,再到“偏执狂”格鲁夫,在企业最初30年的发展中,几乎每一任CEO都曾做过改变英特尔命运的决定。英特尔最著名的改革之一是1985年的转型。当时这个公司的总裁是格鲁夫,一个来自犹太人家庭的强硬派代表。
格鲁夫时代的英特尔在美国经济形势趋于恶化之时疲于应付,无法阻挡咄咄逼人的日本企业的进攻。彼时,英特尔的主营业务正由存储器转向微处理器。最糟糕的时候,英特尔的资金出现周转失灵,存储器业务出现大幅衰退。1985年,格鲁夫果断做出决定:停掉存储器业务。之后便有了英特尔的新口号:“英特尔,微处理器公司”。
相比于当年的果敢和决绝,如今的英特尔似乎正在变得身材臃肿、缓慢而无力。“果断、业界英雄”等用来形容历届英特尔掌门人的一些评价早已淡出人们的视野。尤其是上一任CEO欧德宁,在2007年移动互联网大潮袭来之际,欧德宁的漠视让英特尔付出了代价,曾被评论尖刻地认为“目光短浅”。这位在1993年曾率领团队推出英特尔奔腾处理器的领袖在2012年主动要求退休时只有62岁,离英特尔65岁强制退休的惯例年龄还差三岁。外界猜测,或许这和此前的一个事实有关——专攻移动通信的芯片厂商高通的市值已经超过了英特尔。
无论是外界猜测还是英特尔的官方解释,英特尔在过去几年的表现都证明了,这个PC巨人正在丧失在移动终端的话语权。“在PC领域,他是一位非凡的领导人,但是今日,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席卷而来,欧德宁则缺少这方面的优势。”一位近ARM的人士认为。过去这几年,由于英特尔在移动领域的动作缓慢,ARM在智能终端领域已经占据了90%左右的市场份额。
输在起跑线上的英特尔自然不甘心将这块蛋糕拱手送人。从2010年开始,英特尔的高层频频发声要在移动终端市场加大力度。科再奇在2013年11月份的投资者大会上表示,“2013年是建立足迹的一年”,英特尔的目标是在2014年将其平板电脑芯片出货量翻两番,达到4000万颗以上。
在沈拓看来,英特尔的信心是源自于“平板电脑是离PC最近的产品”,他认为英特尔的探索过于保守,“保护性战略在企业转型中并不容易获得成功,并不能说这样就会更大限程度地发挥其原有优势”。
英特尔首席运营官科再奇接过了欧德宁的重担。在2013年5月就职12天后,科再奇完成了上任后第一宗收购,对象是ST-Ericsson的卫星导航芯片(GPS)业务部门,7月又收购了富士通半导体无线产品公司(FSWP)——一家专门生产高端多模LTE射频收发器的公司。
这两项举动均被业内视为英特尔意欲扩大在智能手机领域的实力。在12月19日活动后的媒体见面会上,有记者向洪力求证“英特尔着重发展平板电脑领域的合作伙伴是否意味着弱化智能手机”的传言,洪力否定并打趣说:“是4月1日愚人节的新闻吧。”
但英特尔在智能手机市场上的确罕有胜绩。2012年和2013年,英特尔联手联想分别推出K800和K900,在主推千元智能机的联想产品中,这两款手机上市便以3299元的高端智能机定位吸引了市场的注意。这两款手机也被联想视为“通往高端手机市场的敲门砖”。
这两款被寄予厚望的产品先后折戟。在随后的使用中,K800和K900被提到最大的硬伤就是手机发热现象比较严重、待机时间短。而这两款手机恰恰使用的就是英特尔的Atom处理器。
随后事情的进展更是让人吃惊。在K800的后续型号K860产品中,联想选择了三星的芯片,K900的后续型号K910则是使用了高通(73.22, -0.65, -0.88%)骁龙处理器。改进后的这两款手机则纷纷打出了“超长待机时间”的广告语。
这让英特尔如芒刺背。在业内人士看来,ARM在手机市场上的份额可以占到90%以上,也许布局平板对英特尔来说更科学一些。“不难看出,英特尔这个时间决定进入移动领域已经非常晚了,无论是平板还是智能手机,现在都已经存在非常成熟的芯片供应商,这都是英特尔面临的困难。”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对记者说。
英特尔试图背水一战,通过与深圳的“民间结盟”来力挽狂澜。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是,在后Wintel时代,新结盟主义如何逃出“规模制胜”时代的宿命?
上一篇:4G"三足鼎立"陷尴尬 通信业发展遇转机
下一篇:博通李廷伟:未来六大趋势 所有汽车终将联网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05-03 13:39
台积10nm 跑赢英特尔
台积电10奈米超车英特尔。外电报导,全球半导体龙头英特尔10奈米制程将会延后至2017年下半年,若至当年底才会量产,将落后台积电一至两季。
半导体三雄—英特尔、台积电、三星近年在先进制程进度大车拚,总是由英特尔领先。三雄的先进制程推进脚步,攸关对苹果、高通、联发科等重量级客户的抢单能力。
英特尔与台积电先进制程比一比 图/经济日报提供 分享 台积电因先行布局20奈米,使得16奈米稍有落后,让三星分食一部分苹果A9处理器订单,市场亦屡传英特尔有意抢苹果订单,半导体三雄的下一场战役将落在10奈米制程。
英特尔迟迟未正式对外说明10奈米进度,但据知名财经网站The Motley Fool指出,英特尔公关部门证实,
[手机便携]
Intel芯片厂产能将提升30% 将首发下代EUV光刻机
今年3月份Intel新任CEO基辛格宣布了全新的IDM 2.0战略,此后Intel开始了大规模的工厂扩建计划,在美国、欧洲、亚洲等地区都会建晶圆制造及封测工厂,未来五年内产能提升30%,而且新工艺频发。 今年9月份,Intel已经在亚利桑那州动工建设新的晶圆厂,投资高达200亿美元,两座工厂分别会命名为Fab 52、Fab 62,并首次透露这些工厂将会在2024年量产20A工艺——这与之前预期的不同,原本以为会量产的是Intel 4这样的下两代工艺。 在欧洲,Intel之前宣布了未来十年内有望投资1000亿美元的庞大计划,目前除了扩建爱尔兰的晶圆厂之外,还有望在德国建设新的晶圆厂,在意大利建设新的封测厂,只不过现在还没有正
[半导体设计/制造]
英特尔芯片出包 企业善后头痛
金融时报报导,自上周媒体披露英特尔芯片暗藏漏洞且影响遍及市面上多数装置后,各大企业便急着更新作业系统以保护重要资料,但有专家警告系统更新将使电脑速度变慢,令企业陷入两难。 尽管英特尔承诺会未来1周内针对近5年上市的9成芯片发布软体更新,仍无法浇熄消费者的怒火。截至上周末为止,美国各地消费者已对英特尔发起4件集体诉讼案,要求英特尔赔偿消费者蒙受的损失。 科技新闻网站The Register上周二报导,研究员在英特尔、超微及安谋生产的处理器芯片中发现名叫「Meltdown」及「Spectre」的两大漏洞。由于全球几乎所有电脑装置都采用上述业者的芯片,因此这些装置都让骇客有机可趁。
[半导体设计/制造]
英特尔发布硅自旋量子芯片:用上EUV工艺、95%良率
6月16日消息,量子计算是各大科技公司竞争的下一个技术焦点,此前已经有多种量子计算机问世,英特尔也在研发自己的量子芯片,而且走的是硅自旋量子,使用传统的CMOS半导体工艺就能生产。 日前英特尔宣布推出名为Tunnel Falls的量子芯片,有12个硅自旋量子比特,进一步提升实用性,这也是英特尔迄今为止研发的最先进的硅自旋量子比特芯片,利用了英特尔数十年来积累的晶体管设计和制造能力。 在英特尔的晶圆厂里,Tunnel Falls是在300毫米的硅晶圆上生产的,利用了英特尔领先的晶体管工业化制造能力,如极紫外光刻技术(EUV),以及栅极和接触层加工技术。 在硅自旋量子比特中,信息(0/1)被编码在单个电子的自旋(上/下)中
[半导体设计/制造]
基于Intel Atom Z2580处理器的智能手机解决方案
致力于亚太区市场的领先电子元器件分销商---大联大控股宣布,其旗下品佳集团推出基于Intel Atom Z2580处理器的高性能智能手机解决方案,为手机制造商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让这款拥有强劲内“芯”的产品在操作、应用、体验等方面都为用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极致享受。其在安兔兔v3.3.1版本的测试成绩为罕见的30549高分。 Inter的Atom Z2580的最高运行频率同样高达2GHz,且支持英特尔闻名遐迩的HT超线程技术,在多线程处理能力上可以说傲视现下任何ARM阵营的智能手机处理器。另外,Z2580还集成了IntelXMM6360基带,原生支持HSUPA、HSPA+的3.75G网络制式。 inter Atom Z2580处
[嵌入式]
英特尔的“理智和情感”
集微网报道 关于英特尔的另一只靴子终于要落地了。 据悉英特尔正在与台积电和三星等洽谈,以将部分芯片生产外包,这一决定将会在1月21日的财报分析师电话会议上见分晓。虽早在2020年7月就传出类似消息称,英特尔与台积电达成了代工产能合作协议,但对以IDM驰骋江湖的英特尔来说,更值得深究的是这一“转变”究竟是应急之需还是长期路线? 纵观其整个发展史,英特尔的主要市场领导力一直有赖于其卓越的先进制造能力,而在近些年数次引人注目的工艺延迟之后,英特尔终于要放下矜持吗?此举将产生哪些连锁反应?未来的IDM之路将何去何从? 而截至记者发稿时,又一重磅消息传来。英特尔宣布已任命原首任英特尔首席技术官帕特·基辛格(Pat Gelsinger)为新
[手机便携]
英特尔人工智能变“高效催化剂”,加速精准医疗时代到来
英特尔人工智能加速精准医疗时代到来 英特尔人工智能分享会 AI+精准医疗专场在京举行 “因AI生爱”英特尔人工智能分享会AI+精准医疗专场成功在京举办。英特尔与来自人工智能及生命科学行业的合作伙伴浪潮、诺禾致源、爱尔眼科以及晋弘科技聚集一堂,共析精准医疗为传统医疗行业带来的深刻变革以及人工智能为精准医疗带来的革命性创新,共同推进人工智能在该领域的部署与应用,加速精准医疗时代的到来。 英特尔人工智能分享会AI+精准医疗专场在京举行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逐渐应用于医院临床业务,人工智能也正在为医疗行业带来革命性的改变。不断提升的计算力极大的提高了医疗领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诊断水平,结合算法的优化以及机器学习/深度学习技术
[医疗电子]
英特尔产学齐发,助推AI应用型人才培养驶入快车道
2024年3月15日,武汉——今天,英特尔“AI赋能”武汉工程大学产教融合研讨会在武汉成功举办,英特尔首次将院校、伙伴、行业出版机构四方组合在一起,聚齐了实训中心、师资教材、前沿技术、生态方案等各方面要素,推动AI(人工智能)产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聚势共赢。在现场,英特尔不仅与武汉工程大学、联合伟世共同分享了面向AI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综合解决方案,还宣布将于今年10月联合人民邮电出版社推出人工智能理论与应用实践相融合的新形态精品教材,旨在进一步促进产学融合,全链路赋能高校人工智能教育,加速 AI 技术的实际应用与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在AI大潮下,英特尔始终深耕教育和人才培养,充分发挥自身在AI产业的硬件、软件和生态优势,让人才从产业中
[嵌入式]
小广播
热门活动
换一批
更多
最新手机便携文章
- 消息称苹果、三星超薄高密度电池均开发失败,iPhone 17 Air、Galaxy S25 Slim手机“变厚”
- 美光亮相2024年进博会,持续深耕中国市场,引领可持续发展
- Qorvo:创新技术引领下一代移动产业
- BOE独供努比亚和红魔旗舰新品 全新一代屏下显示技术引领行业迈入真全面屏时代
- OPPO与香港理工大学续约合作 升级创新研究中心,拓展AI影像新边界
- 古尔曼:Vision Pro 将升级芯片,苹果还考虑推出与 iPhone 连接的眼镜
- 汇顶助力,一加13新十年首款旗舰全方位实现“样样超Pro”
- 汇顶科技助力iQOO 13打造电竞性能旗舰新体验
- BOE(京东方)全新一代发光器件赋能iQOO 13 全面引领柔性显示行业性能新高度
更多精选电路图
更多热门文章
更多每日新闻
更多往期活动
- 有奖直播|罗彻斯特电子半导体全周期解决方案 助您应对供应链中断和元器件停产的挑战
- 看美信视频 答题赢好礼!
- 有奖直播 | 微软 Azure Sphere助力稳定,安全和灵活的物联网解决方案
- 可靠QTouch技术集成邻键抑制(AKS)功能,适用任何触摸应用领域
- Microchip 有奖问答,信号增益或滤波的原始传感器应用方案
- 阅读Microchip多种连接接口SAM单片机精彩专题,参与活动赢好礼
- 有奖直播|ADI 惯性MEMS应用那些事
- EEWORLD新年有奖竞猜,邀你来出题啦!
- 下载有礼|是德科技电子书 《通过了解测试精度的基础知识, 提高良率并降低风险》,不做“差不多先生”
- 已结束|Maxim IO-Link通信协议设计方案详解,5大优势助你轻松联网!
11月13日历史上的今天
厂商技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