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中国、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揭晓

发布者:WhisperingWinds最新更新时间:2014-01-26 来源: 科学网关键字:世界十大科技 手机看文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主办,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中国工程院办公厅、中国科学报社承办,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评选的瀚霖杯2013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2014年1月24日揭晓。
此项年度评选活动至今已举办了20次。评选结果经新闻媒体广泛报道后,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使公众进一步了解国内外科技发展的动态,对宣传、普及科学技术起到了积极作用。
2013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是:
1. 嫦娥三号月面软着陆开展科学探测

嫦娥三号月面软着陆开展科学探测
12月2日1时30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嫦娥三号探测器发射升空。14日21时11分,嫦娥三号在月球正面的虹湾以东地区实现软着陆。15日4时35分,嫦娥三号着陆器与巡视器分离,“玉兔号”巡视器顺利驶抵月球表面。15日23时45分,“两器”完成互拍成像。按照计划,嫦娥三号开展月表形貌与地质构造调查、月表物质成分和可利用资源调查、地球等离子体层探测和月基光学天文观测等科学探测任务。嫦娥三号任务的圆満成功,标志着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第二步战略目标取得全面胜利。这是中国首次实现地外天体软着陆,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自主实施月球软着陆和月面巡视探测的国家。
2. 神舟十号飞船发射成功

神舟十号飞船发射成功
6月11日17时38分,神舟十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顺利将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6月13日,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实现自动对接,6月23日实现手控交会对接。6月25日,神舟十号飞船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上方绕飞至其后方,并完成近距离交会,我国首次航天器绕飞交会试验取得成功。组合体飞行期间,航天员进驻天宫一号,并开展航天医学实验、技术试验及太空授课活动,开创中国载人航天应用性飞行的先河。6月26日,神舟十号载人飞船返回舱返回地面。
3.首次在实验中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

首次在实验中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
由中科院物理所和清华大学等机构的科研人员组成的团队,在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他们从实验中首次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这是我国科学家从实验中独立观测到的一个重要物理现象,也是物理学领域基础研究的一项重要科学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美妙之处是不需要任何外加磁场,因此,人们未来有可能利用量子反常霍尔效应无耗散的边缘态发展新一代的低能耗晶体管和电子学器件,从而解决电脑发热问题和摩尔定律的瓶颈问题。相关成果于3月14日在线发表于《科学》杂志。
4. 禽流感病毒研究获突破

禽流感病毒研究获突破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相关高校的科研人员对H7N9禽流感病毒溯源、H5N1禽流感跨种间传播机制的研究获得重要突破。两项成果分别在线发表于5月1日和3日《柳叶刀》和《科学》杂志。中国农科院哈尔滨兽医所陈化兰团队一项研究表明,H7N9病毒侵入人体发生突变后,存在较大人际间流行的风险。相关成果7月19日在线发表于《科学》杂志。中国科学家10月26日在杭州宣布,自主研发出首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疫苗株。该成果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联合香港大学、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和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同攻关完成。
5. 天河二号蝉联世界超算冠军

天河二号蝉联世界超算冠军
6月17日,国防科大研制的天河二号以峰值计算速度每秒5.49亿亿次、持续计算速度每秒3.39亿亿次双精度浮点运算优越性能,在第41届世界超级计算机500强排名中位居世界第一,标志着我国在超级计算机领域已走在世界前列。11月20日,在美国丹佛市举行的国际超级计算大会上,国际TOP500组织正式发布了第42届世界超级计算机500强排行榜。安装在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的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系统,再次位居榜首,蝉联世界超算冠军。
6.世界上“最轻材料”研制成功

世界上“最轻材料”研制成功
浙江大学研制出一种被称为“全碳气凝胶”的固态材料,密度仅每立方厘米0.16毫克,是空气密度的六分之一,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轻的材料。“全碳气凝胶”在结构韧性方面也十分出色,可在数千次被压缩至原体积的20%之后迅速复原。此外,“全碳气凝胶”还是吸油能力最强的材料之一。现有的吸油产品一般只能吸收自身质量10倍左右的有机溶剂,而“全碳气凝胶”的吸收量可高达自身质量的900倍。 这一研究成果于2月18日在线发表于《先进材料》杂志,并被《自然》杂志在“研究要闻”栏目中重点配图评论。
7. 世界唯一实用化深紫外全固态激光器研制成功

世界唯一实用化深紫外全固态激光器研制成功
9月6日,由中科院承担的国家重大科研装备“深紫外固态激光源前沿装备研制项目”通过验收,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能够制造实用化、精密化深紫外全固态激光器的国家。中科院科研人员在国际上首先生长出大尺寸氟硼铍酸钾晶体,并发现该晶体是第一种可用直接倍频法产生深紫外波段激光的非线性光学晶体。科研人员在此基础上发明了棱镜耦合专利技术,率先发展出直接倍频产生深紫外激光的先进技术。目前,中科院在棱镜耦合器件上已获中、美、日专利。我国科学家已应用该系列装备获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使我国深紫外领域的科研水平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8.实现最高分辨率单分子拉曼成像

实现最高分辨率单分子拉曼成像
由中科院院士侯建国领衔的中国科大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单分子科学团队董振超研究小组,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亚纳米分辨的单分子光学拉曼成像,将具有化学识别能力的空间成像分辨率提高到前所未有的0.5纳米。6月6日,《自然》杂志在线发表了该项成果。三位审稿人盛赞这项工作“打破了所有的纪录,是该领域创建以来的最大进展”;“是该领域迄今质量最高的工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世界著名纳米光子学专家还在同期杂志的《新闻与观点》栏目撰文评述了这项研究。
9. 世界最大单机容量核能发电机研制成功

世界最大单机容量核能发电机研制成功
8月24日上午,目前世界最大单机容量核能发电机——台山核电站1号1750兆瓦核能发电机由中国东方电气集团东方电机有限公司完成制造,并从四川德阳市顺利发运。台山核电站是我国首座、世界第三座采用EPR三代核电技术建设的大型商用核电站。东方电机为台山核电站提供首期全部两台核能发电机,单机容量高达1750兆瓦,是东方电机迄今为止制造的技术难度最高、结构最复杂、体积最大、重量最重的核能发电机。东方电机开发设计了转子线圈装配新工艺、定子线棒制造新工艺、护环装配新工艺、油密封系统装配新工艺等一系列创新成果。
10. 世界首台拟态计算机研制成功

世界首台拟态计算机研制成功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江兴带领科研团队,联合国内外十余家单位,提出拟态计算新理论,并成功研制出世界首台结构动态可变的拟态计算机。9月21日,这项名为“新概念高效能计算机体系结构及系统研究开发”的项目在上海通过国家“863”计划项目验收。针对用户不同的应用需求,拟态计算机可通过改变自身结构提高效能。测试表明,拟态计算机典型应用的能效,比一般计算机可提升十几倍到上百倍。其研制成功,使我国计算机领域实现从跟随创新到引领创新、从集成创新到原始创新的跨越;同时也可从体系技术层面有效破解我国核心电子器材、高端通用芯片、基础软件产品等软硬件长期受制于人的困局。
2013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是:
1. 人类探测器历史性地飞出太阳系

人类探测器历史性地飞出太阳系
美国航天局9月12日宣布,1977年发射的“旅行者1号”探测器已经飞出太阳系,目前正在寒冷黑暗的星际空间中“漫步”。人类,迎来向星际空间进军标志性的第一步。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8月25日可能就是“旅行者1号”脱离太阳系的日子。目前,该探测器距太阳约190亿公里,但仍暂时受到太阳的影响。《科学》杂志发表了相关报告。美国航天局副局长约翰•格伦斯菲尔德说,作为人类派往星际空间的“大使”,“旅行者1号”勇敢踏足从未有探测器到达过的地方,这是人类科学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为人类的科学梦想与事业掀开了新篇章。
2. 首次3D打印出“活体组织”

首次3D打印出“活体组织”
研究人员创造出一种水滴网络,能够模仿生物组织中的细胞的一些特性。利用一台3D打印机,英国牛津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将这些小水滴组装成为一种与胶状物类似的物质,从而能够像肌肉一样弯曲,并能够像神经细胞束一样传输电信号,这一成果将有望应用在医疗领域。研究人员在4月5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报告了这一研究成果。研究人员说,这样打印出来的材料其质地与大脑和脂肪组织相似,可做出类似肌肉样活动的折叠动作,且具备像神经元那样工作的通信网络结构,可用于修复或增强衰竭的器官。
3. 世界第一台碳纳米管计算机建成

世界第一台碳纳米管计算机建成
美国斯坦福大学研究人员利用新设计方法建成的碳纳米管计算机芯片包含178个晶体管,其中每个晶体管由10至200个碳纳米管构成。不过,这一设备只是未来碳纳米管电子设备的基本原型,目前只能运行支持计数和排列等简单功能的操作系统。论文发表在《自然》杂志上。专家认为,受限于硅自身性质,传统半导体技术已经趋近极限,而这项新突破使人们看到用碳纳米管代替硅,制造出体积更小、速度更快、价格更便宜的新一代电子设备的可能性。这一成果或将开启电子设备新时代。
4. 首次发现人类DNA存在四链螺旋结构

首次发现人类DNA存在四链螺旋结构
剑桥大学的尚卡尔•巴拉苏布拉马尼安等人在《自然•化学》杂志上报告说,过去研究者能在实验室中制出四链螺旋结构的DNA,但一直不知道这种结构是否在人体内天然存在,他们使用一种会发出荧光、只与四链结构DNA结合而不与普通双链结构DNA结合的物质,首次证实了人类DNA中也存在四链螺旋结构。巴拉苏布拉马尼安说,能够证实在人类细胞DNA中存在四链螺旋结构,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成就,对这一结构的研究将来也许会成为控制癌细胞增生的关键。
5. 首次捕捉到太阳系外高能中微子

首次捕捉到太阳系外高能中微子
多国研究人员11月21日在《科学》杂志上说,他们利用埋在南极冰下的粒子探测器,首次捕捉到源自太阳系外的高能中微子。科学家评论说,他们观测到的是太阳系外高能中微子的首个“坚实证据”。中微子天文学从此进入新时代。从2010年开始,来自美国、欧洲、日本与新西兰的200多名研究人员开始利用“冰立方天文台”捕捉中微子。所谓“冰立方天文台”,是指用86根钢缆串联5160个光学传感器,埋入南极冰下制成的一个体积达1立方千米的探测器,这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中微子探测器,它利用中微子与冰作用时会发出微弱蓝光进行工作。
6. 成功培育出人类胚胎干细胞

成功培育出人类胚胎干细胞
借助多年猴子细胞实验积累的数据,美国比弗顿灵长类动物研究中心的Shoukhrat Mitalipov及其同事发现了能够适用于克隆人体细胞的“秘诀”。在刊登于5月16日出版的《细胞》杂志上的论文中,科学家表示,去除人体卵母细胞内包含DNA的细胞核,然后将这些细胞与胎儿皮肤细胞或8个月大婴儿的皮肤细胞融合,产生出的胚胎携带着来自皮肤细胞的DNA。之后科学家能够使用这些胚胎衍生出胚胎干细胞,理论上这些胚胎干细胞能够分化成这个婴儿的所有类型的细胞。
7. 世界最大地面天文观测装置正式启用

世界最大地面天文观测装置正式启用
总投资15亿美元、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地面天文学观测装置--“阿塔卡马大型毫米波/亚毫米波天线阵”(简称“阿尔马”)3月13日在智利北部阿塔卡马沙漠正式投入使用。66个重约120吨、直径从7米至12米不等的高精度抛物面天线组成一架直径16公里的大型射电望远镜,分辨率可达0.01角秒,相当于能看清500公里外的一分钱硬币,“视力”超出“哈勃”望远镜10倍。“阿尔马”项目由北美、欧洲和亚洲等多个地区的天文机构合作完成。研究人员介绍说,在这个革命性的观测装置协助下,他们可对宇宙中的尘埃云和恒星的形成开展深入研究。
8. 首张人脑超清三维图谱问世

首张人脑超清三维图谱问世
一个由神经学家组成的国际团队历经10年,通过对一名65岁妇女的大脑样本进行切片研究和分析,制作出迄今为止最详细的完整三维人脑图,包含1万亿字节数据的高分辨率图谱,非常精确和精细地展示了神经元组织,有助于弄清甚至重新定义几十年前解剖学研究所获得的大脑区域结构。研究人员将结果发表在6月20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该“大脑”图谱的分辨率为20微米,此前基于磁共振成像的人脑图分辨率为1毫米,其清晰度是普通扫描图的50倍以上。
9. 首次实现两个人脑之间的远程控制

首次实现两个人脑之间的远程控制
美国华盛顿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互联网发送其中一人脑中的“想法”,实现对另一人大脑及手部动作的控制。这项试验于8月12日在位于西雅图的华盛顿大学校园内进行。研究人员表示,这项技术容易让人联想起各种科幻“心灵融合”情节。但实际上试验中所用的只是易被脑电图仪识别的简单脑电波信号,而不是人类真正复杂的思想,它不会让任何人拥有控制别人行动的能力。研究人员对人类数年以后掌握、利用大脑交流的能力充满信心。
10. “一箭32星”发射创新纪录

“一箭32星”发射创新纪录
俄罗斯11月21日用一枚“第聂伯”运载火箭顺利发射了多颗卫星。根据计划,本次发射的一颗意大利卫星在入轨一个月后,还将释放出其携带的多颗子卫星,使发射载荷总数达到32个,超过美国 “一箭29星”的世界纪录。据介绍,此次发射的卫星中最大的一颗是阿联酋的地球遥感卫星,质量为300千克,能够从距地球600公里高的轨道上拍摄精确度达1米的地面影像。本次发射还有14颗微型立方体卫星,每颗质量不超过10千克,这类卫星常用作科研或测试。这是“第聂伯”运载火箭今年的第二次发射。“第聂伯”运载火箭为三级液体燃料火箭,起飞质量约211吨,主要用于发射小型商业卫星。
获得提名的其他候选条目(按报道时间先后为序)
中国部分:
高性能钼合金研制成功 西安交通大学金属材料强度国家重点实验室孙军课题组开发了分子级掺杂的液相混合制备含纳米稀土氧化物钼合金的关键技术,解决了稀土氧化物的纳米化与非团聚化、在钼晶粒内部和晶界均匀弥散分布以及纳米超细晶结构的高温稳定性等制约该领域发展的三个关键问题。他们制备的钼合金强度与延、韧性均超过已被报道的国际一流公司同类材料最好水平,同时塑脆转变温度明显降低,合金高温再结晶温度及高温强度与拉伸延性显著提高,而且相关技术已实现产业规模化应用。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自然—材料学》杂志。
破译小麦A基因组之谜 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植物细胞与染色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小麦研究团队发起并领衔,与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等合作,完成了小麦A基因组草图的绘制,从而开启了全面破译小麦基因组的序幕。此次研究中,科学家共鉴定出34879个编码蛋白基因,发现了3425个小麦A基因组特异基因和24个新的小分子RNA,鉴定出一批控制重要农艺性状的基因,并发现小麦A基因组中的抗病基因明显多于水稻、玉米和高粱。这将有力地促进小麦基因组学研究和小麦分子设计育种的开展。3月24日,《自然》杂志在线发表了该项研究成果。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发现新的共振结构 3月26日,中科院高能所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北京谱仪实验合作组宣布,在最近采集的数据中发现了一个新的共振结构,暂时将其命名为Zc(3900)。粲能区的粒子一般都含有粲夸克和反粲夸克,称为粲偶素,都是中性的,不带电荷。新发现的Zc(3900)含有粲夸克和反粲夸克且带有和电子相同或相反的电荷。这提示其中至少含有4个夸克,可能是科学家们长期寻找的一种奇特强子。专家认为,该发现提供了奇特强子态存在的有力证据,对于定量的理解强子是如何由夸克组成的、检验强相互作用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证实精子指导胚胎早期发育 中科院北京基因组所研究员刘江团队以与人类基因相似度高达85%的斑马鱼为模型开展研究发现,斑马鱼的胚胎发育中除了DNA可以从父母传递到子代外,精子的DNA甲基化图谱也可以被遗传到子代中,并用于指导胚胎早期发育。而DNA上的甲基化正是表观遗传信息中最重要的一类。该研究结果颠覆了传统上认为早期胚胎发育主要是由卵子决定的观念,证明子代继承父源的DNA甲基化图谱,抛弃了母源的图谱,精子中携带的信息指导胚胎的发育。5月份,《细胞》杂志以封面文章的形式特别报道了该发现。
多潜能干细胞研究获突破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邓宏魁教授等人,仅使用4个小分子化合物的组合对体细胞进行处理,就成功逆转其“发育时钟”,重新赋予体细胞“多潜能性”。7月18日,《科学》杂志发表了这一研究成果。这个新方法摆脱了以往技术手段对卵母细胞和外源基因的依赖,避免重编程技术进一步应用所遭受的一些质疑,例如破坏胚胎或基因突变风险等。利用这种方法,他们将成年小鼠的肺部成纤维细胞培育成一只叫“青青”的健康小鼠。论文发表时“青青”刚过完100天的生日,并已有“孩子”。这是一项革命性的研究成果,为未来细胞治疗甚至器官移植提供了理想的细胞来源,将极大推动治疗性克隆的发展。
首个半浮栅晶体管问世 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张卫课题组成功研制出第一个介于普通MOSFET晶体管和浮栅晶体管之间的半浮栅晶体管(SFGT)。8月9日,《科学》杂志发表了该研究成果。这是我国科学家首次在该杂志上发表微电子器件领域的论文。作为一种基础电子器件,半浮栅晶体管在存储和图像传感等领域的潜在应用市场规模超过300亿美元。它的成功研制将有助于我国掌握集成电路的核心技术,从而在国际芯片设计与制造领域内逐渐获得更多话语权。SFGT原型器件在复旦大学的实验室中研制成功,而与标准CMOS工艺兼容的SFGT器件也已在国内生产线上被成功制造出来。
首次看清艾滋病毒共受体CCR5“真面目” 艾滋病毒攻击人类免疫系统有两个“帮凶”——被称为共受体的CXCR4和CCR5。艾滋病毒只有在它们的帮助下,才能与细胞膜融合并最终钻入细胞。继2010年成功解析CXCR4晶体结构后,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研究员吴蓓丽的一项研究看清了第二个“帮凶”CCR5的“真面目”,成功解析其高分辨率的三维结构。这一最新研究成果对于人类研发出更为有效的抗艾滋病毒感染的新型药物具有重要意义。9月13日,《科学》杂志在线发表了相关研究论文,美国科学促进会还首次在上海召开了新闻发布会。
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跻身世界前列 10月8日,华中科技大学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筹)的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通过美、德、日、法、荷、中6个国家30余位权威专家的评估。该中心2008年开始建设,到目前已基本完成项目建设任务,累计完成科学实验100余项。今年8月,中心成功实现了90.6特斯拉的峰值磁场,刷新我国脉冲磁场最高强度纪录,成为世界上继美、德之后第三个突破90特斯拉大关的国家。这表明我国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已跻身世界上“最好”的脉冲场之列,在电源设计和磁体技术方面取得的成就位列世界顶级,将正式对外开放。
攻克棉花“癌症”黄萎病 一度令国际同行束手无策的棉花“癌症”黄萎病,终被我国科学家攻克。由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植物保护研究所和南京农业大学等共同完成的“棉花抗黄萎病中植棉系列新品种选育及应用”课题,历经26年刻苦攻关,在棉花抗性机理研究、田间动态鉴定和抗性基因追踪、高抗品种培育等关键环节,均获重要突破,培育出的以抗黄萎病为主要特征的中植棉系列新品种已推广应用5580万亩,直接经济效益逾百亿元。专家鉴定认为,该课题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人工高压复合动态病圃抗黄萎病鉴定、检测技术和棉花抗黄萎病新品种选育技术居国际领先地位。
开发出超硬超稳定金属制备新法 10月17日,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在《科学》杂志上报告了一种工艺简单、可控性强的加工技术,解决了纳米金属材料制备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无法同时提高硬度和热稳定性的难题,适用于铝、铁、镍及其合金等多种工程材料,可以提高材料的表层综合性能和整体性能,具有重要的工业应用价值。在实验中,研究人员选择镍进行加工,结果获得了具有小角度晶界、平均厚度20纳米的纳米层片结构,其硬度高达6.4吉帕斯卡,发生晶粒粗化的温度要比以往加工的镍材料至少高40开尔文,从硬度到热稳定性均突破了此前加工技术的极限。
世界部分:
新型二维纳米材料研制成功 澳大利亚科学家研制出一种由氧化钼晶体制成的新型二维纳米材料,有可能给电子工业带来革命,使“纳米”一词不再停留于营销概念而成为现实。这种新材料厚度仅有11纳米,它有着独特的性质,电子在其内部能以极高速度运动。研究小组已经用新材料制造出纳米尺度的晶体管。他们预计,如果被电子工业所接受,氧化钼有可能在5到7年内成为电子产品的标准材料。相关论文发表在1月4日的《先进材料》杂志上。
首次功能性治愈艾滋病患儿 美国研究人员“功能性治愈”一名出生时携带艾滋病病毒女婴的消息引起轰动。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密西西比大学等机构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报告说,这名现年3岁的孩子已停止治疗18个月后依然保持健康,即便最敏感的检测,也没有发现其体内有艾滋病病毒活动的迹象。这让他们兴奋不已,因为这可能彻底改变针对艾滋病患儿的治疗方式。 研究人员表示, 对新生儿进行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后可以阻止体内藏匿的HIV感染宿主细胞,该疗法能够清除、抑制该病毒,在非终身治疗的情况下实现“功能性治愈”。
"普朗克"探测器绘出最精确宇宙微波背景图 欧洲航天局3月21日公布了根据“普朗克”太空探测器传回数据绘制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图,这幅迄今最精确的反映宇宙诞生初期情形的全景图几近完美地验证了宇宙标准模型。这幅图根据欧航局2009年发射的“普朗克”探测器在头15个半月内收集的数据绘制而成,比美国航天局此前发射的宇宙背景探索者(COBE)卫星和威尔金森微波各向异性探测器(WMAP)探测到的微波背景辐射更为精确,见证了宇宙诞生38万年后的情形。除了以前所未有的精确度很好地验证了宇宙标准模型外,这幅图还反映出一些与现有宇宙理论不同之处,修正了人们此前的认识。
阿尔法磁谱仪首批研究成果公布 丁肇中团队在实验中观察到宇宙射线流中正电子存在的比率符合关于暗物质存在的理论预测,但目前尚没有充分证据排除其他可能性。据介绍,用于探测宇宙射线中的粒子的“阿尔法磁谱仪2”在从2011年5月至2012年12月的运转期间,记录了250亿个宇宙射线事件。科研人员说,他们在宇宙射线流中发现了过量的正电子存在。实验还显示,实验数据随着时间推移并没有发生显著的变化,也与宇宙射线来源方向没有显著关系。这个研究结果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上。
首次证明存在无穷多素数对 据《自然》杂志网站报道,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的华人数学家张益唐日前证明,存在无穷多个之差小于7000万的素数对,从而在解决孪生素数猜想这一终极数论问题的道路上前进了一大步。虽然7000万貌似一个非常大的数字,但不管数字多大,有限范围的存在意味着,相连素数之差并不是一直增长的。而且,从2到7000万的跨越,与7000万到无穷大的跨越不可同日而语。对此,美国圣何塞州立大学数论教授Dan Goldston评论说:“每缩小一段范围,都是在获得终极答案的道路上踏上一个脚印。” 张益唐于5月13日在哈佛大学展示了最新研究。
实验显示记忆可编造移植 美国一研究团队7月25日宣布,他们已成功给小鼠的大脑植入虚假记忆,从实验上证实了人为改造记忆的可能性。简而言之,研究人员人为激活小鼠大脑中一个特定记忆,并同时给予新刺激,使两者联系在一起转化成一个新记忆,但这个记忆的内容在现实中从未真正发生,是一个虚假的记忆。这一研究对记忆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方面都有潜在影响。理论方面,研究人员将能以前所未有的程度从细胞水平剖析记忆机理。在实际应用方面,这一研究可帮助阐明人类错误和虚假记忆的机理,比如目击证人由于虚假记忆造成的错误口供等。研究论文发表在《科学》杂志上。
全球最薄可弯曲有机发光二极管问世 日本东京大学和奥地利约翰·开普勒大学的联合研究小组宣布,他们研发出世界最薄最轻的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厚度仅为2微米。它具有良好的柔韧性,任意弯曲都不会影响其通电性能。研究小组此前还利用超薄高分子薄膜,成功开发出由碳分子材料组成的超薄有机太阳能电池和有机晶体管集成电子回路。此项新技术发明,可以使得有机发光二极管、有机太阳能电池和有机晶体管等元器件集成在同一个高分子薄膜上,比先前的同类电子设备更加轻薄实用。相关研究论文7月28日发表在《自然-光子学》杂志上。
研制出最精确原子钟 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研究人员在《科学》杂志上发表报告说,这一原子钟用镱元素制成,首先将约1万个镱原子冷却至10微开尔文,即在绝对零度以上百万分之十摄氏度,然后将其封闭到由激光制成的被称为光晶格的“容器”中,另一个每秒“滴答”518万亿次的光晶格则将引发这些原子在两个能量级之间“摆动”,最终制成了迄今最稳定的原子钟。研究人员说,镱原子钟的精度达10的18次方,比此前最精确的原子钟提高约10倍。这种原子钟有望在要求有稳定时间信号的领域派上用场,包括互联网、金融系统和导航定位系统等。
“曼加里安”号火星探测器发射成功 印度当地时间11月5日14时38分,“曼加里安”号火星探测器从南部斯里赫里戈达岛的萨蒂什·达万航天中心发射升空。发射后40分钟内,“曼加里安”号从火箭上分离,进入地球同步轨道。预计探测器将围绕地球运行20到25天,之后将跋涉7.8亿公里奔向火星,预计2014年9月抵达火星轨道。“曼加里安”号探测器重约1.35吨,携带由太阳能电池板供电的4台科研设备和一架照相机,将分析火星大气和地质等方面特征,并探索火星上是否曾存在某种原始生命形态。 印度这项火星探测计划,耗资45亿卢比(约合人民币4.5亿元)。目前国际上只有美国、俄罗斯和欧盟成功执行了探测火星任务。
室温维持量子叠加态创最长时间纪录 一个国际研究小组11月14日在《科学》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在室温下成功维持嵌入硅片中一个磷原子核的量子叠加态长达39分钟,创造新的最长时间纪录。这一成果克服了研制超快量子计算机的一个关键障碍。参与研究的牛津大学的斯蒂芬妮·西蒙斯说:“39分钟看上去或许不是很长的时间,但理论上这段时间可以实施超过2000万次(量子)计算。对任何量子计算机研制者来说,如此耐用、持久的量子比特都有较大帮助。”此前,科学家在室温下维持量子叠加态的最长时间只有2秒钟左右。
关键字:世界十大科技 引用地址:2013中国、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揭晓

上一篇:富士康贪腐案细节曝光:回扣2.5%起
下一篇:华为中兴的危与机:核心设备受阻 终端、研发突围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05-03 13:41

挡位勇攀高峰 2013年新变速器大盘点
作为动力总成系统中的重要部件,变速器肩负着将动力高效平顺传递的重任。而根据车型和产品定位的不同,人们开发出了AT、CVT、DCT等多种形式的自动变速器,每一种变速器也都存在其独特的优势。这些变速器随着技术的发展也在不断与时俱进,而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它们都在向着拥有更大变速比的高挡位迈进。 ●  奔驰9AT 在采埃孚推出世界上首款横置9AT不久,奔驰也正式对外推出名为9G-Tronic的9AT。它与前者最大的不同是其采用纵置布局,而这也是世界上首款采用纵置布局的9AT。 这台纵置9AT的最大齿比为9.15(略低于采埃孚9AT的9.81),其依靠4组行星齿轮和6个换挡器来实现9种挡位的变化。重要的是,该变速器可在升
[汽车电子]
ST公布2013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
    中国,2013年1月29日 ——横跨多重电子应用领域、全球领先的半导体供应商意法半导体(STMicroelectronics,简称ST;纽约证券交易所代码:STM)公布了截至2013年12月31日的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 第四季度净收入总计20.1亿美元,毛利率为32.9%,每股净亏损0.04美元。全年净收入总计80.8亿美元,毛利率为32.3%,每股净亏损0.56美元。 意法半导体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Carlo Bozotti表示:“第四季度收入和毛利率符合我们预期,处于我们在本季度初预计目标的中游,即资产减值和重组支出前营业利润为正值,以及正自由现金流。” “不含原ST-Ericsson产品,2013全年收入增长率为3.2
[手机便携]
2013款福特翼虎十大技术解读
2013款福特翼虎中承载了多项新科技,让司机的驾驶旅途变得更惬意。车道指引、路标自动识别、电动行李舱门、自动制动等等,这些配备一般很少会在该级别车型中见到。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具体这款车中搭载了哪些技术。 1、福特SYNC 首先,福特的智能语音控制系统能够通过声音控制车内信息系统的各项功能,比如切换歌曲目、切换艺术家等,与Siri和谷歌Voice Search不同的是,所有的功能都是在脱机情况下实现的,这意味着你不必使车载娱乐系统处于联网状态就能享受这些功能。 用户可以通过蓝牙在手机上控制暂停、播放或利用语音控制跳过曲目或语音拨号等功能;也可通过USB连接线完成同样的功能。大部分现代智能手机系统,包括安
[汽车电子]
<font color='red'>2013</font>款福特翼虎<font color='red'>十大</font>技术解读
解读2013家电“寒冬年”大小企业求生策略
    纷纷扰扰的2013年马上谢幕,在内外需减少的大环境下,家电企业顶压力而上,进行产品结构渠道调整,创新和变革成为行业的主基调,也为过去的一年增加了一抹亮色。回顾过去,是为了以更广阔的视角展望未来。本刊特从本期推出系列盘点文章,剖析行业繁华与落寞,首篇选定2013年五大新闻事件,解读家电“寒冬年”大小企业的求生策略。    事件一   创始人重新掌权   2013年新年伊始,创维集团经过一段时间的职业经理人管理时代后又重回黄氏掌权时代。原创维集团董事会执行主席张学斌因需要更多时间投入个人和家庭事务而辞职,时任创维数码执行董事林卫平担任创维集团董事会新执行主席,而后者另一个身份就是创维创始人黄宏生的妻子。   2
[家用电子]
2013年安防监控市场七大发展趋势分析
    1、高清视频监控:从技术上分模拟高清IP网络高清、HD-SDI高清,现在高清监控不在单纯指前段摄像机(感光器件CCD、芯片处理技术),高清监控对传输设备、后端存储设备、控制设备、显示设备提出更高技术上的要求,同时高清视频监控也是智能化的前提和基础。      在未来两到三年里,高清都将是安防行业最热门的话题。安防行业当前正在经历着从产品、系统,还是运营,都将围绕高清展开。高清带来的变革,改变的不仅仅只是前段的摄像机,还有传输、储存、控制等随之而来的改变。     2、IP网络监控:从前端网络摄像头(标清、高清)、传输设备、后端处理设备(NVR或者DVR)、视频综合管理平台、存储设备(集中存储、分布式存储)、大屏显示
[安防电子]
芯片开始量产 G.hn商用2013下半年启动
    G.hn可望于今年正式商用。全球G.hn晶片商于2013年2月开始陆续量产后,网通设备也将逐一登场。其中,G.hn桥接器将率先于零售市场现身,而全球电信商则将于2013年下半年,导入G.hn网通产品。 有线家庭联网技术G.hn近期发展有显著突破。目前迈威尔(Marvell)G.hn晶片已通过家庭网路论坛(HomeGrid Forum)的认证,而其他两家重要晶片商Sigma Designs和义传亦进入认证的最后阶段,加上第一场G.hn系统级产品插拔大会(Systems Plugfest)也于2012年12月中完成,皆为G.hn商用发展挹注新的动能。   进入系统测试阶段 G.hn商用进展迈大步 国际电信联盟(ITU-T
[手机便携]
Mouser 恭贺赞助车手董荷斌勇夺2013亚洲保时捷卡雷拉杯赛事前五
2013年11月5日 –半导体与电子元器件业顶尖工程设计资源与全球授权分销商Mouser Electronics今天向其赞助的华人赛车手董荷斌致敬,董荷斌在10月25-27日于上海国际赛车场举行的2013亚洲保时捷卡雷拉杯(2013 Porsche Carrera Cup Asia,2013 PCCA)赛事的最后两轮比赛中,展现出不屈不挠的奋战精神,在今年的赛事中表现杰出,勇夺第五。 2013赛季对董荷斌具有相当重大的意义,他不仅登上领奖台两次,同时也在韩国站拿下他在PCCA赛事的首场冠军。整个赛季中,董荷斌展现了高超的驾驶技术和令人印象深刻的求胜决心。回顾2013的表现,董荷斌指出,“我在韩国的胜利无庸置疑的是整个赛季的亮点”
[半导体设计/制造]
泰克专家论文入选“ICEMI 2013”,将现场演示防止失真的最新方法
中国 北京,2013年8月14日 –全球示波器市场的领导厂商---泰克公司日前宣布,泰克公司高级设计工程师Kan Tan与泰克首席工程师John Pickerd共同撰写的《防止S参数级联时失真的插值程序》(Interpolation Procedure For Cascading S-Parameters To Prevent Aliasing)一文被“2013 IEEE 国际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术会议(ICEMI2013)”录用,同时这两位技术专家将在8月16-19日于哈尔滨举办的“ICEMI2013”上发表演讲,并通过泰克的串行数据链路分析(SDLA)工具及设备为现场观众演示这种“通过对S参数再采样来防止S参数级联过程中产生的
[测试测量]
小广播
最新手机便携文章
换一换 更多 相关热搜器件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4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