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5W恒压/恒流通用输入充电器电源的电路介绍

最新更新时间:2011-11-28来源: 互联网关键字:恒压恒流  充电器电源 手机看文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图1所示为2.75 W恒压/恒流(CV/CC)通用输入充电器电源的电路图,该设计采用了Power Integrations的LinkSwitch系列产品LNK613DG。这种设计非常适合手机或类似的USB充电器应用,包括手机电池充电器、USB充电器或任何有恒压/恒流特性要求的应用。

在本设计中,二极管D1至D4对AC输入进行整流,电容C1和C2对DC进行滤波。L1、C1和C2组成一个π型滤波器,对差模传导EMI噪声进行衰减。这些与Power Integrations的变压器E-sheild™技术相结合,使本设计能以充足的裕量轻松满足EN55022 B级传导EMI要求,且无需Y电容。防火、可熔、绕线式电阻RF1提供严重故障保护,并可限制启动期间产生的浪涌电流。图1显示U1通过可选偏置电源实现供电,这样可以将空载功耗降低到40 mW以下。旁路电容C4的值决定电缆压降补偿的数量。1 μF的值对应于对一条0.3 Ω、24 AWG USB输出电缆的补偿。(10 μF电容对0.49 Ω、26 AWG USB输出电缆进行补偿。)在恒压阶段,输出电压通过开关控制进行调节。输出电压通过跳过开关周期得以维持。通过调整使能与禁止周期的比例,可以维持稳压。这也可以使转换器的效率在整个负载范围内得到优化。轻载(涓流充电)条件下,还会降低电流限流点以减小变压器磁通密度,进而降低音频噪音和开关损耗。随着负载电流的增大,电流限流点也将升高,跳过的周期也越来越少。

当不再跳过任何开关周期时(达到最大功率点),LinkSwitch-II内的控制器将切换到恒流模式。需要进一步提高负载电流时,输出电压将会随之下降。输出电压的下反映在FB引脚电压上。作为对FB引脚电压下降的响应,开关频率将线性下降,从而实现恒流输出。

D5、R2、R3和C3组成RCD-R箝位电路,用于限制漏感引起的漏极电压尖峰。电阻R3拥有相对较大的值,用于避免漏感引起的漏极电压波形振荡,这样可以防止关断期间的过度振荡,从而降低传导EMI。

二极管D7对次级进行整流,C7对其进行滤波。C6和R7可以共同限制D7上的瞬态电压尖峰,并降低传导及辐射EMI。电阻R8和齐纳二极管VR1形成一个输出假负载,可以确保空载时的输出电压处于可接受的限制范围内,并确保充电器从AC市电断开时电池不会完全放电。反馈电阻R5和R6设定最大工作频率与恒压阶段的输出电压。

关键字:恒压恒流  充电器电源 编辑:冰封 引用地址:2.75W恒压/恒流通用输入充电器电源的电路介绍

上一篇:利用CompactRIO对低压海上变电所进行控制和测量
下一篇:CO2焊接逆变电源及其智能模糊控制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3-10-18 16:09

具内部 PWM 发生器的 40VIN / 60VOUT 5A 恒流恒压转换器
加利福尼亚州米尔皮塔斯 (MILPITAS, CA) – 2013 年 4 月 18 日 – 凌力尔特公司 (Linear Technology Corporation) 推出 DC/DC 转换器 LT3954,该器件具有内部 5A 开关,可用作恒定电流源和恒定电压稳压器。器件的内部 PWM 调光发生器使其非常适合驱动大电流 LED,它也有适合于充电电池和超级电容的功能。LT3954 的 4.5V 至 40V 输入电压范围适合包括汽车、工业和建筑照明等多种应用。 LT3954 使用一个内部 5A, 40V N 沟道 MOSFET,能够采用额定 12V 输入驱动高达 8 个 650mA 白光 LED,从而输送超过 20W 的功率
[电源管理]
实用电源设计Q & A系列之一-更具优势的AC-DC适配器充电器
Q1:该新型数字控制技术具体优势是什么? A1:优势主要是看用在什么功率上。如果是在 低功率 上,优势主要是在它是用数字方式来实现初级的控制,省略了次级的恒流 电路 、稳压电路,也就是说用初级的方式能够得到同样的次级控制的效果。另一个方面,能够节约成本,大家所知道的TL431,光耦,运算放大器等等。 Q2:这种数控适配器能用在通讯系统里面吗?比如基站,容不容易引起反串干扰? A2:1692,168?这些控制线是针对低功率的。对于基站来讲,功率是比较大的,不推荐使用这种。 Q3:在做 开关电源 开机的时候会有“嚓”的一声,负载 电阻 满功率老化的时候,正常工作也会有“嗞嗞”的声音,请
[电源管理]
从LED原理分析用恒流供电还是恒压供电
  现在有关这个问题有很多各种不同似是而非的说法,有人说:在LED伏安特性上,电压定了,电流也就定了。所以采用恒压和恒流效果是一样的。有人说LED并联时就应该采用恒压电源供电,而LED串联时就应该采用恒流电源供电;有人说,因为LED是恒流器件,所以要用恒流源供电;有人说,采用市电供电时就应该采用恒压电源供电,采用蓄电池供电时,就应该采用恒流电源供电。至于为什么这样要求,似乎谁也说不明白。   那么,到底是应该采用恒压电源,还是恒流电源供电呢?   首先来看一下LED到底是什么样的器件。因为LED的亮度是和它的正向电流成正比,而且一些LED的结构决定了它的散热也就是功耗。所以大多数LED会给出额定电流,例如Φ5为20mA,1W的为3
[电源管理]
从LED原理分析用<font color='red'>恒流</font>供电还是<font color='red'>恒压</font>供电
恒流恒压镍镉电池充电器电路
高性能恒流恒压 镍镉电池 充电器电路:
[电源管理]
<font color='red'>恒流</font><font color='red'>恒压</font>镍镉电池<font color='red'>充电器</font>电路
便携式电子设备、充电器电源适配器的过流保护元件PPTC
便携式 电子 设备,例如蜂窝电话、PDA和手提电脑的 电源 都有特殊的过流保护要求。这些设备一般是通过AC/DC 电源 适配器供(充)电,将市电或未经稳压的直流电转变为合适的低压直流电。由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零配件市场上购买电源适配器以及所谓的通用 充电 器,将不兼容或有故障的电源适配器应用于便携式设备的可能性也就大大增加。由于电源适配器的电压、极性以及电流都可能与该设备的 电路 规范不相吻合,从而将会导致设备损坏甚至带来安全隐患。 由于体积小巧,熔断保险丝一度被广泛应用于便携式电子设备中。然而,由于新型micro系列的诞生,可复式电路保护元件的体积已不再成为其制约瓶颈。并且,由于此类设备出现的大多数故障本质上都是瞬时性的,
[电源管理]
通过USB连接器保护电源充电器件的安全
如今大多数电子设备都有USB连接器,它们通过USB实现数据交换和/或对便携设备的电池充电。虽然USB这种通信协议已经相当普及,但当目标应用需要通过USB连接为设备供电时,必须注意一些安全防范措施。 电气特性和防护措施 通过USB连接的下游系统可以由多种类型的主机来供电。 在连接个人计算机(PC)等标准USB源设备时,连接器上将包含Vbus电源端子和数据端子(D+和D-)。Vbus电压值由USB规范明确定义:额定电压为5V,最高可达5.25V。事实上,较长的线缆会因串连电感产生振铃现象。这个最大振铃纹波电压取决于移动设备的输入电容和寄生电感。售后非原配件往往具有较低的性能,电缆也会有较高的寄生参数,这些因素对连接的外设可能造成潜
[嵌入式]
iPhone 4充电器对比USB和电源插座谁更快
或许大家都有明显感觉到,用USB给iPhone充电与直接用充电器连接电源插座这两种方式采用的充电时间都有所不同。于是就有科技网站对iPhone 4的两种充电方式就充电时间进行了对比。   从图中我们看出,很显然,用USB给iPhone 4充满点所用的时间要比用电源充满电的时间长。而且二者差距非常之大,竟相差30分钟之久。也就是说,用USB充电需要多花23%的时间才能充满电。 另外,如果我们的iPhone已经完全没有电,我们都知道要给iPhone充入一点电量才能开机。那到底要充多久的电量呢?经过实践对比发现,使用电源插座充电,我们需要给iPhone 4充3分11秒的电才能开机,而使用USB,我们需要多花两分钟,也就是需要花4分
[手机便携]
动态电源路径管理的高效开关模式充电器系统设计注意事项
随着诸如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等便携式设备的迅速增长和不断涌现,要想实施电池管理以达到更高的电池供电系统性能,变得越来越困难。电池管理系统必须拥有一定的智能,以支持各种适配器类型和电池化学物质,并提高电池充电效率。与此同时,提供良好的用户体验也越来越重要,例如:系统快速开机、长电池使用时间和快速充电等。本文将讨论如何利用输入电流和输入电压型动态电源管理 (DPM) 控制来提高电池充电性能,以防止系统崩溃以及最大化适配器有效功率,并为您说明延长电池工作时间的一些重要设计考虑因素。 引言 终端用户对于快速充电和高效充电的需求日益增长。锂离子 (Li-Ion) 电池是一种理想的选择,因为其拥有非常高的能量密度。这种电池具有高充电电流
[电源管理]
动态<font color='red'>电源</font>路径管理的高效开关模式<font color='red'>充电器</font>系统设计注意事项
小广播
最新电源管理文章
换一换 更多 相关热搜器件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4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