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命与热情之我在中国

最新更新时间:2011-11-22来源: 德州仪器 手机看文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TI是我的第二份工作,也会是我的最后一份工作。

    同大多数留美华人一样,毕业后,我选择了留在美国的大学里教书,专业是DSP与通信原理。但是,在一个纯粹的学术环境呆久了,我很想看看产业界,然后将实际经验和理论相结合,这样来教学生更负责任。我的计划是用一年时间来了解市场即回归校园,于是1979年,我向学校提出了停薪留职,加入了TI。

    然而,一年后,当系主任打电话来,说已经为我准备好了下学期的课程时,我很犹豫。因为我在TI真的很开心,所以请求学校再给我一年时间。就这样又过了一年,我又收到了同样的电话。这时,我已经决定了要留在TI,“那么等你想回来时,就给我打电话吧。”看到我去意已决,系主任无奈地留下了这句话。然而,32年过去了,直到现在,我也没有给他打过电话。

    32年了,是什么吸引我不愿离开TI?

尊重、创新与承诺

    我的职业生涯基本上都给予了TI,究其原因,这就像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一样,是因为大家合得来。“正直(Integrity)、创新(Innovation)、承诺(Commitment)”,这是每个TI人都很熟悉的TI三大价值观,“尊重、诚实、学习与创造、行为果断、负责任、必胜的决心”则是TI人的基本信念,而这些也恰巧同我做人的理念相吻合。

    在TI,老板的门永远都敞开着,不管他的位置有多高,任何人都可以直接敲门。即便他不是你的直接上司,甚至和你没有任何业务关系,你都可以找他聊聊。TI虽然以技术为导向,却是家以人为本的公司,因为所有的技术都是为人所用的。在TI,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职位越高的人对员工越客气。“Open Door”的文化是TI“以人为本”的表现,强调的是对人的尊重。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别人的帮助。为了让员工更快地成长,避开一些弯路和挫折,TI内部设立了“导师制”,为成长中的员工配备一名导师。每一位受惠于导师制的TI人,当自己成为别人的导师时,自然也会倾其所能地伸出援手。

    曾有一名在达拉斯从事财务工作的员工,通过TI的中国工程师促进协会联系到我,希望能和我定期交流,解决他碰到的问题和困惑。虽说我并不是财务出身,但是我们可以一起分享很多专业之外的事情,而且一般而言,这些工作外的困惑也是影响他进步的最主要因素。即便他碰上了专业问题,我也可以帮助他找到合适的导师。远程沟通之外,当去达拉斯时,我们俩人也会见面聊天,就这样一直保持着交流。

    在我指导的人中,有一些新进工程师和很有潜力的年轻人。虽然他们不是我的直接下属,和我的工作上也没有联系,但是我觉得如果我的经验教训能带给他们一些启发,能帮助他们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话,我会很开心。在TI的领导层中,不只是我一个人这样,职位再高的人,也有职责和义务作别人的导师,而这一项的表现甚至会计入个人的考核中。

    事实上过去的32年来,我的岗位几经更换,从研发到应用,又从市场到业务,TI给我提供了让我成长的空间,也让我发现了自己的潜力。我觉得主要就是因为TI拥有一个创新的大环境。创新,对于集成电路的发明者TI来说,是融在基因里的。TI内部一直鼓励创新、鼓励大胆实践,这绝不是仅写在纸上的。因为在TI尝试新的东西,即使失败的话,老板也不会炒你鱿鱼。所以,很多从事设计或研发的员工都很愿意尝试新技术,很多人都愿意尝试新岗位、新方法。事实上,这也是TI一直有新产品诞生,不断焕发出新竞争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TI,承诺体现在方方面面——员工彼此间的承诺,领导对下属的承诺以及对客户的承诺等等。我最欣赏的是,对TI而言,只要是承诺的东西,不管付出多大代价都必须做到。我见过很多供应商因为领导层的更迭,就要改变对客户的承诺,这样的事情在TI绝不可能发生。这点让我觉得自己是呆在一家能够永续经营的公司。而且,在TI内部,没有太多勾心斗角的环境,你只要专心做事即可。

    正是因为对TI的欣赏和认同,我留在了这里,尽情享受工作带给我的乐趣和成就感。[page]

亚洲的魅力

    由于曾是大学老师,进入TI之后,研发顺理成章地成为我的第一份工作。在TI工作的前五年,我负责TI消费性产品的研发。但在1984年,我一直期待的TI首款商用DSP TMS32010问世,这是处理器领域的一次伟大变革,使广大民众真正受益于高新技术。然而,若使一项技术能够真正大众化,应用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在做了五年消费性产品技术研发之后,当机会出现时,我便转向了偏向DSP方向的应用开发。

    那时我经常会和老板一起去拜访客户,解答专业问题。但我不知道其实当时老板一直在观察我,后来在他要回英国前告诉我,想让我接任他的工作。老板的考虑是,之前我在DSP领域中做了十年左右,从语音到影像,接触过很多不同的DSP的应用,也接触过大大小小的客户,其实很适合做市场工作。

    “我知道你们中国的博士都比较喜欢做研究方面的工作,但我觉得你可以尝试做市场,虽然可能你们觉得销售或市场工作很多知识用不上了。”他的确说中了我的想法,是啊,辛辛苦苦读了这么多年的博士,又在学校里做过教授,去做市场会不会浪费了?我委婉地拒绝了这个提议。但后来当我还在日本出差之时,接到了老板的越洋电话,“我已经决定了回英国,这个位置我希望你来做,如果不合适,你还是可以做你的应用经理,但我只给你24小时时间来考虑。”既然已经有退路,为什么不尝试一下呢?

    没想到的是,我在市场工作中得到的乐趣超过从前。做技术时你钻得很深,而做市场会让你看得更宽、更广,站在一个较高的层次上来俯视整个市场和所有的产品。但做技术的人往往无法抑制住对技术的好奇心和追求,从而局限在技术的领域中而无法放开视野。所以,事实上这项工作对我的冲击相当大,需要在自己的思路上进行很大的转换。但当我克服了这个挑战后,觉得很愉悦,因为这样能真正帮生意找到一个较好的定位。

    我很幸运,赶上了DSP的产业变革。当我1984年加入DSP团队之时,DSP只是一项基本没有市场的新技术,没有人知道这个高科技能用在哪儿。在我负责DSP的十年中,也是TI DSP推广铺垫的十年,我们先把DSP推到了大学,成立了DSP大学计划,我们成立了很多的第三方,来帮我们推广及支持客户,几年后我发现,这项技术真的可以改变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控制、通信、语音等应用都已离不开DSP。

    20世纪90年代中期,围绕着PC的崛起、手机市场的酝酿,与之相关的很多通信方面的产品也随之蠢蠢欲动,而DSP又是通信产品中的关键芯片。严格意义上讲,这时的DSP才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此时,亚洲市场开始焕发出特有的魅力,代工产业模式的兴起令PC业、通信业开始向亚洲迁移。TI当时也非常希望开拓亚洲市场,所以需要一位既懂DSP又懂本地业务的负责人,这时总部想到了我。但当时我的孩子已经开始读书,整个家庭也在美国安顿得妥妥当当。

    在痛苦地挣扎了半年之后,为了抓住亚洲的崛起,我选择了将家从美国“连根拔起”。而最终事实证明,我的这次选择是改变我职业生涯的一个重要决定,我开始真正学习了解亚洲的生意。因为过去有很强的技术背景,加之对市场基本上也还熟悉,所以我缺少的大概只有两块,工厂的运作和对生意盈亏数字的敏感度,但这些学习起来对我来说并不难。与客户接触的短短几个月时间内,我就被亚洲速度所震撼。记得当时PC业流行着一个所谓的“363原则”,即一个PC机的开发周期为三个月,产品推向市场行销六个月,剩下的三个月是清除存货等事务性工作。而美国开发一个新产品则需要两三年。当我在台北已入佳境的时候,总部要我回去组建一个新的事业部,专门用DSP来开发围绕因特网的消费电子的应用,包括了数码相机、MP3、DVD。当初来台湾时,孩子们非常不情愿,但当要离开时,孩子们更不愿意。不过幸运的是,家里总会在事业上给我最大的支持。

追求与使命

    当你感受过亚洲的魅力时,你就很难忘掉她。即使是重回美国总部时,我也在密切关注亚洲,这时我明显感觉到了中国的快速崛起。2003年,TI希望加强在中国的力量,这次又想起了我。与上次的艰难抉择不同,这次我很愉快地接受了任务。我的老板很开明,让我自己在台北、香港、北京、上海这几个地方中选择。在北京和上海间犹豫后我最终选择了上海,当时很多人都对我的决定不解,当时大多数半导体公司亚太区总部都设立在新加坡、台湾或香港这些更发达的地区,而我本身又是台湾人。但几年以后事实证明,我又一次选对了。

    初到中国,我首先做的是去拜访客户,正如我所想,每家企业都那么充满活力。然而遗憾的是,偌大的中国,TI却只拥有北京、上海、深圳三个办公室,而且只有销售团队,缺乏技术支持人员。我知道自己来中国后应该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了,那就是建立一支规模化的技术支持团队。除了日常支持外,我们这个团队还为客户开发了很多系统解决方案。

    然而很快我就发现,仅有FAE团队是不够的,随后我们又成立了更偏向开发解决方案的应用的AE团队,从软件开发及系统集成角度,为客户提供更多的意见。记得在4G LTE概念刚刚兴起之时,TI中国便成立了专门的AE团队,制作Demo给客户展示,此Demo几乎涵盖了基站里的所有重要软件。开始制作Demo时,TI的芯片甚至还没有出来,我们只是用软件模拟开发,这也是为了第一时间能给客户介绍新技术及新产品,让客户熟悉新产品的特性,以便为提早开发做准备。

    如今我们拥有中国半导体界最强大的的FAE团队和AE团队,他们合在一起堪称“梦之队”。但他们建立之初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让总部看到这么做意义何在,毕竟企业的投入需要看到商业回报。在总部认可了中国市场值得这么做之后,则需要找到好的领导人来带领这支团队。在此,我必须要感谢总部初期派来了很多资深员工来帮助我们快速建立起团队,然后耐心训练本地的员工。曾有多位有十几年经验的DSP应用经理在中国呆了很多年,当整个团队羽翼已丰时,他们才回到美国。

    在这些团队成立的过程中,TI中国收获了很多。现在负责DSP BD业务的丁刚就是那时加入FAE团队的,而谭博也是筹建C2000 FAE团队的一员,从一位设计工程师到现在整个MCU支持团队的负责人。就这样,一批批本土人才陆续成长起来,使得TI中国一直拥有新鲜的血液,也一直保持着创新的活力。看着年轻稚嫩的工程师逐步成长为领军者及开拓者,这也是我在工作之外,另一件深感欣慰的事情。

    此外我还参与成立了客户质量支持团队以及失效分析实验室。就这样一步步把TI中国所缺失的技术团队补齐。[page]

Design for China

    然而中国企业发展的脚步是如此之快,事实上他们已经开始转型,从原来的“拿来主义”变成了开始要占据产品发展方向的主导。仅仅进行技术支持,已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

    短短几年间,中国企业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最初,单纯地模仿学习西方的产品技术,以低成本优势来冲击市场,这时TI主要做的就是保障客户的货期即可;之后,中国企业开始逐渐掌握先进技术,并尝试着占领中国市场,这时TI会将最新的产品介绍给本土厂商,以便更好地促进中国的产品创新,不再沿着国际厂商的路线走;而当这些企业走到第三个阶段时,他们开始依托中国市场来进行面向全球市场的创新,要同世界级的大公司能够平起平坐,希望自己的产品要在世界上具有最强的竞争力。这时相应地,TI与中国客户的合作模式必须发生重大变革,我们面对的其实已经是国际客户了,我们也需要同他们一起,将最前沿的技术导入,同时也在第一时间根据客户的建议进行产品定义或修改。此时,就需要为其建立专门的芯片设计团队。

    正如当时建立FAE和AE团队一样,道理虽明明白白摆在那里,但我需要说服TI总部,在当时的环境下,并非易事。一方面,我要去说服客户,让客户明白TI的技术能够使其产品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而TI也愿意把更多的技术介绍给中国企业,双方的合作是一种双赢。另一方面,我需要把中国企业的潜力告诉总部。尽管总部和我的看法相同,都认为中国有潜力,也值得我们投入,但具体应该如何投入、投入多少需要权衡。那时的美国人并不了解中国的企业,没听说过华为、中兴。但当时我有一种很强烈的感觉,TI要在中国发展,这是必须要做的。

    记得2004年建立第一个ASIC设计团队时,从提交报告到最后完成花了一年时间。而现在中国已经成为TI最大的市场,中国的企业已经成长为世界级的公司。如今中国设计团队的建立,已经不是在考虑要不要成立的问题,而是考虑成立什么样的团队最好,建立周期也已缩短至几个月。今天,TI在中国除了ASIC设计团队以外,也成立了MCU及许多Analog产品的设计团队,分布在上海、北京、深圳及成都,旨在让他们更贴近客户,能够帮客户设计出最有竞争力的解决方案。这些团队,除了大大提高TI在中国的竞争力以外,已经对我们的营业成绩带来了显著的成果。

变革永在

    从1994年开始,我和中国的接触越来越多,直到自己成为TI中国奋斗的一员。住在中国的这7年,我目睹了中国的企业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向上冲,直到站在世界的中央,他们拥有极强的上进心,他们心中是整个世界的舞台,这点让我很敬佩。

    这些年,我同样目睹了TI中国的成长。从研发到销售、技术支持,再加上制造工厂和产品分拨中心,TI在全面加大对中国投入的同时,收获的是对客户更全面、更及时的支持,令竞争对手难以逾越的防线。TI对中国市场的投入和承诺是绝对不容置疑的,而且我坚信我们还会看到更多、更长远的投入。

    跟着客户一起成长,是件很有意思的事。中国企业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对速度的追求,因为他们在和世界级的企业竞争,这几年我明显感受到他们的脚步越来越紧,而这也促使TI的团队步伐也要跟着越来越快。虽说TI在业界是领跑者,但我个人觉得我们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这需要我们大家一起努力。在中国这样一个市场上,要能够持续成长,并不只是要比竞争者跑得快,而要跑得和客户一样快,有时甚至要更快,这样才能为客户提供所需的创新,才能成为给客户带来竞争力的合作伙伴。

    更快意味着我们要更仔细地倾听客户声音、更贴近客户,不要自以为是、一意孤行。我们内部一直都在反省,是否真正了解客户,是否真正理解客户要求背后蕴藏的东西。这种鞭策来自公司,来自我们的客户。当整个团队都是以客户为导向时,我相信,我们即使走得再快,也能保证方向的正确。

    实事求是地说,TI中国今天已经取得了令我们自豪的成就,但是我们不能以此为满足,我信奉“Only paranoid can survive(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在半导体领域,竞争如此厉害,即使我们今天小有成就,但不能保证你明天同样可以成功。

    其实我们回头看看TI的发展。从我加入TI时如日中天的DSP,到后来以模拟为中心,再到如今的“模拟+EP(嵌入式处理器)”战略,这些年来在不断根据业界的形势改变着自身的发展蓝图。如今TI处理器布局全面铺开,从16位MSP430到32位C2000、ARM Cortex M3、M4,再到ARM9、Cortex A8,从收购Luminary开拓ARM MCU开始,再到自身研发基于Cortex M4的产品,这一系列看似不大的变革,却顺应了现今发展趋势。

    其实未来无论如何变化,创新都源自客户的需求。只要我们善于与客户共同分享,无论是几美元的DSP到几毛钱的MCU,都可以有所创新。TI是全球开发出第一颗MCU的公司,但因为我们之前没有太关注这个领域,我们现在的市场份额不是第一。但MCU绝不是大白菜,它涵盖了数字技术、模拟技术以及低功耗等方方面面。而现在,作为起步早但发力晚的MCU业务来说,尽管目前市场上竞争者众多,但我相信随着TI投入的不断加强,只要我们耐心并给予充分的时间,肯定会有令人满意的收获。

    从教室走向企业,从做技术到做市场,我的职业生涯一次一次地转变;从美国到中国,我的家搬过了好几个地方。改变会让人感到不舒适,但常常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机会。在过去25年,中国改变了很多,未来也会持续地改变。希望我们中国的同事能够勇于接受改变,为自己的Career及TI中国持续创造佳绩。

编辑:冀凯 引用地址:使命与热情之我在中国

上一篇:我是TI的Paper狂人
下一篇:助人为快乐之本

小广播
最新EEWORLD独家文章

About Us 关于我们 客户服务 联系方式 器件索引 网站地图 最新更新 手机版

站点相关: 特别关注 TI25周年 世强20周年

词云: 1 2 3 4 5 6 7 8 9 10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18号B座15层1530室 电话:(010)82350740 邮编:100190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4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