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装技术左右LED光源元件关键特性

最新更新时间:2014-09-20来源: 互联网关键字:封装技术  LED光源 手机看文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随着LED照明应用对于元件输出要求渐增,传统LED封装不仅限制元件规格推进,也不利散热,新颖的无封装LED具备更好的散热条件,同时整合磊晶、晶粒与封装制程,可更便利地搭配二次光学设计照明灯具…

  LED光源应用将继LCD背光源应用需求高峰后,逐步转向至LED一般照明应用上。但与LCD背光模组设计不同的是,LCD背光模组较不用考量光型与照明应用条件,以单位模组的发光效率要求为主;但LED照明应用除亮度要求外,必须额外考量光型、散热、是否利于二次光学设计,与配合灯具设计构型要求等,实际上对于LED光源元件的要求更高。

  早期封装技术限制多散热问题影响高亮度设计发展

  早期LED光源元件,封装材料主要应用炮弹型封装体,在高发光效率的蓝光LED初期使用相当常见,而在智慧手机、行动电话产品薄型化设计需求推进下,采用表面黏着(surface-mountdevices;SMD)型态的LED光源需求渐增,而采用表面黏着技术设计的LED光源元件,可利用卷带式带装材料进料加速生产加工效能,透过自动化生产增加加工效率外,也带来LED封装技术的新应用市场,加上后继磊晶结构、封装技术双双进步相互加持,LED光源材料发光效率渐能超越传统灯具表现。

  以照明应用需求观察,照明灯具对于发光效能的要求越来越高,而LED光源目前左右光输出效能的技术关键,发光效率主要由磊晶、晶粒与封装技术方案左右表现。目前磊晶的单位发光效率已经发展趋近极限,发光效率可再跳跃成长的空间相对有限,而持续加大晶粒面积、改善封装技术,是相对可以大幅增加单位元件发光效能的可行方案。但若要能再提升元件的性价比,晶粒面积增大化较无成本优化空间,反而是封装技术选择将直接影响终端材料元件的成本,也就是说,封装技术将成为照明用LED的成本关键。

  晶片级封装导入LED体积小、可靠度高

  晶片级封装(ChipScalePackage;CSP)为2013年LED业界最热门的封装技术方案,其实CSP在半导体业界并不是新技术,只是在LED光源元件应用上尚属新颖的先进技术。在传统半导体晶片级封装应用目的,在于缩小封装处理后的元件最终体积,同时以改善散热、提升晶片本身的应用可靠度与稳定性为主。而在LED发光元件的晶片级封装主要定义为,封装体与LED晶片接近或是封装体体积不大于晶片的20%为主,而经晶片级封装的LED本身也必须为功能完整的封装元件。

  晶片级封装主要是改善逻辑晶片接脚持续增加、元件散热性能提升与晶片微缩目的,透过晶片级封装整合效益,可以让晶片的元器件寄生现象减少,同时可以增加Level2封装的元件整合度,而晶片级封装在LED光源器件的应用需求,也可达到显著程度的效益。

  典型晶片级封装是不需要额外的次级基板、导线架等,而是可将晶片直接贴合在载板之上,晶片级封装为将LED二极体的P/N电极制作于晶片底部,并可利用表面黏着自动化方式进行元件组装,若比较必须打线进行元件制作的制作流程,晶片级封装可以对组装与测试流程相对提升,同时达到降低加工复杂度与成本的双重目的。

  LED采晶片级封装方案,元件可获得更佳的散热表现、高流明输出、高封装密度、更具弹性、简化基板等优点,同时少了打线制程也可让终端元件的可靠度提升。

  无封装LED方案热门高发光角度、发光效率

  同样也是追求元件的高亮度表现、低成本要求与更便利的生产条件目的,推进了新颖的无封装LED(EmbeddedLEDChip)的使用需求。以无封装LED与晶片级封装LED元件特性进行比较,无封装LED对于元件散热效果表现更好,而无封装LED制作技术,另整合磊晶、晶粒与封装制程,元件亦可搭配二次光学设计整合,也能让终端成品具备更高亮度、更大发光角与更小体积特点,同时可以达到压缩制作成本目的,发光元件可提供灯具业者多元化与更具弹性的设计空间。

  传统封装架构中,为由反射杯构成一个内部腔体,再搭配晶片打线制程处理驱动电力串接,虽然制程简单,但也造成终端元件的散热能力因此受限。在新颖的LCD背光源与照明灯具设计要求,LED光源元件就必须在减小发光面积要求下同时增加单位元件的驱动瓦数,散热关键即成为这类应用需求的技术瓶颈。

  无封装LED可以将元件热阻较传统封装下降约10倍,而无封装LED不须设置反射杯腔体,也可因此省下反射杯制成的成本,优化整体元件的性价比表现,同时也是无封装LED技术优势,无封装LED搭配特殊的萤光胶膜进行贴合,也能让LED的发光角度进一步达到160度表现,在元件的发光效能、机构特性与散热优势均能有效提升。

  无封装LED技术具极小发光面积、较大发光角度,相较于传统封装方案的光源元件表现,无封装LED技术的光型表现更接近点状光源,这种材料特性使得无封装LED技术更适合搭配进行二次光学处理设计,而较小的发光面积也表示元件的体积相对更小,亦可搭配更薄化的光学透镜制作成LED光源模组,尤其能应用于部分机构空间有限的灯具产品使用需求,例如,LCD直下式背光源或是平板灯具产品等。

  若与晶片级封装进行比较,无封装LED技术在制程中导入萤光胶膜的贴合制程,这在LED光源照明应用可更容易控制发光表现特性,使灯具在制作流程中还要搭配发光色泽检测、配对程序,大幅简化生产。

  改善热传导架构无封装LED热阻表现佳

  在LED传统封装中,晶片必须透过蓝宝石基板和绝缘胶处理晶片热度导热,相对的在无封装LED技术中,为利用覆晶(Flip-chip)的晶片结构和金属基板共晶制作技术概念,在无封装LED元件的封装体中可因为覆晶与金属基板共晶的设计架构,使得元件本身的热阻表现更低,也因此无封装LED技术在相同驱动瓦数下,晶片的发光区核心温度可有效降低,同时也能减少晶片温度持续高温可能造成元件失效或是寿命缩短问题。

  但无封装LED也并非是完美的制程技术,因为要达到无封装LED设计目的,必须同时具备磊晶、晶粒、封装制程与元件成品的表面黏着技术整合,整合的技术难度相当高,尤其在关键的覆晶结构设计中,无封装LED要维持元件高可靠度表现其实难度相当高,主要是要寻求高反射率、高导热与附着良好的二极体材料,同时这些材料须具备高稳定性特质,也必须能耐受元件运作时的高温、高压、高电流的环境条件。

  此外,无封装LED本身即无外层封装体进行保护,照明设备若需设置于高温、高湿度恶劣环境中,也必须针对元件进行保护层设计,以增加光源器件的使用寿命。

  另外,在无封装LED制程中,在封装制程工作段为使用萤光胶膜替代传统的封装材料,而萤光胶膜内部也有置入萤光粉,用以搭配LED光源与萤光粉产生白光,而萤光粉的选择即会左右无封装LED元件在照明应用的可靠度、发光效率、高温表现状态。

  萤光胶膜毕竟与传统封装材料不同,在制程中需处理贴合与测试问题,不只是生产设备差异,相关的制程设备也需要进行优化与改善,都会增加初期投产无封装LED元件的复杂度。

关键字:封装技术  LED光源 编辑:探路者 引用地址:封装技术左右LED光源元件关键特性

上一篇:360°解析传感器技术在LED照明灯具中的应用
下一篇:哪些技术可以增强LED照明系统可靠性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3-10-12 22:45

LED光源技术分类及对比
目前 LED背光源 技术在 液晶电视 领域的应用主要有三种方式:直下式三原色RGB- LED 光源、直下式白色 LED光源 和侧入式白色LED光源。直下式RGB-LED光源技术在综合 显示 优势中绝对第一,但是价格成本也是最高的,不具有市场普及的可能。目前市场上销售的 LED电视 普遍是采用直下式白色LED光源和侧入式白色LED光源的产品。三星、SONY采用的是侧入式 白光LED 技术,而夏普、海信则采用了直下式白光LED技术。 直下式:强调画质表现优异 采用直下式LED技术的企业认为,直下式LED技术在画面调控上的优势要出色于侧入式LED技术,而且侧入式LED电视价格虚高。“两种方式
[电源管理]
LED光源技术发展趋势:由侧光式过渡到直下式
      液晶自身不发光的特性,决定了背光源应用的重要性。LED作为绿色环保的清洁光源得到广泛的认可,LED使用寿命长、节能省电、色彩表现力好、应用简单方便,这些突出的优点使得LED背光源成为代替CCFL背光源的必然选择。LED背光源的技术发展关乎此项应用的未来。       LED背光源技术发展趋势       目前,背光的主流技术包括:低功耗技术、轻薄化技术,背光源的色彩管理技术。LED背光源技术在各项技术基础上向着低成本、高质量的目标不断迈进。而满足这一目标的技术趋势就是LED背光电视技术也会随着消费者需求和市场的接受程度由侧光式技术产业化过渡到直下式白光LED背光电视乃至RGB直下式背光。       LE
[家用电子]
LED连接方式的优缺点分析及对背光源技术的影响
  LED背光源技术液晶电视从技术上讲,目前主要有侧入式和直下式两种方式。虽然两种技术各有千秋,但从成本等方面综合考虑,侧导光LED背光模组正在成为一种主流趋势。   侧导光LED背光模组的设计要考虑在满足光学指标的基础上尽量降低成本,同时还要体现侧导光LED背光源轻、薄的特点。所以,LED的发光效率和色域对液晶电视背光源LED的选型有着重要的影响。   LED的连接排列方式一般分为三种主要结构,即串联、并联以及串、并联混合的方式,几种方式各有利弊。   LED串联   优点:电流处处相等 LED亮度基本一致   缺点:一个LED开路所有LED都不工作   LED串联方式的优点是,在整个串联电路
[电源管理]
突破技术瓶颈 中国自主LED光源终端受宠
  LED背光源液晶电视的突然热销,也刺激了上游企业对LED背光源技术的研发投入力度。日前,在奥维咨询公司举办的彩电行业研究发布会上,记者专访了国内最大、亦是最早从事彩电LED背光源技术研发和量产的伟志光电(深圳)有限公司董事长姚志图,与他一同分享了未来我国彩电企业在LED电视市场竞争中所具备的技术优势和价格优势。       记者:姚总,能否先简单介绍一下伟志光电企业的情况?       姚志图:我们是1985年在香港成立,早在90年代初进入深圳后专业从事LED的设计制造。可以说,我们是国内最早从事LED背光源技术和相关产品研发的企业,目前我们的产品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主要是用于工业和消费电子产品上。此前,我们的业务
[家用电子]
DLP的LED光源投影设备的应用
   DLP 投影 设备历经近20年的发展,近几年逐渐受到了 LCD 类产品的严重冲击,为了应对市场环境的变化,采用 LED光源 的DLP投影设备在最近三年内得到了大规模的推广和应用。   众所周知,传统DLP投影设备最为人所诟病的就是其采用的UHP光源,6000小时的平均寿命导致了用户的使用成本始终无法降低,而LED光源则以10倍于UHP的使用寿命,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但目前的LED光源是否就完美无缺了呢?在使用中又要注意哪些方面呢?   一、 亮度 和 色域 的选择   LED光源虽然在传统的户外 LED 显示屏 中早已达到了K级 流明 的亮度,但是在DLP的应用中目前还普遍停留在600-800流明这个区
[电源管理]
DLP的<font color='red'>LED</font><font color='red'>光源</font>投影设备的应用
解析汽车行业领先配置LED外部光源
汽车工业的发展是迅猛的,经历100多年不断的推陈出新,我们现在看到的汽车已经远非当初可比。但历史的车轮是不会停歇的,它会始终不断向前发展。未来会是怎样,我们无法预知,但我们可以透过一些已有的资料来展望一下未来。   配置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却也往往是购车者最关心的话题,今天我将带大家寻找一些未来可能流行的配置,它们当中不一定都在市面上容易见到,但其具备的实用性或安全性等优点都十分明显。   ● LED 外部光源:势必会大行其道   LED(Light Emi ttingDiode),中文名字叫发光二极管,相比普通卤素灯泡,它具有体积小、重量轻、电压低、电流小、 亮度 高、抗震性好和发光响应速度快等优点。用L
[电源管理]
解析汽车行业领先配置<font color='red'>LED</font>外部<font color='red'>光源</font>
白光LED光源在实际应用中需注意的问题
引言   led( Light Emitting Diode) 是一种节能、长寿命、环保型的新光源,随着LED 光源技术的快速发展及生产成本的下降,其在照明领域的使用比例逐渐加大。如果用LED 照明光源取代目前传统照明光源数量的50% ,每年我国节省的电量就相当于一个三峡电站发电量的总和,其节能效益十分可观。LED 光源在照明市场的前景已令全球瞩目,它正在给照明领域带来一场全新的绿色革命。   将LED 作为接入市电的照明光源,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一系列有待优化的问题:   (1) LED 驱动方式为恒流驱动,如此方能保证其发光强度均匀一致;   (2) 由于LED 的性能受温度影响会发生较大变化、
[电源管理]
白光<font color='red'>LED</font><font color='red'>光源</font>在实际应用中需注意的问题
至Q3半数以上笔记本面板将采用LED光源
根据DisplaySearch最新发表的LED背光源面板出货及预测报告,LED背光源面板在2009年Q1出货量达1,060万片,较上一季度成长63%,并较去年同期大幅成长780%,显示出LED背光源面板在大尺寸(10寸以上)液晶面板中俨然形成一股新的风潮。预计LED背光源面板在2009年全年出货将达到将近1亿500万片,而在2009年Q4的LED背光渗透率将爬升到25%。 目前LED背光源面板主要还是应用在笔记本电脑上,在2009年Q1估计有420万片的LED背光源面板用在上网本(netbooks),上网本全数使用LED背光;另外,590万片的LED背光源面板用在笔记本电脑上,占笔记本电脑面板市占率的26%。目前
[电源管理]
小广播
热门活动
换一批
更多
最新电源管理文章
更多精选电路图
换一换 更多 相关热搜器件
更多每日新闻
随便看看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4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