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的“脑洞”有多大? 院士:目前太依赖计算

发布者:ArtisticSoul最新更新时间:2017-05-15 关键字:人工智能  脑科学 手机看文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就像打了一剂强心针,当世界上第一台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的光量子计算机横空出世后,人们对人工智能时代的期待似乎有了更多的底气:超越经典的量子计算机已经有了,打败超级计算机的量子计算机还会远吗?下面就随手机便携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相关内容吧。

一旦后者实现,人类将再次以计算能力为傲,窥探人类大脑的奥秘,从而扫除人工智能研究的一大障碍。目前来看,面对人类大脑,这个虽然只有1.5公斤左右重,却拥有1011个神经元的家伙,让人类束手无策——要模拟整个大脑的计算能力,世界上目前任何一台计算机都难以胜任。

在近日由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办,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等协办的“脑科学与人工智能”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上,就有不少业内人士提出这样的遐想:建设支持深度学习的新型计算机群,已成为一些人工智能研究的必然选择,那么人工智能研究究竟需不需要量子计算机那样的计算能力?

“我们今天的科学家,尤其是计算机科学家,把‘计算’用得太狠了,对‘计算’的依赖甚至有些‘贪得无厌’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李德毅却在论坛上给大家泼了冷水。在他看来,人工智能学者不能只盯着“计算认知”,一味要求 “人脑”研究的步伐有多快,而要拿出更多的精力放在“记忆认知”和“交互认知”上。

脑科学能启发人工智能的并不多?

李德毅之所以对“计算认知”不感冒,还要从谷歌公司的一则报道说起——

2015年5月15日,谷歌对外称该公司旗下无人驾驶汽车有上百万英里的测试经验,大致相当于人类75年的驾龄。

“这75年的驾龄是如何‘计算’出来的?”这引发了李德毅的思考:当无人车上路、发驾照提上日程,驾驶认知“度量”已经成为各国交管部门当务之急时,脑认知该如何度量?信息是用“比特”来度量,能量是用“焦耳”来度量,那么脑认知呢?

脑科学学者似乎并未给出这样的答案,人工智能学者也就无从得到启示。

这成了一个隐喻:脑科学、人工智能,两个同属21世纪的前沿学科,在过去数十年间彼此相对独立,鲜有交叉。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蒲慕明在当天的论坛上也提到,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都是如此,不过随着研究手段不断丰富,研究领域不断突破,两者的交叉融合成为热点,甚至出现一个新的研究名词,类脑智能。美国、欧盟都相继启动相关研究计划,中国也启动了脑计划。他说,中国的计划是将脑科学和人工智能结合得最为紧密的。

比如,现在流行的深度学习,就是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一个应用,这些人工神经网络都可以从神经科学的一些规律中得到灵感。蒲慕明说,比如可以借鉴神经突触的可塑性、记忆储存、提取与消退,等等。

不过他也承认,目前的脑科学研究能启发人工智能的并不是特别多。

蒲慕明给出一个类比,当前的脑科学研究,仅相当于物理、化学等学科在19世纪末期的研究水平,“要完全理解大脑,可能是几个世纪的事情,而不是我们这个世纪就可以达到的。”他说。

那为何还要做类脑研究,蒲慕明说,必须要在这个时候做一些适当的应用,假如不把已经知道的知识应用到对脑疾病的诊断、干预和治疗上,那么到2050年我们的医疗系统很可能要面临崩溃——那时你会发现仍然没有一个脑疾病能够治愈。

相应地,人工智能的应用也是如此。他说,不一定非要完全搞清楚,神经科学一些具有阶段性的成果,也可以给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启发。

什么是人类最重要的智能行为?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谭铁牛就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得出一个结论:“模式识别”是人类最重要的智能行为,也是人工智能重要的研究内容——机器的“模式识别”能力,在一定程度或者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机器智能“类人”的程度。

在当天的论坛上,谭铁牛举了几个模式识别的例子。比如语音识别,近些年突飞猛进的科大讯飞,能将维吾尔语翻译成汉语,汉语翻译成维吾尔语;再如步态识别,在看不到人脸、虹膜和指纹的时候,就能通过步态在几十米外感知到其身份。

此外,还有图像识别,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人脸识别,早在几年前马云刷脸支付已经引爆舆论热点。谭铁牛本人就在进行虹膜识别的研究,并建立了目前国际上规模最大的共享虹膜图像库,被多国共享使用。他说,这不仅可以用在手机上,还可在查找丢失儿童上发挥作用。

谭铁牛说,模式识别的技术瓶颈可通过借鉴生物的机理改进,未来生物启发的模式识别在人工智能领域前景可期。其最终追求,是希望模拟逼近人的模式识别,这是非常艰巨的过程。

他也提到,模式识别的主要瓶颈在于鲁棒性、自适应性和可泛化性。

鲁棒性,说白了,就是人工智能“够不够皮实”“是不是稍微有点扰动,就会出错”。谭铁牛举了一个例子,比如在酒会上聊天,背景噪音比较多,如果想听清其中某一个人的声音,就要忽略或者抑制背景中其他对话的干扰——人类可以做到这一点,也就是听觉系统所谓的鸡尾酒效应,但人工智能可以吗?

所谓自适应性,则比较容易理解,谭铁牛说,人类的眼睛会随着灯光的变化、环境的变化进行调整,这说明自适应性非常强。这一点可以应用到人工智能上,比如人脸识别,有一位朋友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没见,再见面是否还能认出来?他说,现有的模式识别在这方面还不是很理想。

可泛化性,说白了就是“举一反三”。谭铁牛说,当小孩认识苹果后,即便只记住了一次,也可以识别其他类型的苹果,这说明人类看到一个东西后,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而知其所以然,就是人工智能领域所说的“深度学习”。但目前的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必须建立在大量数据的基础之上,这一点也有待进一步研究。

谭铁牛说,要解决这3个问题,关键还是看人类本身,在微观层面上,人工智能的模式识别可借鉴人类的神经元,神经元有兴奋性、抑制性、功能可塑性和传播性。科学家受到这个启发,增强了模式识别动态系统的稳定性。

无人驾驶是人工智能的突破口?

李德毅已经找到了一个实践的突破口:自动驾驶。他说,无论是对话、诗词或者驾驶,图灵测试都允许测试者现场介入,判定结果都带有近似性和主观性。但是,和对话、诗词测试相比,驾驶的图灵测试可以进行更为精确、更为客观的评测。

他说,当初汽车被发明出来的时候,人们最感兴趣的是汽车的结构、机械、传动、轮胎、底盘和车身。到20世纪,人们感兴趣的则是发动机、碳排放和被动安全。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人们总体上关心3件事情,轻量化、清洁化、智能化。

所谓智能化,在他看来有4个阶段,第一是理性辅助驾驶,以人驾为主;第二是自动驾驶,局部时段可以放开手和脚;第三是自动驾驶,即用自动驾驶接管驾驶权;第四是人机协同驾驶。

在李德毅看来,无人驾驶,难在拟人。

他感叹:汽车是从马车演变而来,作为动力工具,汽车的马力可以达到100匹马力,但汽车远远不如马应对不同的负荷、天气、路面,以及不同车辆情况下的适应能力。说白了,汽车的感知、认知能力远远不如马这个认知主体,“老马识途,车不如马!”

李德毅说,其根本问题不在于车而在于人,要解决人的问题,就要让驾驶员的认知能够用机器人替代,让机器人具有记忆、决策和行为能力,于是新的概念产生了——“驾驶脑”。

“驾驶脑”不等于驾驶员脑,“驾驶脑”是要做驾驶员的智能代理,要去完成包括记忆认知、计算认知和交互认知在内的驾驶认知,他说,这应该是人工智能时代最有意义的课题之一。

以上是关于手机便携中-人工智能的“脑洞”有多大? 院士:目前太依赖计算的相关介绍,如果想要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多多关注eeworld,eeworld电子工程将给大家提供更全、更详细、更新的资讯信息。

关键字:人工智能  脑科学 引用地址:人工智能的“脑洞”有多大? 院士:目前太依赖计算

上一篇:大猩猩玻璃制造商康宁获苹果2亿美元投资
下一篇:中国成立“类脑国家实验室”“借鉴人脑”攻关人工智能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05-03 16:32

人工智能的黑暗面:杀手机器人解读
多米诺骨牌,正在一块接一块地迅速倒塌!   围棋、翻译、医疗、证券.......瞠目结舌地,人类正在看着原本只属于自己的疆域,正在一片一片地被 人工智能 蚕食,大幅地沦陷。   刚刚又沦陷的,是律师行业。在这场真刀真枪的较量中,人工智能又赢了!   这位 机器人 律师名叫CaseCruncher Alpha,它和100名来自剑桥的法律系高材生进行挑战,并轻而易举地打败了他们。     据报道,机器人律师和剑桥法律系学生总共提交了775份预测报告,结果机器人律师的准确率为86.6%,而学生的准确率只有66.3%。   也就是说,在这次较量中,人类又一次遭遇了完败的命运。   如果说以前对技术进步恐惧的,更多是那些低端的劳动力。而
[嵌入式]
英特尔推出全新自主学习芯片加速人工智能发展
想象一下——未来,我们可以更加迅速的对复杂问题做出决策并且能随时自动调整,很多社会和工业问题也都可以通过自主学习经验来自动解决。未来,一线救援人员可以通过图片识别分析街道摄像头画面,并迅速解救失踪或被绑架的人。未来,交通信号灯会根据交通流量自动调整变灯时间,控制起步停车的时间从而减少交通拥堵。未来,机器人将变得更加自主化,性能效率也都会显著提高。 随着从高度动态、非结构化自然数据中进行收集、分析和决策的需求越来越高,对计算的需求也超越了经典的和架构。为了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并推动PC和服务器以外的计算,过去六年来一直在研究能够加快经典计算平台的专用架构。最近英特尔还加大了对人工智能()和神经拟态计算的投资和研发。
[机器人]
人工智能与无人驾驶未来,会掌握在这十个人手里吗?
着现代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越来越多的应用到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曾经只能在科普小说中看到的智能无人驾驶汽车已经不再是虚幻的,人们在不久的将来将能在现实中看见智能无人驾驶汽车。现在集各种高新技术于一体的汽车,其性能、舒适性、安全性已经取得很大进步。智能无人驾驶汽车通常具有一款高智能的计算机,它能够接收各种智能传感器传来的周围环境及汽车自身的各种信息并能高效迅速的综合整理,然后把信息传递给汽车的执行系统,从而实现自动驾驶、智能控制等功能。 车辆实现自动驾驶的技术原理 人驾驶汽车运行时,在车载显示屏电子地图上点出目的地,并且设计行驶路径,将做好的电子地图确认自动导入中央处理器中,中央处理器根据地块
[汽车电子]
一张图读懂政协委员王小川提出的的3份建议
2019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搜狗CEO王小川提交了三份提案,重点关注医疗服务、人工智能、民营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等三大领域,并阐述了每份建议背后的思考。 对于基层有着广泛需求的医疗服务,王小川建议国家应加强顶层设计、树立行业标准,并鼓励多方参与,加快释放数字家庭医生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潜能。 针对时下火热的人工智能行业,王小川认为加大公共数据开放力度广度,开展应用试点示范,完善配套管理体系,以打破公共服务资源在空间和时间上的集中性,提升全社会公共服务效率,助力增进民生福祉。 关于激励民营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王小川提出将国家财政拨付给民营企业的应用类科技项目事前补助,转变为事后依成果转化税收情况减税;扩大科技人员个税优惠适
[物联网]
一张图读懂政协委员王小川提出的的3份建议
SRI International推出情感AI技术 使汽车能够理解并回应驾驶员情绪
据外媒报道,近日,非盈利研究中心SRI International(SRI)发布了先进的情感AI(Emotiona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汽车技术,将使下一代汽车能够检测驾驶员的情绪并做出相应的反应。 (图片来源:SRI International) SRI的先进AI技术能学习驾驶员,并与驾驶员一起不断改进、完善,从而有效增进人类和汽车的情感连接。情感AI技术专为下一代汽车而设计,能在利用先进技术的同时,更好地改善驾驶体验,并适用于商业化。丰田汽车公司计划将SRI的情感AI技术第一阶段视觉AI技术用于其概念车LQ中。 视觉 AI将观察驾驶员,并监测他们的情绪和身体状态。该技术可识别手势
[汽车电子]
SRI International推出情感<font color='red'>AI</font>技术 使汽车能够理解并回应驾驶员情绪
西门子加速在华发展数字化创新
2020 西门子中国数字化创新峰会今天正式开幕。本次峰会主题“共塑·未来”完美诠释了西门子对于后疫情时代创新模式的洞察和主张,通过携手各方伙伴构建创新生态圈,实现以贯穿评估、咨询、集成实施与优化服务的端到端数字化解决方案和人工智能、边缘计算、5G 和工业云等前沿科技在工业制造、城市及基础设施、交通和物联网等领域的落地生根。西门子也全面展示了在这些领域的核心创新能力和最佳实践。此外,西门子在峰会上正式发布了 Siemens Advanta(原西门子物联网服务事业部)的中文名称 -- “西门子艾闻达”。西门子艾闻达积极拓展全新物联网咨询业务,进一步加强了西门子作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理想创新合作伙伴的独特地位。 西门子股份公司副首席执
[嵌入式]
西门子加速在华发展数字化创新
2021年 人工智能会取代6%的工作岗位
  人工智能或许不会毁灭人类,但很多人都开始担忧,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人类的工作岗位?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研究机构Forrester最新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未来5年,人类6%的工作岗位将被人工智能取代,这其中包括客服、货运及出租车服务行业的多个职位。          Forrester副总裁布莱恩-霍普金斯(Brian Hopkins)表示,到2021年,这波潮流将正式开始,由人工智能和认知技术驱动的解决方案将取代很多职位,交通物流和客服领域将将会最先受到影响。   为什么是2021年?   该报告指出,虽然目前人工智能已经备受追捧,但到2021年这个时间节点上,人工智能或者机器人将能够更好地理解
[安防电子]
生成式AI的风还是吹到了汽车制造领域
本文为 安森美 (onsemi)专家的GTC 24逛展笔记,我们可以试着通过专家视角,看看他在GTC 24度过令人兴奋的四天后,迫不及待记录下当前科技领域的热门话题:生成式 人工智能 (Gen AI )的新时代,及其将如何重塑汽车行业。 GenAI是人工智能(AI)的一个分支。传统AI模型是针对特定任务专门定制的,依赖特定训练数据集的标注数据来训练。GenAI基础模型则不同,它以无监督的方式从大得多的数据集中学习模式和结构,能够深入分析已知数据集,寻找联系和规律,进而“生成”视频、图片、文本、 软件 代码等富有创意的输出。因而在训练更大的GenAI模型时,传统AI模型训练中成本高昂的数据标注工作往往变得不再重要。 GenA
[汽车电子]
小广播
最新手机便携文章
换一换 更多 相关热搜器件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4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