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单极倍频电压型SPWM软开关DC/AC逆变器的设计

最新更新时间:2014-09-06来源: 互联网关键字:软开关  逆变器 手机看文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1 引言

  目前,PWM功率变换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于工作在硬开关状态下的PWM逆变器,由于其开关损耗大,并且产生严重EMI,难以满足开关电源高频化、绿色化的要求。为克服硬开关的不足,软开关技术得到迅速的发展,特别是DC/DC变换器移相软开关技术已趋于成熟。但对于DC/AC变换器,由于考虑其输出波形质量等因素,目前,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软开关产品出现。虽然也出现过一些DC/AC变换器拓扑和软开关控制技术[1][2][3],但这些方法还不能真正走向实用。

  文献[4]介绍了用谐振电路实现软开关,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然而这一技术需要跟踪电路中的电压和电流,在电压和电流过零处实现软开关,这必然使电路变得复杂。为较好地解决这一难题,文献[5]介绍了利用电感换流的非谐振软开关PWM技术,然而这一技术只适用于双极性电压控制的DC/AC变换器电路。在分析文献[5]的基础上,本文设计出了一种适用单极倍频SPWM[6]软开关DC/AC变换器电路。

  2 单极倍频SPWM软开关DC/AC变换器主电路

  2.1 主电路结构

  图1所示为新型单极倍频SPWM软开关DC/AC逆变器主电路原理图。图2为其主要工作波形。该电路在硬开关SPWMDC/AC逆变器的基础上添加了电容C1,C2,C3,C4,Cr1,Cr2,CE1,CE2电感Lr1,Lr2,其中电容C1=C2=C3=C4,Cr1=Cr2,电感Lr1=Lr2,大容量电解电容CE1=CE2视为恒压源。这些元件为电路中的4只功率管实现零电压开关(ZVS)创造了条件。

图1 主电路结构

图2 主电路主要工作波形

  2.2 软开关的实现原理

  以下公式中的电压、电流方向以图1中的参考方向为准。并假设负载电流io连续。

  1)工作模式1(t0-t1时间段)

  在这一时间段中S1及S3导通,S2及S4关闭,iLr1从电源ED的正极经过S1,Cr1,Lr1,CE2,到ED的负极并逐渐增大;同时电容CE1经过S3,Cr2,Lr2继续放电,放电电流iLr2继续上升,在t1时刻iLr2达到最大,即

iLr2(ωt1)=αIomsinωt1-(1-α2sin2ωt1)(1)

  式中:α为调制比;Iom为负载电流最大值,Iom=ED/RL;ω=2πfc,fc为载波频率。

  对应的等效电路拓扑见图3(a)。

  2)工作模式2(t1-t2时间段)

  在此时间段,功率管S1继续导通,iLr1继续增大。t1时刻S3关断,集电极电流i3从开关管S3转换到缓冲电容C3,为C3充电,C3上的电压从零开始上升,S3实现零电压关断;同时,存储在C4上的能量通过Cr2,Lr2,CE2回路放电,其等效电路拓扑如图3(b)。从图可看出,C3充电回路与C4放电回路参数相同。因此,在t=t2时刻,vC3=ED,vC4=0。充放电时间t21为

t21=t2-t1=(2)

  3)工作模式3(t2-t3时间段)

  在t=t2时刻D4导通,为循环电流iL2的续流提供通路,vC4被箝位于零,即vC4=0。若在iL2=0之前,S4的触发信号到来,S4实现零电压开通。其等效拓扑如图3(c)所示。

  4)工作模式4(t3-t4时间段)

  在t3时刻S4零电压开通。循环电流iL2继续通过D4续流,在t4时刻续流完毕。续流时间t41为

t41=t4-t1=-(3)

  其等效电路拓扑如图3(d)。

  5)工作模式5(t4-t5时间段)

  t4时刻后,S4的集电极电流从零开始上升。电源ED为负载提供能量。其等效电路拓扑如图3(d)。

(a) t0-t1

(b) t1-t2

(c) t2-t3

(d) t3-t4

图3 各种模式下的等效电路拓扑

  在t5时刻,S1关断,缓冲电容C1的存在,S1实现零电压关断。t5时刻之后,电路进入开关周期的下半周期,其工作模式同上。

  2.3 电路特性讨论

  1)主电路中不需要任何电压/电流检测装置来实现开关管软开通。

  2)由于开关管实现软开关,所以逆变器的输出电压波形不会因为死区时间td的存在而发生畸变。

  3)不会因为同一桥臂的两个二极管的反向恢复电流而导致桥臂直通。

  4)控制电路采用单极倍频电压控制信号,主电路在一个周期中各个时间段过渡时,仅有一个开关管的状态发生改变,这就降低了在产生一定的脉波数时开关的动作次数,或者说用同样的开关频率可以把输出电压中脉波数提高一倍,这对减小开关损耗,提高逆变器的工作效率都是有好处的。

  5)在主电路的SPWM输出电压波形中,正向只有正电压脉冲,负向只有负电压脉冲,这对减小输出滤波参数,提高输出波形质量是有好处的。

  由于单极倍频SPWM软开关DC/AC变换器的超前桥臂控制信号与滞后桥臂的控制信号相差180°,所以超前臂的开关动作与滞后臂相对独立。这为各桥臂上的驱动信号相差120°的,三相逆变器电感换流调频软开关技术的进一步研究,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3 主要参数设计

  3.1 电感Lr1(Lr2)的设计

  由2.3的分析知

≥td(4)

  将式(1)代入式(4)并整理有

Lr2≤(1-α)(1+α-4fctd)(5)

  3.2 电容Cr1(Cr2)的设计

  由2.2的工作过程分析可知,在缓冲电容C3及C4充放电时间很短的情况下,图1等效拓扑如图4所示。

图4 等效电路拓扑

  根据等效拓扑,有式(6)成立

di3/dt=(ED-vCr2)/Lr2;dvCr2/dt=iLr2/Cr2(6)

  进一步得到i3的最大值为

i3max=ED/4fcLr2(1+1/48fc2Lr2Cr2)(7)

  由式(7)可知,为了尽可能最大限度向负载传输能量,集电极电流i3应尽可能大,所以,Cr2越小越好。然而Cr2太小谐振阻抗太大,续流时间太长,将影响驱动信号,开关管的占空比将严重丢失,输出功率降低。为兼顾二者,在实际中一般取1/48fc2Lr2Cr2≤0.1,所以

Cr2≥5/24fc2Lr2(8)

  3.3 缓冲电容C1(C2,C3,C4)的设计

  当缓冲电容C1太大时,充放电时间常数较长,若充放电时间大于死区时间td,将产生桥臂直通现象。为确保此现象不发生,所以缓冲电容取值不能太大。

  由式(2)有

≤td(9)

  当sinωt=1时iL2最小,式(9)的左边最大,将式(1)代入(9)有

C1≤td(10)

  4 实验波形及结语

  依据上述分析和参数设计,以图1为主电路进行了实验。具体线路参数为:开关频率f=12.5kHz,主功率管选用1MBH60D-100型号的IGBT,调制比α=0.8,缓冲电容C1=C2=C3=C4=18nF,Cr1=Cr2=16.7μF,Lr1=Lr2=80μH,Lf=1.0mH,Cf=18μF,RL=10Ω。图5-图8为实验所得波形。

图5 S1(S2)的驱动波形和管压降波形

图6 S3(S4)的驱动波形和管压降波形

图7 单极倍频硬开关DC/AC逆变器的输出电压波形

图8 单极倍频软开关DC/AC逆变器的输出电压波形

  图5及图6给出了主电路中开关管的管压降和驱动信号的波形(图中:1—驱动信号波形,2—开关管管压降波形),图7给出了硬开关DC/AC变换器的输出电压波形,图8给出了软开关DC/AC变换器的输出电压波形。

  由图5及图6可知在开关管的驱动信号到来之前,开关管两端的压降已为零,开关管实现了零电压开通;驱动信号关断后,开关管两端的电压还维持于零,开关管实现了零电压关断。

  由图7及图8可知在未实现软开关时,主电路的输出电压波形质量较差,并且有较大的“毛刺”(开关管在进行开关动作时产生),这些“毛刺”的存在将对电路自身和周围其它电路和用电器产生严重的电磁干扰(EMI);在加入软开关电路后,输出电压波形质量有了很大改善,并且无任何“毛刺”,较好地抑制了电磁干扰(EMI)。

关键字:软开关  逆变器 编辑:探路者 引用地址:一种单极倍频电压型SPWM软开关DC/AC逆变器的设计

上一篇:基于DSP的SPWM变频电源数字控制
下一篇:一种电压-电压SPWM控制DC/AC电路的设计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3-10-12 22:45

谐振软开关技术及其在逆变电源中的应用
    摘要: 为了获得更高的性能指标、更高的效率、更高的功率密度,软开关技术已经在DC/AC逆变器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在这一领域中所做的大量工作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识,撰写本文的目的在于尝试着对软开关技术的DC/AC电路进行一个简单的分类,并对其工作原理、性能、设计上的局限性及其优缺点进行扼要的分析。也重点讨论了谐振软开关技术在逆变电源中的应用。     关键词: 零电压开关  零电流开关  谐振软开关 1 引言 近十几年来,由于电路简单和控制方便,脉宽调制(PWM)技术已经成为功率电子技术中DC/AC逆变器的一个重要的选择。PWMDC/AC变换器在不间断电源(UPS)、电机驱动、感应加热等领域得到
[电源管理]
解析PRT自激励振方式VRC软开关变换电源技术
在 开关 变换 电源 电路 中,将谐振型变换 开关 元件的励振、 驱动 方法定义为两类,即把设置有专用的励振和 驱动 电路 方式叫作它激励振、驱动;把利用变压器反馈电路实现的励振、驱动方式叫作自激励振、驱动。这里阐述利用正交型变压器PRT反馈电路构成的自激励振方式电压谐振型软开关变换 电源 技术。 1 正交型变压器的 控制 技术 对于自激励振方式谐振型变换器的控制技术,尤其重要的是采用各种铁氧体磁心的正交型变压器PRT。图1是PRT构造和电感特性及 电路图 形符号。其中,图1(a)为旧单口型铁氧体磁心PRT;图1(b)为新双口型铁氧体磁心PRT;图1 (c)为PRT电路符号。比较它们的形状和电感特性后得知,新双口型PR
[电源管理]
光伏并网逆变器选型关键因素——可靠性
  在光伏电站的生命周期中,逆变器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光伏电站发电收益高低。上一期盛能杰科技的技术专家王长军与我们分享了对逆变器规格方面的选型介绍,这一期将给大家详细说明一下逆变器的可靠性是如何来评估的。     在整个光伏电站的初始投资中,逆变器所占比例约7%-10%,但是在电站实际运行过程中,逆变器发生一次故障的导致的收益损失比其它设备故障要大很多,所以逆变器的可靠性是电站收益的关键考量点。盛能杰科技的SE系列逆变器是一款基于海外成熟平台,结合国内实际应用细节设计的高可靠性组串式并网逆变器,其包含了户用型和工商业型两大类型。透过SE系列逆变器我们来看一看如何选择高可靠性的逆变器。      一:结构外观     外壳材质
[新能源]
决定逆变器转换效率的两大因素
光伏逆变器的转换率指的是逆变器将太阳能面板发出的电转换成电力的效率。在光伏发电系统中,逆变器发挥着将太阳能面板发出的直流电转换成交流电,并将这些交流电输送至电力公司电网的作用,逆变器的转换效率高,供自家使用及出售的电力就可增加。   决定光伏逆变器的转换效率有两大主要因素:   一是 在将直流电流转换成交流正弦波时,需利用使用功率半导体的电路对直流电流作开关处理,这时功率半导体发热会导致产生损失,但通过改进开关电路的设计,可使这一损失减低至最小。   二是 凭借逆变器的控制经验来提高效率。太阳能面板的输出电流和电压会随着日照和温度而发生变化,而逆变器可对电流和电压进行最佳控制,使其达到最大的电力量,也就是能在越短时间内找到最佳
[电源管理]
带PFC的PFM隔离式AC-DC转换器
Vicor 最新发布的PFM VI BRICK™模块是一个带功率因素校正的隔离式AC-DC转换器。 它采用Adaptive Cell™架构,令模块在整个全球通用输入电压范围稳定地维持在高效率水平。 PFM模块在48V(SELV)输出时最高功率是300W,高度只有9.5mm。 PFM V•I BRICK的工作原理与低工作频率的AC-DC前瑞不同,后者用PFC升压,再用DC-DC转换降压。 PFM™ V•I BRICK™采用高频率的软开关技术,把隔离、转压及功率因素校正在同一个层级内完成。 PFM™ V•I BRICK™非常纤薄,把电源系统从笨重的架构释放出来。 它的体积细小,以次级储能提供48V 输出,让最终产品设计有
[电源管理]
变流负荷供电线路电压暂降的治理研究
    由于工艺或节能需要,交流电机采用变流控制已日渐普及,这种带有变流控制的电机可称为变流负荷,在工艺要求不允许停机时,此类负荷属于敏感负荷。     某化工企业拉丝生产工艺线由8台变频调速电机驱动拉丝机工作,一年内曾因两次电机停运造成拉丝原料报废事故,直接经济损失达上百万元,造成变频电机停转的原因都并非由电压中断(Interruptions)所致。电压质量监控仪所记录的历史数据表明:事故发生时供电电压均低于0.9 p.u且持续时间近120个周波。     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协会(IEEE)将工频电压有效值降至0.1~0.9 p.u,持续时间在0.5个周波到1 min之间的电磁扰动定义为电压暂降(Voltage dip or Sa
[电源管理]
变流负荷供电线路电压暂降的治理研究
要想自家屋顶光伏电站发电量高 组件、逆变器就该这么配!
  俗话说的好:“看菜吃饭,量体裁衣”,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都在遵循这样一个道理,比如说看什么菜吃多少饭;自己什么样的身材穿什么样的衣服。而在光伏系统设计安装过程中,这样的道理同样也适用。     随着光伏发电技术的成熟与市场的普及,人们对于光伏发电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很多人针对光伏发电这件事所扮演的角色也在随之变化——从“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到“与自己切身利益息息相关”!     1、最佳容配比误区     一套光伏系统,离不开设计、设备采购、设备安装、并网、运维等。而在设计过程中,如何配比才能让电站最优,让逆变器与组件达到“最佳容配比”?     “最佳容配比”,是一个行业的专业术语,“组件”、“逆变器”是两大主角。那么何谓“最
[新能源]
一种新型混合多电平逆变器的研究与设计
      1981年,日本的Nabae等人提出了多电平变换器的思想,近年来成为了高压大功率变频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多电平逆变器输出电压阶梯多,从而可以使输出的电压波形具有较小的谐波和较低的du/dt。随着输出电平数的增加,输出电压的谐波将减少。另外,多电平逆变技术在减小系统的开关损耗与导通损耗,降低管子的耐压与系统的EMI方面性能都非常优良。       传统的多电平逆变器可分为二极管箝位型、电容箝位型以及级联型等三种结构拓扑,二极管箝位型逆变器因为在随着电平数的增多,其开关器件和箝位二极管会大量的增加,因此通常只适合于五电平以下的多电平拓扑。而电容箝位型逆变器存在有电容的充放电电压平衡的问题,而且在电平数增加时,会需要较多
[电源管理]
小广播
最新电源管理文章
换一换 更多 相关热搜器件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4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