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一般是专利权的简称,专利的保护有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中国专利法将专利分为三种,即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其中,发明专利权期限为二十年,实用新型专利权和外观设计专利权期限为十年,均自申请日起计算。同时,一个国家依照其专利法授予的专利权,仅在该国法律的管辖的范围内有效,对其他国家没有任何约束力。涉及到LED专利,同样具有这些特点。
随着全球化、数字化、生物科技革命的急速发展,作为无形资产的LED专利,对企业变得尤为重要。对大型企业尤其是国外掌握LED核心技术专利的企业而言,依靠LED专利可取得的资产,近年来该资产占其总资产收入的比例竟可高达70%或80%。对于中小企业而言,由于缺少一些替代工具,一项或多项关键LED专利技术就可能决定整个企业的生死命运。
但是,由于中国LED行业起步较晚,关于LED专利申请、LED专利保护的工作开展较为滞后,使得中国LED企业在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时,因没有LED专利这个利器,很难掌握竞争的主动权,往往处在较被动的位置。
为了在全球LED市场竞争中占领较好的位置,一些有先见之明的中国企业,也开始通过各种方式,发展LED专利,但中国LED企业如何应对目前面临的专利布局,最终能否在全球LED核心技术专利营中夺得一席之地?
外企进驻,中国LED产业喜忧参半
业内统计,随着中国政府的大力推动和LED上游设备及LED蓝宝石基板材料等基地的大规模建设,预计2015年中国LED产业将达到5000亿人民币的规模。为了争夺这一大得诱人的市场蛋糕,全球众多LED厂家纷纷将中国市场定为未来着重发展的区域,这对蓬勃发展中的中国LED产业来讲,可谓喜忧参半。
全球LED重要企业将中国作为未来几年重要战略市场,不仅可以加速中国整体LED产业的发展步法,还可促进中国LED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完善。但是对中国LED企业、尤其是缺乏LED专利的企业来讲,外企的大规模涌入,带来更多的是市场竞争的加剧。
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研究中心主任毛金生先生发表“中国LED产业专利现状及对策”时,曾指出:以全球LED专利布局来看,日本最强,专利数比重占全球28%,而中国大陆占全球比重仅9.3%。在LED芯片基片制造方面,中国近90%的企业选择向日本日亚化学缴纳不菲的专利费。
虽然近几年中国大陆地区LED照明技术专利申请率全球第一,既包含来中国投资的海外企业申请的专利数量,也涵盖中国本地企业申请额。但在中国原创的专利申请中,实用新型专利比例高达68.5%,发明专利申请量占比仅为31.5%,专利申请的结构有待优化,同时在华的外资企业申请量较大;中国大陆LED照明专利申请总量中,涉及市场应用、封装的专利申请分别为2.1万多件和3000多件,分别占申请总量的82.5%和12%,而涉及产业上游的外延技术和芯片制造的申请量差距明显。
中国LED企业为LED国际市场上专利维 权的弱者
在这种情况下,多数中国LED企业笼罩在随时被起诉的阴霾下。同时,也有业内人士指出,中国是LED生产大国,但不是技术强国和应用大国。近些年来,中国的LED企业凭借成本优势在海外市场扩张飞快,这给国际竞争对手带来了压力,加之国际大厂对飞速发展的中国LED市场虎视眈眈,中国企业如果依然靠低价、低技术,甚至模仿发展模式打拼国际市场,一旦遭遇专利纠纷,就无还手之力,这就使长期徘徊在低端的中国企业成了LED国际市场上专利维 权的弱者。
2008年美国突然发动的“337调查”,虽然最终以和解收场,但中国被诉企业却付出了高额的和解费。为了应对这种专利突袭,中国官方和一些LED企业开始注重发展LED专利。
中国政企联合,寻找LED专利纷争突破口
中国大陆政府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强化大陆LED上游磊晶及芯片专利布局,以补足大陆在LED上游专利所出现缺口,同时,制定LED国家及行业标准,以加速LED应用产品普及率。2011年,LED产业发展最活跃的深圳市,成立了LED专利联盟,搭建了大陆首家LED专利数据库。
德豪润达董事长王冬雷也曾公开表示,德豪润达收购韩国EPIVALLEY公司主要是冲著专利去的,有专利护身,德豪润达的LED应用产品才可能销往日本等国外市场。
浙江阳光照明(600261) 2010年称,将投资1600 万日元(约合人民币123.76 万元),收购一家日本LED公司LIREN的股权,投资完成后阳光持有该公司30.188%股权,阳光收购这家企业看中的就是其研发能力及所持有的知识产权。
专家出招为中国LED企业解惑
除了通过并购将LED专利转化为己用外,市场上部份还建议中国本土厂商借由以下方式来分解LED专利之争带来的风险。如:
1、政府与企业合办专利银行
面对国际专利战争,集合众人之力设立专利银行,日本与韩国为这方面的领先者。
早在2009年,日本就由政府与民间合作成立“产业革新机构公司”( INCJ)。之前SONY、TOSHIBA、日立宣布将合资成立Japan Display,就是由INCJ出面主导挹注。韩国也在2010年成立了Intellectual Discovery,宣布将由政府与民间合作,强力在市场搜刮专利权,期待能在科技专利战中无往不利。2011年8月,台湾设立LED“反诉型基金”,全力协助LED厂商迎接国际专利战。
2、建立产业策略联盟
中国LED企业的专利实力还比较弱小,无论是采取外部策略--购买许可,还是采取内部策略--技术创新、申请专利,都需要花费相当多的时间和资源来积累实力,可通过协会或者成立联盟来联合应对涉及知识产权的侵权行为和法律诉讼。目前,中国各省市尤其是珠三角和长三角,都已成立了多个LED相关联盟,并开始积极着手成员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
3、与台商结盟,以欧美专利制约日系专利
通过获取美国LED企业的相关专利授权,来对抗 日本LED企业的专利权主张。台湾LED发展中,台湾LED企业的成长历史则是该方式的典型代表。
台湾按LED市场份额排序的话,目前约占全球LED产业产值的25%,仅次于日本。其LED产业上取得重大突破,主要得益于日本大厂忽视的细分市场。
例如,台湾地区LED产业通过手机LED背光源产品作为切入点,成功实现大翻身。但由于在专利层次的被动,其发展受到了很大的专利牵制。因此,台湾地区的LED企业一方面提交各国专利申请,另一方面积极通过专利授权许可来获得市场进入资格。在日亚化学、丰田合成等日本公司开放专利授权许可之后,台湾企业为了进入高端领域,也积极与日本几大LED企业谈判,部分厂商已获得日本LED企业在LED产业链上游产品的专利授权。
虽然台湾LED产业的全球市场市占率仅次于日本,但是其LED技术含量与日本、欧美的主要企业相比仍有一些距离,特别是Cree在高功率LED方面,还是市场的佼佼者。随着中国大陆LED产业的发展,台湾地区LED产业纷纷将产业转移到中国大陆,以获得更廉价的劳动力、更低的营运成本和更广泛的市场空间。加之此前台湾LED企业经历了多起专利诉讼历史,在某种程度上,台湾LED企业也达成了行业协会对于专利诉讼的联盟与调解。这些都为大陆LED企业与台湾LED企业盟、借鑑台湾企业发展经验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4、制定产业标准,尽早争取获得主流技术的专利许可
2011年4月5日, Cree与欧司朗(Osram)两家签署全面性的全球专利交叉许可协议。此前,Cree已与日亚化学(Nichia)、丰田合成(Toyoda Gosei)达成LED技术专利协议,并与飞利浦签署了一项类似广泛交叉许可协议。而欧司朗也表示,已完成与日亚化学、丰田合成和飞利浦的全球专利互授。至此,全球五大LED巨头已基本完成专利互授。
目前,中国LED业者很难从欧美日强大的专利交织网中脱颖而出,尽早争取获得主流技术的专利许可,将是短期内避免专利侵权之争的有效方式。如:2011年3月31日、4月8日,惠州雷士与上海亚明先后与美国LED外延芯片大厂Cree签署战略协议,两家此举也被业界看作是化解海外产品销售中的专利风险的重要方式。
同时,借由制订中国LED产品的性能标准,适当提高国外LED产品进入大陆市场的门槛,争取通过标准规范实现与国外企业的专利交叉许可。
观点
虽然中国LED产业发展历史中,有相当多的LED专利纠纷,但是目前一些中国LED企业还在不知不觉地侵权,主要是由于这些企业不仅不了解专利的游戏规则,而且还缺乏LED专利人才。如果中国LED企业没有专利战争的观念,只能沦为外商的提款机。
面临专利纠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专利纠纷中处于被动挨打的位置而束手无策。在中国市场上,如果中国LED企业了解专利纠纷的本质,积极应对,LED专利纷争最终受益者,花落谁家,或许尚待认定。
两岸的LED业者,既是竞争,也是合作的模式,在LED专利布局上,或许可以从台湾工研院登高一呼筹组LED专利联盟一事获得借镜。
上一篇:突破散热与光学瓶颈 COB封装打造优质LED照明 (
下一篇:解密奥迪A8L的LED灯光技术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3-10-18 16:00
Vishay线上图书馆
- 选型-汽车级表面贴装和通孔超快整流器
- 你知道吗?DC-LINK电容在高湿条件下具有高度稳定性
- microBUCK和microBRICK直流/直流稳压器解决方案
- SOP-4小型封装光伏MOSFET驱动器VOMDA1271
- 使用薄膜、大功率、背接触式电阻的优势
- SQJQ140E车规级N沟道40V MOSFET
- 恩智浦发布首个超宽带无线电池管理系统解决方案
- 非常见问题解答第223期:如何在没有软启动方程的情况下测量和确定软启动时序?
- Vicor高性能电源模块助力低空航空电子设备和 EVTOL的发展
- Bourns 推出两款厚膜电阻系列,具备高功率耗散能力, 采用紧凑型 TO-220 和 DPAK 封装设计
- Bourns 全新高脉冲制动电阻系列问世,展现卓越能量消散能力
- Nexperia推出新款120 V/4 A半桥栅极驱动器,进一步提高工业和汽车应用的鲁棒性和效率
- 英飞凌推出高效率、高功率密度的新一代氮化镓功率分立器件
- Vishay 新款150 V MOSFET具备业界领先的功率损耗性能
- 强茂SGT MOSFET第一代系列:创新槽沟技术 车规级60 V N通道 突破车用电子的高效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