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回程网络的测试生命周期

发布者:少年不识愁滋味最新更新时间:2012-08-10 来源: 21ic 关键字:移动  无线网络  以太网 手机看文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在无线网络技术领域,移动回程服务用于从基站收发台 (BTS) 向基站控制器 (BSC) 传输语音和数据流。租用线路基础架构的费用占典型服务提供商运营开支的很大一部分。采用新的无线技术(3G)后,网络不但支持语音还支持数据服务。

  每一代新技术(如高速下行分组接入HSPDA)都会带来新的能力,但需要更高的带宽,空中接口和无线接入网(RAN)的情况均是这样,无线接入网有时也被称为回程网络。因此,每一代新服务尤其是新的数据服务都会涉及额外的回程开支。尽管用于购置资本设备和频谱许可证的支出是一次性费用或固定成本,但RAN中正在发生的回程开支却完全不同,这种费用是连续的并且会不断增加。

  回程网络架构

  如上所述,移动回程网络将BTS与BSC连接到一起。2G、2.5G、3G 或 4G和不同地区的回程架构会有所不同。在亚洲,光纤是首选介质。中国移动、中国网通(中国联通前GSM网络)以及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前CDMA网络)拥有大约50万个基站,其中大部分都采用光纤。尽管以太网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新连接中,但仍然远远落后于准同步数字体系(PDH)。一方面是因为BTS不提供本地以太网连接,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无线服务提供商不“相信”以太网能够满足与移动用户的服务等级协议(SLA)的要求,并且认为从 QoS角度考虑,以太网不是可靠的解决方案。可以说,无线回程领域的测试和测量市场是充满活力和健康发展的。

  移动回程网络剖析

  传统上,移动回程网络已经使用基于TDM的专线或微波链路与基站相连。随着用于移动回程服务的运营商级以太网的出现,已经建立了新的网络架构来提供现在和将来的回程网络。图1和图2显示了每种网络架构。

分流接入回程网络架构

  图1显示了两类移动回程架构,这两类架构可用来在混合配置中充分利用运营商的以太网。传统的分流接入网络方案使用了两个平行网络:传统网络和城域以太网网络(MEN)。优先级非常高的信息流(语音)被保存在TDM网络中,低优先级的高带宽信息流则从传统网络转移到MEN。这为缓解网络中移动回程侧的传输瓶颈提供了一种经济的增长途径。

  图1所示第二种网络架构为分流接入网络。这种网络非常类似于传统的分流接入网络方案。唯一的区别是,RAN BTS具有PDH和可以直接连接到MEN的UNI的本地以太网接口。这种方案的主要优点是,传统TDM网络不仅提供用于递送语音服务的基础架构,而且还提供基站迫切需要的同步性。

以太网移动回程网络架构


  图2描绘了另一种移动回程方案。在传统回程网络中,高优先级的语音和低优先级的数据流都封装在城域以太网网络中。通用交互功能(GIWF)会处理封装功能,并为基站恢复时钟信息。最后一种方案是全以太网网络。在这种方案中,所有RAN节点均配备本地以太网接口,并且所有信息流都通过整个城域以太网网络上的以太网服务进行传输。我们还远远没有实现这种方案。

  移动回程服务的安装、试运行和开通

  只有在移动回程服务提供商开通新的回程服务后,才能完全接入他们向客户提供的服务。随着移动回程服务的竞争日益激烈,安装、试运行和开通过程中进行的测试可以确保所提供的服务质量。

  便携式测试设备可以生成测试结果报告并显示所提供的服务是否满足客户合同中规定的SLA。这些测试还可以用作将来参考的基准(即“出生证明”)。按照SLA的规定,需要满足一些性能标准:网络可用性和平均修复时间(MTTR)易于验证,但性能标准较难证明。只凭一个ping测试无法对重要参数(如性能有效性、传输延迟与延迟变化、链路突发性与服务完整性)进行证明。表1给出了不同SLA的例子。目前被广泛接受的唯一方法是使用测试仪器来测量RFC 2544和3393中定义的性能标准。

表1移动回程和其他服务的服务等级协议


  如上所述,可使用多项技术来提供移动回程服务。从测试和测量的角度来看,可通过基于TDM(2Mbit/s)的接口或基于以太网的接口来接入这些服务。用于服务开通和基站维护的测试有:BERT(可用性)、环回延迟(提供不同的传输延迟)、服务中断测量和网络监控。

  误码率测试(BERT)是进行线路质量鉴定的最通用测试。通常服务等级协议(SLA)要求的误码率是10-9~10-6。误码率附带的其他参数完全可用(至少为99.99%)并且无差错秒(至少 99.999%)。需要在一个月时间内对这两个测量进行编译。

  在比特发送和接收过程中对环回延迟进行测量。在无线回程过程中,测量时间是从基站到基站控制器(BSC)再返回原基站的环回时间。该值在各个无线提供商的系统中有所不同,通常可接受的值小于16ms。

  另一需要测试的参数是服务中断。由于2Mbit/s线路通常由SDH基础架构提供,以及基站连接的重要性,因此需要进行服务中断测试。

  以太网测试要求

  在以太网环境中,当发生错误时帧会被丢弃,因此相对于BER测试,帧丢失测量更为重要。从安装角度看,需要进行以下测试:吞吐量及延迟的RFC2544测试;帧丢失测量(包括无序帧检测);数据包抖动;服务中断测量。

[page]

  吞吐量和延迟测量对快速评估以太网线路的能力从而传输信息流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些测量可提供线路容量和环回延迟测量,是对语音质量的重要保证。  

  以太网中发生传输错误时,数据帧将被丢弃,此时上层传输层会对数据帧进行重传。由于这种处理方式,因此以太网中的质量定义为帧丢失/错误率。通常接受的帧错误/丢失率数值介于 10-6~10-5 之间,即每10万到100万帧发生一次帧丢失。数据包抖动对无线回程网络的影响可能是致命的,封装的2Mbit/s线路上的数据包抖动会导致无线服务质量下降。如MEF3中定义,若要成功传输CES,数据包抖动应小于10ms。但是,从无线运营商角度出发,这一数值更应该在1ms 范围内,从而确保基站与网络保持正确同步。

  最后一点,无线运营商具备测量以太网层服务中断能力,将保证其在以太网网络中提供和TDM网络相同的弹性。

  移动回程网络的维护

  无线服务提供商不仅面临着伴随其回程网络指数增长而出现的OPEX挑战,而且还面临着语音质量和服务覆盖率以外的新的服务质量(QoS)和体验质量(QoE)挑战。无线运营商在增加新的交互式多媒体服务的同时,也增加了网络的复杂性、带宽需求和性能敏感性,并且同时还大大提高了用户期望的标准。为了获得并留住客户,移动运营商必须专注于提高用户的 QoE,并以此作为一项竞争优势。

  对于无线运营商,大多数服务中断都由移动回程网络引起。具备监控移动回程网络的能力,就能确保持续监控服务中断的主要原因。图3显示了移动网络部署的情况。利用监测系统,可以反映整个网络完整的端到端情况。

移动网络部署


  故障诊断—消除定时炸弹

  一旦部署了移动回程网络,服务提供商就能够通过监测系统对网络进行全天候监控。但是,监测工具无法始终准确判断网络故障的真正原因。间歇性问题或难以诊断的性能问题可能需要额外的测试仪器才能解决。生命周期的安装和试运行阶段使用的工具可用于发现这些难以诊断的问题。这些测试仪器的高级功能能够提供开通阶段产生的电路“出生证明”,并且可以用作故障电路的性能基准。

  通过监测网络的PDH或以太网OAM开销,服务提供商能在不影响服务的情况下进行故障诊断。通过以太网提供服务时,利用帧分析之类的功能也可以监视网络中发现的不同错误。利用服务中测试,服务提供商可以清楚地发现问题所在,并在进行干扰测试之前准备好测试方案,缩短停机时间。

关键字:移动  无线网络  以太网 引用地址:移动回程网络的测试生命周期

上一篇:千兆网络的速度测试
下一篇:射频收发信机的测试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03-30 22:28

RS485转以太网的应用、解决方案和关键技术
     1.RS485转以太网的应用   RS485通信技术在工程上用得很多,其主要优点如下:   布线简单:只需要2根线,现在一般采用网线的屏蔽线接口。   通信距离远:由于采用了差模通信方式,比RS232的通信距离要远。   可以支持多机联网通信:相比于RS232只能一对一的连接,RS485可以在线上挂载多个终端,采用查询——应答的方式实现多机通信。   但是RS485现在经常需要转为以太网,分析这些应用背后的原因主要有:   以太网可以接入internet这样就可以实现远距离通信,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监控,这是RS485所无法做到的。   当需要多台RS485设备连接到计算机的时候,传统的方式是使用
[嵌入式]
英特尔移动平台的前世今生
    移动互联时代:一日不见 如隔三秋 作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芯片制造商,英特尔一直以来凭借着其领先的技术优势,在 PC 领域叱诧风云,而 wintel 联盟的霸主地位也不可撼动。然而,到了移动互联时代,面对着高通、 ARM 阵营的持续火爆,英特尔不可能坐视不管。其实,英特尔在很早就意识到移动互联的发展机会, Tablet 的概念就是由英特尔提出来的,遗憾的是,绝妙的设想却由苹果代其实现。移动互联时代来的如此迅速,是 PC 领域的霸主所未能料到的。只是打盹时间,却宛如隔世。虽然没能抢占先机,但不代表英特尔没有努力追赶。   英特尔移动平台的演进 移动芯片的市场已被ARM阵营高度控制,慢半拍的英
[手机便携]
Intel院士康凯文:重新定义移动构想
康凯文描述“轻装上阵,畅想生活”的美好愿景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科技图片   4月1日消息,在英特尔2008春季IDF开幕前夕,英特尔举行仅面向媒体开放的“技术前瞻日”,集中介绍了公司在移动计算研究、英特尔投资和英特尔中国研究中心的研究项目等情况。   英特尔公司高级院士,企业技术事业部通信技术实验室总监康凯文做主题演讲:“移动新构想——轻装上阵,畅享生活”,向媒体透露了英特尔在移动方向的新方向和进展。   康凯文介绍了英特尔公司在移动计算研究方面的最新动向:“轻装上阵,畅享生活”(Carry Small, Live Large)。目前,英特尔研究人员正致力于引领未来的移动技术体验远景,其中包括能够有效利用周围资源并提
[焦点新闻]
英特尔首席技术官贾斯汀谈移动设备等未来发展机会
近日,《华尔街日报》博客专栏记者对英特尔首席技术官兼研究院负责人贾斯汀进行了采访,讨论了英特尔在移动设备、电视方面的策略,以及未来的发展机会等话题。在此与您分享问答实录。 问:为使移动设备及其芯片功耗更低,英特尔正在做哪些努力? 答:我们一直在努力提高能效。移动性是越来越显著的技术发展方向。只要各种设备需要依赖电池运行,能源就都会是一个关键的问题。 这不仅仅是处理器能效的事情。在手持系统的芯片上,处理器的能耗问题管理得相当好。但在芯片上还有许多其它组件,它们的能耗管理情况不如处理器本身好。因此,我们希望在芯片层面可以采用某种方式打开或关闭这些组件,以提高能效。在 Moorestown(英特尔针对基于凌动™处理器的智
[网络通信]
路透:联想移动业务陷入挣扎 欲借高端市场止血
  北京时间5月29日报道,在三年前收购摩托罗拉后, 联想 集团成为了全球第三大手机制造商。然而,好景不长, 联想 现在已经失去了这一地位,寄希望于高端市场为智能机业务止血。下面就随手机便携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相关内容吧。    联想 与惠普公司争夺全球最大PC制造商的宝座。尽管联想在截至3月的财年中扭亏为盈,但是随着新产品营销费用和关键零部件成本的上涨,智能机业务的亏损扩大。   联想在2014年斥资29亿美元从谷歌公司手中收购了摩托罗拉移动,但是一直无法整合好这项资产,自此之后手机问题开始显现。再加上小米公司、OPPO等本土低价手机制造商的激烈竞争,联想在全球智能机市场的排名在2016年跌至第八位。   联想近期对中国业务实施
[手机便携]
英特尔进军移动元年:初具规模仍需加速
    做为手机芯片市场的王者,ARM全球总裁Tudor Brown估错了英特尔在移动市场的决心。2012年,英特尔不但将成熟的制程工艺引入了移动芯片产品,还通过7款上市了的智能手机和多款Windows 8平板电脑证明了自己的能力。 但外界依然对英特尔的速度感到不满,因为这家全球最大的计算公司所擅长的PC市场开始出现下滑,而英特尔在移动芯片市场的份额不到1%。 2012年是英特尔正式回归移动芯片市场的第一年。在产品和性能上证明了自己的英特尔,急需合作伙伴的支持,但手机市场的格局仍充斥着各种挑战。 正如英特尔移动通信事业部中国区总经理陈荣坤所说,这是一场马拉松。 X86架构也能做手机 今年5月第一款英特尔芯片智能手机K800上市时,英
[手机便携]
Marvell助力中国移动推出首款自主品牌手机
2013年8月7日,北京讯——全球整合式芯片解决方案的领导厂商美满电子科技(Marvell,Nasdaq: MRVL)今日宣布,中国移动推出的第一款自主品牌安卓智能手机M601采用了Marvell® ARMADA® PXA988统一3G平台。该平台集成了性能强大的处理器与先进成熟、久经验证的手机调制解调器,可提供高性能计算能力、业界领先的图形处理能力以及同类产品中最佳的可靠的连接性,为7.2亿中国移动用户带来了高性能且极具性价比的TD-SCDMA移动设备。 Marvell公司总裁及联合创始人戴伟立(Weili Dai)女士表示:“非常高兴地看到中国移动第一款自主品牌的智能手机的推出,这对于中国移动和十几亿中国消费者,都是一
[手机便携]
车载以太网RClamp10012PQ防护解析
随着车载电子产品和车电控制系统的日益增加与复杂,汽车对于车载网络的要求越来越高,一种高带宽,高可靠性,低成本的新型车载局域网技术——车载以太网,应运而生。 不同于传统的4对非屏蔽双绞线,车载以太网可以由一对非屏蔽双绞线实现100Mbit/s,甚至1Gbit/s的传输速率,同时还具备高可靠性、低功耗、低电磁辐射、低延迟等方面的优点,因此迅速成为新型汽车局域网中的首选。 由于复杂的车载电磁环境,IEEE协会对车载以太网提出了极为严苛的电磁兼容性要求,主要体现在系统ESD的符合性要求、防护器件的关键性参数要求和RF的兼容性要求等方面。 基于此,Semtech提出了完全符合IEEE 1000BASE-T1 EMC兼容性测试的系
[嵌入式]
车载<font color='red'>以太网</font>RClamp10012PQ防护解析
小广播
添点儿料...
无论热点新闻、行业分析、技术干货……
最新测试测量文章
换一换 更多 相关热搜器件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4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