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电力电子变压器并联运行动态仿真设计方案研究

最新更新时间:2013-12-22来源: 电源网关键字:电力电子  变压器  仿真设计 手机看文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电力电子变压器PET(Power-Electronic Transformer)作为一种新型的电力变压器,得到了国内外研究人员越来越多的关注。它是一种含有电力电子变换器且通过高频变压器实现磁耦合的变电装置。PET在完成常规的变压、隔离和传递能量的同时,还可起到电能质量控制器的作用,是一种多功能的新型变压器。将其用于配电系统既可实现降压又可保证电能质量[1]。

两台或数台PET并联运行是变压器的一种重要运行方式,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但当前国内外对于PET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拓扑结构和控制策略上,对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及其运行特性的研究相对薄弱。文献[2]采用主从式控制方案解决并联PET输出交流侧的并联均流问题;文献[3]对并联PET负载发生阶跃变化以及带非线性负载的动态过程进行了仿真研究。本文对配电用并联PET负荷分配的控制策略进行研究,并对典型操作进行动态仿真[2,3] 。

1 PET的基本结构和控制策略

PET的基本拓扑结构分为交-交-交变换器和交-直-交-直-交双直流变换器。前者结构简单,但可控性不高:后者结构复杂,控制策略完善,实用性较强。典型的交-直-交-直-交双直流拓扑结构如图1所示。

PET原边的电压型PWM整流电路采用解耦的电压、电流双闭环控制,无论变压器的负载是感性还是容性,只要在一定的范围内,都可使电网的功率因数接近1;原边的单相逆变电路实现高频逆变,采用开环控制即可。为减小变压器的体积和重量,变压器导磁材料采用铁氧体等高导磁磁芯。变压器副边整流电路用于实现高频整流,对配电变压器不考虑能量的双向流动,故其采用不控整流电路。为输出恒压、恒频的交流电压,PET副边逆变电路采用电压闭环控制[4]。2 PET并联运行控制原理

两台或数台PET并联运行是提高系统可靠性和扩大容量的一种有效途径,有关PET并联运行的研究尚不够深入。PET副边逆变器与US的逆变器工作原理一致,而多台UPS的并联运行方面的成果比较丰富[5-7],在研究PET的并联问题时可以借鉴。

目前提出的PET并联控制方法主要有:集中控制方式、主从控制方式、分布逻辑控制方式和无互连线控制方式[2]。本文主要针对两台无互连线的PET的并联运行问题进行研究。图2是两台PET并联系统结构图,其原方接于同一公共母线。

为了避免并联变压器出现环流,各台PET的二次侧电压的频率、幅值、相位必须保持一致;为实现并联变压器之间有功负荷和无功负荷的稳定分配,各台PET应具有有功调差特性和无功调差特性。具有调差特性的PET副边逆变器控制结构图如图3所示。

PET二次侧电压的频率、幅值和相位取决于逆变器的PWM脉冲的正弦调制信号,正弦调制信号的特征与频率给定值f0、相位给定值ρ0和幅值给定值有关。取f0=50Hz以保证额定频率。ρ0对应于有功负荷P0时的电压初相角(一般取为0,引入有功补偿系数Kp>0),则可形成有功调差特性。

ρ=ρ0-KpP(1)

U0对应于无功负荷Q=0时的电压幅值,引入无功补偿系数KQ>0,则可形成无功调差特性

U=U0-KQQ(2)

对并联运行的各PET,ρ0和U0的值应相同,由于引入有功和无功补偿,当负荷变动时,并联运行的各PET将自动调节其输出电压的相位角和幅值,自动实现变压器间的功率稳定分配;为按变压器容量大小合理分配负荷,各PET以自身容量为基准的Kp和KQ的标幺值应该相等,一般取0.01~0.05。

文献[2,8]提出采用频率调差特性进行并联PET以及逆变电源的有功功率分配。显然,在这种控制方式下,不同负荷时供电频率不能保持为50Hz;而若为了保证频率质量,频率调差系数取值必须很小,这又不利于稳定分配并联PET间的有功负载。与其不同,本文采用的初相角调差特性,即可保持 恒频供电,又可根据需要选合理的调差系数,实现有功负荷的稳定合理分配。参与并联的各PET的输出电压频率必须都等于50Hz才能保证正常运行。在图3中,由于对频率采用闭环PI控制,可以做到这一点。

并联运行PET的参数可能不完全一致,最常见的是限流电抗器或连接线电感参数不同。图3中的电压测量点特意设置于公共母线,即使对于PET参数不一致的情况,也可以保证并联PET间的功率稳定合理分配。如电压测量点位于各PET输出端,则不能保证这一点[3]。3 仿真分析

本文利用Matlab6.5/Simulink搭建了仿真模型,对两台同参数PET的并联运行进行了仿真。系统主要参数为:PET额定容量10kVA,额定电压240/110V;PET2额定容量10kVA,额定电压240/110V系统频率50Hz,高频变压器频率1000Hz,IGBT开关频率9000Hz;KP、KQ硒均取标幺值0.01,频率给定值f0取50Hz,相位给定值ρ0取0,幅值给定值U0取标幺值为1.0。

3.1 两台PET同时投入并联运行(情况1)

1.0s时,两台PET在低压侧由空载投入并联运行,承担功率因数为0.8的综合性负载。有关变量波形如图4-图6所示。由图可以看出,两台PET对应变量的波形一致。并联运行后所承担的负载电流相等,实现了均流控制以及有功、无功负荷的稳定分配,且频率保持恒定值不变。

3.2 PET2加入并联运行(情况2)

PET1带载运行,1.0s时PET2由空载状态投入,两台PET并联运行。有关波形如图7和图8所示。由图可见,PET1由单机运行状态切换至并联运行状态后,其承担的负载电流、有功和无功负荷均有所下降,下降部分由PET2来承担,最终两台并联PET之间实现了均流控制以及有功、无功负荷的稳定分配且具有良好的动态响应性能。

4 结 论

本文基于有功和无功调差特性方程建立了PET控制策略及模型,基于该模型对PET并联运行动态过程进行仿真研究。仿真结果表明,该控制策略可以在保持额定供电频率的前提下,实现有功、 无功负荷的稳定分配,且动态特性良好。

参考文献:

[1]王丹,毛承雄,陆继明,等.基于电子电力变压器的电能质量调节方法[J].高电压技术,2005,31(8):63-65.

[2]王丹,毛承雄,陆继明.电力电子变压器的并联运行[J].电力自动化,2005,29(6):66-71.

[3]刘海波,毛承雄,等.基于无互联线控制的电子电力变压器并联技术[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7,31(15):55-60.

[4]董德志,谢达伟,洪乃刚.基于双PWM变换的电力电子变压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6,23(2):170-173.

关键字:电力电子  变压器  仿真设计 编辑:探路者 引用地址:基于电力电子变压器并联运行动态仿真设计方案研究

上一篇:行业人士为您浅析变压器铁芯局部故障的处理方法
下一篇:详解关于电流互感变压器技术要点与选择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3-10-12 22:32

单端反激式开关电源变压器设计的基本工作原理
反激式变压器的基本工作原理 图一(a)为 反激 式变压器的工作原理图,其中,开关管VT1的导通和截止使得原边绕组线圈产生交变电流信号。当原边绕组导通期间,次级绕组输出电压为上负下正,整流二极管VD1和VD2截止,输出电容Co和Cf放电;当原边绕组截止时次级输出电压为上正下负,整流二极管VD1和VD2导通,输出电容Co和Cf充电,与正激式电路充放电过程相反。可以从输入输出电压、电流波形关系图一(b)中得出DCM模式下的工作过程。其中PWM、UDS、IDl,IF1、Io1、Uo2分别为开关管VT1栅极脉宽调制信号、漏源极电压、整流二极管VD1和VD2电流、负载输出端Co正极性端电压波形、反馈输出端Cf正极性端电压波形。 图一:
[电源管理]
单端反激式开关电源<font color='red'>变压器</font><font color='red'>设计</font>的基本工作原理
基于Multisim 10的晶闸管调光电路的设计仿真分析
    调光电路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较为广泛。在教学中,它不仅是学习晶闸管应用的入门电路,也是中级维修电工电子技能实训的经典项目。调光电路内容涉及广,具体包括晶闸管、单相半波可控整流电路、单结晶体管触发电路等工作原理,以及控制角和同步触发的概念、控制角对被控电压的影响等。对于学生来说,要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借助传统的仪器仪表获取波形图来分析无疑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利用Mult isim 10软件进行实验仿真,可以动态直观地观察不同参数对调光电路性能的影响,对于理解原理,熟悉调试过程具有很大的帮助。 1 Multisim 10简介     Multisim 10是美国国家仪器公司最新推出的版本。Multisim 10用软件的方法虚拟电子与
[电源管理]
基于Multisim 10的晶闸管调光电路的<font color='red'>设计</font>与<font color='red'>仿真</font>分析
变压器油中溶解气体含量突增故障诊断探讨
1变压器油中溶解气体的主要来源 变压器是电力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电气设备之一,变压器油以其自身所具备的优良性能和低廉的价格,成为大部分电力变压器的绝缘和冷却介质。通常情况下,变压器正式投运前需要注入变压器油,而在变压器油尚未注入变压器时,部分溶解气体便已经存在,如H2(氢气)、CH4(甲烷)等。可将变压器油中溶解气体的来源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1来自于大气 变压器油是石油类液体,加工时通常会与生产环境中的大气接触,此过程中,油液会吸收一定量的空气。另外,在后续的储运环节中,油液也会或多或少地吸收空气。而变压器油中的溶解气体则是吸收了大气中的o2(氧气)和N2(氮气)。 1.2绝缘油分解 绝缘油是由许多不同碳氢化合物分子
[嵌入式]
高频开关电源变压器用功率铁氧体的制备技术
摘要:根据高频开关电源变压器用PC44、PC50等功率铁氧体材料的高起始磁导率(μi)、饱和磁通密度(Bs)、低功率损耗(Rc)等特性要求,分别讨论了配方、添加物和烧结工艺等关键技术对该类材料制备的影响。 O 引言 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进一步增加了对电子设备的多功能化和高密度化的需求,作为电子设备不可缺少的开关电源,迫切要求实现小型轻量化。而为了使开关电源小型化,首先要求开关电源变压器小型化。工作频率更高的PC44及PC50功率铁氧体材料和磁芯就是为适应这种需求而发展起来的。 铁氧体的性能并不是仅仅由其化学成分及晶体结构决定的,还需要研究和控制它们的密度、晶粒尺寸、气孔率以及它们在晶粒内部和晶粒之间的分布等。因此,制
[应用]
开关电源原理与设计(连载十七)正激式开关电源变压器初、次级线圈匝数比的计算
1-6-3-2-2.变压器初、次级线圈匝数比的计算 正激式开关电源输出电压一般是脉动直流的平均值,而脉动直流的平均值与控制开关的占空比有关,因此,在计算正激式开关电源变压器初、次级线圈的匝数比之前,首先要确定控制开关的占空比D,把占空比D确定之后,根据(1-77)式就可以计算出正激式开关电源变压器的初、次级线圈的匝数比: Uo = Ua =nUi× Ton/T = Upa×D —— 整个周期 (1-77) 由(1-77)可以求得: n=Uo/Ui*T —— 变压器匝数比 (1-97) 上式中,n为正激式开关电源变压器次级线圈与初级线圈的匝数比,即:n = N2/N1 ;Uo为输出直流电压,Ui为变压器初级输入电压,D为控制开关的占
[电源管理]
半桥拓扑结构高端MOSFET驱动方案选择:变压器还是硅芯片?
在节能环保意识的鞭策及世界各地最新能效规范的推动下,提高能效已经成为业界共识。与反激、正激、双开关反激、双开关正激和全桥等硬开关技术相比,双电感加单电容(LLC)、有源钳位反激、有源钳位正激、非对称半桥(AHB)及移相全桥等软开关技术能提供更高的能效。因此,在注重高能效的应用中,软开关技术越来越受设计人员青睐。 另一方面,半桥配置最适合提供高能效/高功率密度的中低功率应用。半桥配置涉及两种基本类型的MOSFET驱动器,即高端(High-Side)驱动器和低端(Low-Side)驱动器。高端表示MOSFET的源极能够在地与高压输入端之间浮动,而低端表示MOSFET的源极始终接地,参见图1。当高端开关从关闭转向导通时,MOSFET
[电源管理]
半桥拓扑结构高端MOSFET驱动方案选择:<font color='red'>变压器</font>还是硅芯片?
SPICE仿真,让设计电路变得更容易
人们通常期望硬件工程师能在紧迫的项目时间内交付成果。电路和系统设计人员必须使用一切工具来构建精确、可靠工作的设计方案,使其在第一次运行表现良好。为了满足这些需求,加之如今不断变化的办公环境,意味着可以在家或远程操控的电路仿真和验证工具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具价值。 我们发现,工程师正在缩减设计的原型设计和评估阶段。某些情况下,他们会直接使用最终的印刷电路板(PCB),但大家都希望能降低电路错误的风险。为此,德州仪器针对高性能、全功能模拟仿真平台的日益增长的需求,与Cadence一同推出了PSpice® for TI,为业内标准OrCAD Pspice环境的全功能版本,使器件评估和在验证时模拟整个子系统变得更容易。 首先,为什么
[模拟电子]
SPICE<font color='red'>仿真</font>,让<font color='red'>设计</font>电路变得更容易
硬件仿真器成IC设计新宠 三大EDA公司竞争
随着芯片复杂度的提高,验证测试变得越来越重要,对芯片最显著的改进不仅在设计流程中产生,也在芯片调试和验证流程中反复进行着。因此,为帮助IC设计企业缩短验证时间、加快产品上市,大型EDA工具提供商均致力于加强硬件仿真工具的开发与相关市场的经营。Cadence于日前推出其新一代验证计算平台PalladiumXPII,容量扩展至23亿门。Synopsys公司则在2012年收购了仿真工具供应商EVE,强化了其硬件辅助验证产品线。Mentor亦于2012年推出高速多功能硬件加速仿真器Veloce。全球三大EDA公司均已涉足硬件仿真器市场,并进行激烈竞争。 验证测试面临挑战 现代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密度越来越高,更加快速、有效地进行设
[半导体设计/制造]
小广播
最新电源管理文章
换一换 更多 相关热搜器件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4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