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D类功放PWM的探讨

最新更新时间:2013-10-11来源: 21ic关键字:D类功放  PWM 手机看文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1.引言

音频功率放大器主要归结为四大类:

Class A、Class B、Class AB、Class D.

CLASS A是一种完全的线性放大形式的放大器。采用单个晶体管放大,发热大效率低,但失真率极低。Class B也被称为线性放大器,使用两个晶体管对正负信号进行线性放大,无信号时正负通道处于关闭的状态,即无功率损失,易产生跨越失真。Class AB兼具A类与B类功放的优势的一种设计。与B类相同的是采用两个晶体管放大正负信号,不同的则是在两者交越处附近使得两个晶体管均有微弱导通以克服B类功放的交越失真。

因此AB类具备B类效率的同时,失真度很接近A类功放。而D类功放与其他功放类型有着完全不同的工作原理,它采用高速开关管对信号进行放大。由于开关过程损耗极小,效率通常可达到90%以上,而且体积和重量方面也极具优势。近些年,随着开关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环保节能成为全球的主基调,D类功放越来越流行,并迅速成为功率放大器的主流类型。其中关于如何进一步提高D类功放的效率以及D类功放的性能也成为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的方向和目标。而其中PWM调制技术也就孕育而生。

2.D类功放

2.1 拓扑结构

D类功放主要分为半桥、半桥并联、全桥、全桥并联。

 

 

2.2 系统结构

D类功放系统按照结构可以分为:信号处理部分、脉宽调制部分、驱动部分、功率输出部分(见图1-2)。信号处理部分进行噪声滤除和增益调节,有些内置音效的功率放大器,会在该部分加入音效处理。脉宽调制部分负责将模拟音频信号调制成PWM信号。PWM信号通过驱动电路和功率输出部分,放大PWM信号并通过LC低通滤波获得所需的模拟放大信号用以推动喇叭发出声音。

PWM信号直接关系到模拟放大部分的失真度。在其它部分相同的情况下,采用不同的调制方式有着不同的结果,而相同的调制方式在不同的调制参数下结果也不尽相同。

 

 

3.PWM调制类型

PWM技术已经经过多年发展,现在已经较为成熟。通过对PWM部分进行改进,也衍生了较多的所谓E类G类T类功放。而就基本原理而言,他们仍然属于D类功放。定频脉宽调节由于结构简单,在过去的D类功放产品中占据了主要地位,特别是中小功率的D类功放中尤为常见。带反馈的自激式脉宽调制则多在500瓦甚至更高的功率上使用。

3.1 定频脉宽调制

3.1.1 基本原理

定频调制的基本原理是:采用三角波作为载波,将被放大信号一同输入比较器进行比较,得到宽窄不一但周期一致的脉冲波形(见图1-1)。此种波形在频谱中含有大量的信号频谱成分,通过适当的滤波器便可还原成原始信号波形。图2-1中给出了双极性SPWM调制的时序波形。

 

 

3.1.2 应用分析

在定频PWM调制中,采用开环方式最多。由于输出信号没有参与PWM调制,该类功放产品结构较为简单,调试也较为方便。

但是所带来缺点也显而易见:由于没有带反馈,系统较容易被干扰到,特别是电源的波动,严重的制约着这类功放的性能。保证足够稳定的电源也是该类功放获取良好性能的必备条件。但是由于频率固定在大功率输出时,对于功率输出开关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EMC方面也显现出来不足:在输出开关噪声的功率谱中,也较为集中在载波频率的奇次谐波当中。

3.1.3 改善与发展

闭环定频调制则是开环定频调制的改良版本。通过引入负反馈,可以降低功放对于电源的依赖。由于引入负反馈,电源在一定范围内的波动,并不会引起功放输出波形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开环定频调制的缺陷,提高了系统的失真度指标。但是在大功率输出和EMC方面仍然没有任何的改善。

加入负反馈进行调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THD方面的指标,但是依然不能改善EMC问题以及解决大功率问题。

3.2 闭环变频自激脉宽调制

3.2.1 基本原理

变频自激调制的基本原理是:利用负反馈系统输出信号跟随输入信号的原理,通过积分延迟以及比较器整形输出近似PWM波形。此种方式输出的PWM波形随着输入信号的变化,占空比在变化的同时输入周期也在变化。由于在大信号积分过程需要更多的时间用以抵消误差,积分周期的延长导致PWM频率变低。

 

 

3.2.2 应用分析

单闭环变频自激调制,使用反馈环路结合运算放大器和比较器通过系统闭环自激的方式产生P W M波形,该方式由于P W M信号波形是由自激产生,省去了PWM控制器。而负反馈参与PWM调制,使得它有着先天的高保真优势。同时由于信号不断加大,反馈深度的加强,载波频率不断走低,降低了开关频率。相对于定频PWM而言,而随着开关频率的降低也促使开关损耗降低。在输出同样功率的前提下,此种PWM调制模式可以降低对MOSFET和散热器的要求,同时成本也得到了很好的控制。

因此,该调制模式在大功率(300W)以上的功放产品中得到广泛应用。由于输出波形为交流信号,随着波形起伏,载波频率随之变化,载波频率将在一个较大的范围(如:200-400kHz)内波动,EMC的噪声频率将会较均匀的分布在一定区域内。因此EMC方面的问题也得到一定的改善。闭环反馈信号可以从LC滤波之前反馈,也可从负载喇叭端反馈。前者系统较为稳定,失真度稍逊。后者在负载有较大变化时,可能会出现不稳定的现象。由于反馈信号为喇叭端,所以LC的非线性失真能够得到很好的抑制,因此失真度方面较有优势。

3.2.3 改善与发展

随着变频自激调制方式的运用越来越多,相应的优化技术也得到了发展。比较简单的如:积分环节使用二阶积分电路。复杂的则是双闭环是双闭环的引入:既在LC滤波前反馈,又包含喇叭端的反馈。使用双反馈的目的可以带来稳定性和保真度方面的双重好处。目前在少数发烧级功放产品上有应用。当然双反馈对于参数的依赖和器件的模型化要求较高,各方面的精确性均会影响到实际效果。此种应用一旦被工程技术人员广泛掌握,D类功放的性能也将全面得到提升。

4.系统仿真

仿真采用MATLAB进行仿真。基本仿真环境为:电源电压为+/-160V,负载阻抗40ohm;5000Hz音频信号;调制载波频率为200k-400kHz.滤波电感为60uH,滤波电容为0.2uF.主要测试指标为THD.

4.1 定频脉宽调试仿真


 

4.1.1 基于200kHz载波下的仿真结果及200kHz载波作为仿真分析案例,未加A记权情况下THD达到10%,该指标只能满足入门级功放的标准。该图3-2中的黄色部分波形线条上载波明显且幅度较高。图3-3中200kHz位置能量谱较高且集中,仅低过信号波形30dB.EMC方面具备较多的问题。

4.1.2 基于200kHz载波下的仿真结果及分析

400kHz载波作为仿真分析案例,未加A记权情况下THD达到2.8%,该指标能够满足多数家庭功放的使用要求,但仍然不能应用于专业功放。载波峰值低于信号幅度40dB.

提高载波频率后无论是在失真方面还是在EMC方面均有较高幅度的改善。由此可以判断:使用更高频率的载波将会进一步提高功放性能。然而高频率的载波需要更高快速的器件,在现有技术情况下将会遭遇成本大幅提升的问题,且大功率的高速器件更是难以做大。

 

 

4.2 闭环自激变频脉宽调制

比较器延迟不能高于30ns.空载400kHz载波,满载200kHz时的仿真结果:

闭环自激调制模式下,频率范围在200-400kHz间移动,未加A计权条件下THD达到了0.7%.在实际应用中加入A计权,THD可低于0.1%,即可满足专业级HIFI功放的要求。载波频谱分摊到各个频率段,幅度低于信号幅度55dB,效果较理想。

 

 

5.结论

定频脉宽调制结构简单,小功率应用成本低廉又可满足多数普通用户要求。自激变频脉宽调制结构较复杂,在性能方面尤其大功率功放方面具备较高优势。根据用户需求和应用领域,选择最适合的,才是科技和应用的最佳结合点。

关键字:D类功放  PWM 编辑:探路者 引用地址:基于D类功放PWM的探讨

上一篇:基于虚拟仪器的开关磁阻电机监控系统设计方案
下一篇:基于ZVS平均电流型500W大功率电路设计方案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3-10-12 22:28

三相PWM逆变器的主电路设计
  随着电力 电子技术 的发展, 逆变器的应用已深入到各个领域, 一般均要求逆变器具有高质量的输出波形。逆变器输出波形质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即稳态精度和动态性能。因此, 研究既具有结构和控制简单, 又具有优良动、静态性能的逆变器控制方案, 一直是电力电子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   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国内外能源供应的紧张, 电能的开发和利用显得更为重要。目前, 国内外都在大力开发新能源, 如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潮汐发电等。一般情况下, 这些新型发电装置输出不稳定的直流电, 不能直接提供给需要交流电的用户使用。为此, 需要将直流电变换成交流电, 需要时可并入市电电网。这种DC- AC 变换需要逆变技术来完成。因此, 逆
[电源管理]
三相<font color='red'>PWM</font>逆变器的主电路设计
基于PWM控制器芯片的AC/DC电源设计
目前,在100W以下电源方案中,一般都使用脉冲宽度调制( PWM )控制芯片来实现PWM的调制,开关控制模式相对直流工作模式有很高的工作效率,使用反激离线工作模式,提高了系统工作的安全性,非常适合应用在便携式充电设备及电源适配器,比如,手机充电器,电源适配器等,因此,AC/DC PWM开关电源芯片在市场上的需求量非常大。不过传统的AC/DC电源方案都是使用变压器次级线圈反馈模式(SSR),变压器次级反馈工作模式都需要低压端的恒压-恒流控制芯片协助完成电压的转换和实现恒流,此类应用方案增加了系统应用复杂程度,同时还增加系统方案的设计成本,本文要介绍的AC/DC电源控制芯片是思旺电子的SE3910,这是一款变压器原边线圈反馈模式
[电源管理]
基于<font color='red'>PWM</font>控制器芯片的AC/DC电源设计
分享两种STC15定时器模拟PWM的方法
刚刚搜了一下,发现坛里还没有这样分析PWM的帖子,然后发了一个。 手电LED控制或马达转速控制都离不开PWM,下面有两种方法可以模拟PWM的。如果不正确希望各位指教。 //用定时器装载方式模拟PWM,这种方法PWM周期短,分辩率高,1毫秒内可以做到11000格分辩率, //缺点:高低电平会的百分之一格不受控制 #include reg51.h #include intrins.h sfr P0M1 = 0x93; sfr P0M0 = 0x94; sfr P1M1 = 0x91; sfr P1M0 = 0x92; sfr P2M1 = 0x95; sfr P2M0 = 0x96; sfr P3M1 = 0xb1; sfr P
[单片机]
分享两种STC15定时器模拟<font color='red'>PWM</font>的方法
STM32自带PWM输出实验
#include stm32f10x_lib.h #include sys.h #include delay.h #include usart.h #define LED0_val TIM3- CCR2 void PWM_init(u16 arr,u16 psc) { RCC- APB1ENR|=1 1; //TIM3时钟使能 GPIOA- CRH&=0xfffffff0; //PA8 GPIOA- CRH|=0x00000004; //PA8 浮空输入 GPIOA- CRL&=0x0fffffff;
[单片机]
STM32自带<font color='red'>PWM</font>输出实验
基于AVR单片机PWM功能的低成本高精度数控恒流源
  随着电子技术的深入发展,各种智能仪器越来越多,涉及领域越来越广,而仪器对电源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今,电源设备有朝着数字化方向发展的趋势。然而绝大多数数控电源设计是通过高位数的A/D和D/A芯片来实现的,这虽然能获得较高的精度,但也使得成本大为增加。本文介绍一种基于AVR单片机PWM功能的低成本高精度数控恒流源,能够精确实现0~2A恒流。 系统框图   图1为系统的总体框图。本系统通过小键盘和LCD实现人机交流,小键盘负责接收要实现的电流值,LCD 12864负责显示。AVR单片机根据输入的电流值产生对应的PWM波,经过滤波和功放电路后对压控恒流元件进行控制,产生电流,电流再经过采样电阻到达负载。同时,对
[单片机]
基于AVR单片机<font color='red'>PWM</font>功能的低成本高精度数控恒流源
Cirrus Logic推出最高电流脉宽调制输出IC
Cirrus Logic公司宣布推出具备业界最高电流脉宽调制(PWM)输出的IC Apex Precision Power SA306-IHZ和SA57-IHZ,应用于直流电动机驱动市场。随着该系列产品的推出,设计师第一次能够选择单个封装的解决方案,利用9V至60V的电源电压驱动三相无刷直流电机或有刷直流电机。该系列IC面向用于工业应用的电机控制电路,如工厂及办公自动化、机器人控制、产品筛选机,以及航空航天及军工领域的飞行器座椅及位置控制。 此前,如电机驱动需要高于3A的连续电流,系统设计师需要开发包括多达50到60个分立式元件和多出70%以上占板空间的分立式解决方案。SA306-IHZ和SA57-IHZ为用户提
[电源管理]
利用PWM和PAM测量交流功耗的三种方法
在运放和模拟开关中,要想实现脉冲宽度或者脉冲幅度调制,就需要利用PWM和PAM来测量电路的交流功耗,本文所设计的电路主要有三种设计方法,而且经过修改后可以用于不同的应用中。 通过采样电压与电流的乘积并进行平均处理可以完成60Hz电路的平均功耗测量(相当于VRMS IRMS cos( ))。这里要用四象限乘法,因为瞬时电压和电流可能具有相反的极性。它有很多种实现方法,包括模数(A/D)转换+数字信号处理,或者使用相对昂贵的模拟乘法器芯片+模拟或数字处理。本设计实例介绍了第三种方法。这种方法使用便宜的运放和模拟开关实现脉冲宽度/脉冲幅度调制器(PWM/PAM)并将它用作四象限乘法器。这种电路经过修改可以用于许多不同的应用。
[测试测量]
利用<font color='red'>PWM</font>和PAM测量交流功耗的三种方法
S3C2440 测试程序(一)PWM控制蜂鸣器测试
while(1) { U8 idx; Uart_Printf( \nPlease select function : \n ); for(i=0; CmdTip .fun!=0; i++) Uart_Printf( %d : %s\n , i, CmdTip .tip); idx = Uart_GetIntNum_GJ() ; if(idx i) { (*CmdTip .fun)(); Delay(20); Uart_Init( 0,115200 ); } } struct {
[单片机]
小广播
最新电源管理文章
换一换 更多 相关热搜器件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4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