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热电偶温度传感器测量的几个因素

发布者:数字梦行最新更新时间:2012-05-11 来源: 21ic 关键字:热电偶  温度传感器  插入深度 手机看文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热电偶是最常用的测温器件之一,它直接测量温度,并把温度信号转换成热电动势信号,通过电气仪表转换成被测介质的温度。因为热电偶温度传感器具有测量范围宽、精度高以及响应时间快等优点,所以得到广泛的使用。本篇文章主要探讨影响热电偶温度传感器测量的因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插入深度

热电偶测温点的选择是最重要的。测温点的位置,对于生产工艺过程而言,一定要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否则将失去测量与控制的意义。热电偶插入被测场所时,沿着传感器的长度方向将产生热流。当环境温度低时就会有热损失。致使热电偶温度传感器与被测对象的温度不一致而产生测温误差。总之,由热传导而引起的误差,与插入深度有关。而插入深度又与保护管材质有关。金属保护管因其导热性能好,其插入深度应该深一些,陶瓷材料绝热性能好,可插入浅一些。对于工程测温,其插入深度还与测量对象是静止或流动等状态有关,如流动的液体或高速气流温度的测量,将不受上述限制,插入深度可以浅一些,具体数值应由实验确定。

响应时间

接触法测温的基本原理是测温元件要与被测对象达到热平衡。因此,在测温时需要保持一定时间,才能使两者达到热平衡。而保持时间的长短,同测温元件的热响应时间有关。而热响应时间主要取决于传感器的结构及测量条件,差别极大。对于气体介质,尤其是静止气体,至少应保持30min以上才能达到平衡;对于液体而言,最快也要在5min以上。对于温度不断变化的被测场所,尤其是瞬间变化过程,全过程仅1秒钟,则要求传感器的响应时间在毫秒级。因此,普通的温度传感器不仅跟不上被测对象的温度变化速度出现滞后,而且也会因达不到热平衡而产生测量误差。最好选择响应快的传感器。对热电偶而言除保护管影响外,热电偶的测量端直径也是其主要因素,即偶丝越细,测量端直径越小,其热响应时间越短。

热阻抗增加

在高温下使用的热电偶温度传感器,如果被测介质为气态,那么保护管表面沉积的灰尘等将烧熔在表面上,使保护管的热阻抗增大;如果被测介质是熔体,在使用过程中将有炉渣沉积,不仅增加了热电偶的响应时间,而且还使指示温度偏低。因此,除了定期检定外,为了减少误差,经常抽检也是必要的。例如,进口铜熔炼炉,不仅安装有连续测温热电偶温度传感器,还配备消耗型热电偶测温装置,用于及时校准连续测温用热电偶的准确度。

热辐射

插入炉内用于测温的热电偶温度传感器,将被高温物体发出的热辐射加热。假定炉内气体是透明的,而且,热电偶与炉壁的温差较大时,将因能量交换而产生测温误差。一般情况下,为了减少热辐射误差,应增大热传导,并使炉壁温度尽可能接近热电偶的温度。另外,热电偶安装位置,应尽可能避开从固体发出的热辐射,使其不能辐射到热电偶表面;热电偶最好带有热辐射遮蔽套。

以上就是影响热电偶温度传感器测量的四个因素,在使用的时候我们应当注意,根据实际情况,保证最佳的测量的效果。

关键字:热电偶  温度传感器  插入深度 引用地址:影响热电偶温度传感器测量的几个因素

上一篇:霍尔电流传感器之太阳能电池的输出电流测量的分析
下一篇:基于PXI平台的ESP系统性能测试系统介绍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03-30 22:26

非接触式温度传感器基础知识
您是否确信某种接触式 传感器 无法满足您的应用要求?即使不是,那么还是请您远离非接触式器件,因为它们会带来一些特殊的难题。而且,不要完全出于初始采购和安装成本的考虑而偏向其中的一种方案。您必需把维护成本因素也考虑进去,尤其是当传感器在恶劣环境中工作或故障停工时将引发灾难性后果。 市面上的非接触式温度传感器形状各异(图1),每种构造的传感器都具有与众不同的独特规格表。虽然这些 器件 名称各异,但是从技术层面而言,它们都是热红外辐射温度计。在本文中,我们将它们称作“IRT”。它们可以是便携式或固定安装式、高端或低端、昂贵或便宜。 (1) Marathon MM,Raytek公司产品, 网址:www.infrared-u
[传感器]
非接触式<font color='red'>温度传感器</font>基础知识
基于单片机的豆浆机定时系统的设计
0 引言 本系统是设计一个由定时开关控制的豆浆机。由于目前市面上一些定时的豆浆机几乎都是定时30min或15min而不能任意进行定时设置。本设计可通过按键预置时间,通过计数器倒计时的方式进行计数。当达到预置时间时,通过单片机控制豆浆机自动开启,从而不用早起,能节约时间,节省资源,当豆浆煮熟以后自动保温或者断电。 1 系统组成 系统由单片机、键盘输入电路、液晶电路、缺水检测电路、溢出检测电路、82废检测电路、报警指示电路等组成。硬件结构框图如图1所示。 1.1 单片机系统 系统采用AT89S52作为控制核心,配备键盘和液晶显示电路。 AT89S52是Atmel公司新推出的一种低功耗、高性能CMOS 8位徽控
[单片机]
基于单片机的豆浆机定时系统的设计
基于atmega48的扫描按键例子
仿真图:其中左边的的温度传感器等AD转换与本例子无关 #include “iom48v.h” #include “macros.h” #define uchar unsigned char #define uint unsigned int #define KEY_Press keycode!=0x00 #pragma interrupt_handler T1_refresh: 12 void delay(uint a) { while(a–); } const uchar disp = {0xC0,0xF9,0xA4,0xB0,0x99,0x92,0x82,0xF8, 0x80,0x90,0x88,0x83,0x
[单片机]
基于atmega48的扫描按键例子
汽车电子设计中温度感测方案
当你驾车在很小的行驶范围内穿越多个主要气候带时,你需要感谢汽车工程师们所做的工作。以加州为例,死谷的温度会达到+55°C,而几小时后,当你行驶到莫诺县时,温度会低至-35°C。你可以想一想,为了能够应对这些很大的温度变化,你的车和车内的电子元器件一定要在耐热性方面表现出色—最常见的就是车体内部的极端工作条件以及引擎盖下的应用。 毫无疑问,汽车行业越来越需要符合AEC-Q100标准的集成电路 (IC) 组件所具有的可靠性。一整天都处于阳光照射下的电子后视镜或微型、密封摄像头模块也许需要高达125°C的AEC-Q100 1 级组件。引擎盖下的引擎控制单元越来越需要0级组件,它可以在高达150°C的环境中额定运行1000小时—甚至有
[汽车电子]
经典数字温度传感器DS18B20试验
    在前面,我们学习了DS18B20新型数字温度传感器的基础理论知识,对DS18B20的特性及应用有了较全面的了解,本课我们就结合S51增强型实验板,ISP编程器来学习DS18B20的应用软件编程,做DS18B20测温实验,DIY一个我们自己的数字温度计,通过本实验的学习,熟练掌握DS18B20的开发,相信你也可以自己的智能温控系统!     首先介绍实验的硬件设备:S51增强型单片机实验板 + ISP编程器 + DS18B20温度传感器 图1: S51增强型单片机实验板 + 配套温度传感器 实验板红外遥控及DS18B20接口 产品配套温度传感器DS18B20 (已焊接好并经过测试,免去初学者因焊接不好损坏
[单片机]
经典数字<font color='red'>温度传感器</font>DS18B20试验
单片机中使用DS18B20温度传感器C语言程序(参考3)
#include reg51.h sbit DQ =P3^7; //定义通信端口 //延时函数 void delay(unsigned int i) { while(i--); } //初始化函数 Init_DS18B20(void) { unsigned char x=0; DQ = 1; //DQ复位 delay(8); //稍做延时 DQ = 0; //单片机将DQ拉低 delay(80); //精确延时 大于 480us DQ = 1; //拉高总线 delay(14); x=DQ; //稍做延时后 如果x=0则初始化成功 x=1则初始化失败 delay(20); } //读一个字节 ReadOneChar(void
[单片机]
最新工业数字温度传感器具关断模式
  ST推出一系列高精度数字输出温度传感器。新系列产品温度测量范围从负55摄氏度到正125摄氏度。STxx75系列产品可以直接替换而且软件兼容工业标准的LM75、DS75和 TCN75A温度传感器芯片,同时还完善了ST的STLM20系列模拟温度传感器。   采用标准的8引线TSSOP和SO-8封装,STxx75系列产品适用于设备控制应用领域,如:处理器通过I2C总线/ SMBus读取一个本机数字温度数据后需要采取相应行动的控制应用;或者当本机温度达到系统预设温度时需要采取报警或中断措施的控制应用。该产品采用一个带隙式温度传感器,内置一个可编程的9位到12位的sigma-delta模数转换器(ADC),能够把模拟的温度读数信号转换
[焦点新闻]
最新工业数字<font color='red'>温度传感器</font>具关断模式
小广播
添点儿料...
无论热点新闻、行业分析、技术干货……
最新测试测量文章
换一换 更多 相关热搜器件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4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