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词云 > 纳米传感器

纳米传感器

  • 当代车辆中包含数十个传感器,可以执行测量温度、速度和防止碰撞等各种功能,从而使汽车更安全、更可靠,但这并非没有能源成本。制造商预计,到2024年,汽车传感器的 产量 将达到约110亿个。这些传感器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的总用电量为780-1150皮焦耳,相当于217-3200亿千瓦时,足以为20-3000万个家庭供电一年。 据外媒报道,中国大连海事大学(Dalian Mariti...

  • 仿生对医疗保健、假肢、人机接口和技术等各个领域具有深远的影响。作为最重要的参数之一,机械传感器的灵敏度本质上取决于其对机械力的分辨率。 据麦姆斯咨询报道,近日,大连理工大学研究人员组成的团队在Microsystems & Nanoengineering期刊上发表了题为“A nanonewton-scale biomimec mechanosens”的论文,开发了一种...

  • 仿生对医疗保健、假肢、人机接口和技术等各个领域具有深远的影响。作为最重要的参数之一,机械传感器的灵敏度本质上取决于其对机械力的分辨率。 据麦姆斯咨询报道,近日,大连理工大学研究人员组成的团队在Microsystems & Nanoengineering期刊上发表了题为“A nanonewton-scale biomimec mechanosens”的论文,开发了一种...

  • 要改变全世界对传染病的检测、诊断和监测,并开发一种能够快速得出准确、可靠结果的设备,需要做些什么? 面对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当前迫切需要更好的一线普筛方法,以遏制微生物病原体的传播。现今使用的通过测量额温确认是否发热的方法无法检测出无症状感染或症状发生前的感染,也无法将这种致命的新型冠状病毒和威胁较小的呼吸系统疾病区分开来。而其他诊断检测方法要么不准确,...

  • 美国NIST的热磁成像与控制项目正在开发纳米级别的温度传感器 位于马里兰州的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NIST)的研究人员正在开发一种纳米级超灵敏温度传感器阵列,据悉,这种传感器可以嵌入到各种材料中。 该系统将是第一个在不透明的三维体积中对微观温度进行实时测量的系统,其中可能包括医用植入物、冰箱、电子设备,甚至是人体。 该团队介绍,热磁成像和控制(Therma...

  • 研究亮点: 1. 压电能量作为栅电压来驱动OFET实现节能。OFET利用信号放大功能来提高器件的灵敏度。 2. 基于并五苯有机场效应和PVDF纳米棒阵列的压电式触觉不仅可以定量检测不同砝码的质量(10-200g),还可以实时灵活检测人体手腕的角度(0-90)。 3. 柔性微阵列压电单元与柔性信号放大单元的集成,以其便携性、高能效和全柔性的特点,在人机交互和可穿戴设...

  • 据报道,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每年全世界有700万人死于空气污染,监测空气质量至关重要。已经有许多方法可以做到这一点,包括地面 传感器 和在轨卫星。现在,查尔姆斯理工大学的研究人员已经开发出一种新型光学纳米传感器,可以安装在几乎无所不在的路灯上。 空气污染是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借助这些小型便携式传感器,可以非常准确地测量危险的排放物,既简单又便宜。这种光学纳米传感器测量空气...

  • “无旁路电路”纳米线桥接生长方案 微型气体检测仪 人工智能、可穿戴装备、物联网等信息技术迅猛发展,需要海量的 传感器 提供支持,大数据和云计算等业务也需要各种传感器实时采集数据来支撑。但目前的传感器存在国产化低、产品偏低端、技术创新薄弱、生产工艺落后等问题。 日前,大连理工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黄辉团队发明了无漏电流“纳米线桥接生长技术”,解决了纳米线器件的排列...

  • (图片来源:WINDGO公司) 据外媒报道,当地时间4月24日,WINDGO公司宣布已经获得了美国专利商标局授予了一项专利号为10,266,139 的技术专利,其技术旨在主动地,以交互式的方式减轻对汽车的冲击力。WINDGO公司是一家专注于研发智能材料和振动传递技术的公司。 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汽车,在美国,在13至19岁青少年的死亡案例中,33%都是由车祸造成。安...

  • 随着柔性电子学、材料科学及微纳加工技术发展,柔性/可穿戴电子技术近年来成为电子器件研究的重要领域。其中,能够实现对外界信号精确感知的高性能柔性可延展 传感器 是其中的基础性核心元器件之一。由于具有良好曲面共形特征及轻、柔、韧等特性,柔性传感器在人机交互、智能机器人、人工智能、可穿戴设备、医疗监测及运动健康等战略新兴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科研人员在柔性电子器件研究中做出了...

  • 据麦姆斯咨询报道,英国巴斯大学和美国西北大学的科学家们使用金纳米颗粒阵列,研制出一种新型的 传感器 ,其灵敏度超出当前类似传感器的100倍。 这种传感器由一系列在玻璃载片上阵列排布的盘状金纳米颗粒构成。巴斯大学的团队发现,当朝这些精密排列的颗粒照射红外激光时,它们会发出大量不同寻常的紫外线(UV)光。 这种产生UV光的机制会受到粘附在纳米颗粒表面的分子影响,因而可以用来作为...

  • 据麦姆斯咨询报道,纳米气体 传感器 创新厂商AerNos,近期宣布推出新一代纳米气体 传感器技术 AerN2S。AerN2S突破了核心技术,可用于构建微型、高精度且经济型的气体传感器,并广泛应用于在物联网(IoT)互联设备的多种气体探测,比如空气质量监测、危险气体探测以及其它电子鼻应用。 AerNos的AerN2S技术标志着的一次重大的技术革新,它包括MEMS电路、混合纳米结...

  •   自然界中,生物体能对外界环境的刺激做出准确而迅速的响应,这是历经亿万年自然选择的结果,也是生命的重要特征。随着材料学科的发展以及对材料性能的需求逐步提高,人们期望人造材料能够对外界刺激做出一定程度的感知或反馈,即具有比拟生物体的环境响应性。下面就随物联网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相关内容吧。     因此,环境响应型材料可以定义为对外界物理或化学刺激,诸如温度、pH值、光场、电场...

  • 近日,国内科技产业缺少核心芯片技术一事引发关注。此前据媒体2017年报道,北京大学教授彭练矛带领团队成功使用碳纳米管制造出芯片晶体管,工作速度5-10倍于同尺寸的硅基晶体管,能耗只有其10分之1。该成果于2017年初刊登于《科学》杂志。不过彭练矛称,改技术要从实验品变成产品,还需攻破许多难关。...

  • 韩国科学技术研究院发布消息称,该院联合延世大学利用二维二硒化钨纳米单芯片和一维氧化锌氧化物半导体纳米线的混合维空间双层结构,开发了可以感知从紫外线到近红外线光的光电二极管器件。该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杂志《先进功能材料》(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 低维空间纳米半导体元件在下一代半导体中有广泛应用前景,是研发重点领域。研究组使用的二维元件具...

  • 据麦姆斯咨询报道,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最新的一项研究指出,将DNA尺寸大小的碳带固定在 气体传感器 上可以提高其灵敏度,效果远优于其它任何现有碳材料。 团队开发了一种由石墨烯制成的新型纳米带,这是一个由碳原子构成的2D蜂巢。当研究人员将纳米带薄膜集成到气体 传感器 的电路中去时,与过去的传感器,甚至是最佳性能的碳基材料相比,它对分子的响应灵敏度高出了100倍。 内布拉斯加大学...

  • 人体汗液中富含大量潜在的与健康和疾病相关的标志物,相比较常规的血液和尿液检测,其具有非侵入(Non-invasive)和实时连续监测等优势,因此可穿戴汗液传感器的研究成为可穿戴健康电子设备领域发展的重点之一。微型化、集成化的全固态离子选择性电极和全固态参比电极,是检测汗液中电解质离子浓度的核心传感技术。然而,现有的大部分固态离子传感器多采用导电聚合物作为离子/电子的传导层材料,...

  • 人体汗液中富含大量潜在的与健康和疾病相关的标志物,相比较常规的血液和尿液检测,其具有非侵入(Non-invasive)和实时连续监测等优势,因此可穿戴汗液 传感器 的研究成为可穿戴健康电子设备领域发展的重点之一。微型化、集成化的全固态离子选择性电极和全固态参比电极,是检测汗液中电解质离子浓度的核心传感技术。然而,现有的大部分固态离子传感器多采用导电聚合物作为离子/电子的传导层材...

  •   人体汗液中富含大量潜在的与健康和疾病相关的标志物,相比较常规的血液和尿液检测,其具有非侵入(Non-invasive)和实时连续监测等优势,因此可穿戴汗液 传感器 的研究成为可穿戴健康电子设备领域发展的重点之一。下面就随网络通信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相关内容吧。     微型化、集成化的全固态离子选择性电极和全固态参比电极,是检测汗液中电解质离子浓度的核心传感技术。然而,现有...

  • 最近,香港理工大学的研究团队开发出了一种崭新的纳米复合材料 传感器 ,可直接喷涂于平坦或弯曲的工程结构,如火车路轨和飞机结构。   喷涂出来的传感器可进一步构成传感器网络,为受监测的结构提供实时及丰富的结构健康状况信息。   据悉,纳米复合材料传感器由理大机械工程学系的苏众庆教授、周利民教授及以他们为首的团队研发,采用创新的喷涂技术制成,使传感器安装过程比传统方法更快捷和具效率...

小广播
新闻热点 换一换
论坛热帖 换一换
热门视频 换一换

 
EEWorld订阅号

 
EEWorld服务号

 
汽车开发圈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4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