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MOS总体性能
Si LDMOS (横向扩散金属氧化物半导体) 技术用于国防和航空航天应用领域已有近10年的历史。第一款LDMOS晶体管BLA1011-200 于2001年被用于航空电子设备。与此同时,随着新工艺的性能不断提升,且最近一项高压 (50V) 技术在每个单一设备 上实现了高达600W的功率级别,LDMOS已不断深入航空电子设备市场。近年来,功率密度、增益及效率显著提升 (分别参见图1、图2及图3)。
图1 在3.6 GHz下负载牵引系统中无内部比对时对封装设备进行测量,LDMOS功率密度的变化
图2 在f=3.6GHz下通过负载牵引技术测量随后各代LDMOS的增益提高。插图所示为栅极长度的缩短
图3 电源电压为28V时在3.6 GHz下LDMOS最大漏极效率的变化
健壮性
健壮性 (即通常所说的承受“恶劣”RF条件的能力) 是否不匹配或显著缩短脉冲升降次数对实现可靠的设备性能至关重要。恩智浦始终致力于实现最佳的设备强度。在开发阶段,这些技术已经过最严格的强度测试,尤其是50V的高压技术。在其他因素中,寄生双极管的基极电阻和LDMOS设备的漏极延伸极其重要。如图4所示,我们采用了两种参数以在50V技术节点下实现高达150V的漏极击穿电压。
图4 采用不同技术时高压广播LDMOS的脉冲电流电压测量值
图5 分别采用GEN4和GEN5技术制造的W-CDMA、EDGE及GSM设备的MTF比较。请注意功率密度,GEN5设备的电流密度比GEN4设备高20%。GEN5设备的热阻低于GEN4设备
这将最终使设备始终能在额定负载和所有相位角下承受至少为10:1的VSWR,且正常工作。
铝金属化
早期的LDMOS技术涉及金金属化和接合线,因此具有高电迁移耐力的固有优势。现代亚微米芯片制造工厂中,新技术节点的发展促成了基于铝的金属化和接合线的使用。当然,当时认为铝在承受脉冲应用时的可靠性要低于金。然而,关于该领域的广泛研究和经验表明,即使铝在某些方面未必优于金,但就此方面的性能而言,两者相当。将在设备上采用铝金属化的第五代技术与采用金的第四代 (Gen 4) 技术相比,产生故障的平均时间一样,但第五代设备的功率密度更高。图5所示为结果,在该情况下,GSM基站设备的运行压力 (CW运行) 高于脉冲雷达晶体管。
图6 故障率为0.1%时的脉冲次数与电线电流和接合角度
另一个争论的焦点是铝接合线的使用。人们担心脉冲操作可能因为焦耳加热 (每次脉冲) 导致接合线发生“移位”,最终因为机械疲劳引起破裂或断裂。我们设计了故障检修实验,以校准可预测寿命的型号。事实证明,在第一次接合之后,接合线总是发生破裂。破裂概率 (TTF0.1%) 还取决于接合角度 (即电线与平面所成的角) 以及所采用的电流密度。图6所示为结果。显而易见,接合角度和电流越小越好。鉴于设计规则中的结果,我们在开发时可以确保设备的必要寿命和/或可靠性。
上一篇:为汽车USB设备供电
下一篇:基于Julius的机器人语音识别系统构建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3-10-18 15:36
Vishay线上图书馆
- 选型-汽车级表面贴装和通孔超快整流器
- 你知道吗?DC-LINK电容在高湿条件下具有高度稳定性
- microBUCK和microBRICK直流/直流稳压器解决方案
- SOP-4小型封装光伏MOSFET驱动器VOMDA1271
- 使用薄膜、大功率、背接触式电阻的优势
- SQJQ140E车规级N沟道40V MOSFET
- Vishay推出适用于恶劣环境的紧凑型密封式SMD微调电阻器
- MathWorks 和 NXP 合作推出用于电池管理系统的 Model-Based Design Toolbox
- 意法半导体先进的电隔离栅极驱动器 STGAP3S为 IGBT 和 SiC MOSFET 提供灵活的保护功能
- 全新无隔膜固态锂电池技术问世:正负极距离小于0.000001米
- 东芝推出具有低导通电阻和高可靠性的适用于车载牵引逆变器的最新款1200 V SiC MOSFET
- 【“源”察秋毫系列】 下一代半导体氧化镓器件光电探测器应用与测试
- 采用自主设计封装,绝缘电阻显著提高!ROHM开发出更高电压xEV系统的SiC肖特基势垒二极管
- 艾迈斯欧司朗发布OSCONIQ® C 3030 LED:打造未来户外及体育场照明新标杆
- 氮化镓取代碳化硅?PI颠覆式1700V InnoMux2先来打个样
- Allegro MicroSystems 在 2024 年德国慕尼黑电子展上推出先进的磁性和电感式位置感测解决方案
- 左手车钥匙,右手活体检测雷达,UWB上车势在必行!
- 狂飙十年,国产CIS挤上牌桌
- 神盾短刀电池+雷神EM-i超级电混,吉利新能源甩出了两张“王炸”
- 浅谈功能安全之故障(fault),错误(error),失效(failure)
- 智能汽车2.0周期,这几大核心产业链迎来重大机会!
- 美日研发新型电池,宁德时代面临挑战?中国新能源电池产业如何应对?
- Rambus推出业界首款HBM 4控制器IP:背后有哪些技术细节?
- 村田推出高精度汽车用6轴惯性传感器
- 福特获得预充电报警专利 有助于节约成本和应对紧急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