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口译官发展史

发布者:数字狂想最新更新时间:2018-05-31 来源: 新电子关键字:AI 手机看文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在2018年的博鳌亚洲论坛中,除了主要议程外,最引人注目的热点是首次引进了人工智能进行会议中的即时口语翻译。然而,人工智能并没有出现原先大肆宣称的“让即时口译业界面对即将失业的威胁”,相反的,严重失误的翻译结果,反倒让即时口译从业人员松了口气,看来这行饭还可以吃很久。

《圣经. 旧约. 创世纪》第11章记载,在大洪水退去后,这世界上的人类都是诺亚的子孙,说同样的语言。那时人类开始合作,建造名为巴别塔的通天之塔。这个举动惊动了神,因此神让全世界的人类开始有了不同的语言,从此人类再也无法齐心合作。造通天塔的计划以失败告终,语言差异也成为了人类沟通时最大的障碍。也许是血液中仍有想要重建巴别塔的梦想,因此翻译就成为人类在过去千百年历史不断演进的重点文化工程。

语言的隔阂并不是那么容易打破的,尤其是要跨语言来理解同样的概念。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跨语言的平行语料,是制作于公元前196年的罗赛塔石碑(Rosetta Stone),上面同时使用了古埃及文、古希腊文以及当地通俗文字,来记载古埃及国王托勒密五世登基的诏书。这也是翻译的重大里程碑。

基于规则的机器翻译

至于机器翻译的源头,可以追溯至1949年,资讯理论研究者Warren Weave正式提出了机器翻译的概念。五年后,也就是1954年,IBM与美国乔治敦大学合作公布了世界上第一台翻译机IBM-701。它能够将俄语翻译为英文,别看它有巨大的身躯,事实上它里面只内建了6条文法规则,以及250个单字。但即使如此,这仍是技术的重大突破,那时人类开始觉得应该很快就能将语言的高墙打破。

可能是神察觉有异,又对人类重建巴别塔的计划泼了一桶冷水。1964年,美国科学院成立了语言自动处理谘询委员会(Automatic Language Processing Advisory Committee, ALPAC)。两年后,在委员会提出的报告中认为机器翻译不值得继续投入,因为这份报告,造成接下来的十来年中,美国的机器翻译研究几乎完全停滞空白。

从IBM的第一台翻译机诞生到20世纪80年代,那时的技术主流都是基于规则的机器翻译。最常见的作法就是直接根据词典逐字翻译,虽然后来也有人倡议加入句法规则来修正。但是老实说,翻出来的结果都很令人沮丧,因为看起来蠢到极点。因此,到了80年代这样的作法就销声匿迹了。

为何语言没办法套用规则?因为语言是极其复杂且模糊的系统,从字的歧义到各种修辞,根本不可能穷举出所有规则。但有趣的是,不少近期投身于自然语言的新创公司,仍然企图用穷举规则来解决中文语义,但这种想法铁定会是以失败告终的。

我在这举个例子来说明为何规则是不可行的。先别提翻译在两个语言转换的复杂性,光是从中文来说,“快递送货很快”这样的概念你能想到多少种讲法?10种?还是100种?在我们之前做过的自然语言统计数据来看,一共可能会有3600种讲法,而且这个数字应该还会随时间增加。光一个概念如此简单的句子就能有那么复杂的规则体系,若用到翻译恐怕规则量会是个惊人的天文数字,因此基于规则的机器翻译思路就成为了昨日黄花。

基于实例的机器翻译

在全世界都陷入机器翻译低潮期,却有一个国家对于机器翻译有着强大的执念,那就是日本。日本人的英文能力差举世皆知,也因此对机器翻译有强烈的刚性需求。

日本京都大学的长尾真教授提出了基于实例的机器翻译,也就是别再去想让机器从无到有来翻译,我们只要存上足够多的例句,即使遇到不完全匹配的句子,我们也可以比对例句,只要替换不一样的词的翻译就可以。这种天真的想法当然没有比基于规则的机器翻译高明多少,所以并未引起风潮。但是没多久,人类重建巴别塔的希望似乎又重见曙光。

基于统计的机器翻译

引爆统计机器翻译热潮的还是IBM,在1993年发布的《机器翻译的数学理论》论文中提出了由五种以词为单位的统计模型,称为“IBM模型1”到“IBM模型5 ”。

统计模型的思路是把翻译当成机率问题。原则上是需要利用平行语料,然后逐字进行统计。例如,机器虽然不知道“知识”的英文是什么,但是在大多数的语料统计后,会发现只要有知识出现的句子,对应的英文例句就会出现“Knowledge”这个字。如此一来,即使不用人工维护词典与文法规则,也能让机器理解单词的意思。

这个概念并不新,因为最早Warren Weave就提出过类似的概念,只不过那时并没有足够的平行语料以及限于当时计算机的能力太弱,因此没有付诸实行。现代的统计机器翻译要从哪里去找来“现代的罗赛塔石碑”呢?最主要的来源其实是联合国,因为联合国的决议以及公告都会有各个会员国的语言版本,但除此之外,要自己制作平行语料,以现在人工翻译的成本换算一下就会知道这成本高到惊人。

在过去十来年,大家所熟悉的Google翻译都是基于统计机器翻译。听到这,应该大家就清楚统计翻译模型是无法成就通天塔大业的。在各位的印像中,机器翻译还只停留在“堪用”而非是“有用”的程度。

神经网络机器翻译

到了2014年,机器翻译迎来了史上最革命的改变——“深度学习”来了!

神经网络并不是新东西,事实上神经网络发明已经距今80多年了,但是自从2006年Geoffrey Hinton(深度学习三尊大神之首)改善了神经网络优化过于缓慢的致命缺点后,深度学习就不断地伴随各种奇迹似的成果频繁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在2015年,机器首次实现图像识别超越人类;2016年,Alpha Go战胜世界棋王;2017年,语音识别超过人类速记员;2018年,机器英文阅读理解首次超越人类。当然机器翻译这个领域也因为有了深度学习这个超级肥料而开始枝繁叶茂。

深度学习三大神中的Yoshua Bengio在2014年的论文中,首次奠定了深度学习技术用于机器翻译的基本架构。他主要是使用基于序列的递归神经网络(RNN),让机器可以自动捕捉句子间的单词特征,进而能够自动书写为另一种语言的翻译结果。此文一出,Google如获至宝。很快地,在Google供应充足火药以及大神的加持之下,Google于2016年正式宣布将所有统计机器翻译下架,神经网络机器翻译上位,成为现代机器翻译的绝对主流。

Google的神经网络机器翻译最大的特色是加入了注意力机制(Attention),注意力机制其实就是在模拟人类翻译时,会先用眼睛扫过一遍,然后会挑出几个重点字来确认语义的过程(图2)。果然有了注意力机制加持后威力大增。Google宣称,在“英—法”,“英—中”,“英—西”等多个语对中,错误率跟之前的统计机器翻译系统相比降低了60%。

神经网络虽然可以根据现有的平行语料学习,理解句中细微的语言特征,但是它并非完美无缺,最大的问题来自于需要大量的语料以及它如黑盒子般的难以理解。也就是说,就算出了错也无从改起,只能够供应更多的正确语料来让“深度学习”改正。也因此同样一个句型,却可以有截然不同的翻译结果。

2018年2月,微软(Microsoft)让机器语言理解超越人类后马上又有新举措。3月14日,微软亚洲研究院与雷德蒙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宣布,其研发的机器翻译系统在通用新闻报导测试集Newstest2017的中英翻译测试集上,达到了可与人工翻译媲美的水平。这自然是神经网络机器翻译的一大胜利,当然在架构上也有了不少创新,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加入了对偶学习(Dual Learning)以及推敲网络(Deliberation Networks)。

对偶学习要解决平行语料有限的问题,一般来说深度学习必须同时要提供给机器答案,这样机器才能够根据它的翻译结果与答案间的差异持续修正改进。至于推敲网络也是模仿人类翻译的过程,通常人工翻译会先做一次粗略的翻译,然后再将内容调整为精确的二次翻译结果,其实各位可以发现不管再聪明的神经网络,最终仍要参考地表上最聪明的生物,也就是身为人类的我们。

语言无法脱离使用情境

机器翻译的发展并不意味着未来翻译界人士将会没有饭吃了。可以注意到的是,微软发表会曾强调“通用新闻报导测试集Newstest2017”的“中英翻译测试集”上,数据集表现好未必能与通用性划上等号,这也就可以说明为何腾讯翻译君明明平常口碑不错,但是为何在博鳌即时口译却表现失准。

即时口译可说是翻译任务的顶点,除了要有正确听力理解原句,还要在有限时间内转换为其他语言。而且别忘了讲者不会给翻译任何等待的时间,所以等于语音识别与机器翻译必须同步处理,再加上现场杂音、讲者的表达方式、语气词感叹词等等干扰因素,都有可能会造成机器的误判。

就我看来,腾讯翻译君,可被指责的点可能只是不够用功,没有把关键的专有名词录入,这才会发生“一条公路和一条腰带”这种“经典错误”。

从图3也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差异,为何西方机器翻译错得离谱,但是本国的机器翻译却几乎都能掌握原意?这是因为语言不能脱离人类的使用场景而存在。即我们语文学习中常强调的上下文(Context),这来自于我们过去的文化、过去共有的记忆所构成的。没读过唐诗的Google自然无法理解这句诗的精髓。语言会是人工智能时代人类最后的壁垒,因为语言会因人类的使用不断地发生变化,这是机器很难完美替代的。

随着技术进步,终有一天,机器翻译会从“堪用”变成“有用”,再进化至“好用”。但如同我一直以来的论点,机器不会抢了人类的工作,能让人类失业的其实只有我们自己。如何善用人工智能成为自己的工具,把自己从无聊繁琐的工作中抽身,这才是面对未来的正确姿势。


关键字:AI 引用地址:AI口译官发展史

上一篇:中日就自动驾驶达成合作 各处哪一阵营?
下一篇:6万人民币起家的舜宇光学如何崛起?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05-03 18:30

紫光正式签约重庆 打造千亿“智能安防+人工智能”生态圈
3月27日消息,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重庆两江新区管委会与紫光集团正式签约,设立紫光智能安防+人工智能产品基地、紫光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紫光云(南方)总部、数字重庆技术有限公司。这标志着重庆市人民政府与紫光集团的战略合作,进入了全面落地实施阶段。 据悉,紫光智能安防+人工智能产品基地项目,将作为相关智能安防+人工智能产品及解决方案的全球研发中心和运营及结算总部,以全球市场为目标,开展新型公共安全融合解决方案、智能安防与视频监控解决方案、云计算与视频共享平台、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物联网等相关产业的研发和产业化,打造千亿“智能安防+人工智能”生态圈,将重庆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公共安全融合技术和智能安防的研发中心和产业基地。
[半导体设计/制造]
AI时代,如何避免成为“无用阶级”?
提起尤瓦尔·赫拉里来,在中国或许还未达到无人不知的程度,但凭借《人类简史》系列三部曲,让这位以色列历史学家一跃成为爱因斯坦之后第二有名的犹太人。 10月下旬,这位学术男神现身中信出版社组织的2018信睿论坛,带来他三部曲的最后一本——《今日简史》。本次论坛的主题为“新技术革命与人类共同未来”,赫拉里从这里引出了“无用阶级”的概念。 技术“把人变成神” 赫拉里认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三大挑战,除了战争的可能回归和环境的崩溃,还有技术的颠覆力量。目前技术已经“把人变成了神”,人工智能(AI)和生物技术正在赋予人类神的能力,人类事实上已经可以设计和创造生命。 21世纪经济最主要的产品不是汽车、武器或日用品,而可能是人工大脑、人造器官
[机器人]
海康威视AI网络云台摄像机拆解:卖599凭的是什么?
本期硬核拆评拆解产品:海康威视旗下的萤石 AI 网络云台摄像机。 看过我之前视频的小伙伴可能有这样的疑问,前几期我已经拆过一个萤石的网络摄像头(萤石 C2c IP 摄像头拆解:神秘芯片加持,让你破解不了的方案?),为何再来一次?拿钱了?当然是 no! 首先,两者定位不同,前一次拆解的是入门款,这个是高端款;其次,功能不同,前一个仅仅是基础的监视,这个是监视加 AI 人脸检测等等等等功能;再者,性能也不同,前者只能看完整的画面,但是对于细节模糊不清;而这个可以自动对面部追踪放大看清楚细节,尤其是人脸,所以,相对于前一期拆解的摄像头,这个无论是在功能还是性能上都是碾压的,当然价格上同样碾压,599 元。 在普遍
[嵌入式]
海康威视<font color='red'>AI</font>网络云台摄像机拆解:卖599凭的是什么?
大数据提升中国机器人“比较优势” 警惕AI扎堆及被“神化”
从百度“阿波罗计划”百亿掘金无人驾驶,到“阿尔法狗”战胜世界围棋第一人柯洁,再到谷歌实时翻译耳机横空出世……人工智能(AI)无疑是当下最热门的科技话题及投资热土。 作为互联网应用创新大国,近年来,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尤为迅猛。在无人驾驶、金融服务、语音识别等领域的创新应用层出不穷,在国际上培育起了特色鲜明的优势。不过业内人士提醒,这一新兴产业的发展存在过度扎堆及被“神化”的倾向,方向把握不当甚至会在国际上“掉队”。相关专家建议,我国应加快培育对外核心竞争力,树立该领域产业发展的企业主体意识,围绕企业创新做文章,放大既有优势,加速人工智能产业对国外实现“换道超车”。 AI走向2.0时代巨头竞相圈地 “经过多年的培育,人工智能
[机器人]
不惧危险环境,人工智能配网带电作业机器人勇担重任
时至今日,工业、农业、居民用电量迅速增多,风力发电、水力发电等也成为了电力供应的主要方式。除了保障电力的稳定输送外,对电力进行巡检和抢修也考验着电力服务商的经营智慧。 在传统电力运维模式已不能适应智能电网快速发展需求的大背景下,借助智能机器人、巡检无人机、智能摄像头等智能装备来监测区域电力输送状况,并及时解决输电线路搭建、输电设备停运等问题已经成为电力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而将机器人技术与电力技术相融合,通过智能机器人实现无人化电力运检已经成为智能电网的一大特点。 据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消息,日前第四代人工智能配网带电作业机器人在天津市滨海新区完成首次作业后,全面投入配网运行。至此,国网公司已成功完成单臂人机协同、单臂辅助自主、双臂自主
[机器人]
韩国利用人工智能方法分析半导体材料 误差小于1%
自旋电子学涉及电子的内在自旋和电子工程领域,目前相关研究正在积极进行,以解决现有硅半导体存在的集成局限性,开发下一代超低功耗和高性能半导体。磁性材料是开发自旋电子器件(如MRAM磁阻随机存取存储器)最常用的材料之一。因此,通过分析磁哈密顿量及其参数来准确识别磁性材料的性质,如热稳定性、动态行为和基态构型等,具有重要意义。 (图片来源:phys.org) 以前,为了更准确深入地了解磁性材料的性质,需要通过各种实验直接测量磁哈密顿参数,这一过程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资源。据外媒报道,为了克服这些困难,韩国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人工智能(AI)系统,可以实时分析磁性系统。 韩国科学技术研究院(KIST)宣布,其联合研究团队开发了
[汽车电子]
韩国利用<font color='red'>人工智能</font>方法分析半导体材料 误差小于1%
研华全新Edge AI加速卡,赋予边缘人工智能提供强劲算力
2020年,物联网解决方案提供商研华科技(股票代码:2395)为其VEGA-300系列产品线推出新品VEGA-340 Edge AI加速卡。 自2019年研华发布VEGA-300系列以来,产品引起良好市场反响,而2020年推出的VEGA-340产品性能较前一代产品有明显提升。VEGA-340搭载8颗Intel Movidius™ Myriad™ X VPU,PCIe x4,可提供强大的图形图像计算能力,满足医疗和AOI应用等复杂计算任务的AI要求。 研华提供了Edge AI Suite软件工具包,该工具包结合了Intel®OpenVINO™发行版并提供了友好的用户图形界面。 客户可以使用VEGA-340和Edge AI套件内置的训
[物联网]
研华全新Edge <font color='red'>AI</font>加速卡,赋予边缘<font color='red'>人工智能</font>提供强劲算力
英特尔首发大型神经拟态系统Hala Point,推进“绿色AI”发展
英特尔发布了代号为Hala Point的大型神经拟态系统。Hala Point基于英特尔Loihi 2神经拟态处理器打造而成,旨在支持类脑AI领域的前沿研究,解决AI目前在效率和可持续性等方面的挑战。在英特尔第一代大规模研究系统Pohoiki Springs的基础上,Hala Point改进了架构,将神经元容量提高了10倍以上,性能提高了12倍。 英特尔研究院神经拟态计算实验室总监Mike Davies 表示:“目前,AI模型的算力成本正在持续上升。行业需要能够规模化的全新计算方法。为此,英特尔开发了Hala Point,将高效率的深度学习和新颖的类脑持续学习、优化能力结合起来。我们希望使用Hala Point的研究能够在大规
[嵌入式]
英特尔首发大型神经拟态系统Hala Point,推进“绿色<font color='red'>AI</font>”发展
小广播
最新手机便携文章
换一换 更多 相关热搜器件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4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