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时期,我们正远离手机更多拥抱PC

发布者:BlissfulCharm最新更新时间:2020-04-14 来源: 爱范儿关键字:PC 手机看文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前段时间你用手机的时间是增加了还是缩短了? 对于我来说,这段在家里远程办公时期,手机已经无所谓按时充电,网络流量,甚至有时都忘了交话费,毕竟在家里有无限的网络供应,想充电随时都可以充。而工作情况和社交关系,我在家里都是用电脑解决的。 这让我产生一种感觉,疫情正在让我们远离手机,更多拥抱 PC 互联网。 要进一步来说这件事,不妨先看看正处于「震中」的美国互联网情况。随着美国隔离状况越来越普遍,互联网流量来源也确实在悄悄的发生着变化。 根据调研机构 SimilarWeb 和 Apptopia 的数据显示,随着疫情在美国变得越来越严重,隔离在家的美国人变得越来越多,互联网线上娱乐的需求正在显著增加。

  人们开始更多的使用 Youtube 和 Netflix 这样的线上视频服务,并更多采用 Facebook 来进行社交联系。 在过去的几年中,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和 PC 互联网的衰落是一个大潮,人们开始主要在手机上通过应用来消费内容而非电脑。而现在来看,电脑带来的网站流量已经出现了明显抬头的现象。 从 1月 21 日的平均值到 3 月 24 日的平均值来看,Facebook 网站的流量增长了 27%,Netflix 增长了 16%,Youtube 增长了 15.3%,注意这里是网页端流量的增长。

  与之相对的,移动端流量变化却没有多大起色,Facebook 应用端流量增长 1.1%,Netflix 增长 0.3%,Youtube 甚至还下降了 4.5%。 从时间数据来看,美国人在移动端应用的使用几乎没有增长,更可能的情况是把之前用于出门的时间换成了用电脑浏览网站的时间。

  根据调研机构 StatCounter 的统计,在 2016 年 10 月的时候,全球移动端流量就已经超越了 PC 端流量。爱立信在当年还发布了预测报告,预言到 2022 年时全球将会有九成的流量来自移动端。 这不得不说是一个特殊的现象。

  为什么用手机少了,电脑多了

  如果我们从直觉上出发,因为疫情原因被隔离在家时,应该是玩手机的时间变得更多了,在家里可以更懒惰,更无节制的去玩手机,摸一会鱼也不容易被发现,可以躺在沙发上玩手机,可以坐在地毯上玩手机,更可以赖床不起玩手机。 但统计数据证明,移动端的流量并没有明显增长,此消彼长之下甚至可以说,疫情正在让我们远离手机。 看来,即便闲暇的时间变多,人类并不会花更多的时间去玩手机。况且,某些原本是手机主场的场景还受到了疫情限制,比如通勤。


  隔离让通勤这一行为消失,随之而来的还有通勤路上的内容消费模式,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挤地铁途中看手机是很多人每天一早获取新闻的重要来源。而在隔离状态下对于移动端应用使用频率显然是一个打击。 与之相对,电脑的启动有了更多的需求场景。 远程办公或许是这一因素最大的驱动力,虽然很多人被隔离在家了,但依然需要每天进行远程办公,而远程办公几乎是一个打开电脑的硬性要求。也就是说,即便你在家里,但使用电脑的时间并不会显著减少,而这个时候电脑显示器的大尺寸就逐渐显出了优势。


  尺寸优势在消化更高信息密度上有着天然优势,无论是日常办公还是远程会议,或者进行阅读和娱乐,大尺寸屏幕的物理优势总能带来更多愉悦感。 另一方面这也显出出了工作模式的变化,在平时,上班和下班意味着工作状态的开始和结束,回到家以后很多人并不想再次打开电脑,而是选择电视或者手机进行休闲娱乐内容。 还有一个典型感受关于「碎片时间」的变化。很多人觉得在家办公是碎片时间增加了,但其实并不是这样,从我个人的感受来说其实是「碎片时间」更容易按需分配,甚至可以说是减少了。


  比如以往在通勤途中除了前面说的新闻需求外,很多人也会选择打上几盘手游,通过碎片时间来满足游戏需求。但是宅在之后时间不再受到环境限制,加上社交需求的被迫降低,很多人都选择了用整块的时间进行打游戏,无论是 Steam 还是主机游戏时间都出现了增长。 同样受益的还有直播网站,比如 Twitch 这样的游戏直播网站,在美国疫情逐渐变严重的这期间增长了 20%,不过与之相对的是随着体育赛事的减少和停赛,自 1 月下旬以来,像 ESPN 这样的体育网站流量出现急剧下降。 另外,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开始通过网站来获取更多新闻,过去一个月,《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的网站流量均增长了 50% 以上。人们变得更爱看网页新闻来即使更新当前的最新消息。

  只是特殊时期的一次「回光返照」

  不过有一件事是非常明确的,那就是 PC 互联网的「复兴」只是一次回光返照,是在特殊时期下发生的特殊情况,随着之后各国疫情好转和复工,人们又会回到朝九晚五的生活,下班回到家之后仍然会懒的再去开电脑。


  比如从我个人来说,目前我使用笔记本电脑办公,在家中使用远程办公的这两个月,甚至养成了连着电源整日整夜都不会关闭的习惯,为的就是在需要的时候能够立刻进入办公状态。 而若是办公室,一定会早上对常用的那台 Mac mini 开机,下班的时候关机。而回到家后如果没有特别的事就不会再开电脑,即便有一些工作沟通也可以使用手机完成。 对我而言,远程办公这种不用坐班的状态很像一个自由职业者,就是工作和个人时间变得没有那么多界限,一天中任意的时间都以进行工作,也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小憩一会,时间划分上更加自由。


       而在平时,则会感受到整个城市向前的齿轮,比如早高峰和晚高峰的存在,都在提醒着个人时间和工作时间之间的状态转换,整个生活习惯和现在是完全不同的。 或许就在不久之后,我又会变成之前回家抱着玩手机,电脑在吃灰的日子。


关键字:PC 引用地址:特殊时期,我们正远离手机更多拥抱PC

上一篇:一加8 Pro包装盒:骁龙865+120Hz AMOLED屏
下一篇:手机镜头凑数情况解密?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10-17 13:14

Gartner:2025年全球AI PC出货量预计将占到PC总出货量的 43%
到 2026 年,Al笔记本电脑将成为大型企业笔记本电脑的唯一选择 根据Gartner公司的最新预测, 2025年人工智能个人电脑( AI PC)的全球出货量将达到1.14亿台,较2024年增长165.5% 。 Gartner将AI PC定义为带有嵌入式神经处理单元(NPU)的 PC,并以此为基础进行预测。AI PC包括在 Windows on Arm、macOS on Arm和x86 on Windows PC上安装 NPU 的 PC。 Gartner预测,2024年AI PC的出货量将达到4300万台,较2023年增长99.8%(见表一)。 表一、2023-2025年全球AI PC出货量(千台) Ga
[家用电子]
Gartner:2025年全球AI <font color='red'>PC</font>出货量预计将占到<font color='red'>PC</font>总出货量的 43%
AMD 发布锐龙 AI PRO 300 系列商用处理器,为下一代商用 AI PC 赋能
今年 6 月,AMD 正式带来了锐龙 AI 300 系列处理器,除了采用全新的命名之外,首次引入 Zen 5 CPU 架构、RDNA 3.5 GPU 架构和 XDNA 2 NPU 架构,并搭载于笔记本新品上,其卓越性能和出色能效表现令人印象深刻。 10 月 11 日,AMD 再次推出了面向商用产品的锐龙 AI PRO 300 系列处理器,包含一款锐龙 7 和两款锐龙 9 新品,总计 3 个型号。3 款处理器均搭载 Ryzen AI 技术,包括 AMD Zen 5 CPU 架构、RDNA 3.5 架构的 GPU,以及 XDNA 2 架构的 NPU。同时,新一代 AMD PRO 技术的加持,让它们的性能表现、AI 算力以及安全性
[嵌入式]
AMD 发布锐龙 AI PRO 300 系列商用处理器,为下一代商用 AI <font color='red'>PC</font> 赋能
英特尔发布首款AI PC台式机处理器酷睿Ultra 200S
降耗达165W!英特尔首款AI PC台式机处理器酷睿Ultra 200S造福游戏玩家! 全新英特尔酷睿Ultra 200S系列处理器,以更低的功耗为台式机带来卓越的游戏性能和非凡的计算能力 今天,英特尔正式发布英特尔® 酷睿™ Ultra 200S系列处理器家族,将AI PC功能扩展至台式机平台,带来首款为发烧友打造的桌面级AI PC。该处理器家族包括英特尔® 酷睿™ Ultra 9 285K处理器等5款未锁频台式机处理器,拥有最多8个全新的疾速性能核1,以及最多16个全新的能效核,它们将多线程工作负载性能与上一代相比提升最高达14%2。全新处理器家族支持先进媒体功能的内置Xe GPU,为发烧友带来英特尔首款配备NPU的
[家用电子]
英特尔发布首款AI <font color='red'>PC</font>台式机处理器酷睿Ultra 200S
对标英特尔/AMD!曝联发科首款AI PC芯片准备流片
业内人士手机晶片达人爆料,联发科与英伟达一起合作的AI PC 3nm CPU这个月准备流片,预计明年下半年量产,搭载NVIDIA GPU,目前计划采用这颗芯片的客户有联想、戴尔、惠普和华硕等等。 分析师指出,联发科与英伟达的合作属于优势互补,尤其是在GPU和 AI计算能力方面,双方合作可以让联发科利用英伟达在AI和图形处理领域的先进技术,加速其产品的市场推广和应用普及。 并且联发科联发科在成本控制方面表现出色,这使得其产品在价格敏感的市场中具有更高的竞争力,更有利于抢占英特尔和AMD等传统巨头的市场份额。 展望未来,PC市场正逐步迈向Arm与X86双强对峙的新时代,微软高层预测,到今年年底,基于Arm架构的笔记本出货量将达到100
[嵌入式]
对标英特尔/AMD!曝联发科首款AI <font color='red'>PC</font>芯片准备流片
贸泽开售Phoenix Contact基于英特尔处理器的VL3 UPC工业PC
2024年9月29日 – 专注于引入新品的全球电子元器件和工业自动化产品授权代理商贸泽电子 (Mouser Electronics) 即日起供货Phoenix Contact的VL3 UPC工业PC机。 超紧凑型VL3 PC配备第六代嵌入式英特尔®凌动®处理器,专门用于在严苛的工业环境中连续运行。VL3 UPC提供出色的连接选项,是边缘计算和分散式数据收集等工业物联网 (IIoT) 应用的理想之选。 Phoenix Contact VL3 UPC工业PC机是一个现代化硬件平台,性能、内存容量和存储能力均可按需扩展。用户可以对VL3 UPC进行配置,以满足各种应用的要求。该系统有多种处理器可供选择,并预配置DDR4 内存和
[工业控制]
贸泽开售Phoenix Contact基于英特尔处理器的VL3 UPC工业<font color='red'>PC</font>机
阿里自研解码器Ali266助力高通骁龙平台AI PC首次实现H.266超高清播放
9月20日消息,在刚结束的国际广播电视展(IBC)上,高通技术公司展出基于阿里自研解码器Ali266的高性能视频解码方案,在搭载骁龙X Elite的Windows 11 AI PC上首次实现4K 120fps VVC视频的流畅播放,有效解决超高清视频与低功耗间的性能平衡难题。 当前,超高清视频内容逐渐成为行业标准,在提升用户体验的同时,也显著增加了整个互联网的存储成本与带宽负担。据统计,2022年超过80%的互联网流量来自于视频及相关应用。这推动行业不断制定压缩性能更好的视频编码标准,以应对超高清视频时代的挑战。 Ali266是阿里巴巴对最新国际视频标准H.266/VVC的高效编解码实现方案,具有完整的实时高清和超高清编解
[手机便携]
阿里自研解码器Ali266助力高通骁龙平台AI <font color='red'>PC</font>首次实现H.266超高清播放
高通推出全新骁龙X Plus 8核平台,将性能领先力扩展至更多Windows 11 AI+ PC用户
高通公司总裁兼CEO安蒙在柏林国际电子消费品展览会(IFA)前夕,宣布扩展骁龙X系列产品组合,助力OEM推出700-900美元价格段的Windows 11 AI+ PC产品。 骁龙X Plus 8核平台凭借定制的高通Oryon CPU和同级产品中领先的能效表现,在外形轻薄设计的PC中保持性能领先力,为用户提供快速响应的性能和多天电池续航。 45 TOPS NPU将助力为更多终端带来Windows 11 AI+ PC体验,赋能消费者和企业用户获得开创性的终端侧AI体验。宏碁、华硕、戴尔、惠普、联想和三星将推出搭载骁龙X Plus 8核平台的设备,部分设备将于即日起发售。 2024年9月4日,柏林—— 在2024年柏林
[网络通信]
高通推出全新骁龙X Plus 8核平台,将性能领先力扩展至更多Windows 11 AI+ <font color='red'>PC</font>用户
全新英特尔酷睿Ultra处理器为AI PC时代带来开创性卓越性能和非凡效率
AI算力破百,80款基于酷睿Ultra 200V的AI PC正式登场 英特尔酷睿Ultra 200V系列处理器为出色的笔记本电脑厂商大规模提供不凡的AI性能、兼容性和能效 2024年9月4日—— 今天,英特尔发布了超高能效的x86处理器家族——英特尔® 酷睿™ Ultra 200V系列处理器,带来非凡性能、极具突破性的x86能效、取得巨大飞跃的图形性能、毫不妥协的应用兼容性、提升的安全性和令人惊叹的AI计算能力 。英特尔全新处理器将为超过80款业界出众、功能广泛、性能强大的AI PC提供澎湃动力,这些产品来自包括宏碁、华硕、戴尔、惠普、联想、LG、微星和三星在内的超过20家全球顶尖制造合作伙伴。产品今日开启预购,并在全球
[网络通信]
全新英特尔酷睿Ultra处理器为AI <font color='red'>PC</font>时代带来开创性卓越性能和非凡效率
小广播
最新手机便携文章
换一换 更多 相关热搜器件

 
EEWorld订阅号

 
EEWorld服务号

 
汽车开发圈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4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