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医疗设备应用目前未能触及智能医疗本质

发布者:逍遥游侠最新更新时间:2014-02-07 来源: 搜狐IT 关键字:可穿戴医疗  智能医疗 手机看文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目前,有人认为可穿戴智能医疗设备或将成为医疗界之“王牌”。由一项调查称2012年中国可穿戴便携移动医疗设备市场销售规模达到4.2亿元,预计到2015年这一市场规模将超过10亿元。而笔者一直坚信:未来可穿戴一定是个大趋势,尤其是相对运动、安全而言比较有刚需的健康医疗类设备。但就目前而言,可穿戴智能设备在医疗界只是一匹“黑马”而已,可穿戴式智能医疗要做到真正的繁荣与崛起,为时尚早。

所谓的智能是真的智能吗?

     在文章展开之前,首先来界定下智能医疗的概念——医疗行业融入更多人工智慧、传感技术等高科技,利用最先进的物联网技术,实现患者与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医疗设备之间的互动,逐步达到信息化。

    对体征探测的可穿戴设备无疑属于近来耀眼的一大分支。包括:手环、可穿戴计步器、智能胎心仪、智能血压仪等健康类设备。

    以血压计、血糖仪为例,像这样的产品早已走进寻常百姓家,如今可穿戴系在此基础上所增加的“智能”无非是将硬件产品连接到用户的手机客户端上,从软件上记录相关数据与变化曲线,供患者参考。

    再进一步延展的功能无非是——以数据分析为例,智能设备通过监测某用户一段时间的血压、血糖、运动及饮食变化后,便可为其推送饮食及运动方面的建议。

    说到这里,我们再把视角切入到目前医疗的整个操作流程:

    1、患者提供各类体征信息

    2、医生获得体征信息,进行诊断,下处方或提供治疗方案

    3、药房开药给患者或者在医院进行其它相关治疗

    整个流程耗时相对短暂,并且能达到最终解除病患的目的。可目前的可穿戴仍只是处于医疗的初步阶段,并且,为患者提供各类体征信息也是需要通过长时间、持续不断的测量才能达到的。

    可穿戴现在的核心点还都集中在监测用户的健康指标,不过是充当了健康管家的角色而言。这与医疗、智能医疗的概念相距甚远。如何能够更早地提前给用户预警,之后帮用户治疗,大多数可穿戴产品是没有做透的。

    所幸的是,不少创业团队在努力打通这条产业链,此前笔者在接触做智能健康秤Latin的PICOOC团队时,内部人士提供的资料就显示,他们将邀请国内外权威医疗专家共同为用户分析健康数据,做数据呈现之后的诸多下游努力。

    这已逐渐朝着药房“对症下药”的方向努力了。

    机器能那么容易解决人自身的问题吗?

     如果能通过技术的变革来让饱受健康之苦的人重新振奋的话,这的确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毕竟健康几乎是每个人必须考虑的刚需问题。

     每个有健康问题的患者需求非常明确:节约时间、成本,拿靠谱的身体报告看靠谱的医生。目前的可穿戴设备更多地是打着让人“远离医院”的口号,在家里就能完成相关身体数据的测量。想想京城各大医院前乌泱泱大队列的看病者及“搅局”的黄牛党,这样的方式的确是省时省力。可剩下的靠谱呢?

    很多智能家居目前打出“不牛逼哄哄,只让人安心”的家居口号,让人安心的确是智能家居的靠谱行为。那么,智能健康的靠谱又体现在哪里?对,精确性。所有的医疗设备不能只是无限接近精确,而是要必须精确。医疗的核心诊断,是可现有的智能技术能否做到或接近医生眼睛、耳朵、皮肤的分辨率,即使一根头发落在皮肤上都能感觉出来?

    目前,健康跟踪器的核心感应器技术大多数都是三轴加速度计,这在智能手机里也能找到。要超越智能手机,做到更精准的检测,健康跟踪设备们还需要不同的感应器一起配合,比如心率、体温、皮电反应等感应器。

    另外,想用冷冰冰的机器解决人自身的问题,没那么简单。

    前段时间,有媒体报道北京某三甲医院为解决24小时心脏监控的种种麻烦和问题,对于智能设备在医疗领域的探索也做了尝试,但是患者必须随身携带一个Holter心电图。站在患者的角度想想就会感觉使用体验太差:患者要随身带着一个在全身贴满电线的小盒子,对于日常活动、生活的影响会有多大?

    健康是一个不能出差错的事,只有是面对面沟通才给人以安全感。如果做不到有安全感,那么至少得给人营造一种贴心感的体验。

    即便是在外界看来是移动医疗(也应该也属于智能医疗的一个苗头)方面不错的APP产品,依然会存在这样的问题。前段时间,笔者尝试着将身体的不适问题提交后,马上就有了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的回复,让人深深怀疑这是否是幕后有机器人在自动回复呢?回答的内容也是非常笼统的。让笔者觉得这依然没有一对一私人定制的感觉,想想也是,那群白大褂们整天忙着把脉问诊、救死扶伤呢,哪里还有时间搭理手机疑问呢?

    可穿戴要培养哪些与智能医疗契合的气质?

    除上文所提出的几个问题,可穿戴设备还需要培养哪些与智能医疗契合的气质?

    1、便捷性。未来,智能终端要更方便地采集数据、更方便地提供医疗服务。在将来,更多的测量仪器会向小型化、移动化发展,不仅仅是血压、心率的测量,还会有白细胞、B超、脑电波等。针对主要的“老、幼、病、孕”用户群体,设备的设计理念、应用手段、操作方法都应做到“傻瓜式”便捷,以达到可穿戴设备的最高境界——“人机合一”。

    2、交互性。从上世纪60年代可穿戴技术提出后,该创新技术所倡导的人机交互历史经历了很多伟大的节点。但自从乔帮主将触摸引入苹果的人机交互之后,这六七年来技术并没有太多质的飞跃。

    对于可穿戴智能医疗设备与身体交互,可以让人们活得更健康。与眼球的交互、与鼻子、耳朵的交互……当然,在健康医疗方面更高级的交互绝远不止现在如此:比如同样是“医疗”类设备,既然能实现人体指标的西医式检测,为什么不能尝试下“把脉问诊”的中医式看病?

    3、专业性。不可否认,目前从事健康医疗类的可穿戴设备大多是国内的科技类公司。这就带来一个问题,很多产品是按照理工科的工程师思维开发的,很少有医生或医学专业出身的科班人士参与开发。纯粹按照工程师思维设计的产品会带有浓重的技术色彩,这样的智能终端到了用户手中,更多地还是在玩可穿戴方面的科技元素和炫酷概念,在性能方面还存在很大的缺口、漏洞,缺乏了健康医疗类应具备的专业性。

    另外一些觊觎该领域的健康服务公司或医院,在互联网思维又相对弱势一些。所以,未来如何打通相关行业,做到资源共享,或是保证设备专业性的万全之策。

    总之,建设智能医疗需要从传统的医院线下模式过渡到以物联网和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线上模式,终端、平台、医患双方太多的东西需要改变,更无法抛开一个更上层的问题——现行的医疗体制与制度。

    就像女性经期应用创业者大姨吗的创始人柴可此前低调地“唱衰”自己行业的节奏一样,现在移动健康及医疗行业已经很混乱了,国家相关部门已经在重点注意这个行业所出现的问题。那么未来,可穿戴式智能医疗的发展是否会像现在的健康应用一样被政府政策步步紧盯?谁知道呢。

 

关键字:可穿戴医疗  智能医疗 引用地址:可穿戴医疗设备应用目前未能触及智能医疗本质

上一篇:可穿戴设备八大发展趋势,必将脱离手机
下一篇:人民日报:穿戴式智能设备是鸡肋吗?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03-30 23:40

人工智能医疗布局频频 未来不只是机器人和智能影像管理
日前,平安好医生斥巨资30亿入主人工智能 医疗 ,而且主打中医治疗。无独有偶,科大讯飞在安徽也建成了最新的人工智能医院。 回顾近一两个月的新闻,人工智能医疗的布局比比皆是:8月初,腾讯发布人工智能医学影像产品——“觅影”用于早期癌症诊断。7月初,阿里携手万里云正式发布“Doctor You”AI系统,主攻方向是医学影像诊断领域。同在7月,百度宣布开放运算平台。 人工智能医疗早已成为各方瞄准的香饽饽,以算法平台的技术优势确立领先成为各大巨头的策略。之所以瞄准医疗领域,则是看准了民生热点和痛点众多的现状:医疗资源紧张、医患矛盾突出、医疗资源不均等问题长时间成为吐槽对象。从人工智能来说,技术的不断升级之后,寻找落地场景成为关键,两方由此
[医疗电子]
英特尔助力医疗智能医疗将成为下一代医疗电子发展的新趋势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国内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资源不足的矛盾日益凸显。如何在现有资源配置下,尽量满足人们医疗需求,成为重要问题。 医疗信息化建设,成为改革的重要手段和支撑。在医疗需求带动和政策扶持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物联网、云计算及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逐渐由幕后走到台前,越来越多医疗机构开始关注部署新一代信息技术。2013年,在甘肃定西市安定区的香泉镇中庄村,由甘肃省卫生厅、甘肃省人民医院和GE医疗集团共同建立的基础医疗范畴内的远程医疗试点项目正式开通。 移动医疗、个人保健、远程监护等新兴医疗照护需求驱动着医疗电子市场快速发展。在2013年9月英特尔信息技术峰会(Intel Developer Foru
[医疗电子]
王建伟:物联网技术融入智能医疗将为工作重点
    以“移动、智能、共享、创新”为主题的“2013移动医疗&远程医疗大会”在北京召开。会上,工信部信息化推进司处长王建伟在2013移动医疗&远程医疗大会上做了精彩致辞。 工信部信息化推进司处长 王建伟     自工业和信息化部2008年成立以来,将两化融合放在了一个高度重视的位置。工信部要以两化融合为主,狠抓信息化在各个行业的应用。     现在,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遇上信息化浪潮,必须走两化融合之路,不能像西方国家先工业化再信息化。所以说,十七大提出两化融合,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两化深度融合,十八大提出走中国特色,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
[医疗电子]
如何快速开发医疗级生命体征监测的可穿戴设备
本文来源Digikey,作者Stephen Evanczuk 如果您正在为可提供准确测量结果的健康和健身可穿戴设备创建定制设计,您可能会非常熟悉这种现象以及墨菲定律。 使用光电容积描记图 (PPG) 或心电图 (ECG) 测量生命体征背后的概念当然很好理解。可以通过测量外周血管血容量的变化或通过监测心肌产生的生物电活动来确定 ECG 的心率,从而找到 PPG 的心率。他们通过利用氧合血红蛋白与脱氧血红蛋白吸收光谱的差异来了解估算血氧饱和度 (SpO2)的简单理论。工程师们也逐渐熟悉更复杂的测量功能,例如使用脉搏传播时间 (PTT) 或脉搏到达时间 (PAT) 来构建无袖带血压监测仪。 这些不同的测量依赖于放大器和滤波器
[医疗电子]
如何快速开发<font color='red'>医疗</font>级生命体征监测的<font color='red'>可穿戴</font>设备
可穿戴医疗监护服装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摘要:可穿戴医疗监护服装可低负荷、长期连续地获取丰富的人体生理信息,从而达到疾病提前预防及治疗的目的。综述了医疗监护服装系统构成、监护服装设计等方面的研究现状;介绍了医疗监护服装系统的核心技术 穿戴式人体生理信号检测技术、传感技术、电子器件与服装连接技术、信号处理及系统通讯等技术,并分析了其医学应用;总结及预测了可穿戴医疗监护服装在设计研究和应用中还有待解决的问题,并展望了其发展前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老龄化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由此而带来的老年医疗健康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这些疾病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环境的影响、专业医疗服务能力的相对薄弱而变愈加严重。这就势必要求未来的医疗从医院诊疗向健康监护预防转变。
[医疗电子]
<font color='red'>可穿戴</font><font color='red'>医疗</font>监护服装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ihealth三款可穿戴医疗设备风靡CES
    中国九安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旗下品牌ihealth周一在CES展会正式开幕前发布了三款可穿戴医疗设备,分别为动态血压监测仪、无线动态心电图监测器和可穿戴脉搏血氧仪。     当前可穿戴计算大势所趋,而ihealth坚信,医疗设备将成为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为此,ihealth在本届CES展会上发布了上述三款产品,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监控自己的健康状况。 动态血压监测仪     ihealth表示,其动态血压监测仪是业界首创,可通过蓝牙连接到用户的移动设备上,也可通过USB连接到PC上。这款监测仪可穿在背心里面,提供24小时的血压监控,同时又不会影响用户的日常生活。此外,用户还可以选择设备读取血压的时间间隔,如15分钟、
[医疗电子]
盘点可穿戴医疗技术领域的十大功能展望
      可穿戴设备市场内的产品种类繁多。全球领先的信息技术研究和顾问公司Gartner认为该市场主要包括九类可穿戴设备,即:智能手表、头戴式显示器(HMD)、可穿戴相机、智能手环、智能服装、心率胸带、运动手表、智能蓝牙耳机及其他穿戴设备。各类可穿戴设备的市场接受程度及产品成熟度各不相同。总体来说,Gartner预计可穿戴设备在未来二至五年将快速普及,从2015年的2.32亿台将跃升至2020年的4.77亿台,并带来617亿美元的盈利机会。   2017年至2018年十大可穿戴技术与功能分列如下:   生物认证   得益于智能手机中生物认证传感器的指纹认证功能,生物认证已逐渐跻身主流。由于可穿戴设备具有“贴身”特性,
[医疗电子]
可穿戴医疗设备能否让我们生活变得更健康?
如今, 可穿戴医疗 设备因其功能新颖、外观时尚美观,逐渐成为一种生活新时尚,手腕上的一款智能手表变身成潮流的象征。 据悉,可穿戴 医疗设备 市场的规模在2016年达到1.23亿件,并有望在2020年达到4.11亿件。 在可穿戴医疗市场欣欣向荣、春光无限好的时候,对于他们在临床医疗中的应用研究却寥寥无几。最近的一篇研究中称,在医疗保健的成本控制和流程优化方面,配备生物传感器的可穿戴医疗设备几乎无用,言下之意是:所谓可穿戴医疗设备让我们生活更健康,只是一种美好的想象。 但我们今天看到的一篇研究得到截然相反的结论。 1月12日,斯坦福大学在《PLOS Biology》发表的一篇文章中称,可穿戴式生物传感器不仅可以监测心率、体表温度、运动
[医疗电子]
小广播
添点儿料...
无论热点新闻、行业分析、技术干货……
最新物联网文章
换一换 更多 相关热搜器件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4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