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储能新需求,德州仪器芯科技助力中国新基建

发布者:EE小广播最新更新时间:2021-04-26 来源: EEWORLD关键字:TI  德州仪器 手机看文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2021年4月26日,北京– 随着环境保护的呼声日益高涨,全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提出了关于未来碳中和的目标,中国也在联合国大会上承诺:2030年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达到碳中和。此目标对能源结构的调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储能则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展望“十四五”规划,储能不仅是新能源建设的重要方向,也是新基建不可或缺的重要保障。储能技术可将间歇性和波动性的能源形式,转换成更加稳定可靠的形式,广泛应用于融合新能源、城市应急供电、5G 基站后备电源等诸多方面。


 image.png


一直以来,德州仪器(TI)都非常重视中国市场。从1986年在国内建立第一间办公室起,TI已在中国市场耕耘了35年,聚焦模拟和嵌入式处理系列产品创新,对储能领域发力已久。随着我国储能发展进入了快车道,TI深度参与到这一进程中,与广大合作伙伴精诚合作,助力中国储能领域发展。


近日,为期三天的储能国际峰会暨展览会(ESIE)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盛大开幕。TI全球技术专家组成员徐继红携其储能系统解决方案出席现场,与中国60余家储能龙头企业共同探讨储能行业发展的热点话题,分享行业动态,致力于促进储能产业健康发展,共同助力实现中国的双碳目标。

 

image.png

德州仪器(TI)全球技术专家组成员徐继红在ESIE

发表有关储能系统解决方案的演讲


【厚积薄发 应对挑战】


储能与新基建息息相关。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中的5G基站、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七大领域创造了巨大的电力需求,如何更低碳地为其提供源源不断的绿色动力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面对新基建带来的储能新需求,TI早有布局。在“十三五”期间,储能被纳入能源局、科技部及地方政府的发展规划中时,TI已将目光聚焦到这个市场,致力于帮助客户在储能领域提升产品的易用性和性价比,以及提升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TI提供的储能和电池管理系统设计、产品和软件,可以有效帮助中国客户缩短上市时间,并提升系统整体性能。


在产品端,TI拥有品类齐全的模拟和嵌入式处理系列产品。TI解决方案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电池管理器件本身的性能,主要体现在电压、电流以及温度的测量精度上。一方面可以使得整个电池保护过程更加安全可靠和稳定;另一方面也可以更加充分的利用电池能量。比如,TI提供的用于储能的电池采集芯片可实现1.5mV的电芯电压采样精度和亚毫秒的采样时间,可以让客户实现更高精度的电池包SOC计算,同时该芯片兼顾高可靠性及功能安全性,并且经历了大量的市场验证,在满足储能应用需求的同时,也符合汽车行业标准。另外TI提供了高效的AC/DC电源转换结合6.6kW三相双向ANPC三级逆变器、PFC功率级参考设计等小尺寸设计,有助于将电源转换与电池技术集成,实现电池平衡、监控和保护。第二,高系统集成度和可靠性。TI的电池管理芯片集成了全面的输入通道保护器件,可以使外围电路设计和器件数量极大程度得到简化,并提高可靠性。第三,芯片菊花链的可靠性。TI在业界领先的创新技术可以有效提升通信的稳健性,并降低对线缆和变压器的要求和系统成本。第四,一站式解决方案。TI的10万多种器件涵盖了“数字+模拟”整个系统设计各个方面的功能,还配备了强大的支持团队,可以针对客户的要求定制解决方案。


在系统端,根据市场的需求及客户的反馈,TI还专门成立了电网应用系统团队,专门帮助客户使用模拟和嵌入式产品解决在储能以及充电桩系统设计中遇到的挑战。


在供应端,早在2010年,TI就在成都设立了第一家晶圆厂,该厂是TI在中国大陆的第一个制造基地,可支持年收入超过10亿美元的生产规模。2014年,TI成都封装测试厂CDAT正式投产,随后,其12英寸凸点加工厂CBUMP等项目于2017年正式投产。目前,TI成都制造基地已成为TI全球唯一集晶圆制造、凸点加工、封装测试和晶圆测试为一体的世界级生产制造基地,2021年,TI在成都新建的封装测试厂房也即将竣工,以便更好地支持市场增长。


【技术赋能,共同成长】


近年来,TI已经陆续与国内诸多储能领域相关企业建立了深入而持续的合作,这之中便有北京海博思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海博思创”)。 海博思创是一家专注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系统、锂电池储能系统相关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在合作过程中,TI为海博思创提供电源管理方向的产品和全新的智能电源系统解决方案,产品主要应用于用户侧储能系统、新能源发电侧储能系统和电网侧调峰调频系统等,帮助其大大提高产品性能。此外,TI提供的菊花链通信技术集成了很多保护功能,有效简化了系统设计,进一步降低了系统成本。


 image.png

TI团队与海博思创团队在ESIE合影留念


一直以来,TI相信只有和客户一起成长,才能互相成就。芯向中国,科创世界,TI致力于携手本土合作伙伴,共同发展创新科技,打造创新生态系统,持续助力中国储能行业的发展。


【创新求变,共赴征程】


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储能已成为增强能源系统供应安全性、灵活性、综合效率的重要环节,是支撑能源转型的关键技术之一。无论是碳达峰的目标,还是碳中和的长远愿景,都将为储能领域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3060目标”要求实现可持续发展,进一步驱动并加快数字化和清洁电气化的进程。

 

image.png


在未来中国继续深化电力市场改革的大背景下,TI在储能领域将会继续聚焦到两个方面,以应对新基建带来的储能需求。一是通过半导体技术创新实现更加安全可靠、更高性价比的电化学储能解决方案,如可支持更高电压及符合功能安全设计理念或认证的系统设计。二是利用TI广泛的产品系列支持其他新兴储能技术,如飞轮储能和氢能源储能等潜在的解决方案。最终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服务,让储能设备更具经济性,进一步拓宽储能设备的应用场景。


TI芯科技,赋能新基建。TI力求凭借品类齐全的模拟和嵌入式处理系列产品、强大的本地制造研发能力、遍布全国的产品分销及销售网络帮助客户解决设计难题,共享储能新机遇,同赴碳中和新征程!


关键字:TI  德州仪器 引用地址:聚焦储能新需求,德州仪器芯科技助力中国新基建

上一篇:ST-2021慕尼黑上海电子展:GaN提升电源能效Teseo提升驾驶效率
下一篇:2021研华嵌入式设计论坛圆满落幕!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10-21 08:57

TI 芯科技赋能中国新基建之谈谈储能背后的黑科技
2022 年,在政策扶持和市场需求的双重刺激下,储能一下子成为了最为炙手可热的产业之一,这背后实质是可再生能源装机量的不断攀升。与火电等可以主动控制发电量的机组不同,可再生能源的发电受自然环境影响,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甚至无法与电网兼容,因此需要配套储能系统以解决消纳、调峰、调频、稳定电网等各类问题。 根据国家能源局的数据显示,2016 - 2021 年间,我国平均弃风率和弃光率已经分别从 17.0% 和 10.3% 降至 3.1% 和 2.0%,这里面除了电网运营优化,技术进步的原因之外,也离不开储能的发展。而且中科院电工研究所储能技术研究组组长陈永翀日前表示,尽管我国的储能装机规模世界第一,但储能与风电光伏新能源装机规模的
[电源管理]
<font color='red'>TI</font> 芯科技赋能<font color='red'>中国</font><font color='red'>新基建</font>之谈谈储能背后的黑科技
TI芯科技赋能中国新基建之解锁光伏创新
Eric每年都会回老家,就在去年他看到老家的屋顶上新竖起了一排排的太阳能光伏板 ,立刻意识到乡亲们能够从中带来一定的收益,作为德州仪器(TI)新能源应用的技术专家,他很欣慰。其实Eric的家乡正是全国如火如荼推进的光伏发电(即太阳能)中的一朵小浪花。 根据国家能源局网站的消息,我国2021年新增光伏发电并网装机容量约5300万千瓦,连续9年稳居世界首位。截至2021年底,光伏发电并网装机容量达到3.06亿千瓦,突破3亿千瓦大关,连续7年稳居全球首位。 回顾近20年的发展,光伏市场虽然也经过了启动期、调整期、酝酿期以及高速发展期等不同阶段,但装机总容量始终在节节攀升中。光伏的好处毋庸置疑,取之不尽且零污染,不过随着产业的不断
[工业控制]
TI 芯科技赋能中国新基建之可再生能源:新能源大变局的背后
2022 年 4 月,彭博社一篇题为《“空气比北京还差”不再算是羞辱》的报导向西方展示了一个事实,北京的天空已不再常有雾霾相伴。 此时回望 2013 年国务院“大气十条”提出要调整能源结构、增加清洁能源供应,之后中国与世界各国一起促成了《巴黎气候协定》,以及人人耳熟能详的“碳达峰”“碳中和”,再看看从西电东输再到东数西算,可以说中国新能源的势头正在持续增强。 前所未有的转型 让我们回顾一下能源技术的转型史。18 世纪工业革命开始后煤炭被大规模开采和消费,1965 年石油取代煤炭成为消耗最多的能源,引领世界进入“石油时代”。时至今日,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依然是世界主要的能源,由此产生的环境污染,以及在有效获取、生产、储存和分
[工业控制]
<font color='red'>TI</font> 芯科技赋能<font color='red'>中国</font><font color='red'>新基建</font>之可再生能源:新能源大变局的背后
TI 芯科技赋能中国新基建之特高压:西电东输大动脉畅通的背后
2021 年秋冬的“限电”让人们猝不及防,重拾久远的停电点蜡烛记忆的同时,开始重新审视电这项资源。事实上,“缺电”一直存在,我国国土辽阔,而传统及新能源的资源端和用电需求端在地理上又分处西东,就像南水北调一样,需要西电东输。因此满足大规模、远距离、高效率的电力输送方式——特高压曾是中国旧基建的代表之一。 顾名思义,特高压就是特别高的电压,指 ±800 千伏及以上的直流电和 1000 千伏及以上的交流电。对于特高压,人们除了能看到穿梭于天际的架空线之外,对其了解少之又少。然而 2019 年,在发展清洁能源的双碳背景之下ß,特高压又被赋予了新基建的属性,重新担负起了“国家顶梁柱”的战略使命,成为关注的热点。 根据
[电源管理]
<font color='red'>TI</font> 芯科技赋能<font color='red'>中国</font><font color='red'>新基建</font>之特高压:西电东输大动脉畅通的背后
飞驰之“芯”:TI芯科技赋能中国新基建之城际轨道交通
短短十几年间,中国铁路实现了从步入到引领世界高铁发展,已成为当代的“经济大动脉”。从2008年基建狂飙期的“四横四纵”到2017年的“十横十纵”,高铁将中国经济送上了快车道,如今当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发展城市群和城市圈成为国家战略时,“经济毛细血管”的城际高铁、城际轨道交通理所当然被纳入了新基建的范畴。 城际间的列车和高铁相比,只是外形稍有不同。但由于城际间交通变得更加公交化,运营频次更高、上下站点更多,这意味着要实现更多的重联重组,对安全性有着更高要求,而且要确保列车通信网的准确高效。另一方面,由于高铁的速度已经基本满足需求,人们更关注乘坐的舒适性、娱乐性,无线充电、按摩椅甚至投影等技术都会用到列车中。这些新的发展方向需要新技术
[物联网]
飞驰之“芯”:<font color='red'>TI</font>芯科技赋能<font color='red'>中国</font><font color='red'>新基建</font>之城际轨道交通
TI 芯科技赋能中国新基建之城际轨道交通:飞驰之“芯”
短短十几年间,中国铁路实现了从步入到引领世界高铁发展,已成为当代的“经济大动脉”。从 2008 年基建狂飙期的“四横四纵”到 2017 年的“十横十纵”,高铁将中国经济送上了快车道,如今当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发展城市群和城市圈成为国家战略时,“经济毛细血管”的城际高铁、城际轨道交通理所当然被纳入了新基建的范畴。 城际间的列车和高铁相比,只是外形稍有不同。但由于城际间交通变得更加公交化,运营频次更高、上下站点更多,这意味着要实现更多的重联重组,对安全性有着更高要求,而且要确保列车通信网的准确高效。另一方面,由于高铁的速度已经基本满足需求,人们更关注乘坐的舒适性、娱乐性,无线充电、按摩椅甚至投影等技术都会用到列车中。这些新
[电源管理]
<font color='red'>TI</font> 芯科技赋能<font color='red'>中国</font><font color='red'>新基建</font>之城际轨道交通:飞驰之“芯”
边缘人工智能来真的了——TI芯科技赋能中国新基建之人工智能
1956年,当斯坦福大学的麦卡锡提出“人工智能”时,他一定没有想到这个概念会在几十年后的中国如火如荼。人工智能不仅仅在引发新的产业革命方面被寄予厚望,更是融入到了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并且正在触发社会变革。事实上,2020年4月,国家发改委在确定新基建的3个方面时,在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中均提及人工智能,也只不过是把正在发生的变革明确地告知大众。 伴随算力、数据、互联网的发展,人工智能正处于从量变到质变的节点,尤其边缘端呈现出爆发式的发展。Gartner预测,到2025年,至少会有75%的数据处理将会在云端或者数据中心之外的地方进行。人工智能大潮对于半导体企业是机遇也是挑战。和云端不同,边缘侧对芯片的最主要需求依然回到
[机器人]
边缘人工智能来真的了——<font color='red'>TI</font>芯科技赋能<font color='red'>中国</font><font color='red'>新基建</font>之人工智能
TI 芯科技赋能中国新基建之人工智能:边缘人工智能来真的
边缘人工智能来真的了,TI芯科技赋能中国新基建之人工智能 1956年,当斯坦福大学的麦卡锡提出“人工智能”时,他一定没有想到这个概念会在几十年后的中国如火如荼。人工智能不仅仅在引发新的产业革命方面被寄予厚望,更是融入到了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并且正在触发社会变革。事实上,2020年4月,国家发改委在确定新基建的3个方面时,在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中均提及人工智能,也只不过是把正在发生的变革明确地告知大众。 伴随算力、数据、互联网的发展,人工智能正处于从量变到质变的节点,尤其边缘端呈现出爆发式的发展。Gartner预测,到2025年,至少会有75%的数据处理将会在云端或者数据中心之外的地方进行。人工智能大潮对于半导体
[工业控制]
<font color='red'>TI</font> 芯科技赋能<font color='red'>中国</font><font color='red'>新基建</font>之人工智能:边缘人工智能来真的
小广播
最新物联网文章
换一换 更多 相关热搜器件

 
EEWorld订阅号

 
EEWorld服务号

 
汽车开发圈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4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