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了《可穿戴设备研究报告》。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规模为125.8亿元,增速高达471.8%。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技术与标准研究所主任工程师闵栋对报告进行了解读。他表示,目前,中国可穿戴智能设备市场仍处于探索期。从2016年开始,部分垂直领域的巨大潜力将开始释放,可穿戴市场将正式进入启动期,预计2016年可穿戴市场规模将达到200亿元。
消费者预算多在千元内,2016年进入市场启动期
2015年,谷歌推出头戴手机盒子Cardboard,苹果正式发布Apple Watch,SONY发布虚拟现实头盔,给可穿戴智能设备市场注入了强心剂。同时,三星、英伟达、爱可视、卡尔蔡司,雷蛇都发布了虚拟现实产品。
而在国内市场,华为、小米、中兴、盛大、百度等企业的产品覆盖智能腕带,智能手表,智能眼镜等。大朋、暴风科技等企业发布了虚拟现实产品。
闵栋表示,在众多产品中,消费者在选择可穿戴设备时,更倾向于传统终端企业。得益于苹果在消费电子领域的品牌形象,70.8%的消费者对苹果牌可穿戴设备感兴趣,其次是小米,华为两个国产品牌。在市场价格方面,超过50%的消费者购买预算在千元以内,但中高端市场同样存在,各价位段均有不少消费者愿意买单。
针对当前的市场情况,闵栋表示,截至2015年,中国智能可穿戴智能设备市场仍处在探索期,表现为各类产品规模均有限,消费市场尚未大规模启动。而从2016年开始可穿戴智能设备市场将进入启动期。市场规模将不断扩大,基于健康大数据的服务类产品逐步成熟,产品差异化加大。从2019年开始,市场将进入高速发展期,商业模式逐渐完善,产品被消费市场接受,健康大数据服务更加成熟,产品更加细分。2022年进入市场成熟期,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发展趋于成熟,进入门槛提高。
智能腕带占比最高,但用户粘性严重不足
在《可穿戴设备研究报告》提到,2015年125.8亿元的可穿戴智能设备市场中,仅智能腕带(包括智能手表)设备一项的市场规模就达到122亿元。相比2014年,智能腕带设备消费级市场规模增长481%。
对此,闵栋表示,尽管增长迅速,但智能腕带设备却存在使用时间不长,用户粘性较弱的问题。在购买智能手表的用户中,有30.8%的用户持续使用时间不超过一个月,使用时间一年以内占76.9%。目前市场上较知名的两款智能手表,Apple Watch和MOTO 360,距离推出时间都较短,相应的用户使用智能手表的时间也较短。
那么,用户为什么不愿意持续使用可穿戴智能设备呢?调查显示,62.8%的消费者认为功能鸡肋是最大的缺点。目前智能可穿戴设备功能较单一,计步等功能并无法解决用户的实际问题,这是造成部分智能手环用户使用时间短暂的原因。
消费者最关心功能和待机
消费者在购买可穿戴智能设备时,最关心的又是哪些呢?闵栋表示,目前来看,功能是消费者购买智能可穿戴设备考虑的主要因素。超过80%的消费者购买智能可穿戴设备时会关注产品的功能。其次消费者会考虑价格与外观。闵栋表示,智能可穿戴厂商应尽量避免功能上的同质化竞争,在垂直细分领域形成相应的技术壁垒,同时也需要兼顾产品设计及成本控制。
而在具体功能方面,健康监测是消费者最关注的功能,消费者对健康指标的追踪功能最感兴趣,其次是监测睡眠和GPS定位功能,除此之外,消费者对于移动支付信息通知遥控电器等功能的兴趣程度也相对较高,而对支持SIM卡、游戏等功能的兴趣程度相对较低。
在交互方式方面,消费者对触控的交互方式最感兴趣,其次是体感交互和语音交互,感兴趣比例均超过半数。
同时,多数人希望待机时间足够长,52%的消费者希望待机时间能超过5天,对于目前已经有手机平板笔记本等多种消费电子产品的用户而言,并不希望增加更多需要充电的设备,能够接受一天一充的用户只占到5%,可见对于智能可穿戴设备待机问题,消费者的容忍度较低。
我国可穿戴市场面临哪些挑战?
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我国智能可穿戴设备技术产业仍面临众多问题和挑战。闵栋表示,第一,关键技术亟待突破。国内针对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定制化芯片和操作系统产品成熟度仍待提高,尤其是操作系统差距较大。同时,国内传感器主要满足中低端市场需求,缺乏面向可穿戴设备的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更高的中高端产品。
第二,产品应用服务亟需强化。产品同质化竞争严重,多以实现运动健康管理功能为主,在实际应用中和竞争对手没有太大区别,只是监测的数据类型和活动项目不同而已。产品的用户体验需进一步提升,由于对数据监测精度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应用的发展。
第三,安全与隐私保护亟待加强。智能可穿戴设备对个人数据的收集能力较其他智能设备更为强大,如个人信息、生理状态、日常活动、周边环境等,个人隐私泄露的危险大大增加。
第四,产业链整合能力亟待提高。我国智能可穿戴设备制造产业链还不成熟,可穿戴设备厂商往往需求与上游厂商提供的解决方案不匹配,硬件成本上升。可穿戴设备产品可关联性强,行业涉及面广,需要各学科和行业的有机结合,当前不同创新产品和服务彼此独立封闭缺少合作,数据缺乏有效共享和深入整合。
可穿戴发展思路:技术、应用、安全、生态
针对我国可穿戴智能设备市场面临的问题和挑战,闵栋提出我国发展建议总体思路:
第一,推进关键技术研发,重点支持可穿戴专用芯片和操作系统、传感器等技术开发,为可穿戴设备解决方案提供技术支撑。
第二,促进典型业务推广,从当前健康、运动、康复等易被大众接受的典型应用入手,探索可持续的、可推广的可穿戴产品与服务商业模式。
第三,营造健康应用环境。建立可穿戴设备信息安全体系,规范企业对用户个人信息的收集使用范围和行为,营造可穿戴设备安全健康的发展环境。
第四,打造产业生态体系。完善关键环节标准,保护自主知识产权,推动建立产业公共服务平台。
上一篇:ARM 25周年,借全新产品进军嵌入式市场
下一篇:支持“高阶版”4G全网通,三星发布Galaxy A9(2016)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05-03 15:12
Intel败走可穿戴设备:5年白干了
作为传统PC巨头, Intel 一直在尝试新的突破,前些年转型主做数据中心,这两年又专攻数据,但是在移动领域, Intel 一直没能打开局面,智能手机、平板机上的努力都失败了, 可穿戴设备 也最终无奈挥别。下面就随嵌入式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相关内容吧。 Intel 确认已经决定关闭新设备事业部(New Device Group)。 该事业部由Intel CEO科再奇在5年前主导设立,专门开发各种便携式 可穿戴设备 ,包括智能手表、健康/运动监控仪、智能/增强现实眼镜等等,但没有一个成为爆款。 同时,Intel对产品的处理方式也存在争议,比如少量Basis智能手表出现问题后,Intel不是选择修复换新,竟然直接全部
[嵌入式]
IDC:苹果继续领跑2020年Q2可穿戴设备市场,华为位第二
市调机构IDC的最新报告显示,得益于用户对可听设备的强劲需求以及在疫情期间对健康的重视,2020年第二季度可穿戴设备市场总出货量激增至8620万台,同比增长14.1%。 图源:IDC 从厂商排名来看,苹果以34.2%的市场份额继续领跑市场,出货2940万部。其次是华为出货1090万部,市占为12.6%。第三至第五分别为小米、三星和Fibit。 IDC并同时指出,2020年Q2不同种类的可穿戴设备的增长分布并不平均。其中,音频类可穿戴设备同比增长32.6%,占总出货量的60%。苹果领跑这一细分市场,它成功交付了2370万部Airpods和Beats产品,其次是三星和小米。 另外,手表和腕带出货3370万部,占总出货量的39.2%
[手机便携]
柔性微型LED为新一代可穿戴技术奠定基础
LED是“Light Emitting Diode”的缩写,中文译为“发光二极管”,是一种可以将电能转化为光能的半导体器件。 LED广泛应用于从刹车灯到广告牌的一系列产品,由于轻薄、节能并可发光各种类型的光线,所以成为了电子设备背光和显示的理想元件。 微型LED(Micro LED),可小到2微米并捆绑成任何尺寸,比其他的LED分辨率更高。这个尺寸使它们非常适合诸如智能手表的小型设备,但它们还可捆绑到一起在平板电视及其他较大型的显示器中工作。然而,所有尺寸的LED都是易碎的,而且通常只能在平面上使用。 创新 为了满足可弯曲、可穿戴的电子产品的需求,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达拉斯分校的研究人员及其国际同事
[嵌入式]
苹果、谷歌、微软酣战“可穿戴”生态圈
苹果(100.86, -0.77, -0.76%)终于将传言变成了现实,推出了该公司历史上首款可穿戴产品A ppleWatch。而据国外媒体报道,再过不久,微软(46.76, 0.52, 1.12%)也将推出自主专利的智能手表,可以拨打和接听电话、查看和回复短信。当然,“谷歌(579.95, 6.85, 1.20%)眼镜”已经可以提供类似功能,虽然这款“未来已来”的产品至今没有大规模销售过。 消费者是否想要它们?当然。研究机构N P D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2014年全球可穿戴设备市场整体出货量将达到4800万台,2015年这个数字将达到9100万台,增长90%左右。在这当中,中国从2014年起已超越北美市场,引领全球可穿
[手机便携]
基于运动学原理的可穿戴下肢助力机器人
对可穿戴型助力机器人控制策略进行分析。 根据研究目的及人体结构和功能的特殊性和复杂性,通过将人体下肢作适当简化及必要的假设,提出基于骨-肌肉功能模型的下肢助力机器人控制方法,该方法通过对骨-肌肉模型中的弹性系数和阻尼系数的调节能为人体下肢运动提供助力支持。 同时,通过人-机间交互力信息实现人体下肢的运动预判。 利用机器增强人类肌肉的力量和感知能力,同时保留人的灵活性和直接操作的感觉是机器人研究领域之一。 人体的所有运动都与力及其控制有关,助力系统利用特定装置给人提供一定的力补偿,降低人自身能量的消耗,或是对那些有异样运动行为的人提供治疗或矫形。 根据助力对象的不同,可穿戴型助力机器人可分为两类:1)直接式:直接给使用者提供
[医疗电子]
新型可穿戴技术:可感应谁在使用什么设备
在当下的智能家居中,技术能够跟踪诸如冰箱、电视机或吹风机的特定电器耗费多少电量。但那些技术通常都不能显示实际上是屋子里的哪一个人在使用那些设备。 华盛顿大学开发的一项名为MagnifiSense的新可穿戴技术能够全天候感应用户在使用什么设备和车辆,这使得它能够帮助跟踪个人的碳足迹,使得家居电器智能化,甚至能够帮助照顾老年人。 研究人员本周在2015年ACM(美国计算机协会)普及与普适计算国际联席会议上介绍了该项研究。在试验中,MagnifiSense经过快速的一次性校准后区分用户与12款常用设备的准确率达到了94%。那些设备包括微波炉、搅拌机、遥控器、电动牙刷、笔记本电脑和灯光调光器,甚至包括小汽车和公交车。即便没
[家用电子]
争锋可穿戴设备 新老无线技术“合为贵”
“汽车发明者,重新发明汽车。”这是新一代梅塞德斯-奔驰汽车的广告。目前也正是可穿戴设备等待“重新发明”的时刻。市场调研机构Canalys研究显示,可穿戴市场出货量预计将从2014年的4600万套成长到2018年的2.85亿套。而在其中角逐的无线连接技术是新老交锋,究竟谁是下一代的“王者”? ABI Research预测,到2015年包括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个人电脑、家用设备、工业传感器网络等领域带动的蓝牙Smart市场出货量将超过7亿件 蓝牙Smart借势起飞 蓝牙Smart无线技术产生的网络可使可穿戴式设备通过智能手机或云端设备访问应用。 “可穿戴式电子设备兴起的一大驱动力就是智能手机的盛行,而蓝牙Sma
[手机便携]
创新应用体验驱动可穿戴设备生态系统发展
凭借强大的开发者支持,CES展上可穿戴式设备势头强劲 Strategy Analytics媒体和应用团队发布的最新研究报告《2014年移动互联网和应用十大预测》预测,应用开发者对互联可穿戴设备的积极态度,加上CES展会上发布的强大的可穿戴设备创新,将推动可穿戴设备生态系统在2014年达到新高。此外,Strategy Analytics还预测:移动运营商将在移动内容价值链中的地位变得更重要,AT&T宣布推出的“Sponsored Data”后向付费无线数据套餐便是最好见证;视频内容变成主要终端厂商,如苹果、谷歌、微软和三星,的关键战场;低耗蓝牙(Bluetooth LE)是热点,但在移动商务中启用该技术仍不成熟。 CES的讨论更
[手机便携]
小广播
热门活动
换一批
更多
最新手机便携文章
- 消息称苹果、三星超薄高密度电池均开发失败,iPhone 17 Air、Galaxy S25 Slim手机“变厚”
- 美光亮相2024年进博会,持续深耕中国市场,引领可持续发展
- Qorvo:创新技术引领下一代移动产业
- BOE独供努比亚和红魔旗舰新品 全新一代屏下显示技术引领行业迈入真全面屏时代
- OPPO与香港理工大学续约合作 升级创新研究中心,拓展AI影像新边界
- 古尔曼:Vision Pro 将升级芯片,苹果还考虑推出与 iPhone 连接的眼镜
- 汇顶助力,一加13新十年首款旗舰全方位实现“样样超Pro”
- 汇顶科技助力iQOO 13打造电竞性能旗舰新体验
- BOE(京东方)全新一代发光器件赋能iQOO 13 全面引领柔性显示行业性能新高度
更多精选电路图
更多热门文章
更多每日新闻
更多往期活动
11月13日历史上的今天
厂商技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