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电子,梦想与现实的巨大鸿沟?

最新更新时间:2009-07-14来源: EEWORLD 汤宏琳 手机看文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有时跟抢钱似的,”谈及医疗器械行业的利润,北京泰杰磁电研究所所长王晓庆这样告诉EEWORLD,在其他领域很少有价值十几亿元人民币的单件产品,但在医疗器械领域却存在着。而医疗器械行业的高利润,早已是公开的秘密。在金融危机中,如果说要寻找对价格并不敏感的行业,医疗器械行业就是其中之一。

  对其他行业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的利润,在这里却成了现实。似乎一夜之间,医疗器械市场成了芯片厂商眼中的香馍馍,B超、血压计、血糖检测仪一下子成了高科技的代言,就在大家以为已经打开了医疗行业的又一金矿时,殊不知,医疗器械厂商对芯片厂商的这种狂热却感到不可思异。

  不一样的期待

  “95%的医疗器械厂商所用芯片都不是仅提供医用芯片厂商专门提供的”,当EEWORLD和王晓庆说起现在芯片厂商对医疗行业的狂热时,他觉得有些不可理解。北京泰杰磁电研究所主要致力于永磁磁体和永磁结构等系列产品的开发、研制、生产和服务,据王介绍,中国一年的磁共振(MRI)的市场将近20亿元人民币,数量很小,仅有约400台。而每台磁共振(MRI)中,大部分都是磁体等大的部件,他们日常所接触的大多数是部件级别的厂商,比如大的功放或者线圈生产厂家等,因而要求向某个厂商专门定制某个芯片的几率几乎为零。

  当然,对于出货量很少的市场,芯片厂商也不会感兴趣。医疗器械行业也并非所有产品都要通过部件实现,往往也会使用一些芯片级别的产品,但大多数是通用的工业计算机和单片机等。这些医疗器械厂商对自己的产品很清楚,是否需用专用的芯片,一般通过与芯片厂家简短的交流就可以确定。如果有芯片厂商来谈,医疗器械厂商会提出疑问:我付出的是什么?我得到的是什么?采用专门定制的芯片,会带来很多好处?

  此时的芯片厂商则在高调进军医疗领域,尽管在器械厂商眼里,他们对行业的了解仅仅是“刚刚开始”。但凭借着在半导体领域摸爬滚打很多年的市场嗅觉,芯片厂商进入这个领域也不是无准备的。早在关注之初,他们就将应用的重点放在了医疗器械中产量大、对芯片依赖性强的领域,其中包括超声、监护仪以及血糖检测仪等目前最热门的医疗设备,甚至有种预测,在不远的将来,医生口袋里,“右侧是听诊器,左侧是B超”。

  “在医疗行业,半导体的出路在市场需求量大的产品领域,”王晓庆也表示,医疗器械本身进入门槛比较高,如果数量不够,有些公司就直接被挡在了门外。一些大的公司,可以做战略性投资,做一些前沿性、预见性的开发,满足市场的需求,而一些小公司,往往在研发、注册的等待中由于资金等原因不能坚持下去而倒闭。即使量够了,可以着手进行产品设计,而横亘在芯片厂商面前的医疗器械行业标准也是个不小的挑战。

  王晓庆认为,对于芯片厂商来说,一种较好的模式是:芯片厂商针对市场的某些具体应用,找到中间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企业,来提供专用、甚至定制化的芯片。这样就会催生出一批专业的生产企业,他们不需要自己做研发,而是更多地通过将现有解决方案、芯片、外壳等进行系统整合,将产品尽快推向市场。

[page]

 

  新医改方案的出台为血压计、体温计、B超等产品带来了不小的商机。“体温计做了几十年了,现在还在使用水银,”言语间,王晓庆的话里带着一些惋惜,因为传统温度计中的水银属于重金属,对人有致命的损害,因此,无汞的电子体温计似乎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不灵”恰恰成了电子体温计的一大软肋。

  但体温计的无汞化是未来发展的趋势,解决了准确度、可靠性、成本问题之后的电子体温计也必将迎来自己的天地。“最好再红外一点,”王晓庆补充道,因为红外的响应时间快、非接触、使用安全及使用寿命长,当批量使用体温计时,不用靠专门的人去甩体温计中的水银。由此可见对芯片厂商而言,医疗设备对于元器件的需求一方面表现为永无止境地对高性能IC的需求,另一方面则是家用医疗设备在省电、低成本和设计简单等方面要求。这些是芯片厂商眼中的市场。

  本土厂商的困难

  而本土医疗器械厂商眼中的市场不仅仅是这样。如果问及火爆的应用,一口气可以列出很多与电子毫不相关的产品,它们动辄也会有很大的利润。因而,医疗器械厂商眼中对热门产品的定义更多地取决于市值和利润。

  然而市场有了,究竟能否做好?事实上,与市场的火爆相比,中国本土医疗器械厂商的形势并非同样乐观。早在2009年4月的中国国际医疗电子大会上,王晓庆便一语道出了让大家听起来并不那么顺耳的话,“中国医疗器械方面与国外的差距没有缩小,而是在扩大。”

  以前,国外有什么,我们就做什么,在差距不大时,这种方法很奏效,简单扩大再生产往往使得我们在成本上颇具优势。但在医疗器械越来越精细时,单纯模仿似乎并不是那么容易,因为市值不过2000亿美元的医疗器械市场,产品种类就有一万多种,分配到每种产品的量都不会太大,而量大才能赚钱。对于较小的量,很多企业往往连过门槛的钱都不愿意支付。而真正的医疗器械比较复杂,往往涉及到光、机、电、软件、医学及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和标准,如要参与国内竞争,本土医疗器械厂商也要拥有一定的研发力量:不但要具备物理、医学方面的知识,还要具备电子、生物、临床方面的经验,这些经验的集合,才有可能研发出好的产品。目前本土的医疗器械产品大多集中在中低端,“到一些大医院去看看,就会发现国产的医疗器械已经很少了,”王晓庆称。

  如果将一个器械在技术上进行分解,可以分为三部分:创新、工程及产业基础。

  创新很重要,但是所占比例已经不到50%。进行创新方面投资的往往是一些大公司,可以针对市场需求进行战略性投资,而对小公司而言,医疗行业的门槛:开发约一年、注册约一年的要求则显得过于严苛,也许熬不到产品上市资金就出现问题了。因而在国际上,医疗器械产业的集中度非常高,全球前30名医疗器械厂商的产值占了总产值80%,品牌价值在此凸显,“医疗器械不像穿衣服,可随时更换,”有的产品往往要跟随病人几年甚至几十年,尤其是植入到体内的产品,“一般有些钱的患者,都要选择有品牌的产品。”而国内的医疗器械厂商往往都没有做出品牌来,可靠性、信誉度还没有赢得市场的认可,而此时西门子、GE、飞利浦等大公司基本在中国完成了战略布局,无疑,这是本土器械厂商所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

  医生习惯于是用右键做什么?或者习惯如何使用操作杆?这样的问题,抛给医疗器械厂商,不知道有几个人可以回答出。医疗器械厂商的重要受众之一,就是医生。如果没有医生的参与,产品的可用性比较差,往往不容易被市场接受——道理很简单,使用上的不方便。

  而现象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产业基础的完善。“我们中国人很努力、很聪明,”言语中,王晓庆的话中,可以感受出惋惜的味道,别人周五都开始玩了,我们周末还在上班。即使本土企业需要一个与医生和相关领域专家沟通的环境,往往由于产业环境的原因未能成行。现在的体系建设起来,缺少系统性,都是小而全,另外政府也缺少系统性的规划。比如,医疗器械厂商直接去找医生,医生光接待自己的病人还忙不过来呢,单独为厂商开辟一个“私人通道”,怕是更不容易。而反观美国,它的系统化建设较好,有利于各种创新。“我们也呼吁过,由政府出面做一些平台建设,”王晓庆接着说,这个平台实际上是通过一些先进的交流手段,比如视频会议等,让医疗器械领域相关的专家进行实时有效地沟通。

[page]


  两倍于GDP的增长速度

  不容否认,医疗市场的火热并非没有理由。“大家都是抱着求稳心态进来,”王晓庆认为,医疗器械行业本身需求比较刚性,很难受到经济的影响。与我们惯常看到的IT行业不同,如果赶上泡沫,可以一夜暴富,一旦泡沫破了,很多人也因此倾家荡产。医疗器械一直都是在持续增长,而且基本是以GDP两倍的速度在增长,所有国家都这样,而中国更高,约为25%。

  与此同时,医疗器械本身也发展到了一个阶段,王晓庆将这个时刻形容为“已经到门槛了”,仿佛一下子什么都准备好了,就在等待质的变化。2008年11月,为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我国政府计划新增48亿元专项资金,支持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2009年4月,广受关注的新医改方案出台,我国政府计划在2009年-2011的3年间,投入8500亿元,用于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以及公立医院这五项重点改革。据IMSResearch调查称,在新增的48亿元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投资中,估计有15亿元以上的资金用于采购医疗设备。再加上2006年出台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中提到的农村医疗设备投资67.7亿元,这样,在2010年之前,总共有82.7亿元直接用于农村医疗设备的采购,将带动医疗器械行业的高速增长。然而这种增长并不同于IT业那种爆炸性增长,随着医疗模式的转变,医疗器械将呈跳跃式发展,越来越多的医疗器械将应用于基层。

  此外,随着老龄化趋势开始显现、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医疗设备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传统医疗理念也悄然发生了变化,以前是被动的、有病了才去治疗,殊不知真正决定我们健康的是生活方式。为了适应这种理念的变化,医疗行业正在发生深刻地变革,即从过去单纯治疗到今天的预防、诊断、治疗、康复以及保健一体的转变。这样的体系需要可靠的硬件来支撑,比如家庭日常检测设备、健身设备或者保健性药物等,由西方的发展可以看出这种趋势。因而,一些诸如射线机、B超以及一些常规且受众广泛的设备逐渐涌入人们的视野。金融危机恰恰使得社会给了医疗器械更多地关注。

  “关注后,才发展这个行业利润还挺大,”其实这个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产量大的产品,利润也大,而产量小的产品,因为添加了很多复杂的技术,利润也不错。一般情况下,“30%的毛利可做,”王晓庆告诉EEWORLD。即使是在国际上,医疗器械利润也是较高的。而对芯片厂商而言,也可以在白热化的消费电子领域中,开辟出一个新的战场,而这个战场对价格并不是特别敏感。

  其实就像一座待开垦的大山,医疗器械厂商与芯片厂商尽管处于山的不同位置,但是都在自己所关注的领域开拓着自己的梦想,也许,在某个特定的领域有所重合。

编辑:汤宏琳 引用地址:医疗电子,梦想与现实的巨大鸿沟?

上一篇:站在TI背后 安防铺开的嵌入式梦想
下一篇:危机时,中国打开MEMS的潘多拉魔盒

小广播
最新EEWORLD独家文章
换一换 更多 相关热搜器件

About Us 关于我们 客户服务 联系方式 器件索引 网站地图 最新更新 手机版

站点相关: 特别关注 TI25周年 世强20周年

词云: 1 2 3 4 5 6 7 8 9 10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18号B座15层1530室 电话:(010)82350740 邮编:100190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4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