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成立的小米手机,三年内就登上大陆手机第一品牌,但2015~2016年陷入低潮,销售大幅减退。但就在外界揣测小米是否会一蹶不振时,小米却奇迹地扭转颓势,此中曲折自是科技与经营教材。
市场研究公司Strategy Analytics统计,当全球手机市场的成长率只有5%时,2017年第3季小米手机的出货量却飙升91%,于此畅销款小米MIX系列是最大功臣。
他们还预测,2018年小米可能会追上Oppo、华为、苹果(Apple),成为仅次三星电子(Samsung Electronics)的全球第二大手机厂商。更有消息指出,若2018年小米公开上市(IPO),很有可能成为有史以来市值最高的公司。
据Wired报导, 其实小米最初也和许多科技新创一样,依赖获利性较高的网路服务和一般硬件销售为两大支柱。不过因供应链整合、企业组织等问题,加上最致命的网路销售坚持,致使2015~2016年,小米手机销量从2014年7,000万支,锐减至传言的4,100万支。其中缺乏实体通路这项失策,更让对手趁虚而入,攻占网路不发达的城乡市场。
此后小米高层体认实体通路有其必要,小米之家于焉诞生。但与传统店面不同的是,他们希望和创业公司合作,共创一种崭新的零售生态体系,为小米提供吸引客户光临商店的复合经验,并以“体验发现”创造一种逛街的惊奇感,触发延伸性消费。
简言之,就是打破手机厂商只卖手机的刻板印象,与“换机时才会再度光临”的消费惯性。以性价比和搭配功能,刺激客户再度消费,例如智能家电和穿戴装置等。
当然,小米多元化的商品体系,也曾引发外界“驳杂不精”的批评。但与其说小米此举是多角化经营,不如说是“商业模式的创新”。
因为细究小米的延伸触角,就会发现多半还是围绕“智能生活”的核心,而非毫无章法的杂货陈列。而所有小米体系的商品,共同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消费者对性价比(price-to-performance)的追求。小米的本业当然还是手机,但是小米生态链让消费者有更多选择。毕竟物联网时代下,只要能联系运作就是有关。
所以小米与专精各领域的新创企业合作,提供设计与生产方面的协助,并获得对方的供应链等资源,以互补加快成长,而这在创投界早是常态。
事实胜于雄辩,2016年小米在智能硬件的总收入突破人民币150亿元大关,且截至2017年5月底,MIOT平台联网设备总数更超过6,000万台,已是全球最大的智能硬件平台。
另外,公司采纳用户讨论后的建议结果,让顾客透过参与获得拥有感,借此塑造忠诚度。这种共决的民主商业模式,就是所谓的“小米模式”。
小米财务长周受资指出,正是品牌忠诚度造就小米之家的高坪效。以占地10万平方公尺的海淀区Rainbow City Shopping Center为例,小米之家的面积为150平方公尺,仅为商场总面积的0.15%,但却占了商场总营业额的7%。
不过,消费电子市场竞争激烈,获利空间势必压缩。不少创投专家直言,小米能否找到获利与创新的永续性,会是未来发展的关键。另外,为避免专利诉讼为竞争对手利用,取得手机零件与相关软件的智能财产权,将是小米全球扩张的另一项要件。
小米科技全球副总裁王翔坦言,公司仍须面对不少挑战,其中又以全球拓展最为关键。例如美国市场就是公司的重要目标,但当地习惯透过电信公司卖手机的市场生态,对小米而言将是不小挑战。因为电信公司各有不同的软硬件规格要求,因此对员工数仅1.4万的小米而言,手机设定将会是一大工程负荷。
对此王翔表示,进军美国市场时,将先挑选一家电信厂商合作,再将合作对象逐步扩张至其他厂商。此外,他们也计划投入10亿美元将小米生态链体系,移植到第二大市场印度。
上一篇:要搞事?常程把ZUK手机硬件团队集结起来了
下一篇:Gartner重点介绍AI驱动型智能手机的10种用途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05-03 1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