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繁荣隐忧:全球半导体人才结构性短缺

最新更新时间:2018-07-30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关键字:半导体人才 手机看文章 扫描二维码
随时随地手机看文章

频繁的人才流动曾长期是硅谷半导体产业的传统。林建宏认为,这和美国半导体产业的长盛不衰之间很可能互为因果。人才的自由流动,代表背后整体产业的兴盛,也代表公司有足够资金挖角儿,或是整体环境鼓励投资与创业。

又见裁员。

这次,是在繁荣的半导体行业。

博通在向美国证监会(SEC)递交的2018财年第二季度财报中表示,2017年11月完成对博科通讯的收购后,公司已于今年第一季度开始着手削减和此次并购相关的成本支出,并已完成了约1100人、涉及公司全部业务部门的裁员。博通还表示,公司正在进一步评估其资源配置和业务需求,并可能取消更多职位。

无独有偶。据外媒报道,曾在3月成功“抵御”了博通恶意收购的高通,为向投资人兑现削减10亿美元开支的承诺,也已开始进行数量为1500人的裁员,并且这或许还仅是该公司员工数量削减计划的一部分。

这似乎与半导体产业的繁荣有些不符。国际半导体设备与材料协会(SEMI)的数据显示,2017年是半导体产业突破各种纪录的一年:全球芯片营收同比增长22%至近4500亿美元;2018年,集成电路预计将取得7%的增长。

不过,SEMI今年也多次表示,全球半导体行业正面临人才结构性短缺的制约。该协会主席AjitManocha表示,其成员企业仅在硅谷地区的空缺职位就有数千个,在全球范围这一空缺数字更是超1万。

但大厂裁员与人才结构性短缺并不矛盾。集邦咨询拓璞产业研究院研究经理林建宏认为,半导体行业有众多细分领域与子项,之下又再分有不同应用领域。“人才也有不同领域,比如裁撤FAE工程师,而转向增加AI相关的人才。”他表示,“(全球人才)对应的工作结构上短期会有缺额。”

《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白皮书(2016-2017)》也显示,目前中国集成电路从业人员总数不足30万,人才缺口达40万人。和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从业经验为10年以上的人员则更少。巨大的人才缺口,成为了制约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关键之一。

半导体业“人才短缺”?

7月25日,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刘冉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SEMI所担心的全球半导体产业的人才短缺在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体现,“在中国是因为我们起步晚、发展快,所以需要大力度培养大量的人才。”

而在美国,则是因为此前产业转移的过程中,许多厂商选择了将制造工厂转移向亚洲等地,而将前端设计保留在本土,这就势必造成了对人才需求的减弱。

“当时需求少了,选择相关专业攻读的学生就也少了。”刘冉表示,“此外,美国企业也经历过人才流失,包括韩国三星和早期日本的很多亚洲公司中,很多人才也是从美国企业流出来的。”

随着近年来美国厂商重拾本土制造,过去本土人才培养放缓与人才流失的恶果就逐渐开始显现。刘冉认为,在欧洲缺人原因也和美国类似或更甚,“这就造成了现在全球到处都缺人的情况。”

一位硅谷半导体从业人士的观察对此也有印证。她曾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由于近年来新鲜血液注入放缓,目前在半导体从业人员年龄上,一些美国公司的平均员工年龄明显大于中国等亚洲国家公司的员工年龄。

7月3日,应用材料中国公司人力资源总监李薇也对记者表示,相比中国,美国半导体产业从业人员年龄结构方面确实会偏高。“就应用材料公司而言,在全球范围来说,中国分公司的员工年龄应该是比较年轻的。”她表示,“应用材料美国公司这两年也在持续招聘应届毕业生,并在应届毕业生的吸引、培训和留用方面下足了功夫。”

领先厂商的人才经验

频繁的人才流动曾长期是硅谷半导体产业的传统。林建宏认为,这和美国半导体产业的长盛不衰之间很可能互为因果。

“人才的自由流动,代表背后整体产业的兴盛,也代表公司有足够资金挖角儿,或是整体环境鼓励投资与创业。”他表示,“另一方面,人才的自由转移也象征了公司有机会更多元、更强盛,这是人才转移带给整体产业的进步。”

相较之下,日本企业文化下人才从入职到退休的固定模式,则被外界认为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创新和企业新鲜血液的注入。

林建宏认为,从一而终的就业模式可能会造成厂商因循既有获利模式,从而使产业应对变化的能力下降。“面对产业因规模经济变化而需要新的业务模式,日本半导体厂商的应变速度较慢,这不仅是人才流动慢造成的,更与长久以来其集团运作的思维有关。”他表示。

不过,林建宏也指出:“任何科技公司,尤其是好的科技公司中,也一定有一批骨干是长久在职的。”

在应用材料公司看来,人才队伍的多元化对公司至关重要。“这也就包括年龄的多元化,我们希望我们的人才年龄是多层次的,老、中、青都有。”李薇表示。

此外,除针对长期人才培养的一系列“星”计划,为员工提供全球发展的平台亦是该公司人才战略的重要部分。李薇向记者介绍,其就职应用材料公司的11年间,几乎每年公司都会向其他地区分公司输送中国的人才,“让他们去海外发展,并在一段时间之后派回中国。”

据她介绍,目前在应用材料美国总部就有20余位中国员工,在新加坡、欧洲等地亦是如此。

而目前在应用材料中国公司,也有很多人才来自台湾地区、韩国、日本、美国以及欧洲等集成电路产业较为领先的国家和地区。“这些人才对公司非常重要,他们经验丰富,可以帮助我们一起培养本土人才。”李薇表示。

“应用材料公司希望能够透过专业与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培育出真正具有创新能力的领军人才,特别是在集成电路和先进显示制造业专用的材料工程解决方案方面,我们尤其希望培养出更多具备全球视野的行业领袖人才。”她说。

在半导体行业,领军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以目前中芯国际的联席CEO梁孟松为例,其数次“再就业”曾在几家公司的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1992年,此前就职于美国芯片厂商AMD的梁孟松加入台积电。其在台积电的17年中,为后者的迅速崛起做出了重要贡献,台湾媒体曾称他为台积电2003年成功研制130纳米“铜制程”的“要角”。

据Statista收录的普华永道数据,2008年全球晶圆代工产业市场规模已达244亿美元,而台积电当年的财报显示,其在2008年营收已达到了3332亿新台币(按当时汇率约合101.7亿美元)。

2009年初,梁孟松从台积电离职,并于2011年正式加入了韩国三星电子,此后这个曾被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称作“雷达上的一个小点”的公司通过14纳米制程,成功抢得苹果iPhone6s的A9芯片和高通骁龙820芯片等重要订单,让台积电筹备多年的16纳米制程初尝败绩。

2017年10月,梁孟松又正式加入中芯国际,担任联席CEO的同时主掌研发部门。2018年6月已有消息称,中芯国际目前最新的14纳米FinFET制程研发已接近完成,试产良率已可达95%,距离2019年正式量产的目标似乎已不远了。

寻解“人才荒”良药近年来,中国致力于发展集成电路产业,并希望实现全产业链的发展。

李薇认为,与中国大陆相比,日本、韩国、美国、欧洲和台湾地区半导体产业均起步较早。“中国是2014年集成电路产业大基金建立以后发展比较快,之前也经历了起伏。”她表示,“从产业本身看,中国还尚未形成比较系统的产业链,在产业大环境上落后于上述地区。”在她看来,中国目前离“全产业链”发展仍存在距离。

“我们的产业和企业现在还是比较偏向于制造端。”她表示,“在整个集成电路产业上,企业的核心技术可能还不是那么具有竞争力。另外,企业也没那么成熟,产业链也有限。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个人认为我们的人才培养可能也还是比较偏向于后端制造。”

林建宏认为,目前全球半导体人才格局是一流研发在美、日、欧,一流工程在韩国和台湾地区。美、日、欧得益于产业较为多元,人才并非集中于半导体,有更广泛的基础科研,人才可通过跨领域的交流引领新技术导入;而台湾地区和韩国,虽在过去二三十年实现了半导体产业迅速崛起,但产业较为集中也导致了一流人才集中于工程领域。

他表示,如果中国半导体产业仅局限于“追赶者”的角色,将把人才的培养引向工程领域,“但中国本身是大市场国家,有多元的工业,应该有机会培养出一流的研发人员。”

“整个产业的成长还需要一个过程。”李薇表示,“受限于产业大环境,以及我们在整个产业链上的部分缺失,我们的企业缺少一些行业内的专家、师傅,能够去带领年轻人,为他们提供很好的学习平台。”

因此她认为,作为全球材料工程解决方案的领导者,应用材料公司在全球拥有众多合作伙伴,在中国也有很多业界专家,员工在这里可以接触到全球最先进的一些理念,其新产品推出也非常块,这都给员工接触最先进的技术提供了机会。

而企业之外,校企合作或会是人才培养的一剂良方。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刘冉和应用材料中国公司人力资源总监李薇均对记者指出,在半导体人才的培养上,高校和企业势必要联手。

近年来,应用材料公司已与包括复旦大学、清华大学在内的国内顶尖高校通过于校内开设定期的系列专业讲座的方式进行了合作的初步尝试。

刘冉曾先后长期在美国国家标准技术局(NIST)和摩托罗拉半导体部(已为恩智浦收购的飞思卡尔的前身)就职。在他看来,得益于产业起步较早,美国有着大量并具有相当经验的技术人员在离开企业后去高校任教,这些技术人员大都曾长期在领先半导体企业关键岗位任职。

另一方面,美国半导体企业内部也已经形成了一套非常完善的培训机制,这也与美国高校输送的人才背景有关。“我们有一个误区,就是去集成电路公司就必须是微电子专业出身,但美国高校就比较少有专门的微电子专业和院系。”刘冉表示,“半导体企业需要的是方方面面的人才,包括材料、化学、物理等众多背景。”

而受制于产业起步较晚,这两点上中国企业和高校均还难以具备。因此,刘冉认为,基于当前高校多是基础性、原理性教学,企业培训则是针对性和应用性强的现状,无论是企业到高校来进行技术培训,还是高校到企业去进行基础培训,双方的联合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我们和应用材料合作的讲座效果是很好的。”他表示,与业界领先企业的合作也还需要磨合,以扩大受众群体并更具针对性。

关键字:半导体人才 编辑:冀凯 引用地址:产业繁荣隐忧:全球半导体人才结构性短缺

上一篇:世强拓展无源元件业务
下一篇:尹志尧:芯片业靠全球集成的努力,一定要开门发展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3-10-13 10:37

清华举办2017中荷国际半导体技术人才论坛
清华新闻网7月31日电 近日,第6届中荷国际半导体技术人才高层论坛暨暑期研修班在清华信息技术大楼正式开幕。本次论坛由清华大学微纳电子系和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共同主办。工信部电子信息司副司长彭红兵、清华大学副教务长、研究生院院长姚强、荷兰驻华使馆大使万宁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信息产业部电子信息司副司长彭红兵致辞。 国家信息产业部电子信息司副司长彭红兵在致辞中介绍了目前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趋势和对集成电路人才的迫切需求,表示未来将加强引进高层次领军人才,培养“国际化、复合型、实用性”骨干力量,推动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向高层次发展。  清华大学副教务长、研究生院院长姚强致辞。 姚强代表学校对2017年中荷国际半导体技术人才高层论坛暨暑
[半导体设计/制造]
“中国半导体教父”张汝京:中国半导体只缺人才
    张汝京在中国半导体行业中耕耘近17年,为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被业内誉为“中国半导体教父”。在近日举行的“集微半导体峰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给张汝京颁发了终身贡献奖。   张汝京先后在美国、新加坡、日本、中国台湾等地主导建立了20多家晶圆厂,2002年创立中芯国际,2004年搭建了第一条12英寸生产线,从建厂到上市的4年时间里,中芯国际在全球十大晶圆厂中排名第四,成为大陆晶圆制造企业的领头羊。2009年,他离开中芯国际,决定几年内不再从事半导体行业,于是他尝试过LED、硅材料等领域。2014年,他又协助创办了新昇半导体,填补了国内微晶圆的空白。   影响终生的三份工作   站在台上回顾自己的职业生涯,一提
[手机便携]
日媒称日本半导体人才跳槽中企:就算被视为"叛徒"也不后悔
日媒称,9月13日,东芝再次宣布将与2个多月前选择的优先谈判对象日美韩联盟“加速协商”。在备受关注的出售谈判背后,危机正悄然靠近。其他竞争企业已经增设生产设备,东芝的技术人员也正在不断流失。不仅是韩国和美国,正在培养半导体产业的中国也在行动。 《日本经济新闻》网站9月15日报道称,东芝的半导体存储器业务依然没有确定买家。其他竞争企业正纷纷来东芝挖人。在正式开始推进出售谈判的初春时节,一到傍晚,四日市工厂的南门就会出现一些身影。他们是猎头公司的员工。南门离开发设施最近。猎头公司来这里是为了挖走那些能够提高半导体生产的成品率、被称为“工艺工程师”的技术人员。 在半导体领域,有时一个想法就能大幅提高成品率和产品性能,因此围绕优秀技术人员
[半导体设计/制造]
我国第三代半导体产业面临人才和资金挤兑性风险
集微网消息,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和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于3月4日和5日在北京召开。 全国政协委员、正威国际集团董事局主席王文银在今年两会期间提交的一份提案中表示,当前我国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发展面临着产品开发与市场终端应用需求错位、产业链短时间暴发带来的人才与资金挤兑性风险、全国各地项目散乱发展等问题。 王文银表示,“伴随着第三代半导体行业的触角向5G基站、特高压、城际高铁交通、新能源充电桩等关键领域延伸,我国半导体行业发展风口已至。” 王文银建议,一是要重点扶持,协同攻关。“具体而言,国家可以在国内重点扶植3~5家世界级龙头企业,加大整个产业链条的合作力度。从现状来看,美国的科锐、德国的英飞凌、日本的罗姆3家公司占据了全球S
[手机便携]
人才培养是半导体发展的基石—重庆发展半导体新模式
27日,深圳前海深港半导体投资有限公司投资的重庆两江新区半导体产学研基地正式开业,将从人才培训、产业孵化、半导体基金等多方面促进重庆半导体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此前,多个半导体生产基地落户重庆。2013年,京东方集团半导体显示器件生产基地之一落户重庆。2016年,全球领先的印刷电路板制造商奥特斯重庆工厂投产,重庆成为中国第一个半导体封装载板生产基地。去年12月,华润微电子(重庆)有限公司在重庆西永微电园挂牌成立,未来将打造中国最大的功率半导体研发制造基地。 一直以来,重庆都是国家规划的集成电路重点布局地。近几年,通过垂直整合的集群发展模式,重庆已经形成了原材料、单晶硅切片、IC设计、IC制造、封装测试、产业配套的
[半导体设计/制造]
<font color='red'>人才</font>培养是<font color='red'>半导体</font>发展的基石—重庆发展<font color='red'>半导体</font>新模式
并购路线受阻 中国半导体产业短缺6万人才
 “2017年,中国集成电路设计行业销售总额预计为1946亿元,比2016年预统计的1518亿元增长28.15%。”11月16日,中国半导体协会设计分会理事长魏少军在中国集成电路设计业2017年会上公布集成电路设计行业发展状况的预统计结果,他介绍,虽然中国IC设计行业高端产能严重不足,但目前在全球占比仍不断攀升,2017年行业预计总收入约合293亿美元,预计在全球占比接近30%。     2014年6月,国务院发布《集成电路产业推进纲要》,对产业规划中期目标为“到2020年,集成电路产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逐步缩小,全行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速超过20%,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幅增强。”2014年-2016年,根据中国半导体协会统计,集
[手机便携]
都在呼吁半导体人才培养,这家公司早已真正落地了
从中兴事件发酵之后,各界人士都努力试图剖析中国半导体产业链所存在的问题,其中最主要和最基础的问题当属人才问题。 清华大学微电子研究所所长、国家核高基重大专项组组长魏少军教授不止一次表示,集成电路是典型的人才密集型产业。按照2020年我国集成电路产业达到一万亿元产值来算,至少需要70万名相关人才,但现在不到30万人,缺口超过40万人。 清华大学微电子学研究所教授,IEEE Fellow王志华也曾总结世界知名集成电路企业的产值和雇员总数,得出员工平均贡献产值大致在30万美元-60万美元区间,若中国集成电路产值达到1000亿美元,人才缺口也是几十万的数量级。 在此背景下,各大高校近年在陆续增加集成电路相关的微电子等专业招生,有的学校还在
[半导体设计/制造]
都在呼吁<font color='red'>半导体</font><font color='red'>人才</font>培养,这家公司早已真正落地了
武汉光谷:即将成为中国半导体人才洼地
  武汉为什么留不住人才?很多人给出的答案是:没有产业支撑。前日,看到武汉中芯国际投产,华中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系教授邹雪城笑了,作为该项目的引线人之一,他看到了一个芯片产业崛起之后,微电子将和光电子一样,在光谷形成一个人才洼地。    武汉是科教重镇,可每年有70%的人才外流,让人十分痛心。“究其根本,是众产业在武汉没有形成规模。”邹教授称,中芯国际的到来,为武汉的微电子产业注入了活力。    早在8年前,邹教授和他的团队就向武汉市政府提议,发展微电子产业。这次中芯国际能顺利落户武汉,邹教授等人起了重要作用。    邹教授称,微电子人才一直是国家紧缺人才。早在2001年,硅谷已有40万集成电路研究者时,我国仅
[焦点新闻]
小广播
热门活动
换一批
更多
最新半导体设计/制造文章
更多精选电路图
换一换 更多 相关热搜器件
更多每日新闻
随便看看

About Us 关于我们 客户服务 联系方式 器件索引 网站地图 最新更新 手机版

站点相关: 市场动态 半导体生产 材料技术 封装测试 工艺设备 光伏产业 平板显示 EDA与IP 电子制造 视频教程

词云: 1 2 3 4 5 6 7 8 9 10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18号B座15层1530室 电话:(010)82350740 邮编:100190

电子工程世界版权所有 京B2-20211791 京ICP备10001474号-1 电信业务审批[2006]字第258号函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3920号 Copyright © 2005-2024 EEWORLD.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