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shay推出可为便携式电子设备节省宝贵空间的新款器件

发布者:bluepion最新更新时间:2016-03-07 关键字:探测器  智能  电流 手机看文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宾夕法尼亚、MALVERN — 2016 年 3 月 7 日 — 日前,Vishay Intertechnology, Inc.(NYSE 股市代号:VSH)宣布,推出厚度为0.35mm的超薄1.4mm x 1.8mm miniQFN10封装的音频接孔探测器DG2592和低压双路SPDT模拟开关DG2750,用来替代便携式应用中常用的尺寸较大的miniQFN10和WCSP器件,达到节省空间的目的。新的Vishay SiliconixDG2592音频接孔探测器和DG2750低压双路SPDT模拟开关是采用增强封装的新系列方案中的首批器件。
 

 
典型的miniQFN10和WCSP的高度为0.55mm,而DG2592和DG2750的超薄miniQFN10封装则比前两种封装薄36%,可节省宝贵的PCB空间,让设计师设计出更薄的终端产品,包括手持式保健仪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便携式媒体播放器、数码相机以及可穿戴的物联网(IoT)设备。与WCSP封装相比,增强型miniQFN10更容易进行表面贴装,更适合便携式产品中常用的柔性PCB板。这种封装在环保方面超过目前RoHS标准的要求,完全无铅。
 
DG2592是音频插孔探测器和爆破音控制开关芯片,带有能探测是否有带麦克风、SEND/END控制按键的立体声耳机的集成电路。器件的工作电压为1.6V~5.5V,1.8V下最大静态电流为10μA,最大电阻1.2Ω。MIC偏置开关能迅速实现放电和钳位。探测器的抗ESD能力达到8kV(人体模型)。
 
DG2750是低电阻的双向器件,在不用耦合电容器的情况下,就能切换负摆幅的音频信号。模拟开关使用1.8V~5.5V的电源进行操作,在两个方向上以非常低的失真传送音频信号。器件采用亚微米CMOS低压工艺技术制造,具有非常低的静态电流,闩锁保护大于600mA,达到per JESD78的要求。
 
关键字:探测器  智能  电流 引用地址:Vishay推出可为便携式电子设备节省宝贵空间的新款器件

上一篇:Imagination Technologies推出适于大众市场的新系列 PowerVR GPU 产品
下一篇: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效率促进组部署VERINT语音分析解决方案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05-03 15:23

e-SIM新技术如何运用在智能家居和可穿戴设备领域?
  现在手机大都追求极限纤薄,厂商对机器内部空间的挑剔导致SIM卡多次“惨遭毒手”,不过像e-SIM卡等性技术也开始在 可穿戴设备 上开始普及。下面就随嵌入式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相关内容吧。   最近ARM公司公布了自家的iSIM卡,号称可以在ARM架构的SoC上集成SIM卡,进一步解放手机内部空间。 e-SIM新技术如何运用在智能家居和可穿戴设备领域?   SIM卡相信大家并不陌生,各位打电话、发短信或者使用蜂窝网络功能,运营商提供的SIM卡服务是必不可少的——虽然“分量”不大,但是却包含用户辨识码IMSI、鉴权密钥KI、手机号码等重要信息,对于手机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模块。   ARM公司公布的iSIM卡技术,包括Kige
[嵌入式]
IDC:第四季全球智能设备出货量将达3.62亿部
    北京时间12月11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市场调研公司IDC周一发布报告称,预计今年第四季度全球智能设备出货总量将达到3.62亿部,较上一季度增长19.2%,同比增长26.5%;市场规模达到1692亿美元。今年第三季度,全球智能设备出货总量为3.036亿部,同比增长17.1%;市场规模达到1404亿美元。 在评估一个企业的市场份额时,一直存在争议。一些报告按出货量计算,一些则按销售额计算。IDC最新的报告则把两种计算方式均纳入集中。IDC在报告中指出,按照出货量计算,三星电子今年第三季度的市场份额达到21.8%,苹果位居第二位;但是按照销售额计算,苹果的销售额达到了341亿美元,所有产品的平均销售价格为744美元。(IDC所
[手机便携]
硬怼英特尔说摩尔定律已死,英伟达的人工智能生态建成了
上周英特尔刚在北京开了个规格不小的会议,发布自家 “Cannon Lake”10纳米晶圆的同时,高喊出摩尔定律还没有终结。 今天,依然穿着皮夹克的英伟达掌门人黄仁勋,在 GTC China 上直接硬怼 Intel,说出摩尔定律已经终结。原因是“设计人员无法再创造出可以实现更高指令级并行性的CPU架构。”“晶体管数每年增长50%,但CPU的性能每年仅增长10%。” 强调 GPU 的未来价值,是近两年英伟达在人工智能风口上一直在做的事情。而今年的 GTC China,英伟达想要展现的东西已经非常清晰:基于 GPU 计算力的人工智能生态。 人工智能生态的影响力究竟有多大?最直观的体现是:今年,有 2.2 万人参加英伟达的 GTC 大
[物联网]
硬怼英特尔说摩尔定律已死,英伟达的人工<font color='red'>智能</font>生态建成了
铜导线的直径与能载的电流大小的关系表
导线的载流量与导线截面有关,也与导线的材料、型号、敷设方法以及环境温度等有关,影响的因素较多,计算也较复杂。各种导线的载流量通常可以从手册中查找。但利用口诀再配合一些简单的心算,便可直接算出,不必查表。 1. 口诀 铝芯绝缘线载流量与截面的倍数关系 10下五,100上二, 25、35,四、三界,. 70、95,两倍半。 穿管、温度,八、九折。 裸线加一半。 铜线升级算。 口诀对各种截面的 载流量 (安)不是直接指出的,而是用截面乘上一定的倍数来表示。为此将我国常用导线标称截面(平方毫米)排列如下: 1、1.5、 2.5、 4、 6、 10、 16、 25、 35、 50、 70、 95、 120、 150、 185
[模拟电子]
136年后人类再不用上班:人工智能全部包揽
据牛津大学和耶鲁大学研究人员近日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10年后所有的卡车都将实现自动驾驶,36年后最精细外科手术将由机器人来完成。下面就随手机便携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相关内容吧。 136年后人类再不用上班:人工智能全部包揽 该报告指出,2027年人工智能将取代所有的卡车司机,2053年人工智能将取代人类来执行最精细外科手术。未来50年内,还会有更多的人类工作将被人工智能技术所取代。 这项研究基于对352位人工智能研究人员的调查。调查人员发现,在未来10年,最可能被自动化取代的任务是机械性任务。2024年,机器翻译将超越人类的表现。2026年,机器人可能写出比人类更好的高中作文。 对于那些更复杂、更具创造性的任务,如著书或解高
[手机便携]
数码论:LG之后,下一个退出智能手机业务的会是HTC吗?
前几天LG电子正式宣布将退出智能手机业务。LG电子在一份监管文件中表示,其移动通信部门将不再生产和销售手机,理由是该部门业绩长期低迷和行业竞争激烈。 LG退出智能手机业务不禁让人唏嘘,要知道LG的智能手机业务曾经辉煌一时。2008年,LG电子方面称其全球手机实际销量突破1亿部,成为全球第三大手机厂商。 与LG的情况类似,目前另外一个厂商HTC的智能手机业务也处在半死不活的状态,容易让人觉得HTC很有可能会步LG的后尘。 HTC的智能手机业务充满了传奇的色彩。HTC最早靠代工PDA起家,后来转型做智能手机,通过与谷歌、运营商合作,HTC发布了第一款预装Android操作系统的智能手机——T-Mobile G1(代号HTC D
[手机便携]
数码论:LG之后,下一个退出<font color='red'>智能</font>手机业务的会是HTC吗?
为何说RFID技术是未来智能交通领域新力量
   RFID 作为安防及物联网的关键技术之一,目前相关的产品和系统解决方案日渐丰富,市场应用也逐渐深入,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延伸。伴随着智能交通发展 RFID 技术也迎来了新机遇,在诸多无线连接通信及识别技术中脱颖而出。 RFID 技术在促进智能交通落地的同时,自身也得以更深入地发展应用。下面就随汽车电子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相关内容吧。   RFID技术的迅速普及与其诸多性能特点分不开,诸如可快速扫描,体积小型化,形状多样化,可重复使用,穿透性和无屏障阅读,数据记忆容量大,抗污染能力及耐久性强等环境适应能力优势。RFID技术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到城市交通管理领域,该项技术应用于交通领域的一种重要载体被称为汽车电子标识,又称电子车牌,是一
[汽车电子]
国内汽车半导体行业将充分受益于汽车智能化升级趋势
智能网联 与自动驾驶正在重塑 汽车 行业,越来越多的创新技术及产品应用到汽车当中。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可持续运输司司长李玉伟在会上分析,智能网联汽车是大幅减少道路交通事故的新希望,这一产业的成功将取决于创新能力和法规标准的支持,而发明创新将可促进其广泛应用。 智能化汽车是通过搭载先进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装置,融合信息通信、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实现车内网、车外网、车际网的智能信息交换、共享,具备信息共享复杂环境感知智能化决策自动化协同控制功能,与智能公路与辅助设施共同组成智能移动空间和应用终端的新一代智能出行系统。 对于当今汽车产业的机遇与挑战, 智能网联 汽车让汽车百年历史产生新变革,也带来了产业
[汽车电子]
小广播
最新手机便携文章
换一换 更多 相关热搜器件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4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