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S缺货普遍涨价有望2020年缓解,索尼三星OV谁是背后大赢家

发布者:温柔心情最新更新时间:2018-11-04 来源: 爱集微关键字:CIS 手机看文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集微网消息(文/邓文标) 在上游晶圆紧缺和下游需求强烈等因素的传导下,今年下半年以来CMOS传感器(CIS)普遍开始涨价,其中三星率先发布CIS涨价通知,格科微、比亚迪跟随,豪威科技(OmniVision,简称OV)和思比科也已经开始涨价。CIS已经成为继MLCC、MOSFET等元器件涨价趋平后,半导体元器件又一大涨价市场,且未来一段时间内很难缓解。


CIS是手机摄像头的关键器件,虽然全球手机出货量不增反降,但是手机摄像头配置有很大变化。业内资深人士向集微网表示,去年手机主摄中的双摄比例非常小,今年主摄的双摄比例占据主流,明年主摄的三摄将会成为中高端手机的标配,摄像头使用的数目正大规模增长,CMOS芯片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加。



        再加之,三星、OV、格科微、思比科、比亚迪等CIS主要玩家消耗的是8英寸晶圆产能,但全球8英寸晶圆产能已经供不应求,且晶圆不断涨价,带动CIS也开启了普涨行情。


        CIS普涨:从三星到格科微,从OV到思比科


        据IC Insight统计,2017年全球CMOS图像传感器的销售额为125亿美元,预计2017至2022年,CMOS图像传感器销售量将在11.7%以上的速度增长。其中,在2017年移动CIS市场的出货量方面,Sony以31.5%市占率荣登冠军宝座,三星则是以30.3%市占率紧追在后,豪威科技的市占率为15.0%,位列第三。


        今年下半年CIS普涨的行情,正是由三星领衔。此前集微网曾独家发布,三星已经正式向其代理商发布涨价通知,从8月份开始,三星CIS价格涨幅5-20%。


        随后,格科微发布CMOS Image Sensor产品线的价格调整通知,其中GC030A产品型号价格涨幅最大,涨幅达25%。比亚迪也相继发布CIS产品价格调整通知,其中,BF20A1产品型号价格涨幅最大,涨幅达25%;BF3901产品型号涨幅较小,涨幅达6.7%。


        相比三星CIS产品,格科微和思比科的产品则相对低端,而在国内CIS市场,中低端CIS市场主要是由格科微和思比科占据。除了格科微之外,思比科也已经开始涨价。


        “思比科CIS产品涨幅在3%至33%不等。”思比科市场人士向集微网表示,“我们涨价的产品主要集中在5M和5M以下,供货对象主要是大的手机ODM厂商,以及深圳的中小模组厂商和海外厂商。”


        根据思比科下发的《产品价格调整通知》称,因上游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为持续优化公司提供优质产品及服务的能力,应对市场变化,公司将对如下产品的市场价格进行调整自2018年9月起上调主要产品销售价格,具体如下:


思比科CIS产品调价单


        思比科市场人士表示,“我们产品调价已经开始执行,涨价主要是因为上游晶圆厂商涨价,下游需求又这么大,所以我们只有对市场价格进行调整,涨价已经涨完了,接下来就是正常的市场供货。”


        除了格科微、思比科等中低端CIS产品涨价之外,国内中高端CIS产品也在涨价,其中以OV为代表。据熟悉OV内部情况的行业人士透露,OV在这轮涨价潮中随行就市,最高涨幅在20%左右,没有具体涨幅比例。这是因为OV一直以大客户为导向,具体的案子具体谈,具体涨价多少,可能每家客户都不太一样。


        CIS是电子行业的“眼睛”,不仅相机摄像头需要CIS,像是虹膜识别模块、3D人脸识别模块都会用到CIS,以及汽车电子、智能摄像机IPC的应用面扩大,CMOS传感器需求将持续爆发。随着终端市场的持续带动,摄像头的应用会逐年增加,CIS的需求将会持续提升,涨价短期内也难缓解。


        索尼例外不涨反降,8英寸晶圆涨幅超30%


        不过,在这一轮CIS普涨的行情中还是有例外,行业龙头索尼并没有涨价,反而是部分CIS产品型号价格下降。


        业内人士透露,索尼CIS很多产品型号都已经调价,没有涨价反而有所降价,不过调价的幅度不会很大,其中价格下降的主要是推出较早的一些产品型号,像索尼IMX186型号在价格调整中,就下滑了2%。


        而索尼CIS产品价格之所以不涨反降,主要是因为两大因素。行业资深人士透露,第一是因为对索尼CMOS传感器产能影响最大的是苹果,但苹果手机销量不及预期,苹果对其高端摄像头的预期实现也不是太好,导致今年索尼没有出现CIS紧缺的现况;此外,上游晶圆涨价主要是以8英寸产线为主,而索尼主要由12英寸产线量产,并没有供货紧张的问题。


        众所周知,去年手机摄像头后摄还有用800万的,今年基本都改用1300万起步,前摄由500万主导变成800万、1600万渐成主导。由于像素越高解析度也越高,每块晶圆所能产出的die也就同步减少,像素提高产品升级后,每片晶圆产出Sensor也在减少。这就意味着摄像头产品升级后每片晶圆的产出减少了,整个产能供需失衡,再加之上游8英寸产线晶圆缺货涨价,CIS厂商的成本压力随之提升。


        目前,以8英寸晶圆供货集中的CIS厂商包括三星、OV、格科微、思比科、比亚迪等,而索尼则是以12英寸产线为主,索尼也没有太多低端的CIS产品,不过等明年4800万像素的产品上量之后,索尼可能会出现供应紧张的问题。


        如今除了三星、OV中高端CIS产品在涨价外,低端的CMOS芯片也在大幅涨价。业内人士表示,最关键的原因还是供需关系造成的,因为手机双摄的普及和明年三摄的普及,200万、500万、800万像素的CIS都会增加,整体的用料数量也随之增加;同时8英寸晶圆本身供应就比较紧张,相对来讲CMOS Sensor的利润比较低,从有限的产能中分给COMS Sensor的产能占总体比例也在减少,所以就造成普遍性的缺货涨价。


        思比科市场人士透露,从今年Q2开始,8英寸晶圆涨价达30%。另有业内人士也向笔者证实,今年以来,基材早就开始涨价,8英寸晶圆涨幅至少超过20%-30%,当然具体价格可能每家跟Fabless厂商谈的都有差异,CIS厂商也很难支撑起这么大的涨幅。


        更重要的是,目前8英寸产线产能紧缺的问题解决不了。因为8英寸产线的设备机台已经全部停产,无法再新增新8英寸产线,所以就不存在增加8英寸产线产能的可能性了。


        12英寸晶圆成本理论占优,2020年缺货有望缓解


        事实上,在这波涨价行情之前,CIS市场价格已经处于较低水平,不少图像传感器芯片供应商已经退出毛利不高的中低端市场,主要玩家在减少。而面对8英寸晶圆产能紧缺且短期无解现况,CIS市场行情将如何转变?


        行业资深人士表示,虽然8英寸晶圆紧缺的问题暂时解决不了,但是当CIS价格涨到一定的水准后,产品毛利提升,8英寸晶圆产线分配给CMOS Sensor的产能占比将提升。因为整个8英寸产线的产能不光是做CMOS Sensor,还有很多其他产品,整个产能分配需要平衡。


        而CMOS Sensor之前的毛利较低,8英寸产线留给CMOS Sensor的产能占比也相对较少,等到CIS价格涨到高毛利区间,虽然8英寸产线整体产能不会增加,但分配给CMOS Sensor的产能会增加,这将缓解CIS供需失衡问题。


        当然,除了8英寸产线外,不排除CIS厂商会用到12英寸晶圆,以缓解整个8英寸晶圆缺货的瓶颈。行业资深人士表示,虽然不排除中高端CMOS Sensor会考虑用12英寸晶圆,但成本并不占优势。目前采用8英寸和12英寸晶圆在成本上还是有比较大的区别,现在8英寸产线设备摊销都已经摊完了,而12英寸产线的设备折旧摊销没有完全,相比8英寸也没有成本优势;不过,当12英寸产线的设备折旧逐渐摊销完全之后,理论上,12英寸晶圆相比8英寸晶圆将更具成本优势,这还是一个时间的问题。


        “目前已经没有新建的8英寸产线,整个趋势是都向12英寸产线在转。”上述行业资深人士表示,预计12英寸产线摊销完全时间会到2020年,这主要还是看各家投资12英寸产线投产时间,各家12英寸产线投产周期不一,对利润的需求也不一样,这对12英寸产线摊销完全都是有影响的。


        所以说,短期内CMOS Sensor主要还是采用8英寸晶圆,在8英寸晶圆缺货涨价的背景下,CIS的普涨行情将难以缓解,短期内会持续走俏。这也就意味着,从当前到2020年整个CIS市场还会存在供应紧张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CIS的市场容量还在继续增大,甚至是逐年增大,一方面是消费类产品的带动,像双摄、三摄、四摄的兴起,需求会越来越多;第二个是工业类,像安防监控的应用会越来越多;第三个车载市场,以及不少个人设备的应用会越来越多,这些对CMOS Sensor的应用需求将会持续大增,供货紧张的问题将会持续凸显。


        目前,CMOS sensor的产能主要是由手机带动,明年三摄将会成为中高端手机的标配,这会很占CMOS sensor产能。行业人士表示,今年在中低端CIS市场主要是靠双摄的带动增长比较快,明年三摄会成为中高端手机的标配。


        此外,除了摄像头,屏下指纹也需要用到CMOS芯片,这是CMOS sensor在手机上的一个延伸。一个手机将会用到多颗sensor,如果再加上3D结构和屏下指纹,一颗手机上有可能会出现8颗sensor。


        从市场机遇来看,CMOS sensor产能和需求量将会快速增长,CIS厂商也将迎来产业爆发期。为此,三星专门制定了CIS的战略规划,三星预计其CIS在2020年营收达40亿美元后,2023年将以达成58亿美元为努力目标,挑战全球CIS第一名索尼的王座。同样,索尼也计划将在未来三年内投资6000亿日元(合约53.4亿美元)到以图像传感器为主的半导体产能扩增中,预计将生产能力提高20%到30%。


        不过,三星与索尼之间的竞争似乎“忽视”了一个对手。目前,全球CIS第三的北京豪威和思比科正被韦尔股份收入囊中,一旦韦尔股份完成收购整合,又将是一方“领头羊”,再加之其他厂商持续投入,整个CIS市场将风起云涌。


关键字:CIS 引用地址:CIS缺货普遍涨价有望2020年缓解,索尼三星OV谁是背后大赢家

上一篇:专访深思创芯CEO俞德军 | AI芯片产业过热,创业者需要闹中取
下一篇:分析:Q3成绩喜人,Q4旗舰扎堆,国内手机市场有望回暖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05-03 18:52

CIS持续产能吃紧,CMOS的机会来了
4月8日,华为在国内推出P40系列5G手机。其中,P40 Pro+不仅搭载了多达7个摄像头,还采用了华为迄今最大的手机CMOS传感器(简称CIS),引发消费者热议。此前,小米发布的小米10系列手机,采用了高达1亿像素的CIS,开启5G手机高像素之争。CIS是决定拍摄画质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5G手机厂商不断加码多摄、高进光量、高像素拍摄能力,CIS从业者迎来发展机遇。 手机厂商青睐高像素CIS 从2019年第三季度起,多摄手机逐渐与单、双摄手机平分秋色。日本调查机构Techno System指出,2019年每部手机平均搭载3.2个摄像头,2020年这一数字将达到3.9,预计2023年达到4。今年发布的5G新机中,“华米OV”
[传感器]
韩媒:三星今年起扩大成熟制程产能 来应对CIS等需求增长
三星电子计划从今年起扩大成熟制程代工产能,以应对因长期供应不足而增长的CMOS图像传感器(CIS)产能需求,确保新客户,提高收益能力。 据BusinessKorea 14日报道,三星电子在2021年财报中表示,由于预计需求将持续强劲,正在考虑中长期扩大成熟制程产能。公司正在采取措施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并正在密切考虑通过及时投资建设新晶圆产能。 这是三星电子首次提出在成熟制程上扩大产能的可能性。该公司多年来一直在扩大系统半导体领域的投资。其预计今年将加大投资,扩大成熟制程产能。值得一提的是,其设备投资在2021年创下了历史最高纪录(48.2240万亿韩元),比2020年同期增加了25.3%。 此前,三星电子一直致力于开发先进工艺技术,
[手机便携]
豪威CIS市占率增,这家台湾封测厂受惠
5月13日,据钜亨网报道,由于近期中国手机厂商扩大采用高像素镜头,推动高像素CIS从高端机型渗透至中高端。供应链指出,在需求明显增加的情况下,手机厂为确保供货稳定,已向三星和豪威寻求供货,同欣电长期与豪威合作,同步扩产响应,今年运营有望成长。 SONY、三星和豪威是手机CIS 的前三大厂商,SONY 凭借高像素CIS 的优势拥有高达5成的市占率,排在其后的三星、豪威市占率分别为2 成和1成。 韦尔并购豪威后,今年第一季度纯益达4.45亿元,年增800.03%,半导体占营收比重从20.99%陡升至83.56%。另外,豪威不仅是母公司的成长动力,同时也带动了合作伙伴的业绩成长。在豪威市占率提升的情况下,其已扩大对供应链下单,后段封
[手机便携]
多项因素驱动下,低像素CIS仍是缺货涨价“风暴眼”
在正反面因素碰撞下手机 CIS 芯片市场或将呈现出以下趋势: - 超低像素需求持续火爆; - 手机市场需求能够实现增长,也必然让 CIS 市场受惠 ; - 但同时,受限于 5G 成本的增加,CIS 市场规模因多摄像头带来的增长将会有所放缓; - 英国冒然“解封”存隐患。 自从影像功能在手机上大放异彩,这便成了 CIS 芯片最主力的需求市场,可以说,手机市场出现的各项变化都有可能对 CIS 芯片产业链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2020 年,新冠疫情、中美贸易摩擦对整个消费电子市场的影响不断发酵,手机市场也无可避免,也成为改变 CIS 芯片行业发展路径的两个重要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这两个因素存在较大的不可控性,因此随着事态的发展变化,其影
[手机便携]
多项因素驱动下,低像素<font color='red'>CIS</font>仍是缺货涨价“风暴眼”
小广播
最新手机便携文章
换一换 更多 相关热搜器件
随便看看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4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