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别玩手机了!可知智能手机何时被淘汰

发布者:平静宁静最新更新时间:2015-12-18 来源: 太平洋电脑网关键字:智能手机  通讯 手机看文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本文来自太平洋电脑网

  千百年来,人与人之间因为交流得以更好地协作,完成生产生活,而交流最初的介质是面对面的语言沟通,随着人类对自然的探索和发现,传播的介质发生了重大变化,最终固化为一种实体的通讯工具。而通讯工具历经数代演变,由早年飞鸽、书信演变为无线电时代的电报、固话、BB机和现在流行的手机,然而在智能手机诞生之后,它的发展超出了便捷通讯的范畴,在移动互联网的支持下集合了更大的领域,成为人们生活网络的中心,订餐、购物、付款、娱乐等等功能皆可通过它轻松完成。

  但在今天智能手机发展得如火如荼之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它只是人类通讯史演变中的一个过程,凡事有出生自然就会有消亡,如今,也出现了很多探讨下一代通讯设备的声音,那随着科技的发展,手机会不会被淘汰呢?而据美国财经新闻网站CNBC报道,瑞典电信设备制造商爱立信在40个国家和地区调查10万人,其中有一半的受访者认为,智能手机也会被其他设备所淘汰,进入历史博物馆,而这种淘汰在未来五年之内就会发生。

  手机会长期占据我们的中心

  “当下时代最残酷的事情是什么?不是千刀万剐,不是生离死别,而是忘带手机!”这虽然看起来像句玩笑话,但的确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真实写照。KRC研究公司今年7月在美国、英国、巴西、中国、西班牙、墨西哥与印度等国访问了7112名智能手机用户,其中22%的人表示比起放下手机,更可以放弃周末性生活。而在2014年,温州大学城市学院学生会曾发起过一项“暂别手机24小时”的体验,30个报名参加学生在30分钟后,就有14名体验者中途退场,3小时后,该活动更是因为体验者“全军覆没”而提前结束。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表面上是人们自制力薄弱,实质原因是智能手机承担了我们生活中心的重任,人可以不玩手机,却不可以不社交。特别是在手机逐渐集成了钱包、播放器、相机等等功能后,它存在的意义可以说仅次于食物、水之类的生存需要,放弃它一定得有更好的替代品出现,否则人们的生活会出现痛苦的倒退,而目前试验过的智能手表、眼镜、手环等等皆不能担此大任。

  事实上,真正意义上的智能手机兴起也就是从2007年iPhone发布至今的短短8年时间,过程中手机各模块虽然突飞猛进,但远未到达顶峰,指纹识别、虹膜识别、3D触控、光学防抖之类的新东西还在持续不断的融入,所以说智能手机的发展现在才步入正轨,处在爆发期,谈淘汰为之尚早。

  穿戴设备的局限性

  2015年的MWC,可以说是手机最落寞的一届大会,因为海量的虚拟现实和穿戴设备前所未有的大出风头,一时间各种关于它们将革掉手机命的论调甚嚣尘上。

  客观而言,穿戴设备在便携性和智能性上的确优于智能手机,某些特定场景下其拥有理论上更优秀的交互体验,比如智能眼镜的抓拍、智能手表的消息推送。华为在当时MWC上就发布一款Talkband N1智能耳机,它除了可以听音乐之外,还能够提供基本的运动监测与语音交互,比如当你跑步时,就可以在听音乐的同时随时询问“耳机”你跑了多少公里、多长时间,甚至是你身体的目前状况。

  相比需要掏出手机再查看数据,TalkBand N1的解决方案就明显更加智能自然。

  但是,这些设备的出现多是智能手机竞争加剧而转移战场之后诞生的产物,并非市场的刚性需求,所以大多昙花一现之后就不见踪影,可能由于技术原因,华为的TalkBand N1耳机至今还不见销售。

  而且,各种穿戴设备运行的前提大多建立在绑定手机的基础之上,依赖手机的应用程序提供服务。虽然未来将一个个的程序移植到穿戴设备上并非不可能,但各穿戴设备之间并不能有谁可以单独取代手机功能,只能各自为战,即便是现在简单的健康数据,也必须用手机统一集中数据,才能得到全面的分析结果,进而连接第三方软件寻求方案。

  所以,穿戴设备只能是智能手机在数据收集、快速交互功能上的延伸,做不了一个真正的“革命者”,两者相互依存的关系远大于竞争。

  手机发展未到瓶颈

  持有手机消亡论观点的人,很大一个理由就是现在手机的发展进入了停滞阶段,形态上数年没有变化,仍是触控屏加一个壳的设计。其他方面也是如此,虽然连年都在进步,但真正让人感知到的少之又少。这种观点其实是对手机发展历程的误解。

  之前我们就说到,现在的智能手机其实才刚刚走上持续发展的正轨,之前的几年是破旧立新的阶段,处于爆发期,自然会涌现出过往不曾有的新鲜玩意,但那是建立在耗费多年技术积累的基础之上的,不可能持续发生,而新技术从创新到商用必然要相隔一段时间,比如说电池技术。

  但即便是这样,目前手机的发展也并非没有突破。比如在成像领域,各种花式的堆栈式、RGBW、RWB 1微米传感器层出不穷,相位对焦、激光对焦、4100万像素、光学防抖等相机的专业功能被不断吸收入手机,三星之前的K Zoom和华硕最新的ZenFone Zoom更是连光学变焦也没有放过。除此之外,音频方面的HiFi追求、性能方面的64位处理器、交互方面的指纹识别和压力触控也都是近两年创新的力证,单凭形态不变就断言手机发展陷入瓶颈实在是一叶障目。

  另一个看衰手机的理由是当下手机同质化情况严重,配置大同小异,但我们看其他领域,汽车、相机也是同质化普遍,怎么就没人说它们会被淘汰呢?

  即便我们只看今年手机的状态,也有很多功能尚无普及,比如指纹支付、Type-C接口、曲面屏等等,而骨传导、无边框、压力触控等等黑科技更是才方兴未艾,手机这种形态的个人工具仍大有潜力可挖。

  光明在未来的云计算

  基于以上的叙述,我们认为:手机与任何历史中诞生的工具一样会被新的工具取代,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近年内手机仍会是我们生活的中心工具。至于何种设备来取代现在还很难说,但按如今趋势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它一定极大依赖云存储,进行数据传输和调取,这样才能极大减小设备体积,提升便携性。

  但以目前4G都尚无普及的网络情况而言,无疑是不现实的,即便是4G技术满负荷运行也难以满足直接在云端存储、调取的需要,实现这一点至少得5G技术的1Gbps以上速度来临之时。

5G网络基站

  目前主要有华为、诺基亚、三星等几家厂商在进行5G技术的研发,先前诺基亚已经在日本测试过5G网络,华为也与英国萨里大学合作在开放、合作的环境设置5G环境,虽然看似都进展有序,但真要实现商用至少得到2020年,算上普及的时间、新设备的诞生普及那怎么也是2025年之后的事了。

  总结

  早前有砖家断言,最多十年手机就会被淘汰,他的论据是新的智能设备(纽扣、鞋子、耳机、手表、人体植入)会取代手机连接世界的功能,由千千万万带智能化的普通产品分解掉手机的功用,达成“万物互联”的理想。

  “万物互联”非常美好,但是否真的适合我们的使用习惯又得另说,抛开这点不说,其描绘的蓝图也绝非一夕一朝之功就可达成,以此来断言十年内手机将被淘汰实在是武断而不负责任。

关键字:智能手机  通讯 引用地址:少年别玩手机了!可知智能手机何时被淘汰

上一篇:争议产品 苹果智能电池保护壳体验
下一篇:索尼明年或减少机型 解散台湾研发部门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05-03 15:11

4G牌照或将11月初发放 掀起智能手机增长新浪潮
    腾讯科技 郭晓峰 10月16日报道 备受业界关注的4G牌照发放时间有了最新进展。据腾讯科技从接近工信部相关4G工作组的知情人士获悉,4G牌照最终的发放时间将在11月初,具体时间目前还在制定中。 运营商竞争加速4G进程 本月,有关4G的消息铺天盖地。运营商层面,中移动明年将启动4000万部的TD-LTE智能手机集采;中国电信(微博)进行首次百亿元4G网络招标;传言三大运营商4G频谱划分问题获得解决。政府层面,工信部正式批复同意中国移动(微博)在全国326个城市开展TD-LTE扩大规模试验;发改委决定组织实施移动互联网及第四代移动通信(TD-LTE)产业化专项等。 种种迹象已预示着国内4G牌照发放的步伐渐近。而就在上月,工信部
[手机便携]
stm32mp1 Cortex M4开发篇5:串行通讯接口
写在前面: 本文章为《ARM Cortex-M4裸机开发篇》系列中的一篇,,全系列总计14篇。笔者使用的开发平台为华清远见FS-MP1A开发板(STM32MP157开发板),Cortex-M4裸机开发篇除了讲M4裸机开发外,还会讲解通过M4控制资源扩展板上的各种传感器执行器模块(包括空气温湿度传感器、LED灯、数码管、蜂鸣器、震动马达、按键中断、风扇等),本篇是M4控制资源扩展板中的一篇。 资源扩展板是FS-MP1A开发板的扩展模块,主要包含了10余种助主流传感器、执行器件、总线控制器件,非常方便项目扩展用。可拓展开发智慧家庭、智能医疗、智能安防、工业控制、图像识别、环境检测等方向的10个左右综合项目,华清远见开发板也将配套提
[单片机]
stm32mp1 Cortex M4开发篇5:串行<font color='red'>通讯</font>接口
福特将研发下一代互联汽车通讯技术
        由于无线网络过载或连接性差等问题,现有的云-车通讯并不稳定。福特(Ford)希望能够研发一种基于云信息和云服务的技术,将驾驶员和服务提供商连接起来。     公司与圣彼得堡工艺与造型艺术大学(St. Petersburg State Polytechnic University)曾在2012年开启了一项大规模汽车通讯技术研发项目,目前该项目已经进入最后阶段。     大学为项目贡献了自己在通讯领域的特长,并采用了来自移动汽车中的通讯数据。     研发团队还打造了一款智能互联管理器,协助确保车辆能够接入高质量通讯通道并传送数据。     团队曾尝试在互联性较差的区域,向驾驶员分享路面紧急事故等关
[汽车电子]
中兴通讯演示可商用5G业务:行业应用前景“看得见”
  “2017中国移动全球合作伙伴大会”在广州拉开帷幕。广州保利世贸博览馆里,各类产业链厂商济济一堂,展示了从通信设备、通信芯片、云计算、物联网、智能手机、VR等领域的最新产品和最新应用。下面就随网络通信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相关内容吧。    5G 是本次大会探讨的重点议题,在展览区不算绝对焦点。作为一个同时面向社会公众开放的展会,智能手机厂商争奇斗艳,载歌载舞,吸引了不少观众的注意力。但 5G 展示依然亮点频出,最大亮点是 中兴通讯 展台演示的 5G 网络直播和未来业务,拓宽了观众对5G应用的想象力,让5G真正走入了行业、公众视野。   “中国移动总裁李跃说‘ 4G改变生活,5G改变社会’。5G对社会的影响,将是广泛而深刻的。”
[网络通信]
外媒:中国欲打造自己的安全智能手机
    据国外媒体报道,中国正试图自行制造安全智能手机,好让这些设备免于美国的监控。国有企业与一些精通技术的中国公司都参与了这项计划。这也是北京方面为打造本土化科技产业,摆脱美国供应商所做的最新尝试。长久以来,中国官员对于美国公司在智能手机操作系统以及处理器领域占据主导地位的局面感到恼火——操作系统与处理器是手机上最容易被攻击的部分。 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市场,但几乎全部设备都来自苹果和推出安卓系统的谷歌。 技术落后意味着多年来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无所建树。 如今,大量中国科技公司在摆脱西方技术上取得了进展。由于2013年“棱镜门”事件的刺激,中国官方鼓励这种努力。“棱镜门”是指美国国安局前合同员工斯诺登披露的、国安局在一些销往海
[手机便携]
一起profibus dp通讯故障的处理过程
前几天处理一起profibus dp通讯故障,大概过程是这样的: 电气设备是TDC经profibus dp网络控制23台6SE70逆变器。 故障现象: 在使用中频繁出现多台逆变器报F082通讯故障,有时变频设备复位故障后能继续使用,严重时整段网络的逆变器与TDC无法正常通讯,影响设备正常使用。 处理过程:1)测试TDC与第一台逆变器(DP头拨码打到ON终端位)进行DP通讯正常,排除TDC通讯问题。2)断电检查其它逆变器上的DP通讯选件CBP板,初步检查未发现问题(检查方法:测量CBP接口内阻值,此方法有点不太可靠),排除CBP板。3)把该段网络上的所有DP头从设备上取下来,起始端和末尾端的DP头拨码打到OFF位,且把末尾段的DP头
[嵌入式]
三管齐下,Lumotive进军智能手机激光雷达领域
翻译自——eetimes 总部位于西雅图的初创公司Lumotive正在从三方面着手,将智能手机激光雷达芯片加入其路线图。 Lumotive宣布,今年晚些时候,他们将对新型激光雷达产品X20进行取样,X20用于汽车,Z20用于工业。两者都是基于超特性材料的光弯曲特性,这使得这家初创公司的激光雷达系统可以在不依赖传统激光雷达使用的机械旋转器的情况下控制光线。 5.19日发布的产品公告中还透露了Lumotive进军智能手机激光雷达传感器市场雄心勃勃的计划。Lumotive目前正在增加专为移动设备设计的M20 lidars,并计划在明年初推出样机,预计在第三季度进行取样 鉴于业界对苹果(Apple)新推出的iPad
[手机便携]
三管齐下,Lumotive进军<font color='red'>智能手机</font>激光雷达领域
三菱PLC与三菱变频器的RS-485通讯探讨
一 引言 在现代工业控制系统中,plc和变频器的综合应用最为普遍。比较传统的应用一般是使用PLC的输出接点驱动中间继电器控制变频器的启动、停止或是多段速;更为精确一点的一般采用PLC加D/A 扩展模块连续控制变频器的运行或是多台变频器之间的同步运行。但是对于大规模自动化生产线,一方面变频器的数目较多,另一方面电机分布的距离不一致。采用D/A扩展模块做同步运动控制容易受到模拟量信号的波动和因距离不一致而造成的模拟量信号衰减不一致的影响,使整个系统的工作稳定性和可靠性降低。而使用RS-485通讯控制,仅通过一条通讯电缆连接,就可以完成变频器的启动、停止、频率设定;并且很容易实现多电机之间的同步运行。该系统成本低、信号传输距离远、抗干扰
[嵌入式]
三菱PLC与三菱变频器的RS-485<font color='red'>通讯</font>探讨
小广播
最新手机便携文章
换一换 更多 相关热搜器件
随便看看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4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