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雨欲来风满楼 ——2017中国生物识别行业大变局

发布者:星辰小鹿最新更新时间:2017-12-22 来源: 中国安全防范产品行业协会关键字:生物识别  人工智能 手机看文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一、AI元年的盛况


  近一两年,生物识别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可谓如日中天。互联网+、云处理平台、大数据纷纷与之结缘,安防、金融、商业、广告传媒等行业应用为之搅动而波涛汹涌。互联网巨头们敞开胸怀拥抱,各类投资者蜂拥而至,连传统实体经济的成功者们也跃跃欲试——生物识别和人工智能似乎已经渐入风口,随风而起、鹏程万里指日可待。


  也许,很多人相信,行业轰轰烈烈大干快上的乱象可以随着发展而自动消失。毕竟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不正是“摸着石头过河”、“发展才是硬道理”,不论黑猫白猫,这样一路走下来的吗?然而生物识别人工智能这一波的热潮,真的可以无序狂奔,真的不需要我们冷静思考,从长计议吗?答案是否定的。


  二、格局变幻


  俗话说,物极必反。表面的繁荣和热闹,如果不是以从业者脚踏实地的努力付出、约束有序的均衡发展、对客户需求体验和利益的充分关照,以及产业生态的合理构建为基础,则极有可能昙花一现。


  近年来最热门的是一些CV(计算机视觉)公司,他们首先聚焦人脸识别,以大数据深度学习为突破口,以云端处理和云服务(SaaS)为创新的商业模式,确实很快在技术上占了先机——其技术迭代进步的速度明显超越了依靠传统算法训练的人脸识别技术和产品供应商,而且其基于云端的SaaS服务模式也切合了目前互联网应用之特点,逐渐成为人脸识别市场的新贵,投资者关注青睐的焦点。


  事实上,当今生物识别行业已经俨然形成泾渭分明的两大派:一是过去近二十年由设备研发制造推广、客户局部部署应用、网络应用等逐步发展形成的一大批企业——可以称为“传统生物识别企业”;其二则是近年来借助云计算大数据深度学习,从技术研发端直接发力横空出世的新型CV和语音识别企业,他们的部分业务(人脸识别为重点)直接对传统生物识别企业形成极大冲击。而资本的强势介入将这种冲击从经营层面扩展到了经营者心理层面。这样的冲击,将从此越演越烈,逐渐改变和颠覆整个智能识别应用和市场模式。


  三、认清变局


  在我们看来,上述冲击最主要发生在以下三个方面和层次:


  1.移动终端(手机)结合生物识别技术,对传统生物识别应用及终端产品形态的冲击。


  2.CV和语音识别等基于云端处理向下拓展应用的技术,对传统生物识别产品和应用的冲击。


  3.人工智能AI从云端到终端打通产业及应用链条融合各种技术和软硬件平台的大一统模式,对传统生物识别行业的冲击。


  也许,生物识别不再是可以单独存在、孤芳独赏的行业了,只是可以在未来高度智能的网络社会中被任意组合使用的一系列技术而已。归根结底,对传统生物识别技术和产品厂商的冲击来自两方面:一是数据、产品、应用、技术形成的闭环迭代新模式,可以不断快速更新技术,快速超远传统厂商们的技术;二是由云端、垂直应用、终端分布式运营模式,低成本和部署后还可以自动不断进步升级的技术,这样的新兴商业模式会快速、大面积、低成本冲击应用市场,对传统厂商颇具杀伤力。


  如果进一步仔细分析冲击的根本原因和颠覆所在,则可以抽丝剥茧,层层剖析如下:


  1.商业模式的改变


  (1)通过服务方式经由网络授权技术,代价低廉;(SaaS);


  (2)通过捆绑集成商应用项目数据(上传云端处理)获取大数据;


  (3)以快速不断迭代的技术更新用户体验,迅速提升市占率;


  (4)不断提升的市占率,保证更大规模的数据采集;


  (5)全产业链闭环技术迭代和应用服务全覆盖。


  2.技术迭代的高效


  (1)人脸及姿态、车牌车型、人车行为模式等数据的大规模网络采集;


  (2)深度学习训练CV算法;


  (3)构建强大的计算中心(超算中心);


  (4)不断获取数据,快速增加和更新数据库;


  (5)在数据和计算能力支撑下,通过深度学习闭环迭代识别技术;


  (6)用不断提升的技术反哺客户端应用,不断提升用户体验。


  3.对传统生物识别应用的主要冲击范围


  (1)基于网络处理和服务的人脸识别系统;


  (2)基于高配置嵌入式终端的人脸识别;


  (3)智能监控系统;


  (4)手机端应用产品新态:门禁、门锁、身份认证、远程控制、异地验证等。


  4.冲击的烈度


  (1)人脸识别:云端技术和服务,传统人脸识别厂商基本全军覆没;


  (2)嵌入式人脸识别:中低价位嵌入式产品,传统厂商还有相当份额,还可以坚持一至两年;


  (3)智能监控:市场基本为新兴厂商占领;


  (4)指纹识别:云端技术暂时影响不大,但手机端应用对传统厂商冲击较大,好消息是手机端应用也有相当份额是由传统厂商主导和控制市场,所以冲击烈度有限,而且手机端指纹应用已经有三年多逐渐渗透的历史,是渐进过程,而非突变;


  (5)虹膜识别:与指纹识别情况相似。不同的是,虹膜识别商业化应用才刚刚起步,传统厂商们可以先预判趋势,然后再考虑切入的时机和商业模式;


  (6)静脉识别:两三年内,应该还是传统厂商们的天下;


  (7)多模态生物识别技术结合产品:在嵌入式产品领域传统厂商优势继续,但基于网络服务的多模态应用,传统厂商即将迎来巨大冲击。


  四、何以应对


  变化当前,危机袭来,作为传统生物识别厂商应该如何应对?笔者想用四句话来概括:即认清形势,洞察细微;稳住阵脚,不慌不乱;以己之长,攻彼之短;竞争合作,优势互补。


  首先我们来看看,究竟云端发源的CV技术与传统生物识别技术,在技术、应用和满足市场需求等方面,各有哪些优劣势:




  仔细比较后可以发现,传统生物识别技术厂商的优势在于:一是硬件产品设计和制造能力,以及市场渗透能力;二是渠道和客户关系基础好,一般合作时间都比较长;三是应用领域专注,产品和系统针对性强。


  对于变革与冲击,尤其要注意两点:


  1.数据安全对智能识别云端处理和服务模式的极大约束


  这些基于云处理云服务的应用中,从生物特征采集、本地存储、上传、云存储等诸多环节,如果缺乏规范的制度和法律约束,以及相关技术标准的限定,数据的安全和对攻击的防范无从谈起。


  若不能预先在法律和制度上做好准备,盲目放任和跟随商业逐利目的而无限制推广使用生物识别和人工智能技术,必然导致严重问题。一旦失控(如生物特征数据被盗用滥用甚至非法公开),其后果不堪设想。非但大众自身权益难保,即便是生物识别技术和行业本身也必将遭到大众的责难和唾弃,整个行业的发展将遭遇灭顶之灾。


  2.CV公司们缺乏对产品和客户需求的驾驭能力


  虽然现在正在进入智能时代,但以技术为导向,发轫于云端的CV公司们面对现实市场时需要解决的问题,与实验室里的算法技术研究相比,既复杂又不可控。


  在某次采访中,格灵深瞳CEO赵勇承认安防这类软硬结合的产品复杂度超出预计,“我们低估了这种产品在品控上的难度……对于未来,我们觉得更大的挑战是在商业上,如何在商务上发挥更大的价值”。而商汤的选择则是与安防老牌企业捆绑成立合资公司。2015年,商汤与东方网力共同成立“深网视界”。2016年,商汤还并购安防黑马“新舟锐视”,以弥补其枪球联动产品的短板。


  同样,依图于2016年与传统身份识别解决方案商神思电子成立“神思依图”,由神思电子提供终端设备及嵌入式软件,依图提供所需软件。云从自正式成立时便绑定了智慧城市解决方案提供商、上市公司佳都科技;旷视则成立子品牌“旷视智安”,专注算法产品化。


  可见,这些CV公司们为了解决对应用及市场的驾驭问题,普遍选择的是与传统安防公司(或传统安防行业熟练的从业人士)的商务合作。由此可知,在垂直应用市场上,只要双方互抛橄榄枝,新进CV公司们与传统安防和生物识别公司的合作可以是普遍现象。这也证明了,市场推广和集成应用是新进CV公司们的短板,所以双方竞争中必定有合作。


关键字:生物识别  人工智能 引用地址:山雨欲来风满楼 ——2017中国生物识别行业大变局

上一篇:到底是谁动了我们的摄像头?
下一篇:安全编码器是啥玩意儿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4-03-16 11:28

一个芬兰科学家认为现在的AI太蠢了 下海开搞AI互联网
  Harri Valpola是名芬兰计算机科学家,同时,他也是ZenRobotics创始人兼CTO,Curious  AI  Company创始人兼CEO。下面就随网络通信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相关内容吧。   Harri Valpola的理想是创造 AI 互联网。“从人类的角度来看,它看起来像个巨大的大脑,像互联网一样, AI 将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巨大影响”,或许这只是某种错觉,但我们仍坚持这一观点。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人类大脑理解互联互通的人工智能互联网。   然而前路漫漫,艰难而漫长。尽管近年来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人工智能的发展速度仍然不尽人意。Valpola 表示,“目前使用的所有AI都是二流的,而不是顶级的,这种AI就像愚蠢
[网络通信]
注意!小心机器人抢你的饭碗
五一节,劳动者的节日。与此同时,一种“机器人劳动者”正日益引发社会关注。工信部官网显示:浙江率先推进机器换人,计划自2013年起4年多时间,每年实施5000个机器换人项目,实现5000亿元机器换人投资。浙江省经信委副主任凌云称该项目至2015年已累计减少普通劳动工人近200万人;安徽正抓紧推进“‘机器换人’十百千工程”;广东、山东等地则都在自身具备比较优势的产业领域大力推动“机器换人”,已有不少人工岗位被机器人劳动力替代。下面就随手机便携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相关内容吧。   注意!小心机器人抢你的饭碗 多地推进机器换人 机器人劳动者引发关注 五一节,劳动者的节日。与此同时,一种“机器人劳动者”正日益引发社会关注。工信部官
[手机便携]
Google又推“硬”科技 这次是AI无人机
  一向软件基因强大、硬件实力并不突出的 Google ,通过资助NASA的喷气实验室(JPL),并借助JPL的硬件实力,共同开发完全自主的小型 无人机 。不禁让人猜测, Google 这是要在Alpha“狗”之后,要造Alpha“鸡”?下面就随网络通信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相关内容吧。   Google又推“硬”科技 这次是AI无人机   JPL结合 Google 的3D环境侦测技术Tango,最近打造出了AI操控的 无人机 ,并在前不久举办了一场人与AI操作的 无人机 室内试飞比赛。虽然在比赛中,AI无人机以每圈13.9s的成绩稍落后于人类控制的无人机的11.1s。人工智能算法与人类操作对比,人类在飞行过程中会更多地依赖感觉
[网络通信]
人工智能“高烧不退”,可持续发展很重要
400台机器人整齐划一跳街舞,开场酷炫;复兴号、火星漫游车、天鹰无人机、神经外科导航机器人,分别代表中国速度、中国高度、中国力度、中国温度——日前,央视科学挑战节目《机智过人》第一季收官,一项项 人工智能 成果展现在观众面前。   首季《机智过人》热播,与其采用的“人机对战”综艺手法,即人脸识别等国内人工智能顶尖项目接受超强人类检验有关,根本原因则是人工智能在2017年的发展之热。在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等发布的《网络正能量传播蓝皮书》中,“人工智能”位列 创新 中国热词榜第一。而在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商务印书馆等联合主办的“汉语盘点2017”活动中,“智”字则被选为年度国际字。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力量,既是贯穿2017年的
[嵌入式]
人工智能解决家庭教育痛点 墨子作业机器人扩展AI教育新边界
近年来,人工智能备受瞩目成为“热词”。科技的发展与进步,使人工智能的发展有了技术支撑,也有了现实需求。而人工智能和教育的结合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给广大家长、孩子带去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益。日前,墨子(深圳)人工智能技术有限公司首创推出“墨子(Mozi)作业机器人”,将人工智能与家庭教育相结合,专门针对1-3年级作业辅导这一难题,培养孩子自主学习能力,实现家长和老师的“解放”。 据了解,“墨子(Mozi)作业机器人”专门为“写作业”场景而生,服务于家庭教育,能有效解决孩子学习无人辅导、家长无精力看管、老师重复批改作业等现实问题,可提供“千人千面,因材施教”的定制化教育方案,解决家庭教育痛点。 “墨子(Mozi)作业机器人”针对“
[机器人]
2020年饱受打击的华为,2021年影响力可能减弱
分析师表示,今年华为的 5G 业务可能放缓,并进一步向软件领域进军,同时希望美国制裁对其智能手机业务的影响能够缓解。 他们说,获取高端半导体的渠道受限,意味着在中国网络升级期间华为将实行配给;而在继续开发专有操作系统之际拆分移动部门将使华为的排名大幅下降。 美国 2019 年 5 月以国家安全为由将华为列入贸易黑名单,华为一再否认自身构成风险。这实际上禁止了美国公司向华为出售必要的美国技术。去年 8 月,该禁令扩展到台积电等主要供应商。 Eurasia Group 全球科技政策负责人 Paul Triolo 表示,由于华为依靠台积电为其手机、5G 网络基站、服务器、云计算和人工智能产品生产高端芯片,上述变化触到了华为
[嵌入式]
地方布局AI产业 人工智能走上发展“快车道”
刚过去的一周,科技部召开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暨重大科技项目启动会,发布了四大国家级人工智能创新平台;上海发布了人工智能(AI)产业政策,布局产业规模过千亿;11月18日,武汉东湖高新区发布AI产业政策,布局百亿产业。 而早在一个月前,北京中关村也出台了AI产业系列政策。记者梳理发现,在北京、上海和武汉发布的AI产业政策中,提出的2020年产业规划总产值,已经超过国家层面在2017年7月份提到的“2020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500亿元”这一目标。这反映出各地对于这一新兴产业的重视,和希望成为“人工智能高地”的决心。 相关人工智能领域的企业人士表示,目前,数据、人才均是企业选择布局考虑的重点。 地方AI规划目标远大 11月1
[嵌入式]
AI机器人助力疫情防控 让关键地区实现无接触式检测
一期中华流行病学杂志发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报告,该报告由中国疾控中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应急响应机制流行病学组撰写。报告共分析了72314例病例,是截至2020年2月11日,中国内地传染病报告信息系统中上报的所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在其中共有3019名医务人员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包括确诊病例、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及无症状感染者,其中确诊病例1716名),可能存在非职业暴露造成的感染。一线医护工作人员是战胜疫情的中坚力量,是战胜疫情的关键。为了保护这股中坚力量,各地安防企业纷纷推出各种机器人助力疫情防控。众所周知,机器人是既不需要戴口罩,更不必担心被病毒传染,机器人的广泛应用既能保护一线人员的安全又能大大增强防疫
[机器人]
小广播
添点儿料...
无论热点新闻、行业分析、技术干货……
最新安防电子文章
换一换 更多 相关热搜器件

About Us 关于我们 客户服务 联系方式 器件索引 网站地图 最新更新 手机版

站点相关: 视频监控 智能卡 防盗报警 智能管理 处理器 传感器 其他技术 综合资讯 安防论坛

词云: 1 2 3 4 5 6 7 8 9 10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18号B座15层1530室 电话:(010)82350740 邮编:100190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4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