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纳米都不叫事 首个打破物理极限的1纳米晶体管诞生

发布者:快乐的小鸟最新更新时间:2016-10-10 来源: 太平洋电脑网关键字:摩尔定律  纳米  CPU 手机看文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今天对于普通人来说可能没有什么意义,但对于计算机技术界来说绝对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据外媒报道,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的一个团队打破了物理极限,将现有最精尖的晶体管制程从14nm缩减到了1nm。

  晶体管的制程大小一直是计算技术进步的硬指标。晶体管越小,同样体积的芯片上就能集成更多,这样一来处理器的性能和功耗都能会获得巨大进步。多年以来, 技术的发展都在遵循摩尔定律,即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元器件的数目,约每隔18-24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换言之,每一美元 所能买到的电脑性能,将每隔18-24个月翻一倍以上。眼下,我们使用的主流芯片制程为14nm,而明年,整个业界就将开始向10nm制程发展。

  不过放眼未来,摩尔定律开始有些失灵了,因为从芯片的制造来看,7nm就是物理极限。一旦晶体管大小低于这一数字,它们在物理形态上就会非常集中,以至 于产生量子隧穿效应,为芯片制造带来巨大挑战。因此,业界普遍认为,想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突破现有的逻辑门电路设计,让电子能持续在各个逻辑门之间穿梭。

  此前,英特尔等芯片巨头表示它们将寻找能替代硅的新原料来制作7nm晶体管,现在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走在了前面,它们的1nm晶体管由纳米碳管和二 硫化钼(MoS2)制作而成。MoS2将担起原本半导体的职责,而纳米碳管则负责控制逻辑门中电子的流向。不过这一研究还停留在初级阶段,毕竟在14nm 的制程下,一个模具上就有超过10亿个晶体管,而要将晶体管缩小到1nm,大规模量产的困难有些过于巨大。不过,这一研究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新 材料的发现未来将大大提升电脑的计算能力。

关键字:摩尔定律  纳米  CPU 引用地址:10纳米都不叫事 首个打破物理极限的1纳米晶体管诞生

上一篇:觉得今年iPhone 7升级没动力?我们来看看iPhone 8长什么样
下一篇:从iOS 10.1这个强制提示聊聊“64位”对苹果有多重要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05-03 15:53

区块链能为芯片/智能手机、IoT带来哪些颠覆
化名为“中本聪”的学者在2008年发表《 比特币 :一种点对点电子现金系统》之后,不会想到某一天基于 区块链 技术而产生的比特币价格暴涨至2万美元。而吴忌寒在几年前起家的比特大陆,尽然去年一跃成为国内IC设计业龙头,几有超过华为海思之风头。一路起伏走高的价格不仅催生出了大量的“矿工”,更引发了全产业链和资本圈的跟风,而到底区块链能为智慧产业中的 芯片 、智能手机甚至IOT带来哪些嬗变? 在监管政策似松还紧之际,到底是静观其变还是投身其中,这切实命系未来。   01 区块链的“哲学” 简单来说,“区块链”是指一种分布式、点对点的数据库账本,简单意义上理解就是融合了P2P、加密算法等技术的多个连在一起的数据库,数据库之间两两直接相通,
[嵌入式]
基于8086 CPU的单芯片计算机系统的设计
1 引言 随着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工艺的发展,在一颗芯片上集成上百万甚至上亿个晶体管已成为现实。现在,芯片厂商都以面积最小化、功能最大化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深亚微米效应理论及IP 核技术越来越受到理论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系统芯片是当前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电子管计算机、晶体管计算机、集成电路计算机和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它的发展一直是将越来越多的功能集成在越来越小的空间内。可以预见,在某些特定领域,半导体制造业朝着整合型单芯片系统的总体趋势将会日益明显。 所谓单芯片计算机即是将传统PC 机箱里的主板上的芯片组、CPU、内存、显卡、声卡和网卡等最大限度的集成在单个芯片中。单芯片计算机与传统PC 相比,重量、体积和
[单片机]
基于8086 <font color='red'>CPU</font>的单芯片计算机系统的设计
利用石灰石腻子产生电荷:新型摩擦生电纳米发电机问世
美国阿拉巴马大学亨茨维尔分校科学家研制出了一种新型摩擦生电纳米发电机,可为小型设备供电。该发电机使用石灰石腻子发电,与传统摩擦发电方法相比,能节省大量成本。相关论文发表于最新一期美国化学会《ACS Omega》杂志。 研究示意图 图片来源:美国化学学会《ACS Omega》杂志 摩擦生电纳米发电机于2012年首次面世,是一种将机械能或热能转化为电能的小型设备,用于小型无线自主设备,如可穿戴电子设备、状态监测和无线传感器网络。典型的使用场景包括心脏监测仪植入物、农场动物佩戴的生物芯片转发器、在轮胎压力低时提醒驾驶员的传感器等。 摩擦生电纳米发电机通过行走、振动、轮胎转动、风吹或水流等运动,使两个物体相互接触或移动摩擦时,在它们
[电源管理]
利用石灰石腻子产生电荷:新型摩擦生电<font color='red'>纳米</font>发电机问世
Intel过去五年CPU漏洞全搞定
  Spectre幽灵、Meltdwon熔断安全漏洞事件近来引发广泛关注,而作为技术实力超一流雄厚的芯片巨头, Intel 的行动也是果断迅速,一方面对现有产品进行修复,另一方面也在调整未来产品。下面就随嵌入式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相关内容吧。    Intel  CEO科再奇刚刚亲自撰文,公布了这次漏洞事件的最新进展,颇为振奋人心。 补天完毕!Intel过去五年CPU漏洞全搞定   科再奇首先表示,本次事件给整个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全球数千名工程师不知疲倦地工作,目的就是保护客户和他们的数据安全,即便是竞争对手也在密切合作,科再奇对所有人表示了由衷的感谢。   在今年初的CES大展上,科再奇发表演讲时也明确做出了安全
[嵌入式]
重回摩尔定律两大武器... EUV+三五族 成大势所趋
    英特尔在14奈米及10奈米制程推进出现延迟,已影响到处理器推出时程,也让业界及市场质疑:摩尔定律是否已达极限?不过,英特尔仍积极寻求在7奈米时代重回摩尔定律的方法,其中两大武器,分别是被视为重大微影技术世代交替的极紫外光(EUV),以及开始采用包括砷化铟镓(InGaAs)及磷化铟(InP)等三五族半导体材料。 摩尔定律能否持续走下去,主要关键在于微影技术难度愈来愈高。目前包括英特尔、台积电、三星等大厂,主要采用多重曝光(multi-patterning)的浸润式微影(immersion lithography)技术,但当制程技术走到10奈米世代时,高密度的逻辑IC需要进行至少4次的曝光制程,制造成本自然大幅拉高。 为
[手机便携]
美科学家利用聚焦电子束实现更快速的纳米3D打印方法
佐治亚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利用聚焦电子束开发了一种更快速的纳米3D打印方法。他们发明了一种微小的高能超音速气体射流,以加速前体材料的沉积。该技术可以发掘出热力学现象以及3D纳米加工的新应用。 聚焦电子束引导沉积 聚焦电子束诱导沉积(FEBID)是3D纳米加工的直接方法。一束高能电子和一股热激发前体气体聚焦在基板上的同一点上。当电子束撞击基板时,材料分子就会沉积。通过精确控制,这种方式可以制造复杂的纳米3D结构。除了高沉积精度外,FEBID技术还可以打印大尺寸,并支持广泛的材料。 FEBID过程的例证。图显示注入(1)前体气体颗粒扩散(2)和释放物质(3)形成受控表面和金属连接原子(4)。图片来自Beilstein
[嵌入式]
美科学家利用聚焦电子束实现更快速的<font color='red'>纳米</font>3D打印方法
台积电4nm工艺:天玑9000 CPU能效领先骁龙8 Gen1高到49%
2月初到现在,高通及联发科分别发布了新一代5G处理器骁龙8 Gen 1及天玑9000,两家都上了ARMv9指令集为基础的X2超大核,只是前者是三星4nm工艺,后者是台积电4nm工艺,性能差不多,但天玑9000的CPU能效要领先前者49%。   数码大V@肥威爆料称,他收到了一份有关天玑9000的AndSPEC06测试数据,对比了这两款处理器的CPU性能及功耗表现。   首先是X2超大核,天玑9000及骁龙8 Gen 1的性能差不多,都在48分左右,但天玑9000的功耗只有2.63W,骁龙8 Gen 1是3.89W,换算成能效的话,两者性能/watt数据分别是18.54和12.43,天玑9000领先8 Gen 1高达49
[手机便携]
台积电4nm工艺:天玑9000 <font color='red'>CPU</font>能效领先骁龙8 Gen1高到49%
日本展示512核芯片 浮点运算每秒5120亿次
                Grape DR处理器采用90nm制程,由台积电代工,尺寸为17×17mm   11月7日消息,日本东京大学6日发布了GRAPE-DR处理器及芯片组。GRAPE-DR为一颗数学协处理器,有512个核心,晶体管数约为3亿个,由台积电以90纳米制程制造。   目前实验用的主机板只能容纳1个 Grape DR 处理器,今年底将开发能配备4个该处理器的主机板。东京大学平木敬教授表示,512核心的GRAPE-DR处理器在实验中达到500MHz与每秒5120亿次浮点(512Gflops)的运算能力,最大功耗60W,每消耗1W电力可得到8.5Gflops的运算效果。   日本GRAPE超级计算机系列在行
[焦点新闻]
小广播
最新手机便携文章
换一换 更多 相关热搜器件
随便看看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4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