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十年来,全世界对石墨烯和二维材料的研究进行了巨大的投入。这些努力没有白费。近期,一种可应用于未来超算设备的新型半导体材料浮出水面。这种半导体名为硒化铟
(InSe),它只有几原子厚,十分接近石墨烯。本月,曼彻斯特大学和诺丁汉大学的研究人员们把这项研究发表在学术期刊 《Nature
Nanotechnology》上。
硒化铟(Indium Selinide,InSe)
比石墨烯更好的半导体
石墨烯只有一层原子那么厚,具有无可比拟的导电性。全世界的专家们都在畅想石墨烯在未来电路中的应用。
尽管有那么多的超凡属性,石墨烯却没有能隙(energy gap)。不同于普通的半导体,它的化学表现更像是金属。这使得它在类似于晶体管的应用上前景黯淡。
这项新发现证明,硒化铟晶体可以做得只有几层原子那么薄。它已表现出大幅优于硅的电子属性。而硅是今天的电子元器件(尤其是芯片)所普遍使用的材料。
更重要的是,跟石墨烯不同,硒化铟的能隙相当大。这使得它做成的晶体管可以很容易地开启/关闭。这一点和硅很像,使硒化铟成为硅的理想替代材料。人们可以用它来制作下一代超高速的电子设备。
石墨烯之父:它是硅和石墨烯中间的理想材料
当下,科学家们很喜欢把石墨烯和其他优秀的材料结合起来。让石墨烯的非凡属性和其他材料的特点进行互补。这往往产生令人兴奋的科学发现,并会以我们想象不到的方式应用在实际问题中。
“石墨烯之父 ”Sir Andre Geim 说:
“超薄的硒化铟,是处于硅和石墨烯之间的理想材料。类似于石墨烯,硒化铟具有天然超薄的形态,使真正纳米级的工艺成为可能。又和硅类似,硒化铟是优秀的半导体。”
Sir Andre Geim
由于发现了石墨烯,Sir Andre Geim 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他同时也是这项研究的作者之一。他认为,这项硒化铟的发现会对未来电子产业产生巨大冲击。
硒化铟是国立石墨烯研究院的最新成果
国立石墨烯研究院
曼彻斯特大学的研究人员们需要克服一项首要问题,才能制作出高质量的硒化铟装置。由于太薄,硒化铟会快速被氧气和空气中的水分分解。为避免这种情况,硒化铟装置必须在氩气中制作。而这利用了曼大国立石墨烯研究院开发的技术。
这使得世界上第一片高质量、原子厚度的硒化铟薄膜被生产出来。它在室温下的电子迁移率达到 2,000 cm2/Vs,远远超过了硅。在更低温度下,这项指标还会成倍増长。
当前的实验中,研究者们制作出的硒化铟长宽有几微米,大约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横截面那么大。研究人员们相信,只要结合现有的制作大面积石墨烯的技术,硒化铟的商业化生产指日可待。
国立石墨烯研究院负责人,同时也是这篇论文作者之一的 Vladimir Falko 教授说:
“国立石墨烯研究院开发的技术,能把材料的原子层进行分离,生产出高质量二维晶体。这项技术为开发应用于光电子学的新材料,提供了广阔的前景。我们一直在寻找新的层状材料做试验。”
超薄硒化铟,是飞速增长的的二维晶体大家族中的一员。这些二维晶体,根据结构、厚度和化学成分的不同,有许多有用的属性。对石墨烯和二维材料的研究,沟通了科学和工程技术。在今天,这是材料科学发展最快的领域。
via manchester university
关键字:石墨烯 硒化铟
编辑:冀凯 引用地址:“石墨烯之父”又发现超级材料 半导体的未来将是它?
推荐阅读最新更新时间:2023-10-12 23:38
特斯拉纯电动汽车为何也用铅酸电池而不用锂电?
电动自行车属于低速车,乃中国首创,其保有量已接近 3 亿辆,年产值超过千亿元,创下“世界第一”。虽然以锂电电动自行车为代表的凤凰高端产品最近开始走俏欧洲,但这种低速电动车绝大多数还都用铅酸电池。为什么不用重量更轻、体积更小的锂电池呢? 特斯拉当然不是低速电动车,除了安装在前后轴之间底盘位置重达 900 公斤的“压舱石”动力电池组,还有一块人们几乎看不到的 12V 铅酸蓄电池。其实,混合动力或插电混合动力车也仍然在用燃油车相同的铅酸蓄电池供电,不管是什么车,如果长久放置蓄电池严重亏电,车辆依然打不着火。 看来这古老的铅酸电池还是不可或缺!其实,马斯克早就想替掉它……今天就聊聊为什么一百多年历史的铅酸电池还在搭载新一代电动汽车?有
[嵌入式]
新石墨烯锂离子电池更高效环保
导读:Nanotech Energy首席执行官杰克·卡瓦诺表示他的创业公司声称自己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墨烯供应商”,并计划推出一种不易燃、环保的 锂电池 ,充电速度“比目前市面上的任何电池快18倍”。它的目标是在明年做到这一点。 今年5月,电池和石墨烯技术初创公司Nanotech Energy完成了一轮2750万美元的融资,融资后估值为2275亿美元。自2014年成立以来,该公司已经筹集了3000多万美元。 这些主要的石墨烯供应商并不包括纳米技术能源。该公司总部设在洛杉矶,由卡瓦诺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科学家理查德·卡内尔和马赫·埃尔-卡迪共同创立。 卡瓦诺说:“我们有信心,我们拥有一种独一无二的、改变行业的产品,它将影
[汽车电子]
我国从玉米芯里变出石墨烯 已量产创超亿元产值
传统印象里 石墨烯 只能来源于石墨矿物质,现如今有一种新方法颠覆传统,我国专家利用从玉米芯中提取糠醛等物质后剩余的纤维素为原料制备了生物质 石墨烯 材料,同时还实现了批量生产,已创超亿元产值。近日,由黑龙江大学和济南圣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完成的“生物质 石墨烯 材料绿色宏量制备工艺”项目通过专家组鉴定,鉴定结果认为该项目在国际上首创从生物质中提取制备石墨烯材料的技术路径,方法绿色环保、成本低,生物质石墨烯材料质量高、导电性优异。下面就随手机便携小编一起拉来了解一下相关内容吧。 常规石墨烯材料生产主要有三种方式,一种是对石墨进行剥离,第二种是对天然气、甲烷等进行化学气相沉积,第三种是氧化石墨还原法。以上方法存在生产周期长、
[手机便携]
石墨烯 最小的调频广播发射器不可或缺的材料
基于 nano-mechanical 系统的石墨烯的开发甚至可以制作更轻薄的手机。哥伦比亚大学的一个工程师团队已经创建了纳米电机系统(nano-mechanical system),使用该系统的能力创建调频广播(FM)信号。换句话说,他们已经创建了世界上最小的调频广播发射器。 使用石墨烯(碳的单原子层,具有公认的强度和优越的电气性能),James Hone 教授和 Kenneth Shepard 教授带领的该团队创建了电气元件的纳米电机版本,该电气元件即是人们熟悉的压控振荡器(VCO)。由于 VCO 能够产生调频广播(FM)的信号,Hone 及其团队使用石墨烯来创建纳米大小的版本,该版本具备 100 兆赫的频率,该频率在
[手机便携]
国内石墨烯产业虚火过旺现象引担忧
如果说20世纪是硅(Si)的世纪,那21世纪将是碳(C)的世纪。下面就随网络通信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相关内容吧。 石墨烯 作为一种由碳原子以sp2杂化方式形成的蜂窝状平面薄膜,因具有非常良好的抗拉强度及透光、导电和导热性能,被誉为新世纪的“材料之王”,也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 最近几年来, 石墨烯 概念在全球受到广泛追捧,国内对 石墨烯 的热度也是“水涨船高”、持续不减,有关石墨烯的研讨会、论证会更是接二连三,一个月竟然有七八场。 在最近于西安召开的2017中国国际石墨大会上,与会的业内专家对当前国内石墨烯过热现象表示出了担忧,并专门就石墨资源与石墨烯二者的关系进行了专题研讨。 “一些地方把石墨烯与石墨资源混
[网络通信]
“特斯拉”效应 石墨烯产业化渐行渐近
石墨烯最近又“热”了起来。
随着特斯拉石墨烯电池研发取得较大进展,成本与充电时间将可能大幅下降,国内越来越多公司想挤进石墨烯行业,上周五正泰电器全资子公司就宣布出资收购石墨烯公司上海新池能源80%的股权。
作为已知强度最高、韧性最好、重量最轻的材料,石墨烯在能源、生物技术、航天航空等领域都展现出宽广的应用前景。随着石墨烯产业化的不断推进,国家针对该产业的政策有望再度加码。
有消息称,全国首个石墨烯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有望近期获批,首个基地有望落户常州,这将是全国首个“国字头”的石墨烯产业化基地。此外,工信部等部门在加紧研究“十三五”新材料规划,出台时间有望在2015年下半年,石墨烯入选该规划已经基本落定
[汽车电子]
中美科学家利用石墨烯系统探索量子信息处理新方式
新华社合肥1月28日电 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教授郭国平、副研究员邓光伟等人和美国加州大学默塞德分校教授田琳合作,在非近邻的石墨烯纳米谐振子之间开创性地引入第三个谐振子作为声子腔模,成功实现了远程强耦合,为以声子模式作为载体进行量子信息存储和传输创造了条件。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通讯》1月26日发表了该成果。 纳米谐振子具有尺寸小、稳定性好、品质因子高等优点,是信息存储、操控和传输的优良载体。经典和量子信息都可以被编码在谐振子的声子态上,声子态也可以用于传输这些信息。实现该方案的一个主要难题是如何在长距离上实现可调的声子相互作用,近年来国际学界尝试采用光学腔或超导微波腔作为传递耦合的媒介,但由于频率相差巨大且耦合强度通
[半导体设计/制造]
量子扭转显微镜可视材料内电子波
魔转角双层石墨烯能带的量子扭转显微镜成像。图片来源:《自然》 据最新一期《自然》杂志发表的研究,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新型扫描探针显微镜,即量子扭转显微镜(QTM),它可以创造出新的量子材料,同时观察其电子最基本的量子性质。这项研究为量子材料的新型实验开辟了道路。 大约40年前,扫描探针显微镜的发明彻底改变了电子现象的可视化方式。尽管当今的探针可在空间的单个位置获取各种电子特性,但迄今为止扫描显微镜无法实现的是,在多个位置直接探测电子的量子力学存在,并提供对电子系统的关键量子特性的直接存取。 QTM原理涉及两层原子般薄的材料相互“扭曲”或旋转。事实证明,扭转角度是控制电子行为的最关键参数:仅将其
[半导体设计/制造]