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公司曾是公认的印钞机 现在却“大崩溃”

发布者:czm721002最新更新时间:2016-06-06 来源: 中国企业家关键字:软银  阿里巴巴  股份  抛售 手机看文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近期又一家国际大公司陷入了困境。

  据媒体报道,曾被誉为“互联网帝国幕后王者”的软银,为了减少自身负债,忍痛割爱,首次抛售持有阿里巴巴的股份。

  要知道,阿里巴巴2014年在纽交所上市时,软银曾凭借手中持有的阿里股份赚的盆满钵满。孙正义个人财富净值也因此达到166亿美元,重回日本首富位置。

  阿里巴巴的价值难以估量,如果不是软银深陷危机,它怎么可能断臂求生,抛售阿里股份?

  公认的“印钞机”卡壳了 

  在软银之前,另一家国际大公司雅虎同样陷入困境。这家公司更惨,不仅卖专利,低价抛售核心业务,为了维持运营,还将本来用于建设未来全球总部的地块出售。

  不仅仅是雅虎和软银,伴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不少曾经被认为是最赚钱的商业帝国都走向没落,例如大家熟知的朗讯科技、摩托罗拉、柯达、王安电脑公司等....这些昔日的巨头,要么被收购,要么申请破产。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虽然,这些公司处在不同的行业,衰败的原因也各有不同。但这些国际大公司在发展过程中,都曾犯过一个相同的错误,那就是“买买买”。

  “买买买”给大公司带来的苦果 

  面对新的商业潮流,这些国际的大公司把希望寄托于通过并购创新型公司以取得高速增长,或者满足资本市场的预期,从而忽视客户的实际需求和自身的创新和研发,最终导致公司体量“虚胖”,企业文化庞杂,创新乏力等问题,慢慢被用户和市场所抛离。

  上文提到的软银和雅虎也犯过这个错误。

  自2013年以来,软银一直债台高筑,在抛售阿里股票之前,软银已身负1000亿美元债务,这与他收购的Sprint(美国第三大运营商)一直亏损有很大的关系。

  2012年10月,软银斥巨资收购Sprint多数股权;2013年7月,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批准了软银以216亿美元对Sprint的并购。收购完成后,软银拥有Sprint公司78%的股权,成为日本第一大运营商、继中国移动和Verizon之后的全球第三大运营商。

  但在收购完成后,Sprint亏损不断增加,客户不断流失。2013年第2财季Sprint净亏损6.99亿美元,2014年第2财季Sprint净亏损7.65亿美元;而2014-15财年, Sprint亏损15亿美元。

  据彭博统计的数据,软银已身负超过1000亿美元的债务,因过于庞大,美国评级机构穆迪已把软银的长期信用评级降至垃圾级。

  而面对商业环境的变化,雅虎曾寄希望通过收购初创公司以推动公司业绩的增长。自1997年以来,雅虎已收购了超过120家初创公司。据美国知名财经频道CNBC网络版报道,雅虎成立至今已动用约170亿美元进行收购。事实证明,这些并购并没有提升雅虎的估值,反而将雅虎拉入了泥潭。

  再看看世界手机鼻祖摩托罗拉。

  1928年,33岁保罗·加尔文(Paul Galvin)创立摩托罗拉公司。在创办之初,保罗·加尔文就把利润放在公司最重要的位置。从1959年到1990年(保罗·加尔文卸任董事长的那一年),摩托罗拉年营收从2.9亿美元飙涨至近110亿美元。1994年,摩托罗拉跃居财富500强美国上市公司排行榜的第23位,营收规模达220亿美元,净利润接近20亿美元,摩托罗拉曾是世界公认的印钞机。

  摩托罗拉是数字蜂窝技术的早期开发者,1980年代末,保罗·加尔文主张用Iridium(铱星)卫星系统来提供蜂窝系统不能做到的全方位覆盖。1991年,摩托罗拉对铱星实施收购计划。铱星曾被追捧为“创新性、革命性”的通讯工具,但由于用户稀少、话费昂贵而无法持续推进。2000年3月,铱星公司正式破产,摩托罗拉为此损失了近50亿美元。铱星的破产被解读为摩托罗拉开始走向衰败的分水岭。

  当然,摩托罗拉无视客户,拒绝常识,也是他走向衰落的重要原因。2007年乔布斯发布了第一代iPhone,彻底颠覆了用户对手机的定义,彼时,摩托罗拉仍在力推Razr(RAZR主要是摩托罗拉超薄手机系列),对Razr抱有幻想,拒绝改变。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2011年8月15日,谷歌宣布以12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摩托罗拉移动公司。不过谷歌对摩托罗拉仍不看好。2012年,谷歌将摩托罗拉核心专利以外的机顶盒出售给了Arris公司;2014年,将摩托罗拉手机业务出售给了联想集团。而据近期联想集团发布财报显示,截至2016年3月31日,联想集团2015财年收入为449.12亿美元,同比减少3%,净亏损1.28亿美元。

  从一个百年的商业帝国,到像被踢来踢去的皮球,摩托罗拉的商业史令人唏嘘。

  另一个受累于并购的例子是朗讯科技。这家成立于1996年,出身AT&T(美国第二大移动运营商),曾连续两年被《MIT技术评论》评为全球电信领域技术最强的企业,还拥有美国国宝级研究机构——贝尔实验室的企业,最终也难逃被收购的命运。

  巅峰时期的朗讯科技,市值高达1340亿美元。但在2002年9月,它的股价一度跌到每股几美分,被评为垃圾股,员工也由鼎盛时期的15.3万,裁员至3.5万人,一度曾濒临破产。2007年,朗讯科技寻求与法国的阿尔卡特公司合并。但合并后的阿尔卡特-朗讯连续亏损5年,累计亏损达124亿美元。最终于2015年4月被诺基亚以156亿欧元收购。

  从1996年创立到2002年9月被评为垃圾股,这6年的时间里,朗讯科技共经历了36次并购。它寄希望于通过并购,快速取得收入,以带来高增长和高市值。结果事与愿违!

  当然,朗迅科技的由盛转衰也跟全球电信业走下坡路的大环境有一定关系。

  ‘前车之签,高增长不能寄希望于并购 

  知名财经作者吴晓波曾经在他的一个视频节目“百年企业的要诀”中总结了企业“基业长青”的三个要点。一要紧抓市场需要,时刻以客户为中心;二要注意控制成本;三是要创新,掌握核心技术。而“买买买”的并购手段,对于企业来说,绝不是“基业长青”的良策。

  “并购”手段用的好,对企业来说只能算是锦上添花,但想靠“并购”实现跨越式的增长,从长远看,只能是痴人说梦。

  反观中国的一些公司,他们确实存在“有管理,没技术”的困境。他们寄希望通过并购来带动高增长,以满足资本市场的期待,却忽略了最核心的两部分,市场需求及创新技术。长此以往,这些企业慢慢就会变成病危的“大象”,逐渐被市场抛弃。


  那么,企业衰败之前有没有什么症状?

  知名媒体人侯昌曾总结了“预示公司衰落的个10征兆”。我们再次重提,希望给大公司和企业家以启示。

  一、不再受关注,包括被黑。

  二、公司不再是人才的首选。

  三、公司不仅慢,而且傲慢。

  四、产品和服务渐渐被习惯。

  五、提出很多未来科技,但短期没产品。

  六、不能以开放的心态看待自己领域的竞争。

  七、开始进入自己的上下游。

  八、开始高调进攻其它成熟市场。

  九、对广告报以不切实际的期望。

  十、企业给人感觉越来越公关。
关键字:软银  阿里巴巴  股份  抛售 引用地址:这些公司曾是公认的印钞机 现在却“大崩溃”

上一篇:台积电拚制程 研发支出/工程师总数创新高
下一篇:震惊!昆山富士康内部员工揭秘6万人离开真相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05-03 15:37

为全球发展树立样板 华为催熟TD-LTE商用
去年,让TD-LTE阵营又喜又忧的是海外TD-LTE的率先商用。喜的是TD-LTE已经有商用网络,可以缩短与FDDLTE差距;忧的是如果建网不理想,将为TD-LTE全球市场拓展带来负面影响。4月中旬,华为无线网络业务部TD-LTE&TDS&WiMAX产品线总裁邓泰华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专访时,略带兴奋地表示,由华为作为主供应商、日本软银运营的目前最大的TD-LTE商用网络在其国内商用的四张LTE网中,质量最好。自今年2月商用放号以来,日本软银TD-LTE用户数稳定增长,其更计划在年内发展用户至百万量级。软银的商用经验和示范效应,不仅影响海外市场,对中国市场也不乏裨益。 将软银做成全球商用样板 日本四个LTE网络关键指标拉网测
[网络通信]
想去阿里吗,来看看马云都喜欢什么样的员工吧!
5月10日阿里日,阿里巴巴创始人之一蒋芳接受了媒体的采访。就马云喜欢什么样的员工、朋友,阿里最缺什么样的人才等大家感兴趣的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下面就随手机便携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相关内容吧。 想去阿里吗,来看看马云都喜欢什么样的员工吧! 蒋芳是马云的学生,阿里巴巴集团的创始之一,现任阿里巴巴集团国际业务特别助理&副首席人才官。 蒋芳表示,马云喜欢有趣的人,一个人肯定有缺点有优点,他从来不觉得要交往的人需要各方面都好,各方面都棒,就像个模范,才是他值得交的人,他不是。他非常欣赏有趣的人,有个性的人,但他希望这个人不要太狭隘。 “如果这些有趣和有个性的人纯粹是为自己,言必最后都是自己的利益,这种朋友就很难交了”,蒋芳说道。
[手机便携]
金冠股份前三季度实现营收6.5亿元,净利润同比增116.72%
10月28日晚,金冠股份发布2021年第三季度报称,该季度实现营收2.5亿元,同比增长10.6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08.3万元,同比增长117.3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亏损1265.6元,亏损同比缩小58.40%。 2021年前三季度,金冠股份实现营收6.5亿元,同比增长16.7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123.6万元,同比增长116.7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亏损2182.1万元,亏损同比缩小76.84%。 公开资料显示,在智能电网设备业务领域,金冠股份是国内智慧电网、泛在电力物联网的主流供应商。核心产品包括智能电气成套开关设备及其配套元器件、智
[手机便携]
金冠<font color='red'>股份</font>前三季度实现营收6.5亿元,净利润同比增116.72%
出售25%ARM股份 这是要做什么?
  北京时间3月8日消息,据外媒报道,知情人士称,在主要投资者想要将芯片厂商 ARM 控股纳入他们的投资组合后,软银 集团计划将 ARM 的25%股份出售给一家科技基金。该基金由软银 与沙特联合创建。下面那就随嵌入式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相关内容。   知情人士称, 软银 将以80亿美元出售这部分 ARM 股份。这笔交易并不属于软银此前承诺向愿景基金(Vision Fund)投资250亿美元的一部分。   软银创始人孙正义(Masayoshi Son)正与沙特、阿布扎比穆巴达拉发展公司以及其他投资者建立一只规模为1000亿美元的投资基金,该基金将会使得孙正义成为全球最大的科技投资者之一。软银在去年9月斥资320亿美元收购了
[嵌入式]
京东方拟购法国SES股份 加速布局物联网
英媒称,中国液晶面板大厂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17日公告称,其子公司京东方科技(香港)公司将组建合资公司(SPV),以不超过每股30欧元的价格收购法国零售数字化解决方案提供商SES-imagotag SA公司50.1%以上股份,布局物联网领域。   据路透社6月19日报道,公告指出,京东方将向其香港子公司增资,并由后者与SES的管理层等共同出资设立SPV,出面收购SES控股权。SPV注册资本不超过2.5亿欧元,其中京东方香港出资不超过2亿欧元,持股比例不低于70%。收购资金除了注册资本金外,其余通过境外融资和/或股东借款方式解决。   报道称,目前京东方已完成相关法务、财务尽职调查,由SPV先通过大宗交易收购SES股东50.0
[手机便携]
28亿美元收购机器人公司AutoStore System40%股权
  后疫情时代,国内机器人市场发展迅速。同时,机器人领域保持积极发展势头。在即将过去的2021年4月份,机器人行业便动态不断。那么,具体都有哪些机器人事件值得关注呢?智能制造网部分整理如下:    软银28亿美元收购机器人公司   4月6日,软银集团宣布,计划斥资28亿美元收购仓储机器人公司AutoStore System 40%股权。据了解,AutoStore System成立于1996年,是挪威AutoStore AS的子公司,主要提供仓储移动物流方案以及机器人软件。    优必 选物流机器人项目落地无锡   4月8日,《无锡太湖湾科技创新带发展规划(2020-2025年)》无锡经开区行动纲领发布会暨重大项目签约仪
[机器人]
马云的野心,暴露了阿里巴巴和华为的差距
     程凯 最近阿里巴巴CEO马云参观了美国《财富》杂志办公室,说了几句话特涨中国人志气的话,比如说,“虽然目前海外业务仅占到阿里巴巴的5%,但他预计在10年内这一比例将达到40%。”,再比如说,从未将亚马逊视作竞争对手,“我们的目标不是成为亚马逊。而是帮助每一家公司都变成亚马逊。” 马云不把亚马逊看作竞争对手,那是因为在中国国内淘宝加天猫是绝对的电商老大,亚马逊这个外来户根本不值一提,虽然亚马逊是美国电商的老大,但和众多海外巨头一样,到中国市场来就水土不服。不管出自什么原因,亚马逊干不过淘宝,微软的MSN干不过QQ,更别说微信,谷歌也没有干过百度,就算是UBER也没干过滴滴。 但是,如果把事情倒转过来,这几位在中
[手机便携]
宏光半导体配售新股并宣布协鑫科技创办人认购股份及6,000万份认股权证
宏光半导体配售3,000万股新股并宣布协鑫科技创办人朱共山先生认购6,000万股认购股份及6,000万份认股权证 扩大股东基础及增强资本实力奠定GaN领域发展战略 香港, 2022年8月8日 - (亚太商讯) - 宏光半导体有限公司(「宏光半导体」,连同其附属公司统称「集团」)宣布按配售价每股3.20港元向不少于六名承配人配售3,000万股新股份(「配售股份」) 。此外,集团已与由协鑫科技控股有限公司创办人、主席兼执行董事朱共山先生(「朱先生」)间接全资拥有的常盛有限公司(「战略投资者」)订立投资协议(「投资协议」)。据此,集团已有条件同意发行,且战略投资者已有条件同意认购6,000万股认购股份(「股份认购事项」)及6,0
[半导体设计/制造]
小广播
最新手机便携文章
换一换 更多 相关热搜器件
随便看看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4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