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耀总裁赵明正式公布了搭载自研3D结构光、自研石墨烯散热以及512G内存的荣耀Magic2 3D感光版,此版本今日开售。
有趣的是这款机型的开售在行业里面引起了一些讨论,有人认为不少厂商愿意在自研方面“做文章”,不少厂商打着自研科技的旗号为自家产品溢价增值,而细细研究后会发现,这些所谓的“自研科技”似乎只是一个噱头,并未挖掘手机市场用户痛点,也并未给消费者带来优质体验。简单来说就是只为营销做噱头,对消费者体验无用。
对此荣耀总裁赵明表明了自己的立场:荣耀不但了解自研的重要性,同时荣耀也坚持关于自研科技的一个“标准”——任何产品的升级以及自研科技的研发,都要以消费者需求为基准,解决消费者需求痛点。
集微网的观点认为:自研技术对于手机厂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提升产品终端的竞争力必然需要通过研发升级。如何通过自研更好解决消费者的痛点和需求才是科技升级的最终落脚点,并不是需要无用的营销噱头。
自研是必要条件还是充分条件?
以荣耀Magic2 3D感光版为例,其搭载的十项自研技术在业内引发了一些讨论,手机厂商是否真的有必要自研,行业声音有很多。
有人认为整机厂商不需要自主研发,尤其是在行业存在成熟解决方案的情况下。其中小米创始人雷军在谈到“小米无技术”的话题时连续发问:难道做汽车你一定要做发动机吗?我不知道为什么做个整机就没技术?难道不做发动机你就做不了飞机吗?
而知名媒体人项立刚的观点:自研掌握核心技术,不会被别人制约,这对手机厂商的发展是有长远意义的。如同通信技术从2G到3G的升级,如果中国移动没有顶着压力把TD-SCDMA技术研究出来,就不会出现4G时代和欧洲FDD-LTE相抗衡的TD-LTE,也就不会有国内网速和网络覆盖上的优势。
集微网认为,技术自研与否还是需要根据每个厂商的自身情况做判断和相关的投入,并不是要求每个厂商都必需要自研才能生存下去。直接购买技术和方案显然有着更大的成本优势,选择自主研发也是为了企业未来的长远发展做储备。
对于手机厂商和终端企业来说,自研并不是必要的条件,市场都可以容纳,而它们都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活下去。可是如果从用户和行业的角度来看,那答案可能就不一样。
满足消费者需求才是自研的落脚点
据IDC数据显示,2018年全年市场总出货量从2017年4.44亿部降至3.98亿部,降幅达到10.5%。
华为仍是中国王者,OPPO、vivo、小米、苹果位列前五,五大厂商市场份额升至87.5%。这已经是智能手机市场连续5个季度下滑了,厂商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而要想维持不落后就需要提升核心竞争力,紧抓自研科技已经成为业界共识。
我们简单回顾消费者偏爱的自研科技,三星自研OLED屏幕取代了LCD液晶屏幕,这是因为OLED屏幕解决了用户对轻薄、省电及显示效果更好的面板的需求。
作为十周年纪念版的iPhone X登场,Face ID成为最大亮点,其背后的技术支撑就是苹果自研的3D结构光技术。后来的财报数据显示,iPhone X的销量和营收相当不错,让苹果赚得盆满钵满。此后,大量智能手机上开始出现2D面部解锁功能,但在安全和实用性上都远远不如Face ID,苹果iPhone X上首发的3D结构光,让它保持了一年多的优势。
以国产厂商来看,上一年OPPO Find X搭载自研双轨潜望式机构令业界振动,这是因为其创新结构解决了用户对全面屏的渴望,而今年OPPO不仅首发10倍光学变焦技术,还同时将140亿投入到技术研发当中,可见OPPO今年对于技术研发的投入之巨大。
当然国产厂商的创新还有很多,最明显的便是三摄的组合和一系列的快充技术,这些都是解决了消费者对于拍摄和电池续航充电的痛点而出现的。
自研成为打开购买需求的突破口
手机厂商和用户的沟通,无非是通过两个渠道,一是营销,二是产品。
手机厂商们在营销上有一套完整的方法论,用堆料的形式打造高端旗舰,不停地喊口号打标签,却经常出现尴尬的一幕:一样的处理器,一样的屏幕工艺,一样的CMOS传感器,就连生产工艺和模具都有些相似性。
很多消费在看完发布会后都会来询问这两部同等定位或者相似价位的手机究竟有什么不一样。
对于智能手机的高度同质化,用户必然有着深刻的感知,其中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在于是否拥有差异化的产品体验。
这也正是自研科技的魅力所在,相比于直接购买技术或解决方案,自主研发意味着庞大的资金、时间成本,以及诸多的不确定性。如果自研提高了成本又拿不出好技术,用户势必不会买单,等待手机厂商们多半是被淘汰的命运。
在智能手机市场一次次的洗牌后,已然形成了这样的结果:自研技术逐渐和更佳的用户体验画上了等号。
荣耀自主研发的3D结构光就是个例子,其采用行业通用方案的产品,只能做到解锁、美颜等浅层应用,荣耀Magic2 3D感光版不仅摆脱了2D识别的潜在风险,还与手机里的其他应用深度融合,其最终体验与苹果相似甚至超越了它。
快充技术也是如此。尽管高通、联发科都推出了快充的解决方案,OPPO仍旧凭借自主研发的VOOC闪充,让“充电五分钟,通话两小时”的广告词深入人心。荣耀也没有选择大路边的方案,而是自主研发了通过莱茵认证的40W超级快充,进一步解决了充电速度和续航难题,同样成为消费者们青睐的对象。
从用户的角度来看,手机厂商自研是否多余?我们给予否定的答案,因为自研带来的众多创新功能是吸引用户的最好办法,也是解决同质化严重产品的有效途径。
供应链也会有瓶颈,联合研发是趋势
早一段时间,我们曾撰写一文《为什么国产厂商创新比国外多》,里面表明了现阶段国产品牌厂商在创新功能研发投入方面已经有很大的投入,同时从行业产业链来说,其也会联合产业链供应商做相应针对消费痛点和需求的功能开发。
一方面,我们看到类如指纹识别、全面屏等创新几乎全部来自产业链上的方案商,导致不同品牌出现了同样配置的产品,所谓的差异化体验只好体现在系统层面,不客气的说只是UI不同罢了,远远无法满足用户对个性和尝鲜的需求,也就是缺少针对性。
另一方面,手机厂商也有自己的苦衷,国内手机厂商很少参与上游元器件的研发,导致创新的重任落在了大大小小的方案商身上。但不是所有方案商都有足够的研发能力,加上投资回报和营收压力,产品或方案要尽可能多地卖给多家手机厂商。
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智能手机的创新速度正逐渐变慢,即使有新技术的诞生,也会在极短的时间内成为行业标配,“千机一面”的现象仍然存在。
时至今天,产业链虽然还是有不少好的方案可以供厂商使用,但是行业产业链也存在瓶颈,他们没有终端厂商懂消费者,往往做出来的东西没有解决真正消费者的需求或者没有打到消费者的痛点,那么这方面就需要厂商和供应链的合作。
想要改变这样的局面,加强自主研发或联合研发几乎是唯一的出路,某种程度上说是手机厂商的不得已而为之。
正如荣耀总裁赵明所说,荣耀Magic2 3D感光版的自研都是“被迫”的,“目前很多产品设计是受限于供应链的,如果没有自己的东西,又不强力牵引,基本上就是供应链的水准决定你的水准。从我们体系来说,绝对不能让创新的速度慢下来,那我们只有自研,比如自研芯片,除了麒麟之外,还有WIFI,GPS定位,路由器的芯片都是自己做了。”
在CPU、闪存、屏幕等产业链上有着足够话语权的三星,2017年时将11号生产线改成了相机CMOS生产线。彼时正值全球内存价格上涨的时间节点,三星宁肯停掉内存生产线也要上马CMOS传感器,目的正是为了避免被索尼制约。
值得一提的是,在索尼发布的2018年第二季度财报中,半导体业务的销售额达到2544亿日元,同期营业利润为479亿日元,利润率高达18.8%。反观那些正面临亏损或者利润率不足5%的手机厂商,为了尽可能提升销量而不惜让营销动作变形,最终却逃不过 “为他人做嫁衣”的悲哀。
自主研发是手机厂商们未来发展的必要需求
回到引起讨论的荣耀Magic2 3D感光版来看,其十项自研科技当对于消费者来说能解决他们的一定需求。
3D结构光、石墨烯散热、Link Turbo、AI双频GPS导航、40W超级快充等能够为用户带来了全新的使用体验。
我们对比2017年数据,现今中国手机市场集中度仍在加速提升。2017年,华为、OPPO、vivo、小米、苹果五大厂商份额达到75.6%。而到了2018年他们的份额升值87.5%。这也意味大多数中小厂商都出现衰退。
头部厂商的集中令竞争异常激烈,不单是华为荣耀,OV、小米等厂商都不断进行着自主研发的投入。因此自研并不是营销的噱头,而是更多产品力提升的需求,同时也是手机厂商的产品、技术和品牌的重要护城河。
上一篇:韩国政府暗示推迟5G商用化
下一篇:小米上市以来第五次调整企业架构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05-03 19:12
- 热门资源推荐
- 热门放大器推荐
- 消息称 AMD 将入局手机芯片领域,采用台积电 3nm 工艺
- 苹果搁置反垄断报告的请求遭印度监管机构拒绝,案件将继续推进
- 曝iPhone SE 4首发苹果自研5G基带:明年3月登场
- 曝iPhone 17全系首发3nm A19系列芯片:无缘台积电2nm工艺制程
- 供应链称上游元器件要大降价:国产手机现涨价潮后会主动下调售价吗
- 消息称苹果将拿出近 1 亿美元用于解除印尼 iPhone 16 系列销售禁令
- 消息称塔塔公司收购和硕在印度的唯一一家iPhone工厂,深化与苹果合作
- 苹果遭4000万英国iCloud用户集体诉讼,面临276亿元索赔
- 消息称苹果、三星超薄高密度电池均开发失败,iPhone 17 Air、Galaxy S25 Slim手机“变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