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关电源的基本控制原理

最新更新时间:2011-11-04来源: 互联网关键字:开关电源  控制原理 手机看文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一.开关电源的控制结构:
一般地,开关电源大致由输入电路、变换器、控制电路、输出电路四个主体组成。
如果细致划分,它包括:输入滤波、输入整流、开关电路、采样、基准电源、比较放大、震荡器、V/F转换、基极驱动、输出整流、输出滤波电路等。
实际的开关电源还要有保护电路、功率因素校正电路、同步整流驱动电路及其它一些辅助电路等。
下面是一个典型的开关电源原理框图,掌握它对我们理解开关电源有重要意义。

图2-1:开关电源的基本结构框图
    根据控制类型不同,PM(脉冲调制)电路可能有多种形式。这里是典型的PFM结构。

二.开关电源的构成原理:
(一)输入电路:
线性滤波电路、浪涌电流抑制电路、整流电路。
作用:把输入电网交流电源转化为符合要求的开关电源直流输入电源。
1.线性滤波电路:
抑制谐波和噪声。
2.浪涌滤波电路:
    抑制来自电网的浪涌电流。
3.整流电路:
    把交流变为直流。
    有电容输入型、扼流圈输入型两种,开关电源多数为前者。
(二).变换电路:
含开关电路、输出隔离(变压器)电路等,是开关电源电源变换的主通道,完成对带有功率的电源波形进行斩波调制和输出。
这一级的开关功率管是其核心器件。
1.开关电路
驱动方式:自激式、他激式。
变换电路:隔离型、非隔离型、谐振型。
功率器件:最常用的有GTR、MOSFET、IGBT。
调制方式:PWM、PFM、混合型三种。PWM最常用。
2.变压器输出
  分无抽头、带抽头。半波整流、倍流整流时,无须抽头,全波时必须有抽头。
(三).控制电路:
向驱动电路提供调制后的矩形脉冲,达到调节输出电压的目的。
基准电路:提供电压基准。如并联型基准LM358、AD589,串联型基准AD581、REF192等。
采样电路:采取输出电压的全部或部分。
比较放大:把采样信号和基准信号比较,产生误差信号,用于控制电源PM电路。
V/F变换:把误差电压信号转换为频率信号。
振荡器:产生高频振荡波。
基极驱动电路:把调制后的振荡信号转换成合适的控制信号,驱动开关管的基极。

(四).输出电路:
整流、滤波。
把输出电压整流成脉动直流,并平滑成低纹波直流电压。输出整流技术现在又有半波、全波、恒功率、倍流、同步等整流方式。

关键字:开关电源  控制原理 编辑:冰封 引用地址:开关电源的基本控制原理

上一篇:高范围输出可调直流稳压电源电路设计
下一篇:达林顿管的应用及达林顿模块电路典型结构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3-10-18 16:00

开关电源(DC/DC转换器)真的会降低ADC的性能吗
工程师一般认为开关电源会降低ADC的性能,因此通常愿意选用低压差(LDO)线性稳压器,而不使用开关稳压器,但这种认识并非完全正确。LDO具有较低的纹波和噪声指标,但最近的研究表明,高效的开关稳压器也可用于一些转换器设计中,前提是设计师对电路拓扑有很好的理解,运用一些实用技巧,同时采取一些必要的防范措施。 首先是选择转换器,然后选择正确的开关稳压器,并不是任何开关稳压器都可以使用。从数据手册上查阅开关稳压器的噪声和纹波指标,以及开关频率。典型的开关稳压器在100kHz带宽范围内大概有10μV rms的噪声。假设它们都是白噪声,那么有关频带内的噪声密度相当于31.6 nVrms/rt-Hz。 其次,要查阅转换器的电源抑制(
[电源管理]
基于NCL30000设计的中小型开关电源
NCL30000是中小型 开关 电源 控制 器,适用于单级PFC LED 驱动 器。NCL30000具有非常低24uA的起动电流,工作电流仅2mA,能逐个周期进行电流保护,可提供500mA电流源,主要用在LED 驱动 电源 ,商业和住宅区LED装饰 led /' target='_blank' 照明 ,PFC恒压电源。本文介绍NCL30000主要特性,方框图,简化应用框图和简化反激应用框图,以及NCL30000LED2GEVB评估板 电路 图和材料清单(BOM)。 The NCL30000 is a switch mode power supply controller intended for low to medium
[电源管理]
盘点在开关电源设计中的经典问答题
如何为开关电源电路选择合适的元器件和参数? 很多未使用过开关电源设计的工程师会对它产生一定的畏惧心理,比如担心开关电源的干扰问题,PCB layout问题,元器件的参数和类型选择问题等。其实只要了解了,使用开关电源设计还是非常方便的。 一个开关电源一般包含有开关电源控制器和输出两部分,有些控制器会将MOSFET集成到芯片中去,这样使用就更简单了,也简化了PCB设计,但是设计的灵活性就减少了一些。 开关控制器基本上就是一个闭环的反馈控制系统,所以一般都会有一个反馈输出电压的采样电路以及反馈环的控制电路。因此这部分的设计在于保证精确的采样电路,还有来控制反馈深度,因为如果反馈环响应过慢的话,对瞬态响应能力是会有很大影响。 输出部
[电源管理]
开关电源设计全过程飞一会
1 目的 希望以简短的篇幅,将公司目前设计的流程做介绍,若有介绍不当之处,请不吝指教. 2 设计步骤: 2.1 绘线路图、PCB Layout. 2.2 变压器计算. 2.3 零件选用. 2.4 设计验证. 3 设计流程介绍(以DA-14B33为例): 3.1 线路图、PCB Layout请参考资识库中说明. 3.2 变压器计算: 变压器是整个电源供应器的重要核心,所以变压器的计算及验证是很重要的,以下即就DA-14B33变压器做介绍. 3.2.1 决定变压器的材质及尺寸: 依据变压器计算公式 B(max) =
[电源管理]
开关电源设计中怎样选择良好逆变器功率器件
  逆变器的主功率元件的选择至关重要,目前使用较多的功率元件有达林顿功率晶体管(GTR),功率场效应管(MOSFET),绝缘栅晶体管(IGBT)和可关断晶闸管(GTO)等。在小容量低压系统中使用较多的器件为MOSFET,因为MOSFET具有较低的通态压降和较高的开关频率; 在高压中容量系统中一般均采用IGBT模块,这是因为MOSFET随着电压的升高其通态电阻也随之增大,而IGBT在中容量系统中占有较大的优势;而在特大容量(100KVA以上)系统中,一般均采用GTO作为功率元件。   ⑴ 功率器件的分类:   ①GTR电力晶体管(Giant Transistor):   GTR功率晶体管即双极型晶体管(bipolar transis
[电源管理]
反激开关电源变压器设计有方
反激 式变压器是反激开关电源的技术核心,它决定了反激变换器一系列的参数,如占空比、最大峰值电流等,设计反激式变压器就是要让反激式开关电源工作在一个合理的状态。这样可以让发热尽量减小,对器件的磨损也降到最低。同样的芯片、磁芯,一旦变压器设计不合理,则整个开关电源性能都不会理想,导致损耗大,最大输出功率下降等现象,下面我系统介绍下可实施性变压器设计方案。 算变压器,就是要先选定一个工作点,在这个工作点上算,这个是最苛刻的一个点,这个点就是最低的交流输入电压,对应于最大的输出功率。下面我就来算了一个输入85V到265V,输出5V,2A的电源,开关频率是100KHZ。 第一步就是选定原边感应电压VOR,这个值是由自己来设定的,这个值就决定
[电源管理]
反激<font color='red'>开关电源</font>变压器设计有方
MPS携新型ACDC电源解决方案迎接低碳新时代
低碳时代到来,引领小型化和高效率趋势 开关电源在80年代替代线性电源之后,电源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尺寸也大大减少。随着开关电源在各个应用上的不断发展和消费者对便携性的要求,开关电源继续朝着小型化,轻量化的趋势发展。近年来,碳达峰、碳中和“3060”目标开启了低碳新时代,随着节能减排的要求越来越严,人们对环保节能低耗绿色提出了更高要求,对开关电源的能效标准也越来越严。比如,欧盟执委会最新的CoCV5六级能效标准第二阶段,美国能源部DoE6六级能效都对空载功耗、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来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开关电源的挑战不断升级 提高开关频率可以大大减少无源器件的尺寸,包括电感、电容及变压器。对于AC/DC 离线开关电源
[电源管理]
MPS携新型ACDC电源解决方案迎接低碳新时代
永磁同步电机流频比I/F控制原理及Matlab/Simulink仿真分析
前言 本章节采用流频比I/F控制方法驱动永磁同步电机的转动,首先分析流频比I/F的控制原理,然后在Matlab/Simulink中进行永磁同步电机流频比I/F控制系统的仿真分析,为后续PMSM无感启动做铺垫。 一、流频比I/F控制原理 PMSM的恒压频比V/F控制是保持电机的电压和频率之比固定,即磁通为常数,既不需要转速闭环控制,也不需要进行电流采样,是一种完全的开环控制方式。V/F控制有两个明显的不足:不具备负载转矩匹配能力,转速容易产生振荡;最佳V/F曲线的整定比较困难,容易引起电机过电流。 相比于恒压频比V/F控制,流频比I/F控制是一种转速开环,电流闭环的控制方式,其无需保持电流幅值和频率的比值恒定,可依据负载转矩
[嵌入式]
永磁同步电机流频比I/F<font color='red'>控制原理</font>及Matlab/Simulink仿真分析
小广播
最新电源管理文章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4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